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不久前召开的第五届中国城市投资环境论坛上,世界银行中蒙局局长杜大伟代表世行郑重宣布:“根据我们对中国120个城市的投资环境调查,成都已成为中国内陆投资环境的标杆城市!”
这番话并非对成都的恭维,青睐这个城市的国内外投资者已不可胜数:
2004年,《福布斯》对中国660个城市的商业环境进行评估,成都在西部地区排名第一;
2004年11月,在中央电视台主办的“CCTV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评选中,成都被评为我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之一;
2004年12月,《财富》(中文版)首次推出年度“中国大陆最佳商务城市调查”。成都进入前十名之列,是中西部地区唯一入选城市;
根据内资企业对我国城市总体投资环境的评价,成都位居第14位,是中西部唯一进入前15名的城市。
截至2007年10月,世界500强企业有124家落户成都,外商投资企业累计4389家。英特尔、索尼、丰田在这里设立了生产基地;摩托罗拉、爱立信、微软等IT企业的研发中心就建到这里;沃尔玛、家乐福、伊藤洋华堂在这里经营得红红火火;花旗、渣打、汇丰等外资银行也纷纷在这里设立分行;安盟保险还将这里作了中国区总部。
作为我国西部一个内陆城市,成都既不靠海、也不沿边,如何吸引投资者挑剔的眼光?在经济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成都靠什么成为投资的“标杆”?
政企和谐互动
2003年8月27日,英特尔公司宣布注资3.75亿美元,在成都建设大型芯片封装测试工厂,这里成为英特尔的第五个全球制造基地;2005年3月,在一期投资尚未投产的情况下,英特尔又增加投资CPU封装测试项目,这在英特尔的全球增资纪录中前所未有。为什么成都开了先河?当时担任英特尔首席执行官的克雷格·贝瑞特一语道破:成都的投资软环境日益优化,令我们充满信心。
成都是如何改善软环境的?成都市副市长白刚解释道:促进政企和谐互动是宗旨,加强政府制度创新是关键。
为方便投资者设立企业,成都率先进行了“两次革命”。第一次,建立全国首家省、市政府同址办公的政务服务中心,各行政审批职能部门在这里设服务窗口,为投资者提供“一站式”服务。全市44个部门、379项行政审批事项全部纳入中心统一管理。2006年,中心办结事项近22万件,在保证法定期限内按时办结率100%的基础上,即办件的比例升至75.3%。
第二次,2007年7月,推出“并联审批”。服务中心新开设了综合窗口,申请人一次就可办妥所有审批。有人精确计算过,通过并联审批最快仅耗时1小时22分,最长不超过5小时56分。杜大伟对此赞赏有加:“根据世行的调查,在中国设立企业平均要花费6周、完成14道手续。成都在这方面已走到全国前列。”
为保证企业的差异化需求有顺畅的沟通渠道,成都大力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构建政企双向互动的交流机制。成都市政府副秘书长郑和平对记者说,政府组织定期或不定期的企业座谈会,针对企业的不同意见,量身定制解决方案。市长葛红林等主要领导每次都会出席座谈会。会上的许多问题,常常企业上午才提出,下午就有相关局委前往企业调查情况,问题很快就得以解决。在最初的座谈会上,企业需要领导拍板的琐碎问题很多,而现在,政府和企业常在会上探讨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琐碎的小问题少了,关系行业发展的共性问题探讨得越来越多、越来越深。
城乡统筹发展
国内外实践表明,良好的城市投资环境一定是有特色的环境,确立符合自身特点并与时代趋势相吻合的城市发展战略,已成为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首要因素。
2007年6月,成都被确定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城乡统筹,在成都的发展道路上,被赋予了重要的战略意义。世界银行学院金融与民营部首席经济学家樊启淼认为,中国农村和城市差距较大,特别是农村教育、就业等公共服务缺乏,极大地限制了城市的发展,直接影响到投资环境的改善。因此消除城乡差别,统筹城乡发展也是投资环境问题。
引导投资,通过市场化的手段促进城乡同发展共繁荣,是成都的一大创举。分管城乡统筹发展工作的副市长孙平分析说,城市化是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手段之一。如果成都的近600万农民全部实现城市化,享受与城市居民同样的公共服务,每个人的平均成本是15万元—20万元,总共需要9000亿元—12000亿元。完全依靠公共财力是不现实的。这个难题可以用市场化的手段解决,即让企业进入农村和农业,使农民拥有资源的价值进一步显化。成都开始探索农业投资融资体系的改革,把财政支农资金和支持小城镇建设的资金整合打捆,组建起市、县两级现代农业发展投资公司和小城镇建设投资公司,集聚大量信贷资金投入农业。通过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投融资平台,近四年来累计引进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国内到位资金1532.4亿元,实际使用外资51.9亿美元。
成都市长葛红林说,通过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和公共服务的一体化改革,成都在教育制度、就业机制、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卫生医疗制度等各方面探索创新机制,大大改善了城乡一体的投资环境。
