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新课的导入亦是如此。教学内容不同,导入的技法也就各异。巧妙有效的导入不仅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而且能拓展学生的想象思维、激起师生间的情感共鸣,是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
【关键词】文言文 课程教学 导入法
导入法就是利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音乐、绘画等各种手段,制造一种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兴趣,诱发思维,使学生处于积极学习状态的技法。导入法如运用得当,则会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意识不到是在上课,从而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获得知识。
一、用多媒体导入
多媒体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直观形象,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有效地利用多媒体,不仅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审美能力、思维能力等。比如《小石潭记》《岳阳楼记》等。特别是《岳阳楼记》,范仲淹的诗文,王羲之的笔迹,岳阳楼原址,还完好地保存着。我在引课时,用多媒体进行图片展示,让学生近距离地欣赏足以震撼心灵,陶冶情操。在讲授《出师表》《隆中对》时,先播放《三国演义》中相关的影视资料情节,当鹅毛大雪在空中飞舞,刘备冒着大雪,第三次去请诸葛亮时,每个学生都能深切地体会到刘备求贤若渴的心情。当诸葛亮为国家社稷寝食难安,出征前辗转反侧,泣血为皇帝写下肺腑之言,电视上扮演者泪流满面,教室里的学生也深深地感受到诸葛亮的舍身为国的精神。多媒体能从声、光、形等多角度的展示,这是文字所不能的。让学生对里面的人物、故事的背景有所了解,然后在引入新课,势必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为教师对课文的讲解助一臂之力。多媒体具有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这样轻而易举地把学生带进文言文的环境中,并能有轻松愉悦的心理体验,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另外,在丰富的教学情境下,学生成为主体,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情在其中,趣在其中。
二、用音乐导入
学习积极性是学生学习活动中一种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心理状态。它包括学习目的、学习动机和创新思维等心理因素。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是学生顺利完成文言文学习的重要前提。音乐具有感染力,在上课之前放一段音乐,特别是与新课有关的乐曲,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当悠扬的音乐环绕在学生耳边,学生的情绪就随着音乐起伏飘荡,音乐中的歌词就沁入学生心扉。比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没有讲解课文,先让学生学唱《明月几时有》,学生很快就能唱得有声有色。在音乐的旋律中,歌词所表现出的意境悄悄地渗入到学生的心灵,教师此时就能顺利地导入新课。枯燥的文言文有了音乐的渲染,学生学习起来更有劲头了。在讲《出师表》当我放出音乐时,那如泣如诉的歌声一下子感染了学生,我让每一个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学生们不约而同地写出了诸葛亮为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品格。这就是音乐的力量,引发共鸣。教师利用音乐导入新课,能够烘托气氛,把学生带入课文之中,为上新课蓄势,很受初中学生欢迎。
三、用名言导入
中学生对语言已有一定的积累,知道很多名言名句,在写作文时也能用得恰到好处,但是他们并不知道名言佳句的来历,比如“不为五斗米折腰”都知道人要有志气,“愚公移山”是指坚持不懈、不放弃。教师就可以用这句大家都熟悉的话开头,探讨其含义、用法,导入今天要讲的课文。学生们也想知道这句话是怎么来的,好奇心被勾起来,迫不及待地到文中寻找。比如在教《岳阳楼记》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大家也非常熟悉,我就以此为切入点,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这句话是谁说的?”“他有能力忧天下吗?”“为什么他要先忧后乐呢?”“这句话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学生脑海里都在回味着问题,这句激励了许多仁人志士的话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我趁机说:“欲知答案,请看范仲淹写的《岳阳楼记》”。用熟悉的名言名句开场,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成为学习文言文的动力。
