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来源 :北京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i_20365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以及国际科技竞争的日趋激烈,社会对于复合应用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需求日益增加,对其培养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很多地方高校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尚未建立起配套完整、科学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从入口到出口的整个培养过程都存在不少问题;地方高校应紧紧抓住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大发展机遇期,针对培养方案、招生录取、课程体系、教学过程、导师制、实践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人才培养的各环节,采取多种措施,构建起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切实提高本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关键词:地方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
   问题的提出
  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不同于传统学术型研究生的一种研究生学位培养类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需要,培养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20世纪90年代,为了满足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对于一些行业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我国开始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开设了工商管理、法律等专业硕士学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开始起步。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特别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取得长足进步,目前已针对行业产业需求设置了47个专业学位类别,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共计5,996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78个,基本覆盖了我国主要行业产业。不仅如此,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也在逐年增加,截至2019年,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已超过研究生招生总量的一半,累计授予硕士专业学位321.8万人、博士专业学位4.8万人。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1]
  正如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初衷是为了满足当时经济社会发展所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新经济、新业态的不断涌现以及国际科技竞争的日趋激烈,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对于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也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一方面,体现在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所需数量的大幅增加;另一方面,更体现在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要求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
  可以说,社会方面的强烈需求以及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都表明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正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期。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特别是数量众多的各地方高校,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并应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发展机遇,采取多种有效措施,通过构建行之有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切实提高本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努力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合格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地方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现状
  从现实的情况看,地方高校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尚未建立起配套完整、科学有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从入口到出口的整个培养过程都存在不少问题,长此以往,会对地方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产生不利影响。
  第一,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设定不够清晰准确,制定的培养方案没有体现自身的优势和特色。一些地方高校的培养方案中,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设定与学术型研究生区别不大,没有体现出专业学位先天具有的职业性特质,反而表现出较强的学术型特点,缺乏辨识度;同时,在一些地方高校的培养方案中,也没有将自身紧贴行业、服务地方,着重为地方和行业培养急需的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的优势和特色,充分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培养目标的设定中,有的甚至出现与部(委)属重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设定雷同的现象,缺少自身鲜明特色。在高等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这样制定的培养方案既不利于地方高校自身吸引力及社会认可度的提升,也影响了地方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第二,沒有形成独立的招生选拔机制。很多地方高校在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时,采取了和学术型研究生一样的选拔录取机制,即初试阶段先参加包括外语、政治和专业课在内的全国统一的研究生招生考试,进入复试后,同学术型研究生一样,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选拔也采取笔试加面试的方法,且笔试内容与学术型研究生差别不大。可以说,从初试到复试的整个招生录取过程,地方高校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都没有形成一套独立的选拔录取机制,没有表现出与学术型研究生招录明显的区别和特征。
  第三,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体系构建不尽合理。一方面,地方高校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一般按照模块划分,包含公共基础课、学科必修课和学科选修课,这与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形式基本一致;另一方面,一些课程的设置是直接照搬学术型研究生的,未经仔细斟酌和研究,导致设定的课程体系表现出较强的理论化倾向,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应用型的培养定位不相符合。此外,地方高校的课程体系构建中,实践类课程设置普遍不足,实践学分设置偏少,这将造成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无法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加强,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定位相脱节。
  第四,在课程讲述方面。很多任课教师在教授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时,仍然以传统的课堂讲述为主,偏重基础性、理论性的知识传授,而启发性、探究性的案例教学法、小组研讨法、合作学习等方法应用不多,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用有限。此外,邀请校外行业企业专家进课堂讲学以及进行专题讲座的次数过少,不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第五,校外导师作用发挥不够。按照规定,专业学位研究生一般实行双导师制,即由校外导师和校内导师共同完成对学生的指导。校内导师主要侧重对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指导,校外导师主要侧重对学生进行专业技术实务、方法的教习和指导。地方高校一般会聘请对口行业企业中实践经验丰富或有技术专长的管理层及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校外指导教师;但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很多校外导师的指导作用发挥不够,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指导主要由校内导师完成,校外导师作用发挥不足,使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提升受到影响。   第六,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数量不足。长期、稳定、优质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更是缺乏,这几乎是地方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一方面,与高校自身对培育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有关;另一方面,在当前的经济、政策等大环境影响下,地方高校建成长期、优质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难度也在增加。由此产生的影响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没有更多优质的校外实践资源可供选择,只能自行联系到一些公司、企业实习。这样的实习很多时候效果欠佳,因为学生只能接触到一些外围、浅层次的领域或项目、技术,难以接触到重要领域或关键技术层面,对学生专业技术水平的提升作用有限,实践效果打了折扣。
