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构建音乐课堂教学的和谐之美

来源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lin00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要把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因素优化组合,取长补短,互相补充,努力做到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同时,不能忽视音乐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教学形式的科学运用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等,总之,音乐课要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和风格。
  关键词:和谐;情感态度;教学形式;预设;生成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8)10-0056-02
  
  和谐,原属美学范畴,是指事物和现象各个方面完美的配合、协调和多元化的统一。音乐学科作为实施美育的主要课程之一,具有构建和谐课堂教学的先天优势。然而,在音乐课改中由于一些教师对新理念认识的偏差,出现了摈弃甚至全盘否定传统的音乐教学,致使新的音乐课堂顾此失彼,进入了单一化、绝对化的困境。和谐的前提是要承认不同,尊重不同,兼容并包。事物因兼容而变得“和”,因共存而变得“谐”。我们要在原有教育的基础上,对传统教育进行改进,把其中合理的东西加以保留和发扬,正确处理音乐教学中的各种关系,努力构建音乐课堂教学的和谐之美。
  
  一、情感态度与知识技能的和谐统一
  
  传统的音乐教学只注重音乐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和学习,而忽略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使得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缺少成功感、兴奋感与愉悦感,学习的兴趣与信心不能长久保持,感觉音乐学习枯燥无味、产生厌烦情绪,而今在新课程理念下音乐课程目标由知识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并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音乐课程的首要目标,于是,相当一部分教师片面地理解为:音乐课程目标强调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音乐知识与技能”在教学中就不重要了。一些音乐课上,很难再看到教师进行音乐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教学,即使有也是想讲又怕讲,成了“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状态。思想上存在顾虑,生怕一旦进行音乐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教学,就会被戴上“违背新课程理念”、“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的帽子。
  我们说,音乐新课程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第一位,并非否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不能单纯强调情感、态度或知识、技能等某一方面而割裂二者之间的有机联系。不能只关注兴趣的激发而忽视音乐能力的培养,特别是不能在课堂中回避音乐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回避乐谱的学习,回避演唱、演奏技能上的练习和指导。其实任何一个知识、一种音乐方法都有一定的音乐思想在里面,所以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应该融于认知因素当中。无论是以知识目标为载体实现音乐思想与音乐情感的养成,还是以情感因素为前提达到知识技能的目标,都会使音乐支离破碎。我们认为正确处理情感态度与知识技能之间的关系是:给学生提供富于美感的音乐艺术作品、组织富于趣味性的音乐艺术活动、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根据音乐艺术的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形式的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进而在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中发现、探究、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使音乐课堂中的情感态度与知识技能和谐统一,协调发展。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形式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是每一堂课的出发点与归宿点。教师无论运用何种教学手段,采用什么教学形式,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但我们发现许多音乐课的教学目标不够清晰,备课时缺乏指向性与达成性设计,教学内容过杂、过乱,知识无序,鲜见有机的组合与连接,教学形式与方法过于外在和花哨,与教学内容脱节。例如一些教师追求热闹繁华、愉快乐学等“理想化”的教学形式,以为把每节课组织得像小孩儿做游戏那样敲敲打打、热热闹闹才是改革,在教学中引入了“说说笑笑”,教学过程“唱唱跳跳”,双基训练“难度不高”,教学评价“你好、他好”。……学生在课堂上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教室里乱糟糟,闹哄哄。又如有些教师为了生成“无法预约的精彩”,为了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与感受”,任由学生天马行空地随意发挥,漫无边际地自说自话,置教学目标于不顾,严重偏离了目标的价值取向。
  音乐课程的价值体现在音乐课程目标上,而音乐课程目标则具体地体现在音乐教学目标上。音乐课的一切教学活动及采用的教学形式都要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例如第五届全国中小学音乐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胡萍老师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的欣赏过程中,紧紧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通过欣赏探索音乐要素与音乐情绪间的关系,感受发现并了解古典乐曲的形式美。采用了哼唱旋律,动作表现、对比聆听、视频欣赏等多种教学形式,学生在这些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中,愉快地、高兴地、兴趣地学习古典乐曲,在不知不觉中很好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在这里,多样的教学形式既服务于既定的教学目标,又在形式上充实、丰富了目标。教学目标与教学形式得到了和谐统一。
  
  三、音乐本身与学科综合的和谐统一
  
  音乐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一门包含着社会知识、自然知识以及生活知识的学科。但音乐的主要学习任务是音乐本身。音乐就是音乐,它绝不是各科知识的“大拼盘”,也不是其它学科的“保姆”。当前,我们的音乐教学“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的现象,在实践中屡见不鲜。比如欣赏《鼓浪屿之波》时,整节课把师生一起介绍讨论台湾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台湾的历史,历任领导人及现在海峡两岸的关系等作为课的重点,使音乐课变了味;学《过新年》一课,让学生又作诗、又表演、又舞蹈,又写,又画,但惟独没有音乐,把音乐课上成了“拼盘课”。
  新课标指出,要增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学科之间要加强整合,提高教学综合效益。但加强学科间的整合,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这个目标为依据。如果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只是为了整合而整合,不依托音乐本身,不凭借音乐要素,不引导学生感受体验,纵然课堂热热闹闹,学生积极参与,可学生思的启迪、美的熏陶、情的感染,以及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也都统统只是美丽的流星雨。《音乐课程标准解读》指出:“音乐课程的综合,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这就是说,音乐课要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音乐课要姓“音”,不能姓“杂”;以音乐为本的综合,必须以音乐为载体,以丰富的音乐艺术内容、绚丽多彩的音乐表现形式及与相关的音乐文化为学生体验、探究、学习的主要目标、主要内容和主要过程。
  
