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太平洋地区主义新变化:原因及趋势

来源 :长江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南太平洋地区主义发生剧烈变化:太平洋岛国发展论坛(PIDF)的建立、美拉尼西亚先锋集团(MSG)的复兴以及太平洋岛屿发展国家集团(PSIDS)获得国际社会的关注均在不同程度上冲击了当前以太平洋岛国论坛为平台的地区主义模式.引起这一新变化的直接原因是太平洋岛国自主性与自我意识增强,希望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特色的地区主义发展道路.从长远来看,太平洋岛国不会完全打破现有地区主义合作机制,但会逐步推动地区主义朝更加公平、更加务实的方向改变.
其他文献
风险社会是网络犯罪治理面临的新背景,基于网络空间存在虚拟状态不稳定性和时空流动性的现代型风险,我国网络犯罪刑法治理面临国内立法滞后性和国际规则碎片化的挑战.建议我国在积极主义刑法观指导下通过法益的早期化和公共化、构成要件的革新化,扩大刑法保护圈,从而提高自身治理网络犯罪的能力,并主动参与网络犯罪国际规则的制定和完善.
宪法实施理论的阐释源于对实践中正反两方面经验总结.“齐玉苓案”引发的“宪法司法化”讨论,曾对推动我国宪法相关理论的认知、研究和宪法理论中国化发挥了积极意义.该案围绕三个层面的宪法司法化讨论及其各种衍生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宪法实施理论,更重要的是昭示了一条基本经验:只有结合具体国情、始终坚持党领导下的宪法实施观,才能推动中国特色宪法实施蹄疾步稳、行稳致远,而我国以任何一种激进的、大破大立的、唯西方经验至上的观念推动我国宪法实施的过程都会水土不服,注定难以行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