  第七,对日常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不到位,影响了地方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主要表现是:一方面,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日常学习过程的监管较松,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学业预警和淘汰机制,导致部分学生疏于学业,学习效果不理想;另一方面,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要求有至少半年时间的校外实践,对于这段不在校期间的学习,很多地方高校并未建立起相应的学业监督和管理机制。假如校外指导教师再管理松散或不到位,就容易造成学生学业管理上的真空,影响实践学习效果。此外,在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监管上,很多地方高校也表现得过于疏松,没有制定专门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考核的相关管理文件,没有着重从实践性和综合应用性的角度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进行考核,以判断其是否达到了毕业标准,而是简单套用学术型研究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考核标准,从而使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表现出过多理论化倾向,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特征却不鲜明。
   地方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思路
  第一,地方高校要高度重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深刻理解培养方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纲领性文件,对于确立本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体系、目标、定位乃至人才培养质量上所发挥的关键引领性作用,结合地方高校自身的学科优势和特色以及师资队伍、实践实习平台等基本的办学条件,明确本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和定位。同时,地方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紧贴行业的优势,深入了解行业企业实际的用人需求,推动相关行业企业全程参与本校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从而使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更加精准、清晰,更贴合行业企业的实际需要,在突出本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明确的职业导向性基础上,彰显学校独特的办学优势和特色。[2]
  第二,建立与学术型研究生相区别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录取机制。地方高校应针对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研究生招生侧重点的不同,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录取方式进行变革,如在复试阶段,可以采用“笔试 导师组集体面试”的方式,并且大幅增加导师组集体面试所占的权重和分值,更加全面、客观地考察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创新意识及科研潜力等。在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日益增大的背景下,适当提高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选拔标准,更有利于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3]
  第三,科学设置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依据培养方案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着重从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角度对课程模块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确保设置的课程能够体现本校的学科优势和特色,能够体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职业性和应用性特征。此外,还应注意增设实践类课程的数量和学时,并积极探索与相关行业企业共同开设有关实践类课程。条件成熟的高校,可以推动专业学位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准入及证书认证相关联,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充分考虑相关因素,在免考课程设置等方面加强职证对接,切实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4]
  第四,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减少传统的以课堂讲述为主的授课方法,增加案例教学法、小组研讨法、情景模拟教学法、合作学习等形式多样的授课方式,并注意借助现代网络技术来增加课堂的吸引力;同时,可以邀请校外相关行业领域专家进课堂讲学或办讲座,帮助学生及时了解行业动态及企业技术需求,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以及参与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此外,地方高校还应积极鼓励和资助教师编写适合本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高质量教材及案例库,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第五,建立健全校外导师评聘的相关制度,落实双导师制。基于双导师制对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性,地方高校要建立健全校外指导教师的选聘、薪酬、考核等一系列相关的规章制度,多渠道引进和聘任高水平的校外指导教师,明确其与校内指导教师的职责分工,落实校外导师培训上岗,加强对其指导过程的质量监控,确保校外导师的指导效果。同时,注意因地制宜,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完成校外导师的指导过程,如针对校外导师指导次数相对较少的问题,可以搭建师生沟通交流平台,让校外导师和学生借助交流平台加强沟通,通过线上、线下相互结合的方式,确保校外导师的指导落到实处。[5]
  第六,多措并举,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一方面,地方高校应积极探索借助行政、企事业单位等外部力量合作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建立产教融合育人联盟,实现资源共享,增加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数量;另一方面,努力扩展校内已有实践教学基地的规模,鼓励有条件的院部依托高级别的重点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等科研类平台建设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充分挖掘高校自身的潜力。此外,地方高校在经费分配上,应着重向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示范基地等项目建设倾斜,努力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实践教育基地,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七,加强对日常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和管理。一是要建立健全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各类规章制度,為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质量管理提供制度保障。二是要建立学业预警和淘汰机制,每学期末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筛查和排名,不及格门数超过规定标准者即被学业警示,对学业被警示两次及以上者给与暂缓毕业甚至劝退的处理,引导专业学位研究生重视日常学习过程。三是要加大对学生实践环节的监督和检查力度,可要求在外实习、实践的学生按时填写、提交实践环节登记表、考核表等,加强对学生校外实习效果的质量管理。有条件的地方高校,还可以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要求学生按时对实践进程进行网上报备,以此达到监督学生实践学习进程、保障实践教学效果的目的。
  第八,加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监管。制定出台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考核的文件标准,推进专业学位论文和学术学位论文的分类考查,严格落实专业学位论文选题的实际应用性要求。同时,加强论文中期检查的力度,严格落实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查重及盲审制度,鼓励专业学位论文在突出实用性基础上采取多种呈现方式。严把答辩环节质量关,切实从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性和创新性等方面考察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践性和综合应用性特征。[6]
  此外,地方高校还应采取切实措施充实和加强基层研究生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定期开展相关业务培训,促进研究生教学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的提升,为本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本文系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专项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改项目(项目编号:X190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4]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印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的通知(学位〔2020〕20号)[EB/OL].(2020-09-30)[2021-05-14].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26/202009/t20200930_492590.html.
