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与世俗

来源 :速读·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c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米尔恰·伊利亚德在其著作《神圣与世俗》中提到,神圣与世俗是世界上两种存在模式,是在历史进程中被人类所接受的两种存在状况。大多数“不信宗教”的人,仍然有着伪宗教和已经退化了的神话。本文以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俄狄浦斯王》为例,分析古希腊人信仰中的神圣与世俗,并得出对神圣与世俗的现代性思考。
  关键词:神圣;世俗;俄狄浦斯王
  一、神圣与世俗:古希腊人的敬神与抗争
  古希腊人是敬神的。无论人本身的力量如何强大,古希腊人总是将其归于神的力量。俄狄浦斯王解开斯芬克斯之谜,拯救了忒拜城的百姓,人们却认为他是“靠天神的帮助”,并且称他为“全能的主上”。忒拜城遭遇瘟疫,民不聊生,于是俄狄浦斯派克瑞翁向神求问如何拯救城邦。神谕说天降灾难是为了惩罚忒拜城中杀死先王的凶手,只有清除这个“染污”,灾难才能消除,于是全城上下开始寻找凶手。俄狄浦斯的命运,其实早已被神一手安排好了。俄狄浦斯试图逃脱既定的“弑父娶母”的命运,既是对神的指令的抗争,又是一种反神圣的行为。这种行为同时体现出古希腊人的自由意志和对命运的抗争精神。
  斯芬克斯之谜展现着古希腊人对自我认识的思考。“认识你自己”是人对自身理性的认识。俄狄浦斯说不是所有人都能解开斯芬克斯之谜,他自认没有借助神的提示,鸟语的暗示,完全凭借自己的智慧解答出谜底。其实,站在神或人的不同立場上是导致不是所有人都能解出谜底的原因;另一方面,神的全知全能性使神不屑于解出答案。俄狄浦斯是人的一个典范。然而俄狄浦斯并未意识到这一点。俄狄浦斯是个跛子,他本身就是答案的一个特例,而他能够解开谜语完全是与自己的生理状况有关。俄狄浦斯解题这一思维转向体现出人的理性的发展。索福克勒斯借俄狄浦斯王之口,说忒瑞西阿斯“别人有力量,你却没有,你又瞎又聋又懵懂”,说明索福克勒斯认为俄狄浦斯是有力量的那一个,也就是肯定了人的力量。这种对人与命运冲突的描述,对人的自由意志的强调,是古希腊人信仰中的世俗成分。
  二、当代社会中神圣与世俗的关系
  《神圣与世俗》一书提到,非宗教徒已经失去了自觉地生活在宗教中的能力,因此也就失去了理解和接受宗教的能力,但是在他最深层的存在中,他仍然保有对宗教的记忆。《鲁滨逊漂流记》中写道,鲁滨逊生病后因为没有药物,就借助于仅有的烟草来治病:鲁滨逊有一次患了感冒,因为在小岛上没有药物,只有烟草,所以他大量地吸入烟草燃烧后的烟雾,并且背诵《圣经》,向上帝祈祷,最后在没有任何药物的情况下身体痊愈。在身体和精神饱受双重痛苦的情况下,鲁滨逊向上帝的祈祷,这种行为在身体的病痛中为灵魂找到一处安乐的寄托,是在鲁滨逊在绝望中的信仰。
  在当今世界,随着科技的高度发展和人类个性的解放,无神论的思想为世界许多地方的人所接受,尤其是有更多机会接触新事物的年轻一代:他们追求个性解放,放任自流,摆脱了宗教的禁锢。如今开放的时代思潮,使人们能够自由选择自己信仰状态。年轻一代有了社交网络等新奇事物的陪伴,不再把精神寄托于宗教之上。全球化的发展把世界市场紧密地连为一体。世界经济高速运转,人们也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面对钢筋水泥的禁锢,白纸黑字的规定,人才的竞争,很难想象在一场场金融谈判下,双方会把胜利寄托于神灵的保佑。理性发展的一个重要结果是各种成文法律和律法机构的诞生,如今,随着全球法律制度的完善,几乎一切争端都可以得到裁决,神祗的判断再也不能成为衡量公平与正义的天平。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使当今的人们很难再去回想历史上的十字军东征和圣战。人们被现代文明的洪流卷着向前,一些宗教仪式在他们看来甚至是虚无的。然而,如今的人们依然无法完全摆脱神圣的影子。例如在当今中国,每年春节,许多家庭都会在神位前敬香,上供,磕头,祈福,然而这样的家庭并非教徒家庭。我国一些地区现在还保留着过年给长辈磕头拜年的形式。这种下跪拜年的礼仪形式,实质上是一种对远古的神圣仪式的传承。拜年的形式是世俗的,但实际上是一种宗教的去圣化的结果。
  三、小结
  米尔恰·伊利亚德在其著作《神圣與世俗》中提到,神圣与世俗是世界上两种存在模式,是在历史进程中被人类所接受的两种存在状况。大多数“不信宗教”的人,都仍然有着伪宗教和已经退化了的神话。世俗的人是由宗教的人蜕变而成的,所以他不能消灭自己的历史,也就是说,他不能彻底地清除他信仰宗教祖先的行为,正是这种宗教的行为造就了今天的他。神圣与世俗,蕴含着包容与贯通。
  参考文献:
  [1](罗)米尔恰·伊利亚德(Mircea Eliade);王建光译.神圣与世俗[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罗念生译,俄狄浦斯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3](英)道格拉斯.黄剑波,柳博赟,卢忱译.洁净与危险[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4](英)笛福.鲁滨逊漂流记[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6.