在提高农村学生受教育水平方面,2001年,成都开始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减免学费,对优秀的中小学贫困学生发放“奖学金”。2004年秋,削平借读费门槛,向农民工子女敞开校门,当年就有约5.1万名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读363所公办中小学校,他们和城里的同学付同样的学费,受同样的教育。2005年,全市大面积试点义务教育“免杂费”,使19万多个农村家庭节约支出约2800万元,受益学生超过19.5万人。2006年春季起,全市又免除所有14个郊区(市)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和信息技术费。
只要我们稍加对照就能发现,成都的上述一系列举动,相比全国的时间表都是超前的。在谋求教育公平的路途中,成都一路领先。
在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方面,每次引进投资项目,都同步落实就业岗位。政府不仅与企业签订用工数量、工种意向协议,还免费组织农民进行订单定向技能培训,培训合格后输送到企业上岗。这极大地提高了就业的成功率。此外,征用土地时,要求征地单位提供不低于失地农民人数30%的低技能岗位,并同步实施农民培训就业方案。据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解洪介绍,近年来,成都市转移农村劳动力200万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02年的2.7:1缩小到2006年的2.6:1。城镇登记失业率长期保持在3%以下。
世界银行对成都实施统筹城乡的科学发展战略予以高度评价,认为立足实际,选择差异化战略定位,是成都最富魅力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走向生态文明
2002年,围绕成都市政府在浣花溪地区控制的500亩土地的用途,曾有过一场激烈的争论。以当时的市价,这块土地价值8亿元。在这个投资若渴的城市,这块地怎么办?7月,一个出人意料的决策从市政府大院传出。在这块地上将建设全市最大的城市森林公园,免费向社会开放。为保证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又通过公开招标,引入四川锦江旅游饭店管理公司来经营公园辅助设施。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市民纷纷来这里赏花观景,孩子在这里嬉戏游玩。不仅如此,公园周边原来的棚户区现在成了这个城市最受欢迎的生活区域之一。
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成都市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目前,成都已将未来的发展定位在三个“最”: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竞争力最强。这三个“最”涵盖了投资环境的多重含义,良好的投资环境意味着有利于投资者创业、致富、安居的环境。通过正确的战略设计引导投资,才能真正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成都坚持城区、近郊、远郊“三位一体”统筹绿化,深入推进河道和水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实施雨污分流、燃煤整治和清洁能源改造,全面治理农村面源污染,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6.15%,2006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00天。近年来该市先后夺得 “国际人居领域最佳范例奖”、“联合国人居奖”、“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等多个奖项。
来此旅游的“欧元之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流连忘返:“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旅游资源,正是这个城市投资环境的优势所在。成都真是一个推开窗户就能看到风景的好地方!”
这番话并非对成都的恭维,青睐这个城市的国内外投资者已不可胜数:
2004年,《福布斯》对中国660个城市的商业环境进行评估,成都在西部地区排名第一;
2004年11月,在中央电视台主办的“CCTV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评选中,成都被评为我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之一;
2004年12月,《财富》(中文版)首次推出年度“中国大陆最佳商务城市调查”。成都进入前十名之列,是中西部地区唯一入选城市;
根据内资企业对我国城市总体投资环境的评价,成都位居第14位,是中西部唯一进入前15名的城市。
截至2007年10月,世界500强企业有124家落户成都,外商投资企业累计4389家。英特尔、索尼、丰田在这里设立了生产基地;摩托罗拉、爱立信、微软等IT企业的研发中心就建到这里;沃尔玛、家乐福、伊藤洋华堂在这里经营得红红火火;花旗、渣打、汇丰等外资银行也纷纷在这里设立分行;安盟保险还将这里作了中国区总部。
作为我国西部一个内陆城市,成都既不靠海、也不沿边,如何吸引投资者挑剔的眼光?在经济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成都靠什么成为投资的“标杆”?
