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北京奥运会也许会让人们记住一个名字:杜丽。她从不堪压力丢掉国人期待的首枚金牌,到浴火重生重回最高领奖台的传奇经历,引来了国人的一片唏嘘。一时间,运动员的心理状态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为运动员减压的呼吁也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
其实,作为普通人的我们何尝没有此番经历?心理压力过大已经成为了现代人普遍面临的一道门槛。然而,正如承受了巨大压力的喷水管才能喷射出银花朵朵,这些压力同样也能催生我们奋进的勇气,从而磨炼出我们坚忍不拔的意志。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常常碰到学生心理负担过重、压力过大的问题。曾经的小小少年已然有了烦恼,重重压力也使得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那么,教育工作者该如何帮助学生面对压力,化解压力,使压力化为前进的动力和能量呢?或许我们可以从杜丽的成功中获得一点启示。
适中的心理:减轻压力的良基
压力从何而来?毫无疑问,首先从人对自身的要求而来。人对自我的要求越高,他所承受的压力相对来说也就越大。因此,从人的要求出发,从自我的期待出发,就成了内心化解压力的重要基础。
(一)自信之心,毫不畏惧
我想我绝不能放弃,相信自己是最大的力量。
——杜丽
这是杜丽在评价自己第一枪发挥不佳时说的话,不可否认,杜丽在失利之后的冷静让我们惊叹,但她源于内心的自信更让我们佩服。相信自己的实力,相信自己的努力,能使处在压力之下的内心自然生成一种坚定,克服慌乱,摆脱不安。自信者,即使遭遇到棘手的问题或者面临困境,也是举重若轻、从容镇定。对杜丽来说如此,对学生来说也如此。
事实上,自信心有多强,往往能耐就有多强。足够的自信,能够使一个人的潜能得到极大的甚至超常的发挥,遇逆境而不气馁,遇压力而不屈服。要想建立学生的自信心,教师首先应当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既不能骄傲自大,也不该妄自菲薄,尤其要善于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切正在慢慢变好,从心灵上确认自己能行,自己给自己鼓劲。其次,教师可以积极创造各种条件,鼓励学生站到舞台前面,大胆地表现自己,满足学生的成就感,使他们能够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逐步地树立信心,为心理健康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平和之心,努力就好
我真的已经很努力很努力了。
——杜丽
这是杜丽失利之后内心情感的流露。因为渴求成功,所以更加害怕失败;因为害怕失败,压力必然加剧。要想减轻压力,我们应当让学生有这样的认识:大家的实力本来都是在伯仲之间,我能行,我的对手也不差,谁输谁赢都在情理之中,只要自己努力了,也就可以了。越是想着要战胜别人,要不容有失,越有可能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也越容易在最终结果上产生很大的心理落差,从而丢失信心。不如轻装上阵,放松自己,或许会“柳暗花明”。此外,虽然无可避免要在很多时候、很多场合与人竞争,但场上是对手,场下是朋友,我们还有友谊温暖着双方。对我们教育者来说,则不应该再去反复强调较量的意味,去提高结果的重要性,不如淡化竞争的意味,引导孩子把这些看作是与伙伴进行的一次次游戏与活动,释放自己的心灵,从而能从事件本身去享受过程,捕捉精彩,超越自我。
适当的宣泄:释放压力的良策
承受一定的压力可以锻炼人的意志,使他在人生的旅途中经受住风浪的考验。但是,水压过大会涨爆水管,人也是如此,要学会释放自己所承受的压力。