  作者简介:
  李重庆(1992—),女,汉族,河南安阳人,在读研究生,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在读,单位: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研究方向:欧美文学。
其他文献
摘 要:本部分以德国的汽车维修专业课程设置为例进行个案分析,这个专业在其所在的院校中非常具有代表性,同时它也是各国高职课程设置模式中比較成功的案例。这些专业的课程设置通过多年的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他们的国家输送了大量的技术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通过中德两国汽车维修专业设置的比较研究,为我国高职课程设置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德国;汽车维修;课程设置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
期刊
摘 要:创造民主、轻松、和谐、浓郁的课堂氛围,是激发学习兴趣、焕发课堂活力的前提条件。新课标强调教师由传授者转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教师要摒弃“师道尊严”的旧观念,设身处地为学生创造轻松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一个接纳性宽容性的课堂气氛,形成一个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学生无拘无束地大胆质疑、发表见解、与教师争论。只有这样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才会以愉快的心情钻研问
期刊
摘 要:生物的学习是与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生物的教学不应该只是停留于对课本的教学知识的传授上,好的学习效果应该是教会学生们能将所学生物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并且增强学生们结合生活实例与生物知识相联系的学习思考的过程。下面我们这篇文章将从教学情境、内容和方法三个方面叙述下如何将生物教学与生活有机结合。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情境;生活;有机结合  生活与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学习知识最终是要服务于社会生
期刊
摘 要: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努力挖掘学生的各种潜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主动性,为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增强物理学习效果的手段之一。文章论述初中物理教学中兴趣培养的几种方法——以疑激趣、以体验成功激趣、生活化教学激趣、多媒体的使用激趣。  关键词:中学物理教
期刊
摘 要:教师在教学中巧妙的设置问题,对学生学习掌握知识,提高思维,实现高效课堂意义重大。  关键词:问题导学;情境;学生  “问题导学法”最早是由苏联著名的教育科学博士马赫托夫提出——1975年在专著《问题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和《问题教学·基础理论问题》中,他首次提出了“问题教学”的理论。40多年来“问题教学”的理论经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充实、发展和完善,目前已成为一种典型的普通教育理论,并在基础
期刊
在诗歌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脱离文本,肢解文本,本人试图进行一种尝试,从语言出发,从文本出发,让学生体会美感,对诗歌进行在创作。  一、案例背景  诗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在世界各民族中都是最早出现的文学样式,常常被称为纯文学美文学。诗歌的语文的语文典型,意蕴丰厚,需要经过细细品味涵泳才能体会其中的精妙。  高中学生虽然从小学到初中背过许多诗歌,但多是死记硬背。对诗歌的审美意识只处于一种相当朦胧
期刊
摘 要:“信息化”这个词近年来被频繁地使用,已成为一个时髦的词汇。“教育信息化”可以说是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衍生的概念,也是推动教育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和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多媒体教学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中的使用是现代教育手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媒体教学要紧扣教材重点,有的放矢,要在对教材、学生、课堂有帮助的前提下使用,要使多媒体教学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
期刊
摘 要:毕业生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对于引导学生更好地踏入职场,迎接社会的各种挑战至关重要;而对于计划外中外合作办学的毕业生因其特殊的受教育背景,及毕业去向的多样化,使传统高校的毕业教育体系不再完全受用,因而需要形成中外合作办学自身的毕业教育体系,以分类毕业去向为抓手,形成更具专业性、针对性的毕业教育内容和方式,以更好地服务于毕业生,并实现中外合作办学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目的。  关键
期刊
摘 要:蒙古族在与汉族文化的交往中,面临文化认同危机。为传承蒙古族文化,弘扬少数民族传统,应对校本课程进行开发。本文提出了蒙古族校本课程构建的目标、内容与管理,以此来增强蒙古族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关键词:蒙古族;文化认同;校本课程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构成的多元一体的统一国家。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打破了长期封闭的文化格局,與汉族及其他民族交往日益频繁,但是在与以汉族文化为主的主
期刊
摘 要:《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马克思·韦伯影响深远的传世之作,通过对该书的第二章内容(资本主义精神)的仔细研读和查阅文献资料发现,韦伯的“资本主义精神”为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伦理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既要为商人赚钱正名,也要對企业进行伦理约束。  关键词:社会学;资本主义精神;道德伦理  马克思·韦伯是与卡尔·马克思、涂尔干齐名的现代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之一,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