政企和谐互动
2003年8月27日,英特尔公司宣布注资3.75亿美元,在成都建设大型芯片封装测试工厂,这里成为英特尔的第五个全球制造基地;2005年3月,在一期投资尚未投产的情况下,英特尔又增加投资CPU封装测试项目,这在英特尔的全球增资纪录中前所未有。为什么成都开了先河?当时担任英特尔首席执行官的克雷格·贝瑞特一语道破:成都的投资软环境日益优化,令我们充满信心。
成都是如何改善软环境的?成都市副市长白刚解释道:促进政企和谐互动是宗旨,加强政府制度创新是关键。
为方便投资者设立企业,成都率先进行了“两次革命”。第一次,建立全国首家省、市政府同址办公的政务服务中心,各行政审批职能部门在这里设服务窗口,为投资者提供“一站式”服务。全市44个部门、379项行政审批事项全部纳入中心统一管理。2006年,中心办结事项近22万件,在保证法定期限内按时办结率100%的基础上,即办件的比例升至75.3%。
第二次,2007年7月,推出“并联审批”。服务中心新开设了综合窗口,申请人一次就可办妥所有审批。有人精确计算过,通过并联审批最快仅耗时1小时22分,最长不超过5小时56分。杜大伟对此赞赏有加:“根据世行的调查,在中国设立企业平均要花费6周、完成14道手续。成都在这方面已走到全国前列。”
为保证企业的差异化需求有顺畅的沟通渠道,成都大力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构建政企双向互动的交流机制。成都市政府副秘书长郑和平对记者说,政府组织定期或不定期的企业座谈会,针对企业的不同意见,量身定制解决方案。市长葛红林等主要领导每次都会出席座谈会。会上的许多问题,常常企业上午才提出,下午就有相关局委前往企业调查情况,问题很快就得以解决。在最初的座谈会上,企业需要领导拍板的琐碎问题很多,而现在,政府和企业常在会上探讨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琐碎的小问题少了,关系行业发展的共性问题探讨得越来越多、越来越深。
城乡统筹发展
国内外实践表明,良好的城市投资环境一定是有特色的环境,确立符合自身特点并与时代趋势相吻合的城市发展战略,已成为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首要因素。
2007年6月,成都被确定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城乡统筹,在成都的发展道路上,被赋予了重要的战略意义。世界银行学院金融与民营部首席经济学家樊启淼认为,中国农村和城市差距较大,特别是农村教育、就业等公共服务缺乏,极大地限制了城市的发展,直接影响到投资环境的改善。因此消除城乡差别,统筹城乡发展也是投资环境问题。
引导投资,通过市场化的手段促进城乡同发展共繁荣,是成都的一大创举。分管城乡统筹发展工作的副市长孙平分析说,城市化是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手段之一。如果成都的近600万农民全部实现城市化,享受与城市居民同样的公共服务,每个人的平均成本是15万元—20万元,总共需要9000亿元—12000亿元。完全依靠公共财力是不现实的。这个难题可以用市场化的手段解决,即让企业进入农村和农业,使农民拥有资源的价值进一步显化。成都开始探索农业投资融资体系的改革,把财政支农资金和支持小城镇建设的资金整合打捆,组建起市、县两级现代农业发展投资公司和小城镇建设投资公司,集聚大量信贷资金投入农业。通过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投融资平台,近四年来累计引进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国内到位资金1532.4亿元,实际使用外资51.9亿美元。
成都市长葛红林说,通过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和公共服务的一体化改革,成都在教育制度、就业机制、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卫生医疗制度等各方面探索创新机制,大大改善了城乡一体的投资环境。
在提高农村学生受教育水平方面,2001年,成都开始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减免学费,对优秀的中小学贫困学生发放“奖学金”。2004年秋,削平借读费门槛,向农民工子女敞开校门,当年就有约5.1万名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读363所公办中小学校,他们和城里的同学付同样的学费,受同样的教育。2005年,全市大面积试点义务教育“免杂费”,使19万多个农村家庭节约支出约2800万元,受益学生超过19.5万人。2006年春季起,全市又免除所有14个郊区(市)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和信息技术费。
只要我们稍加对照就能发现,成都的上述一系列举动,相比全国的时间表都是超前的。在谋求教育公平的路途中,成都一路领先。
在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方面,每次引进投资项目,都同步落实就业岗位。政府不仅与企业签订用工数量、工种意向协议,还免费组织农民进行订单定向技能培训,培训合格后输送到企业上岗。这极大地提高了就业的成功率。此外,征用土地时,要求征地单位提供不低于失地农民人数30%的低技能岗位,并同步实施农民培训就业方案。据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解洪介绍,近年来,成都市转移农村劳动力200万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02年的2.7:1缩小到2006年的2.6:1。城镇登记失业率长期保持在3%以下。
世界银行对成都实施统筹城乡的科学发展战略予以高度评价,认为立足实际,选择差异化战略定位,是成都最富魅力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走向生态文明
2002年,围绕成都市政府在浣花溪地区控制的500亩土地的用途,曾有过一场激烈的争论。以当时的市价,这块土地价值8亿元。在这个投资若渴的城市,这块地怎么办?7月,一个出人意料的决策从市政府大院传出。在这块地上将建设全市最大的城市森林公园,免费向社会开放。为保证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又通过公开招标,引入四川锦江旅游饭店管理公司来经营公园辅助设施。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市民纷纷来这里赏花观景,孩子在这里嬉戏游玩。不仅如此,公园周边原来的棚户区现在成了这个城市最受欢迎的生活区域之一。
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成都市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目前,成都已将未来的发展定位在三个“最”: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竞争力最强。这三个“最”涵盖了投资环境的多重含义,良好的投资环境意味着有利于投资者创业、致富、安居的环境。通过正确的战略设计引导投资,才能真正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成都坚持城区、近郊、远郊“三位一体”统筹绿化,深入推进河道和水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实施雨污分流、燃煤整治和清洁能源改造,全面治理农村面源污染,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6.15%,2006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00天。近年来该市先后夺得 “国际人居领域最佳范例奖”、“联合国人居奖”、“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等多个奖项。
来此旅游的“欧元之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流连忘返:“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旅游资源,正是这个城市投资环境的优势所在。成都真是一个推开窗户就能看到风景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