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沈从文散文的叙述立场和艺术风格

来源 :科学与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sword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沈从文是中国二十世纪的一位大师级的作家,他的一生不但有着丰富的小说创作,而且还具有极高艺术成就的散文创作。
  本文将从沈从文五部散文集本体出发,从沈从文散文的叙述立场以及散文风格方面,探究了沈从文散文的文本意义。以期对我们研究沈从文的散文提供有益的帮助。
  关键词:散文集;双重叙述立场;个性化艺术风格
  一、沈从文五部散文集创作情况梳理
  沈从文的散文大多创作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这一阶段是沈从文创作的成熟期,《从文自传》、《湘行散记》和《湘西》代表了沈从文散文创作的最高成就。
  (一)沈从文《记胡也频》和《记丁玲》两部纪实散文创作
  《记胡也频》。这部纪实性作品的发表,距胡也频遇害也仅有几个月时间,当时是中国社会最黑暗的时期,也是白色恐怖最浓重的时期,因此公开悼念胡也频等左联五烈士的文章并不多见。而与左翼作家有隔阂的沈从文却不畏强权,不惧恐怖,毅然为了友情控诉当时的黑暗政治。两年后,《记丁玲》的创作同样如此。
  通过读《记胡也频》和《记丁玲》,我们能感受到沈从文那种对待友情、对待生命的正义感,能够拥有这样的正义感的人,绝对不会是懦弱的,也不会是市侩的。
  后来沈从文从这样的霸气外露的状态中收敛回来,其原因或许也正是源自《记胡也频》和《记丁玲》两部作品。多少年面对社会的黑暗和动乱,他开始探寻一种新的表达方式,一种表面温和的但内在依然火热的叙述国度。
  (二)沈从文的湘西散文系列
  沈从文的《从文自传》、《湘行散记》和《湘西》三部散文长卷,均是以沈从文从小生活过的湘西世界作为背景,以湘西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发展为中心,通过写实记闻的手法,融进了作者对人生的观察与思考,在政治、经济和自然人生的联系中,艺术地再现了湘西人民尤其是下层人民的生命形式的散文长卷。
  《从文自传》共18篇散文,是沈从文的散文体自传,记录了作者童年和少年时代的蜕变与成长,全书以湘西为背景,展现了沈从文文学人生。
  《湘行散记》和《湘西》这两部作品内容互为表里,结构也有相互联系。但《湘行散记》主要是有感于故乡“变化中的堕落趋势”,《湘西》则出于“辟谬理惑”的需要, 从“沅水流域人事琐琐处”入手,将“常”与“变”、 哀与乐错综。
  沈从文创作的以湘西为背景的散文与其《边城》等以湘西为背景的小说等共同构成了他的湘西文学。
  二、“边缘人”和知识分子的双重散文叙述立场
  (一) 沈从文“边缘人”和知识分子的双重身份界定
  1.沈从文“边缘人”身份界定
  从20岁离开家乡,沈从文只身一人来到北平,初到北平的一段时间,自己经济窘迫,贫困充斥着生活,置身于陌生环境中常有的局促与不安。“乡下人”在这里无疑成了沈从文聊以自嘲的称谓。
  虽然沈从文以“乡下人”自嘲,好像与城市格格不入,但是他却是无可辩驳的以一种连他自己都察觉不到的方式在缓慢地融入城市之中这个时期的他只能是欲做城市人而不可,欲做乡下人而不得了。这是典型的边缘人的生存状态。
  沈从文作为一个城市乡下人,边缘人的社会角色生存状态致使了他自卑、胆小的性格的产生并发展的最大限度,却也激发了他独立自主,勇于斗争,不肯屈服的性格特征,这奠定了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人格基石。
  2.沈从文知识分子身份界定
  到了“五四”时期,随着自由,民主的呼声日渐高涨,具备了独立人格和批判精神的知识分子不断涌现。无疑,沈从文是具备这种独立人格和批判精神的。他一直都坚持着用自己的眼光来观察自己所生活的社会,用自己独立的思想去审视这个社会。
  沈从文的知识分子品格更显示在他的特立独行上。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完全独立的思考和探索,作为一个作家,就从文学的本身出发,而不受任何外界势力的影响和干扰。沈从文用自己的一生维护着用笔的自由,维护着自己心中那完美无暇的湘西世界,宁可沉寂,宁可消融,绝不退让半步,坚持着自己的精神自由。不能不说,沈从文是现当代知识分子的楷模。
  (二)双重身份下的双重散文叙述立场
  1.夹在城市和乡村边缘的边缘化散文叙述
  通过上文中对沈从文边缘人身份的梳理和界定,我们能够在他的一系列湘西散文中清晰地感受到他那种城市和农村空间结构的边缘化的叙述立场。
  沈从文描绘湘西的作品是在一种都市体验和乡土回忆的碰撞中诞生的产物。在沈从文的散文《湘行散记》中,除了描述了一批批活生生的人之外沈从文是以一个在外乡特别是都市中游历多年,被怀乡之情久久困扰的游子,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去追忆思念和观察他那熟悉而又不断发生着变化的故乡。在这种情感下的追忆思念和观察,不正是以都市生活为参照而进行对比的湘西世界吗!反过来说,沈从文的以都市生活为参照物进行对比而诞生的湘西世界,不正是沈从文那种夹在城市和乡村边缘人身份的话语体现吗!只有在那样现实条件的生存状态下才会有这样的精神感悟。边缘人的身份,确立了沈从文那种边缘化的散文叙述立场和方式。
  2.独立知识分子的散文叙述
