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曾获得诺贝尔奖的犹太作家辛格,其作品以热情洋溢著称,栩栩如生地反映了现代犹太人的生活状况。爱情是辛格小说的主题,辛格一直认为“在爱情和性爱中比在任何其他关系中,人的本性显露得更充分”。因此,在辛格的短篇小说《市场街的斯宾诺莎》里,辛格将世俗爱情置于哲学理性之上,讲述了一个充满哲理的爱情故事。本文将通过对老鳏夫菲谢尔森博士恋爱前后迥异的生存状态的分析,说明爱情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美好情感,是人类生命的源泉。
关键词:《市场街的斯宾诺莎》 艾萨克·巴什维尔·辛格 爱情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艾萨克·巴什维尔·辛格短篇小说《市场街的斯宾诺莎》中的男主角菲谢尔森是一位哲学博士,他一生致力于研究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的理论,处于严重的孤芳自赏之中。在这个典型的世俗社会,理论上的“斯宾诺莎”高高在上,而菲谢尔森博士就是这种哲学的直接化身。而哲学的菲谢尔森博士与嘈杂的社会环境充满了矛盾,菲谢尔森博士不甘心沾染世俗之气,为了保持自己清高、纯洁和理性的生活,他终日躲在阁楼之上,躲藏在自己对斯宾诺莎哲学的幻想之中。生活中的菲谢尔森博士提倡理性之爱,鄙视世俗之爱,不屑于谈婚论嫁,偏执的人生哲学使菲谢尔森博士越来越偏离正常的生活轨道。很奇妙的是,世俗的爱情还是降临到菲谢尔森博士的头上,他遇上了老处女黑多比,黑多比用她真诚的心,带来菲谢尔森博士真诚美好的爱情,从而唤醒了他的爱的本能,最终使他回归到正常的生活轨道,重新焕发了生机。本文将通过分析老鳏夫菲谢尔森博士恋爱前和恋爱后迥异的生存状态,说明世俗之爱最终会战胜理性之爱,世俗爱情才是符合人本性的。
一 理性之爱使人脱离正常生命轨道
小说主人公菲谢尔森博士研究的是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的理论,他在生活中也不折不扣地遵守其中的哲学定律,依照定律来生活。根据斯宾诺莎的哲学理论,理性之爱是心灵的最高度的完美,是菲谢尔森博士最为推崇的哲学思想,而这种理性之爱使人处于无爱的不正常的生活之中。理性之爱,把人看成宇宙的一部分,即是纯物质的,他忽视人是有思想和感情的。理性之爱实际要求人去除七情六欲,变得清心寡欲,在小说中理性之爱和世俗之爱是对立的,菲谢尔森博士认为爱情就是享乐主义,是欲望的体现,他把人性中的爱等同于动物的兽欲,因此他认为爱情是庸俗和不洁的。错误的思维使菲谢尔森博士变得偏执、不可理喻,甚至对动物天然的本能都不能容忍:他不能容忍猫的叫春声,把求偶的猫骂作是“无知无识的野蛮畜生”;他鄙视扑向火焰的萤火虫,因为它们“只顾贪图眼前后欢乐。”他认为人类也和这些动物一样,贪图眼前的欢乐而堕落。为了成为一个圣者,菲谢尔森博士克服欲望,坚决地拒绝世俗爱情和婚姻,菲谢尔森博士曾经是一个很有名望的社会名流和单身贵族,有媒人纷纷给他提亲,都被他拒绝了,他冠冕堂皇地声明婚姻爱情是事业的绊脚石。为了成为一个纯洁的人,他尽可能与世俗社会隔绝,他将自己隔绝在市场街一栋房子的阁楼上,与邻里之间老死不相往来。菲谢尔森博士“要做一个无拘无束的人。他果然做到了”。他果然做到的就是从行动到心理完全和社会脱钩。
对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的理论的过份关注,使菲谢尔森博士变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冷血动物,由此产了不合时宜的行为和病态心理。从日常生活细节描写中可以看出菲谢尔森博士十分的不合时宜:穿戴方面,他不分时间、场合,显得刻板和教条;在炎熱的夏夜,他穿着长到膝盖的上衣;在要就寝的夜晚还围着硬领,打着领结。他实在热得受不了,就将脑袋伸出去吹吹凉快的晚风,呼吸点新鲜空气,这仅仅是正常的生命需求,可他认为这就是贪图享乐,是有罪的,所以很是自责和不安,为了不将自己憋死,他为呼吸新鲜空气找了一个哲学理由:“道德和幸福是同一性的,一个人最符合道德的行为,就是尽情享受并不违反理性的乐事。”