尽情地宣泄抱怨,发泄内心的不满,释放心灵的压力,从而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这种现象被称作“霍桑效应”。人的一生中会产生许多意愿、情绪,而最终能实现或满足的却为数不多。我们的内心会慢慢滋生一种“压抑”的情绪,大脑会把它们“冷却”起来,但它们不会消失,只会转移。换言之,这些“不满”如果一直找不到宣泄的途径,那就会使人们在心理上形成强大的潜压力,使自己不知不觉厌倦现状,丢失热情。
作为一个孩子,作为一个成长中的人,学生本身的情感需要,本来的生活轨迹却每每被忽视,被压抑。学生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的困惑或不满,却碍于传统的观念,不敢充分地表达出来,得不到宣泄,久而久知,就化为了压力。因此,作为教师,不妨耐心地引导学生尽情地说,说出自己生活、学习中的困惑,说说自己对老师,对同学或者对班级工作、学校管理的不满。学生在“说”过之后,会有一种发泄式的满足,他们自己会感到轻松、舒畅。
心理的调节对释放压力的作用不言而喻,但并不是说要没有约束地乱发脾气,也不是要做一些伤害自己、伤害别人的行为。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有责任和义务引导孩子认识什么是正确的缓解渠道。事实上,通过参加体育、文娱活动以及欣赏音乐、整理房间、独处沉思、向人诉说、看惊险的小说和电影等途径,都可以有效缓解或消除压力带来的紧张情绪。通过正确、有效的心理调节,学生能正确对待类似情况,也会使自己身心愉快,同时心理也不那么累了,并获得了新的勇气和力量,继续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而努力。
适时的宽容:调节压力的良药
所谓宽容,就是对自己或他人在生活、工作、学习中的过失、过错采取适当的“减压政策”,以防止事态的扩大和矛盾的加剧,从而避免产生严重后果。心理学家指出,适度的宽容,对于改善人际关系和身心健康都是有益的;如不会宽容自己或别人,就会让自己常常处于紧张的心理状态,内心的矛盾冲突或情绪危机难于解脱。
8月9日杜丽泪洒赛场的情景至今让人记忆犹新。“当时的泪水中包含着我的遗憾。”杜丽说,“气枪打完之后,我流泪不是因为我没有拿到金牌,而是因为我觉得,有那么多人在关心我,鼓励我,可是我却让大家失望了,我当时感觉特别特别对不起大家!”这样的自责和愧疚一度导致她不敢出门,训练时只要听到一点加油声就泪流满面,更甚者曾想过要放弃后面的比赛。
自省是一种美德。不自省就不会知道自己的缺点和过失,不悔悟就无从改进。但是,这种因悔悟而对自己加倍的责备应该适可而止。在你已经知错、决定下次不再犯的时候,就是停止后悔的最好时候。如果悔恨的心情一直无法摆脱,那就可能会形成一种病态。所以,当你知道悔恨与自责过度的时候,要相信自己能够控制自己,告诉自己“赶快停止,这没什么”。
莎士比亚说:“聪明的人永远不会坐在那里为他们的损失而悲伤,却会很高兴地去找出办法来弥补他们的创伤。”事实上,只有真正的宽容才能真正起到减压效果,而真正的宽容必须发自内心。而这种“宽容”环境的营造,除了孩子对心灵的调节外,更多的来自于家庭和教师。要让家长或老师从内心宽容孩子很不容易,因为毕竟多年来在孩子身上寄托了无数美好的东西,越到关键时刻,就越难接受孩子表现出的不如人意。因此,要调节孩子的心态,更要调节家长、老师的心态,防止出现“伪宽容”。有些家长前一刻对学生说着安慰、鼓励、信任的话语,后一刻又反复叮嘱,恨不能亲自上阵;有些老师想着要给学生减压,但是一看到学生闲下来就心发慌,想着各种理由和借口,打着“一切为了孩子”的旗号挤占他们的休闲时间,反复让学生读、写、默、背……你说,这样的“宽容”有用吗?孩子一旦看出大人们的言不由衷,心里就更加紧张了,往往还会表现出对父母和老师各种关怀性语言行动极度反感和排斥的状况。所以,真正的宽容就应该是信任孩子,相信他们已尽力了,要适当给予他们自由的空间,毕竟张弛有度才能保证孩子们的学习始终处于良好状态。
适宜的战术:瓦解压力的良方