四、比较旧知导入法
也叫同中求异法,运用于讲读教学之中,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然而把它运用于新课导入的时候,在比较上是有所不同的。前者是把两种或几种作明确的比较,后者则只需联系已学的旧知识作比较提醒(即暂不作具体比较),提醒学生带着旧知去学习新知识,再通过自己的比较,体会而摸索出带普遍性的知识规律。这就是他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在比较提醒时,不能贪多求全,根据所学新知识的重点难点确定一点即可。
在讲授《西湖漫笔》时,采用了这样的导语:“我们已经学过朱自清的《绿》,全文重点写‘绿’,给人以美的享受,我们今天学习宗璞的散文《西湖漫笔》(板书标题),全文也通过写‘绿’来抒情达意。然而,同样写‘绿’他们在手法上却不相同:第一,朱自清只写‘点’,全文写了那么多绿,但都是集中写梅雨潭的水。宗璞则不但写‘点’,而且写‘面’,‘点’也不是只写一个。第二,朱自清和宗璞都把不同的绿作比较,但比较的内容和方法不同:朱自清以梅雨潭的绿和外地风景名胜的绿作比较,贬抑其他地方的绿,从而肯定梅雨潭的绿恰到好处;宗璞则把西湖内部几个地方的绿放在一起,从不同的角度作比,不仅意在写出西湖到处是绿,无处不绿的普遍性,而且意在写出西湖有各种各样的绿。它们具有各不相同的个性,却又有共性。第三,朱自清写梅雨潭,抒发了主观的、强烈的感情,表现了大胆而奇妙的想象,宗璞写西湖的绿,有抒情,有联想,把实景当作象征,但总的来说,是偏于客观的、细致的描写。以上三点,请同学们在阅读课文时,作具体的分析。”
这样的导语,运用了比较分析法,联系旧课,提示新课。这种比较,有利于学生明白两课知识相同之所在,从“温故”出发,激起学生对新知探求的好奇心。而教师所选的比较的各个侧面,揭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学生阅读课文,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五、总结
语文课的开场引课的方法很多,还在不断地推陈出新。富有艺术性的引课是打造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我们不断研究的课题,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只有用富有启发感染的方式导入新课,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对新内容强烈的求知欲,学生的学习效果就得到提高。通过语文的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也能顺利的继承并发扬光大。
【关键词】文言文 课程教学 导入法
导入法就是利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音乐、绘画等各种手段,制造一种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兴趣,诱发思维,使学生处于积极学习状态的技法。导入法如运用得当,则会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意识不到是在上课,从而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获得知识。
一、用多媒体导入
多媒体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直观形象,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有效地利用多媒体,不仅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审美能力、思维能力等。比如《小石潭记》《岳阳楼记》等。特别是《岳阳楼记》,范仲淹的诗文,王羲之的笔迹,岳阳楼原址,还完好地保存着。我在引课时,用多媒体进行图片展示,让学生近距离地欣赏足以震撼心灵,陶冶情操。在讲授《出师表》《隆中对》时,先播放《三国演义》中相关的影视资料情节,当鹅毛大雪在空中飞舞,刘备冒着大雪,第三次去请诸葛亮时,每个学生都能深切地体会到刘备求贤若渴的心情。当诸葛亮为国家社稷寝食难安,出征前辗转反侧,泣血为皇帝写下肺腑之言,电视上扮演者泪流满面,教室里的学生也深深地感受到诸葛亮的舍身为国的精神。多媒体能从声、光、形等多角度的展示,这是文字所不能的。让学生对里面的人物、故事的背景有所了解,然后在引入新课,势必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为教师对课文的讲解助一臂之力。多媒体具有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这样轻而易举地把学生带进文言文的环境中,并能有轻松愉悦的心理体验,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另外,在丰富的教学情境下,学生成为主体,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情在其中,趣在其中。
二、用音乐导入