  [2]魏峻,姬红兵,高晓莉.关于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改革的思考和建议[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8(3):30-35.
  [3]李忠云,曹亚.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及改善策略[J]. 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5):75-78.
  [5]王亮,郭丛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如何评价导师?—基于全国毕业研究生的抽样调查数据[J].高教探索,2020(6):40-47.
  [6]郑飞中,吕建新,刘洁.地方高校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路径选择[J].教育研究,2016(5):77-83.
  (作者单位:张永莉,北京印刷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吴伟,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于 洋]
其他文献
摘 要:北京科技大学纪委发挥党风廉政教育治本作用,在完善体制机制、坚持分层分类、优化内容形式、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四个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提升宣传教育针对性、实效性,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师生知规矩、守纪律。  关键词:高校;党风廉政教育;廉政文化  北京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学校)纪委坚持把加强党风廉政宣传教育作为一体化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重要举措,高度重视、常抓不懈,在完善体制机制、坚持分层分类、
摘 要:巡视巡察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战略性制度安排,是推动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巡视工作重要论述,为新时代高校巡察工作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立足“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面对学校综合改革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北京科技大学党委准确把握政治巡察的内涵要求,做到持续深化、高质量推进政治巡察,为确保学校“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关键词:高校;政治巡察;
摘 要: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是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科技大学纪委牢牢抓住主体责任这一“牛鼻子”,立足职责定位,协助党委建立健全全面从严治党责任体系,探索构建了一套“清单化责任分解,系统化责任落实,一体化监督检查,精准化责任追究”的全链条、闭环式压力传导机制,推进学校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高校;全面从严治党;协助;主体责任  纪委协助党委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履行监
市属高校与部(委)属高校的办学资源比较  2020年,北京市普通高校产权占地面积为4,820万平方米,其中,市属高校占地1,651万平方米,部(委)属高校占地3,169万平方米。按照生均产权占地面积看,市属高校为62.72平方米,部(委)属高校为98.2平方米,部(委)属高校生均占地面积要显著高于市属高校。在高校产权校舍建筑面积方面,部(委)属高校为2,982万平方米,生均占比为92.39平方米;
期刊
摘 要:高校基层党建“嵌入式”发展从结构、功能、制度三个维度嵌入高校办学发展,在多重互动中实现高校基层党建的组织基础性功能。高校基层党建“嵌入式”发展的实践进路具体包括:优化结构嵌入,拓展高校基层党建的发展空间;完善功能嵌入,丰富高校基层党建的发展载体;促进制度嵌入,激发高校基层党建的发展动力。  关键词:高校基层党建;“嵌入式”发展;组织力提升  中国共产党高度组织化的政党特性要求高校基层党组织
摘 要:新时代高校纪检工作高质量发展,对保障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职责、使命意义重大。北京科技大学纪委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作为工作主线,准确把握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对高校纪检工作的新要求,坚定政治方向、把准职能定位、展现担当作为、创新工作举措,开创学校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新局面,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纪律保障。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纪检工作;高质量发
摘 要:在国家加快教育现代化、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背景下,国内各大高校在教育管理信息化方面均开展了探索与实践。结合高校可信电子成绩单平台的搭建、使用,系统阐述了新时代高校启用可信电子成绩单系统的管理思路、技术选用、功能规划、结构拓扑以及使用成效。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可信电子成绩单  为了便于学生使用、加强成绩单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和管理效率,各高校对于学生的成绩单管理信息化进行积极探索。其中,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