找到了哲学依据后,他才算心安理得地呼吸空气了,小说描写出老哲学家的迂腐和可笑,极具幽默色彩。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菲谢尔森博士无法做到完全意义上的脱离凡俗的生活,他要吃饭、要活命,就不得不为自己的一日三餐而操心,他不得不到市场街上去购物,与他不屑于理睬的世俗社会打交道,为了表现得与众不同,于是菲谢尔森博士一手挎着菜篮子,一手拿着斯宾诺莎的《伦理学》,这是他残存下的最后的尊严了。他不得不自己亲自下厨,在煤油炉上自己动手煮饭,他的抽屉里不只有哲学手稿,还有荞麦、米、大麦、洋葱、胡萝卜、土豆、蘑菇,哲学书稿和食品放在一起,更增强了小说幽默的艺术效果。长期不正常的生活让他的心理十分脆弱,他变得神经质,总觉得自己有病,总是感到胃痛、打呃,实际这不过是长期不运动造成的,可是他竟然认为自己可能得了不治之症,惶惶不可终日。医生认为他很健康,只是神经过敏,可是他固执已见,终于真的病了,病到气息奄奄,菲谢尔森博士的人格扭曲完全是由于长期与生活脱轨造成的。
与社会脱节的菲谢尔森博士,事业上也渐渐地停滞不前。菲谢尔森研究哲学家斯宾诺莎的理论已经三十年了,可是他躲在阁楼上做学问,不参与社会实践,他的理论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菲谢尔森所处的社会环境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社会处于变革和动荡时期,人们积极关注现实社会的发展,而研究哲学问题的菲谢尔森博士却不重视社会问题,他两耳不闻窗外事,凡是跟现代犹太人有关的一切东西:犹太复国主义、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他觉得都看不入眼,在他看来,关心社会的青年人无非是一群无知无识的乌合之众罢了。菲谢尔森博士鄙视市场街中芸芸众生,不肯与下层人民接触,不关心这些下层人民的疾苦,看不到苦难的真正社会根源,他错误地认为这些低层的人民是欲望毁了他们,他们是一群不可救药的低等动物,他两只眼睛朝天,研究宇宙的意义,一味地寻章摘句,专注于“发现疑难的字句、晦涩费解的段落,莫名其妙的评语也就越多”,他学问越作越糊涂,总是原地打转,得不出个结果,研究三十年来,其《伦理学》大作永远没有完成的一天,这些都使他的学问也变成了死的学问,和他的生命一样没有生命力。菲谢尔森博士与社会的联系最基本的维系是“柏林的犹太人团体提供给他的一年五百马克的津贴”,可以说这是他与社会唯一的联系,因为战事的爆发,收不到津贴的菲谢尔森博士也慌了阵脚,他真的活不下去了,菲谢尔森博士不得不去寻求朋友的帮助,可是由于多年没有与这些人打交道,人们早已把他忘了,最终他没有找到一个可以求助的人,这一刻小说中与菲谢尔森博士“要死了,这下子该完了。”走投无路的菲谢尔森博士终因他无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无视与社会的勾通最后陷入绝境之中。人无法离开社会,小说中的菲谢尔森博士真的要彻底断绝与社会的联系时,他的生命将无法维系。 二 世俗爱情使人的生活焕发生机和活力
然而,这位僵硬的菲谢尔森博士竟然在爱情中复活了。在恋爱之前的菲谢尔森博士是一个驼背、秃头、胡须花白,身上满是病痛行将就木的老人。在恋爱之后他宿疾全消,压痛、胀痛不治而愈,浪漫的情诗一下子涌到了嘴边,他焕发了青春活力,展示了世俗爱情的强大力量。小说中这股力量来自老处女黑多比,菲谢尔森博士在黑多比的关怀之下,终于被爱神眷顾,在菲谢尔森博士在阁楼上绝望等死的时候,邻居黑多比发现了他并帮助他走出死亡,黑多比不仅给菲谢尔森博士送来了水和浓汤,还给他带来了爱。令人惊讶的是,在西方的爱情小说中,女主人公也往往被描写得美丽优雅,而《市场街的斯宾诺莎》中的黑多比却是又老又丑的下层贫苦女性。黑多比是一个生活在下层社会中自立、自强、自尊、自愛的女性形象。黑多比靠双手养活自己,她做过女仆、商贩,靠诚实劳动获得生存资料。她是一个自强的女性,不肯做男人的附属品,她说:“我可不准备给哪一个男人做奴隶,让他们统统见鬼去吧。”