也许你很吃惊,射击比赛还有什么战术不成?无非是听着指令一枪一枪地发射。其实不然,在射击比赛中,出枪速度的快慢是很有学问的。因为比赛会给选手们一定的击发时间做准备,很多选手就会根据这个时间差部署自己的战术安排。在首金的争夺中,杜丽出枪的速度很快,反观她的对手(后来的金牌获得者)却不急不慢,等所有的对手击发完毕才发射。这样一来,成绩暂时落后者会更加急躁,后发者就成功地把压力丢给了前者。
做好各方面的准备,胸有成竹就会削弱自身的压力。拿学习来说,学习一定会使人紧张忙碌,但重要的是忙什么和怎么忙法。有些人,平时“潇洒走一回”,一到考试却如热锅上的蚂蚁,觉得自己什么都还没准备,临阵磨枪,东抓一把,西挠一下。其实,为了提高效率,每个人都需要一份切实可行的计划。科学地制订计划,可使学习有明确的目的性,克服盲目性,能使人合理地安排学习内容和时间,使学习有条不紊,变被动为主动。
很多孩子认为学习时间紧而知识难度高,因此很费力。确实,因为不同的人具体情况不同,不同的学科对不同学生来说难易程度也不一样,所以适合每个人的战略战术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应该利用自身的特点来安排自己的学习。
要想战术获得成功,功夫是要下在平时的。正所谓厚积而薄发,考试中总是有读、写、算、想这些技能的运用,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成绩,而与之相应的书写速度和准确率是在每次考试中逐渐训练出来的,只要平时功夫练到家,关键时刻一击成功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此外,平时也该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心理素质。有些同学平日习惯了“随便”的考试,没有心理压力,一到正规考试,顿觉心跳加速,头脑发昏,本来会的东西,一紧张也就什么都想不起来了。从心理角度来看,一个人在一个已经适应了的环境里工作和学习,总是能正常发挥,游刃有余的,那么,为什么同学不把平时的练习都视为重要的考试呢?平时多给自己施加一些心理压力,久而久之,再严肃正式的场合也能应付,即使有再大的心理压力,也习惯成自然,无所畏惧了。
总之,对自己有一个正确、客观的认识,掌握一定舒缓压力的方法,加上平时的不懈努力,定能学会在压力中释放自己最大的能量,赢得属于自己的胜利。
(江苏无锡玉祁中心小学冯丹许燕娟)
其实,作为普通人的我们何尝没有此番经历?心理压力过大已经成为了现代人普遍面临的一道门槛。然而,正如承受了巨大压力的喷水管才能喷射出银花朵朵,这些压力同样也能催生我们奋进的勇气,从而磨炼出我们坚忍不拔的意志。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常常碰到学生心理负担过重、压力过大的问题。曾经的小小少年已然有了烦恼,重重压力也使得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那么,教育工作者该如何帮助学生面对压力,化解压力,使压力化为前进的动力和能量呢?或许我们可以从杜丽的成功中获得一点启示。
适中的心理:减轻压力的良基
压力从何而来?毫无疑问,首先从人对自身的要求而来。人对自我的要求越高,他所承受的压力相对来说也就越大。因此,从人的要求出发,从自我的期待出发,就成了内心化解压力的重要基础。
(一)自信之心,毫不畏惧
我想我绝不能放弃,相信自己是最大的力量。
——杜丽
这是杜丽在评价自己第一枪发挥不佳时说的话,不可否认,杜丽在失利之后的冷静让我们惊叹,但她源于内心的自信更让我们佩服。相信自己的实力,相信自己的努力,能使处在压力之下的内心自然生成一种坚定,克服慌乱,摆脱不安。自信者,即使遭遇到棘手的问题或者面临困境,也是举重若轻、从容镇定。对杜丽来说如此,对学生来说也如此。
