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的目的是对公共品研究中的理解分歧作出一些澄清。笔者的分析是基于思想史和历史。通过对公共品理论的思想史梳理,笔者认为公共品的实质是一种兼具外部性与"搭便车"难题的物品或服务。而萨缪尔森式的研究由于将制度因素从公共品现象中剥离,致使公共品认知出现诸多混乱。针对实验经济学中兴起的公共品博弈,笔者以《大宪章》为例作了历史考察,发现从成本角度而言,公共品供给的行动逻辑是个体为减少外部成本或者为获取外部收益,通过承担私人成本的方式,提供具有外部性的物品或服务。但这一逻辑无法验证社会偏好理论的有效性,因为该理论更多地反映出一种价值判断而非事实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