黑多比虽然在爱情上经历曲折,她经历了有妇之夫的骗婚和表哥的骗婚,但她仍然对生活充满希望,还在省吃俭用为自己购置嫁妆,仍然满怀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黑多比没有因为自己的遭遇而产生阴暗心理,她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即使在人们眼里古怪的菲谢尔森博士,在她眼里也是有优点的,当她第一次进入到菲谢尔森博士的房间时,多比带着赞许的心情想道:“难为这样一个老头儿,把屋于收拾得这么整洁干净。”虽然黑多比不识字,甚至不能读一封信件;虽然她连“大夫”和“菲谢尔森博士”两个含义都弄混,但她却不排斥知识,在市场街上的人们背地嘲笑菲谢尔森博士的迂腐时,她却十分欣赏菲谢尔森博士的头脑并由衷的赞叹:“噢,我的妈呀,你哪儿弄来这样的头脑呀?”同样,菲谢尔森博士从丑陋的多比身上发现了她内在美丽、女性的柔情,看到了美好生活的希望,这就形成了二人爱情的基础。
爱情给人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菲谢尔森博士在黑多比的照顾下,情感、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开始变得关心他人的生活和命运,他询问黑多比的身世,黑多比的亲人死于贫穷和战乱,她告诉菲谢尔森博士“士兵像苍蝇般死去”。从黑多比的叙述中,菲谢尔森博士开始关注社会:他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以前他目光短浅,思维狭隘,只关注自己肉体的病痛,那么现在他开始关注他人的疾苦了,他的心胸、眼界变得开阔起来,菲谢尔森博士悄然发生着变化,他对伦理学的定理、定义一点也读不进去了。与黑多比相知相爱后,爱情使人充满勇气,黑多比与菲谢尔森博士的结合招来嘲笑,在邻居的眼里这两个人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人,他们怎么可能成为一对伴侣呢?一方面这两个人都过了谈婚论嫁的年龄,都是超龄的剩男和剩女;另一方面,两个人的身份也十分地不般配,一个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哲学家,一个是市场街小贩。然而爱情的力量使他们克服了身份和地位的悬殊差别勇敢地走到了一起。在婚礼上,新娘黑多比和新郎菲谢尔森博士面临着十分难堪的场面:面包房的学徒们开玩笑地吹起口哨;妇女们拿着花手绢儿站着做鬼脸;女孩子嘻笑打闹,这群不是来参加婚礼的,倒像是来看耍猴儿的。给他们举行婚礼的拉比也是一副没精打采的样子,居然用悲伤的语调唱祝福歌。但这一切并没有影响爱情的幸福感,新娘黑多比比菲谢尔森博士勇敢,她把新娘面纱揭下来,喝斥那群人:“你们笑什么呀?这可不是看戏呀。”菲谢尔森博士虽然紧张局促,但爱情的力量依然使他和多比勇敢地结合了,在新婚之夜,已经老迈的菲谢尔森博士一下子变回了小伙子,“在他身上长期沉睡的力量苏醒了”,他从中获得了生命的乐趣与快感,菲谢尔森博士告别了荒谬的理性生活,心甘情愿地“变成一个傻瓜”。
作为一位文学大师,辛格被世界文坛认为最会讲故事的作家,《市场街的斯宾诺莎》就体现了这一点,小说通过独特的环境讲述了一个独特的爱情故事,在同样以爱情为题材的作品中独树一帜。作家辛格让爱情高于理性,让世俗之爱征服了理性之爱,其思想核心和创作手法为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市场街的斯宾诺莎》是爱情小说中的极具个性的经典之作。在这篇小说中,辛格重视对人性的描写,这个故事表明,任何违反人的本性的所谓理性将走向衰亡,小说中的主人公从世俗爱情汲取了生命的力量,爱不仅是人的本性,想要得到爱,更需要人在世俗生活中发现、发掘。
参考文献:
[1] 小说月报社编:《新犹太文学一脔》,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