事实上,自信心有多强,往往能耐就有多强。足够的自信,能够使一个人的潜能得到极大的甚至超常的发挥,遇逆境而不气馁,遇压力而不屈服。要想建立学生的自信心,教师首先应当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既不能骄傲自大,也不该妄自菲薄,尤其要善于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切正在慢慢变好,从心灵上确认自己能行,自己给自己鼓劲。其次,教师可以积极创造各种条件,鼓励学生站到舞台前面,大胆地表现自己,满足学生的成就感,使他们能够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逐步地树立信心,为心理健康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平和之心,努力就好
我真的已经很努力很努力了。
——杜丽
这是杜丽失利之后内心情感的流露。因为渴求成功,所以更加害怕失败;因为害怕失败,压力必然加剧。要想减轻压力,我们应当让学生有这样的认识:大家的实力本来都是在伯仲之间,我能行,我的对手也不差,谁输谁赢都在情理之中,只要自己努力了,也就可以了。越是想着要战胜别人,要不容有失,越有可能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也越容易在最终结果上产生很大的心理落差,从而丢失信心。不如轻装上阵,放松自己,或许会“柳暗花明”。此外,虽然无可避免要在很多时候、很多场合与人竞争,但场上是对手,场下是朋友,我们还有友谊温暖着双方。对我们教育者来说,则不应该再去反复强调较量的意味,去提高结果的重要性,不如淡化竞争的意味,引导孩子把这些看作是与伙伴进行的一次次游戏与活动,释放自己的心灵,从而能从事件本身去享受过程,捕捉精彩,超越自我。
适当的宣泄:释放压力的良策
承受一定的压力可以锻炼人的意志,使他在人生的旅途中经受住风浪的考验。但是,水压过大会涨爆水管,人也是如此,要学会释放自己所承受的压力。
尽情地宣泄抱怨,发泄内心的不满,释放心灵的压力,从而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这种现象被称作“霍桑效应”。人的一生中会产生许多意愿、情绪,而最终能实现或满足的却为数不多。我们的内心会慢慢滋生一种“压抑”的情绪,大脑会把它们“冷却”起来,但它们不会消失,只会转移。换言之,这些“不满”如果一直找不到宣泄的途径,那就会使人们在心理上形成强大的潜压力,使自己不知不觉厌倦现状,丢失热情。
作为一个孩子,作为一个成长中的人,学生本身的情感需要,本来的生活轨迹却每每被忽视,被压抑。学生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的困惑或不满,却碍于传统的观念,不敢充分地表达出来,得不到宣泄,久而久知,就化为了压力。因此,作为教师,不妨耐心地引导学生尽情地说,说出自己生活、学习中的困惑,说说自己对老师,对同学或者对班级工作、学校管理的不满。学生在“说”过之后,会有一种发泄式的满足,他们自己会感到轻松、舒畅。
心理的调节对释放压力的作用不言而喻,但并不是说要没有约束地乱发脾气,也不是要做一些伤害自己、伤害别人的行为。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有责任和义务引导孩子认识什么是正确的缓解渠道。事实上,通过参加体育、文娱活动以及欣赏音乐、整理房间、独处沉思、向人诉说、看惊险的小说和电影等途径,都可以有效缓解或消除压力带来的紧张情绪。通过正确、有效的心理调节,学生能正确对待类似情况,也会使自己身心愉快,同时心理也不那么累了,并获得了新的勇气和力量,继续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而努力。
适时的宽容:调节压力的良药
所谓宽容,就是对自己或他人在生活、工作、学习中的过失、过错采取适当的“减压政策”,以防止事态的扩大和矛盾的加剧,从而避免产生严重后果。心理学家指出,适度的宽容,对于改善人际关系和身心健康都是有益的;如不会宽容自己或别人,就会让自己常常处于紧张的心理状态,内心的矛盾冲突或情绪危机难于解脱。
8月9日杜丽泪洒赛场的情景至今让人记忆犹新。“当时的泪水中包含着我的遗憾。”杜丽说,“气枪打完之后,我流泪不是因为我没有拿到金牌,而是因为我觉得,有那么多人在关心我,鼓励我,可是我却让大家失望了,我当时感觉特别特别对不起大家!”这样的自责和愧疚一度导致她不敢出门,训练时只要听到一点加油声就泪流满面,更甚者曾想过要放弃后面的比赛。
