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研协同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的新探索——基于新型科研机构的考察

来源 :开放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t960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国家创新系统和公共研发体系在应对当前国际竞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也暴露出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开发创新链过度分工问题,使各创新主体脱节。定位于工业研究院的新型科研机构,在创新组织和成果转化中正在逐渐显露出独特的优势,成为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的重要突破口。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科学技术为枢纽、以产业协同为触媒的"渡船模式",通过协同创新克服科研与产业之间的缺失环节,成为贯通创新链、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的有效路径之一。
其他文献
专业群建设评价是衡量“双高”建设绩效的必然要求,是解决专业群建设问题的重要举措,是推动专业群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学界对专业群建设评价的研究成果较为缺乏,专
摘 要: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技工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通发展主要存在五个障碍:《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未赋予技工教育和职业教育同等的法律地位,技工教育比职业教育招生更加困难,技工教育无学历授予权,技工教育与职业教育相比经费不足,技工教育自身体系与职业教育体系尚未实现相互融通。为了不断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使技工教育在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为我国供给高素质技工和技师的重要作用,应在《中华人民
2021年春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为“十四五”时期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吹响了号角。习近平总书记在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中强调,“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彰显了职业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独特价值。“大有可为”蕴含着职业教育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无限潜力,然而实现从“大有可为”向“大有作为”的转变,其中的过程充满挑战。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我国职业教育迎来了一个又一
[摘要]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国家赋予的新使命,对深港协同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深港两地在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资源的布局与平台搭建方面,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同时仍面临科研要素流动受限,人才引进培育和服务有欠,税收制度存在差异、合作法制适用问题等瓶颈,应以发展空间与布局、要素配置与流通、载体平台建设与服务、国际化人才团队集聚、重大项目策源与攻关、产学研深度合作牵
新发展阶段是更加重视高质量发展的阶段,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引领支撑能力,不仅有利于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也有重要意义。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要注意把握四大着力点。  一是推动科技创新“高瞻远瞩”与走深走实。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国内周期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的叠加影响,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警示,提升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引领
摘 要:职业院校文化育人体系是在不断的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形成的。新时代对职业院校的文化育人提出了新的挑战,不断赋予文化育人以新的时代内涵,因此,职业院校需要建立文化育人内涵的提升机制,重构文化育人体系。职业院校重构文化育人体系需要把握赋予时代内涵、体现顶层设计、树立品牌意识、提升文化自信的原则,探寻重塑文化核心理念、浸润本土文化自信、打造制度保障体系、体现文化素养等路径,打造职业院校特色文化育
[摘要] 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迫切要求加快推动产业融合和科技创新协同发展,为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铸魂。当前,我国在协同推动产业融合和科技创新,引领助推高质量发展方面仍有较大潜力。协同推动产业融合和科技创新,需要从协同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和科技创新、协同推动服务业与农业融合发展、以数字经济推动产业融合和科技创新、以产业链供应链为载体协同推动产业融合和科技创新几
摘 要:美国重视职业指导师专业化发展,具有完善的专业素养标准、健全的素质提升体系、规范的认证制度和程序、科学的社会管理机制。针对职业指导师数量不足、素质参差不齐、素质提升体系零散以及社会管理偏弱等问题,我国应合理借鉴美国职业指导师专业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完善政策、改进认证制度、健全素质提升体系、规范社会管理机制。  关键词:美国;职业指导师;专业化发展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16年
[摘要] 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创新发展的广度有街深度持续增加,创新投入和产出不断提高,制度创新、模式创新與技术创新协同推进。但服务业供给体系有待完善,供给质量还不高,对制造强国建设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支撑保障还不充分,重要原因是服务业的创新能力和水平还不强。在新发展阶段要坚持创新的核心地位,把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放在创新上,推动制度体系和发展环境系统性优化,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增强创新驱动发展动力,以创新
摘 要: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中职学校成为推进民族技艺传承的重要场所,专业则是其主要载体。然而,中职学校推动民族技艺传承的整体效果欠佳。同时,中职学校专业发展面临转型的压力。基于此,民族技艺传承与中职学校专业融合发展成为必然。民族技艺传承能够为中职学校专业转型发展提供资源等多方面的支撑,且两者具有逻辑的自洽性,两者的融合发展具有实现的可能性。为有效推进民族技艺传承与专业的融合发展,需要通过构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