  四、现代媒体与传统手段的和谐统一
  
  现代媒体技术广泛引入音乐课堂,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让课堂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但电教手段再先进,它也只能是为音乐教学服务的,决不能让它成为教学的绊脚石。一位教师在上欣赏课《春江花月夜》时,把音乐、文字、曲谱、图片都做到了课件中,整节课老师除了忙着在操作台点击鼠标外,几乎都没有走下来与学生交流;学生陶醉在精美的课件场景中,忘记了聆听、体验,忽略了思考、想象……这样的课堂,教师虽然在行为上操纵着多媒体,但精神却被多媒体所操纵;学生视听虽然被多媒体所吸引,但思维却被多媒体所束缚——师生共同成为“被多媒体牵着鼻子走的人”。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手段的选择和应用要以实用性、有效性为原则,我们切不能为了搞花样、图方便,以牺牲学生的自主感悟为代价而滥用现代教育手段。一些自然有效的传统教学手段,在音乐课中是不能随意丢弃的。例如教师的范唱、范奏,不仅直观亲切,而且比多媒体更贴近学生,更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生形成情感上的共鸣。在学唱歌曲时教师用钢琴为学生伴奏,可以随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改变音高、调整速度,增减学唱的次数等等。比跟着课件学唱新歌更省时、更有效、学生更容易掌握。另外,教师的精心设问,师生间言语的对话,情感的交流,在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音乐课中教师不要过度依赖和使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毕竟“鼠标”不能代替大脑思维,“点击”不能代替教师点拨。教师只有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使用,和谐统一,优势互补,达到教学手段整体优化,从而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
  
  五、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
  
  “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生成与预设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我们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必须进行充分的教学预设。但教学不只是单纯的“预设”操作,而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预设”和“生成”的互相融合。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地追求预设而无视或忽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但如果一味地追求“生成”,就会缺失目标,放得过度。因此,我们要理性地对待“预设”和“生成”。预设要有弹性、有留白的空间,以便在目标实施中能纳入始料未及的生成。对学生积极的、正面的、有价值的生成要大加鼓励、利用;对消极的、负面的、价值低的生成,要采取机智的方法,让思维归队,回到预设的教学安排上来。教师要有动态生成的观念和强烈的课程意识,科学而艺术地融合“预设”和“生成”。
  例如教学《七子之歌》一课,教师在设计教案时作了精心的预设:在上完《七子之歌》、《鼓浪屿之波》等内容,学生从不同旋律、节奏、速度、音色等音乐要素中充分感受了期盼祖国统一的迫切心情和愿望后,教师提出创作要求: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创作一个音乐小故事,内容是“期盼台湾早日统一”。在一番热烈的讨论和准备后,各小组开始展示:有的创编并表演故事情节;有的创作并演奏了音乐;有的激情洋溢地朗诵;有的声情并茂地演唱。有个小组集体创作了一幅画:画面中间坐着一个妈妈,周围有七个孩子,六个孩子紧紧地依偎在妈妈的身旁,但还有一个孩子远离妈妈,伸着双手,眼里充满着眷恋和期盼的神情。
  正是由于课前老师作了精心的有弹性、开放式的预设,才出现了如此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创作效果。由此可见,教师要对可能的“生成”层面作出精心地预设,使预设有弹性有留白的空间,从而科学而艺术地融合“预设”和“生成”。惟有如此,教学才能成为一种艺术,才能成为动态生成的生命历程,才会充满生命的气息。
  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课堂也不例外。在纷繁复杂的音乐课堂里,面对各种关系,我们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要把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因素优化组合,取长补短,互相补充,使各方达到相对平衡、相得益彰,实现音乐课堂教学的和谐统一之美。
  【责任编辑 吴小春】
其他文献
摘 要:静听和辨听是音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音乐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会静听和辨听,可以提高他们欣赏音乐的水平,使学生体验到在音乐中蕴含着哲理和丰富情感,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音乐教学;静听;辨听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010X(2008)06-0061-01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1给假死仔猪接气 传统的方法是倒提后腿,拍击后背。曾经有一次,遇到一头假死仔猪,明明心脏还跳动。传统的方法用过了,还是无效。心灰意冷,打算放弃,随手一扔,丢于墙外,却听到哇的一声
摘要:语文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多地寄托于语文教材,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关键词:小学语文;实践活动;教学资源;学习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5-0021-03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
农村具有相对开放的环境,方便师生开展作文教学的课外活动,引来作文的源头活水。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社会化,开展课外阅读,口头作文训练,指导写随笔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数学教学;问题设计;优化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7-0050-01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从课堂提问到新概念的形成与确立,再到新知识的巩固与应用,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与提高,以及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增强,无不从“问题”开始。因此,课堂教学实质上就是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师生重组旧知识,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活
河北小任丘市永丰路中学有16个教学班,学生800多人,教师80人,学历达标,其中本科30人。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的本质是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素质,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是新课程
当前初中阶段的美术教育仍然有很多地方不适应素质教育改革,课程开展的综合程度不高,多样化也不足,过分关注美术专业知识教学,导致学生始终提不起学习兴趣。而转换教学思路,
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工作事关养殖业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本文对建有无害化处理中心的地方,屠宰检疫检验不合格动物及产品厂(场)外处理是否符合现行法律法规的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越来越受关注。如何为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探索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素质是所有教师一直探索的问题。实践证明,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 引入竞争机制加上激励性的评价手段是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积极性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英语;分组;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1-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