自省是一种美德。不自省就不会知道自己的缺点和过失,不悔悟就无从改进。但是,这种因悔悟而对自己加倍的责备应该适可而止。在你已经知错、决定下次不再犯的时候,就是停止后悔的最好时候。如果悔恨的心情一直无法摆脱,那就可能会形成一种病态。所以,当你知道悔恨与自责过度的时候,要相信自己能够控制自己,告诉自己“赶快停止,这没什么”。
莎士比亚说:“聪明的人永远不会坐在那里为他们的损失而悲伤,却会很高兴地去找出办法来弥补他们的创伤。”事实上,只有真正的宽容才能真正起到减压效果,而真正的宽容必须发自内心。而这种“宽容”环境的营造,除了孩子对心灵的调节外,更多的来自于家庭和教师。要让家长或老师从内心宽容孩子很不容易,因为毕竟多年来在孩子身上寄托了无数美好的东西,越到关键时刻,就越难接受孩子表现出的不如人意。因此,要调节孩子的心态,更要调节家长、老师的心态,防止出现“伪宽容”。有些家长前一刻对学生说着安慰、鼓励、信任的话语,后一刻又反复叮嘱,恨不能亲自上阵;有些老师想着要给学生减压,但是一看到学生闲下来就心发慌,想着各种理由和借口,打着“一切为了孩子”的旗号挤占他们的休闲时间,反复让学生读、写、默、背……你说,这样的“宽容”有用吗?孩子一旦看出大人们的言不由衷,心里就更加紧张了,往往还会表现出对父母和老师各种关怀性语言行动极度反感和排斥的状况。所以,真正的宽容就应该是信任孩子,相信他们已尽力了,要适当给予他们自由的空间,毕竟张弛有度才能保证孩子们的学习始终处于良好状态。
适宜的战术:瓦解压力的良方
也许你很吃惊,射击比赛还有什么战术不成?无非是听着指令一枪一枪地发射。其实不然,在射击比赛中,出枪速度的快慢是很有学问的。因为比赛会给选手们一定的击发时间做准备,很多选手就会根据这个时间差部署自己的战术安排。在首金的争夺中,杜丽出枪的速度很快,反观她的对手(后来的金牌获得者)却不急不慢,等所有的对手击发完毕才发射。这样一来,成绩暂时落后者会更加急躁,后发者就成功地把压力丢给了前者。
做好各方面的准备,胸有成竹就会削弱自身的压力。拿学习来说,学习一定会使人紧张忙碌,但重要的是忙什么和怎么忙法。有些人,平时“潇洒走一回”,一到考试却如热锅上的蚂蚁,觉得自己什么都还没准备,临阵磨枪,东抓一把,西挠一下。其实,为了提高效率,每个人都需要一份切实可行的计划。科学地制订计划,可使学习有明确的目的性,克服盲目性,能使人合理地安排学习内容和时间,使学习有条不紊,变被动为主动。
很多孩子认为学习时间紧而知识难度高,因此很费力。确实,因为不同的人具体情况不同,不同的学科对不同学生来说难易程度也不一样,所以适合每个人的战略战术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应该利用自身的特点来安排自己的学习。
要想战术获得成功,功夫是要下在平时的。正所谓厚积而薄发,考试中总是有读、写、算、想这些技能的运用,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成绩,而与之相应的书写速度和准确率是在每次考试中逐渐训练出来的,只要平时功夫练到家,关键时刻一击成功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此外,平时也该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心理素质。有些同学平日习惯了“随便”的考试,没有心理压力,一到正规考试,顿觉心跳加速,头脑发昏,本来会的东西,一紧张也就什么都想不起来了。从心理角度来看,一个人在一个已经适应了的环境里工作和学习,总是能正常发挥,游刃有余的,那么,为什么同学不把平时的练习都视为重要的考试呢?平时多给自己施加一些心理压力,久而久之,再严肃正式的场合也能应付,即使有再大的心理压力,也习惯成自然,无所畏惧了。
总之,对自己有一个正确、客观的认识,掌握一定舒缓压力的方法,加上平时的不懈努力,定能学会在压力中释放自己最大的能量,赢得属于自己的胜利。
(江苏无锡玉祁中心小学冯丹许燕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