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渡赤水:毛泽东的得意之笔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13356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夕阳映着群峰攒聚的娄山关。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1935年2月25日傍晚,第二次渡过赤水河的中央红军在这个“北拒巴蜀,南扼黔桂”的兵家必争之地取得了长征以来第一个大胜仗。
  这一天,密集的枪声响彻天险;这一刻,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湘江到高原:四渡赤水是“逼”出来的
  “湘江”两个字,牢牢地刻在92岁的原红三军团老战士王道金记忆深处。
  第五次反“围剿”后被迫撤离苏区的中央红军,在湘江边遭遇了最惨烈的一战。王道金记得,120多人的连队,过江后只剩下一半;他还记得,两岸的石头上溅满了血。
  “两个月不停地打,大家都快累垮了,子弹袋也空了。”王道金回忆说。血战湘江,中央红军从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余人。在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下,即使是这3万人,也早已成了一支缺弹少粮、疲惫不堪的脆弱之师。
  死者的鲜血终于引起了生者的反思。
  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上,毛泽东被增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后又成立了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
  危急时刻,曾被剥夺党和红军指挥权两年之久、甚至没有被列入长征最初名单的毛泽东,以正确的主张和力挽狂澜的气度赢得了党内的大多数。
  史家说,遵义会议在最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革命转败为胜的转折点。
  但胜利并不是转瞬即来。被后来的军事家赞叹不绝的四渡赤水,并不是一盘预先布好的棋局。相反,它是被失利给“逼”出来的。
  1956年9月10日,毛泽东在八大预备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说:“我是犯过错误的,比如打仗……长征时候的土城战役是我指挥的……”毛泽东所举土城战役,正是四渡赤水的发端。
  遵义会议确定北上方针后,中央红军决定痛击正向土城方向前进的尾追川军,打破其堵截企图,为北渡长江创造有利条件。但由于对敌情判断失误,红军遇到了空前强大的川军,进攻作战变成了背水作战。
   敌我兵力相差悬殊。毛泽东召集政治局几个主要领导人开会,决定改变由赤水北上、从泸州至宜宾之间北渡长江的原作战计划,迅速撤出土城战斗。
  红三军团所剩的全军最后一门山炮被迫投入了赤水河中。中央红军轻装上路、西渡赤水,摆脱了尾追之敌。
  这就是一渡赤水。
  “如果在土城把川军打败,红军从宜宾泸州间渡过长江,就不会有后来的强渡金沙江、大渡河,也不会有四渡赤水。”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说,“但那不是历史,历史从来都是在挫折中前进的。”
  
  从赤水到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圈
  3万∶40万,红军与国民党军在赤水流域的兵力悬殊,达到了长征以来之最。
  从乌江到金沙江处处皆天险,要用李德的“正规战”理论与敌硬拼的话,结果只能是彻底葬送中央红军。
   一渡赤水,红军向古蔺、叙永地区前进。王道金回忆说,战友们都以为要北渡长江与四方面军会合,上级却突然通知不渡长江了,“这里地形不利,况且蒋介石已在长江南岸布置了几十个团。”
  二渡赤水,红军回师向东,利用敌人判断红军将要北渡长江的错觉,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5天之内,红军取桐梓、夺娄山关、重占遵义城,歼灭王家烈八个团和吴奇伟纵队两个师。
  这是红军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王道金还记得当年的兴奋:“扁了好久的子弹袋,这下都装满了。”
  三渡赤水,红军又入川南,再次摆出北渡长江的姿态。待蒋介石的重兵再次被调至川南时,红军却又一次调头向东,从敌军的间隙中穿过,第四次渡过赤水,尔后南渡乌江,兵锋直指贵阳。
  守军仅一个团的贵阳城乱作一团,坐镇指挥的蒋介石急调滇军入黔。没想到,红军只是虚晃一枪,乘虚进军云南,以7条小船顺利渡过金沙江,就此跳出了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的包围圈。
  25年后的1960年,当来访的二战名将蒙哥马利赞誉毛泽东指挥的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时,毛泽东说,四渡赤水才是他自己的得意之笔。
  四渡赤水是“逼”出来的,但它改变了长征的战局。正如长征是“逼”出来的,但它改变了中国的道路。
  
  相关链接:
   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进行的一次规模较大的运动战,历时3个多月,共歼灭和击溃敌人4个师、2个旅另10个团,俘敌3600余人。在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朱德等指挥下,中央红军驰骋于川黔滇交界地区,有效地调动并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的企图,使长征走向胜利。
其他文献
幼儿期是品德形成的关键期,一些简单的道德情操、社会行为准则以及心理品质在这一时期初具雏形。小班的孩子刚开始在集体中生活,品德意识不强,同时,他们的理解、接受能力也很
2014年11月14日 晴  “丫头,换上衣服,今天我们去舅爷家吃饭。”妈妈一边忙着收拾东西一边说。“哦,什么事啊?”我漫不经心地说道,手里却仍没停住敲击键盘。“电话里头没说清楚,到了就知道了。”“哦。”我带着一连串的疑问去了。  来到舅爷家,一副焕然一新的景象:屋门前的门框上贴着一副新对联,窗户上贴着“喜”字,一片喜气洋洋的景象,我顿时明白了。舅爷忙着来打招呼,爸妈也连声道喜。舅爷穿着简朴干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