  沈从文是“五四”以来中国典型的知识分子,他深受五四启蒙思想的影响,从改造社会和国民性的角度上来确立自己文学创作上的价值和意义。
  沈从文认为,一个好作品既要有深厚的美学价值,还应当起到良好的社会作用。由此可见,沈从文追求的是一种具有独立品格的知识分子的叙述立场,追求的是文学的独立审美性。
  另外,沈从文为了发挥自己作品中引导人们向善的社会作用,选择了一种对善良美好的“人性”的赞美和讴歌,他无疑是一个追求独立自主,精神自由,痛恨杀戮和压抑,敢于担当责任的斗争者。
  三、具有个性化的散文风格
  沈从文的在其湘西散文中形成的“自然、含蓄、诗情”的独特艺术风格,正是在其边缘性和知识分子的叙述立场上逐渐形成的。
  (一)沈从文散文自然质朴的艺术风格
  由于沈从文一贯推崇生命的自然与质朴,信奉“真、善、美”的人性魅力,于是也就形成了他那种不矫不饰、自然朴实的文字风格。
  《湘西散记》《湘西》是兩卷美妙的湘西人物画和风俗画的散文。这种朴素自然而不呆板的艺术手法,与他描写的带着原始人性的生活相结合,更加清秀动人,具有一种独特的征服人心的艺术魅力。
  (二)沈从文散文深沉含蓄的艺术风格
  沈从文的散文语言风格,是深沉含蓄的。
  沈从文的散文之所以带有深沉含蓄的这种风格特征,一是因为沈从文总不喜欢将自己的“思想”作简单的口号标语式般的大吹大擂,他追求的是一种对历史与现实的自然形态的描摹,在这种描摹和读者之间产生一定的距离感,让读者自己去体味其中蕴含的各种悲喜苦乐成份。二是作者从自身独特的叙述立场出发,注重散文的社会作用,也就是其一再强调的在“真和美”之外的引导人们向善的功能。因此,他在描摹自然人生时,赞扬“生的强大”、“美的永恒”,从而给人以强烈而美好的愿望,引导人们向那美好的生存状态前行。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沈从文创作的五部主要散文集的梳理,从沈从文散文的叙述立场以及散文风格方面,探究了沈从文散文的文本意义。对我们了解沈从文,特别是了解学术界研究不多的沈从文散文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参考文献
  1、沈从文.沈从文小说选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2、沈从文.习作选集 [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3、沈从文.沈从文全集[M].第17卷,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4、沈从文.沈从文习作选集[M].上海:良友文艺出版社,1936年版.
  5、金介甫.沈从文传[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6、凌宇.沈从文传[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7、徐复观.国学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版.
其他文献
对影响慈竹硫酸盐浆纤维素酶水解的主要影响因素作了探讨,包括PH、温度、液比、酶用量、时间、打浆度和吐温80用量;还对吐温80影响酶水解的原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PH值4.8、
传统型转鼓(滚筒)碎浆机(以下简称传统型)虽然比水力碎浆机省电35%左右,但其体积庞大臃肿,占地面积大,消耗材料多,导致制造成本居高不下。精简型转鼓碎浆机(以下简称精简型)吸取了其原理
目的探讨人参多糖(Ginseng Polysaccharides,GPS)对脐血来源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体外诱导生成及增殖的影响。方法采集脐血抗凝,离心获得单个核细胞,用含胎牛血清(Fatal Calf Serum,FCS)的培养基贴壁培养3 h,分别予含GPS和细胞因子(Cytokine,CK)的培养基进行培养,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台盼蓝染色法计活细胞数,流式
目的研究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在H2O2诱导PC12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采用H2O2诱导PC12细胞制作凋亡模型,通过MTT法、Hoechst/PI荧光双染及流式细胞术分析使用PI-3K特异抑制
研究了亚硫酸盐蔗渣浆氧脱木素过程中的选择性,并对其改善方法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氧脱木素过程中采用硝酸和木聚糖酶预处理及分别添加H2O2甲醇或硫化钠强化方法,均可改善脱木
上消化道出血是门静脉高压症最严重的并发症和死亡原因之一。理想的外科处理门静脉高压症和上消化道出血的方法应该能够有效控制出血,同时其手术过程对患者肝功能影响少,手术
目的探讨上腹部腹直肌肌皮瓣在腕部电烧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5例腕部深度电烧伤患者使用上腹部腹直肌肌皮瓣填充覆盖,观察手腕部创面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5例腕部深度电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