学习积极性是学生学习活动中一种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心理状态。它包括学习目的、学习动机和创新思维等心理因素。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是学生顺利完成文言文学习的重要前提。音乐具有感染力,在上课之前放一段音乐,特别是与新课有关的乐曲,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当悠扬的音乐环绕在学生耳边,学生的情绪就随着音乐起伏飘荡,音乐中的歌词就沁入学生心扉。比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没有讲解课文,先让学生学唱《明月几时有》,学生很快就能唱得有声有色。在音乐的旋律中,歌词所表现出的意境悄悄地渗入到学生的心灵,教师此时就能顺利地导入新课。枯燥的文言文有了音乐的渲染,学生学习起来更有劲头了。在讲《出师表》当我放出音乐时,那如泣如诉的歌声一下子感染了学生,我让每一个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学生们不约而同地写出了诸葛亮为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品格。这就是音乐的力量,引发共鸣。教师利用音乐导入新课,能够烘托气氛,把学生带入课文之中,为上新课蓄势,很受初中学生欢迎。
三、用名言导入
中学生对语言已有一定的积累,知道很多名言名句,在写作文时也能用得恰到好处,但是他们并不知道名言佳句的来历,比如“不为五斗米折腰”都知道人要有志气,“愚公移山”是指坚持不懈、不放弃。教师就可以用这句大家都熟悉的话开头,探讨其含义、用法,导入今天要讲的课文。学生们也想知道这句话是怎么来的,好奇心被勾起来,迫不及待地到文中寻找。比如在教《岳阳楼记》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大家也非常熟悉,我就以此为切入点,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这句话是谁说的?”“他有能力忧天下吗?”“为什么他要先忧后乐呢?”“这句话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学生脑海里都在回味着问题,这句激励了许多仁人志士的话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我趁机说:“欲知答案,请看范仲淹写的《岳阳楼记》”。用熟悉的名言名句开场,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成为学习文言文的动力。
四、比较旧知导入法
也叫同中求异法,运用于讲读教学之中,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然而把它运用于新课导入的时候,在比较上是有所不同的。前者是把两种或几种作明确的比较,后者则只需联系已学的旧知识作比较提醒(即暂不作具体比较),提醒学生带着旧知去学习新知识,再通过自己的比较,体会而摸索出带普遍性的知识规律。这就是他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在比较提醒时,不能贪多求全,根据所学新知识的重点难点确定一点即可。
在讲授《西湖漫笔》时,采用了这样的导语:“我们已经学过朱自清的《绿》,全文重点写‘绿’,给人以美的享受,我们今天学习宗璞的散文《西湖漫笔》(板书标题),全文也通过写‘绿’来抒情达意。然而,同样写‘绿’他们在手法上却不相同:第一,朱自清只写‘点’,全文写了那么多绿,但都是集中写梅雨潭的水。宗璞则不但写‘点’,而且写‘面’,‘点’也不是只写一个。第二,朱自清和宗璞都把不同的绿作比较,但比较的内容和方法不同:朱自清以梅雨潭的绿和外地风景名胜的绿作比较,贬抑其他地方的绿,从而肯定梅雨潭的绿恰到好处;宗璞则把西湖内部几个地方的绿放在一起,从不同的角度作比,不仅意在写出西湖到处是绿,无处不绿的普遍性,而且意在写出西湖有各种各样的绿。它们具有各不相同的个性,却又有共性。第三,朱自清写梅雨潭,抒发了主观的、强烈的感情,表现了大胆而奇妙的想象,宗璞写西湖的绿,有抒情,有联想,把实景当作象征,但总的来说,是偏于客观的、细致的描写。以上三点,请同学们在阅读课文时,作具体的分析。”
这样的导语,运用了比较分析法,联系旧课,提示新课。这种比较,有利于学生明白两课知识相同之所在,从“温故”出发,激起学生对新知探求的好奇心。而教师所选的比较的各个侧面,揭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学生阅读课文,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五、总结
语文课的开场引课的方法很多,还在不断地推陈出新。富有艺术性的引课是打造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我们不断研究的课题,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只有用富有启发感染的方式导入新课,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对新内容强烈的求知欲,学生的学习效果就得到提高。通过语文的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也能顺利的继承并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