[2] [美]辛格,万紫等译:《辛格短篇小说集》,外国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3] 刘洪一:《犹太精神——犹太文化的内涵与表征》,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4] 郑晓江:《西方人生精神》,广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5] 宋兆霖选编:《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访谈录》,浙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6] [英]大卫·休谟:《人性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作者简介:金艳杰,女,1980—,吉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应用语言学,工作单位:吉林工商学院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市场街的斯宾诺莎》 艾萨克·巴什维尔·辛格 爱情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艾萨克·巴什维尔·辛格短篇小说《市场街的斯宾诺莎》中的男主角菲谢尔森是一位哲学博士,他一生致力于研究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的理论,处于严重的孤芳自赏之中。在这个典型的世俗社会,理论上的“斯宾诺莎”高高在上,而菲谢尔森博士就是这种哲学的直接化身。而哲学的菲谢尔森博士与嘈杂的社会环境充满了矛盾,菲谢尔森博士不甘心沾染世俗之气,为了保持自己清高、纯洁和理性的生活,他终日躲在阁楼之上,躲藏在自己对斯宾诺莎哲学的幻想之中。生活中的菲谢尔森博士提倡理性之爱,鄙视世俗之爱,不屑于谈婚论嫁,偏执的人生哲学使菲谢尔森博士越来越偏离正常的生活轨道。很奇妙的是,世俗的爱情还是降临到菲谢尔森博士的头上,他遇上了老处女黑多比,黑多比用她真诚的心,带来菲谢尔森博士真诚美好的爱情,从而唤醒了他的爱的本能,最终使他回归到正常的生活轨道,重新焕发了生机。本文将通过分析老鳏夫菲谢尔森博士恋爱前和恋爱后迥异的生存状态,说明世俗之爱最终会战胜理性之爱,世俗爱情才是符合人本性的。
一 理性之爱使人脱离正常生命轨道
小说主人公菲谢尔森博士研究的是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的理论,他在生活中也不折不扣地遵守其中的哲学定律,依照定律来生活。根据斯宾诺莎的哲学理论,理性之爱是心灵的最高度的完美,是菲谢尔森博士最为推崇的哲学思想,而这种理性之爱使人处于无爱的不正常的生活之中。理性之爱,把人看成宇宙的一部分,即是纯物质的,他忽视人是有思想和感情的。理性之爱实际要求人去除七情六欲,变得清心寡欲,在小说中理性之爱和世俗之爱是对立的,菲谢尔森博士认为爱情就是享乐主义,是欲望的体现,他把人性中的爱等同于动物的兽欲,因此他认为爱情是庸俗和不洁的。错误的思维使菲谢尔森博士变得偏执、不可理喻,甚至对动物天然的本能都不能容忍:他不能容忍猫的叫春声,把求偶的猫骂作是“无知无识的野蛮畜生”;他鄙视扑向火焰的萤火虫,因为它们“只顾贪图眼前后欢乐。”他认为人类也和这些动物一样,贪图眼前的欢乐而堕落。为了成为一个圣者,菲谢尔森博士克服欲望,坚决地拒绝世俗爱情和婚姻,菲谢尔森博士曾经是一个很有名望的社会名流和单身贵族,有媒人纷纷给他提亲,都被他拒绝了,他冠冕堂皇地声明婚姻爱情是事业的绊脚石。为了成为一个纯洁的人,他尽可能与世俗社会隔绝,他将自己隔绝在市场街一栋房子的阁楼上,与邻里之间老死不相往来。菲谢尔森博士“要做一个无拘无束的人。他果然做到了”。他果然做到的就是从行动到心理完全和社会脱钩。
对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的理论的过份关注,使菲谢尔森博士变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冷血动物,由此产了不合时宜的行为和病态心理。从日常生活细节描写中可以看出菲谢尔森博士十分的不合时宜:穿戴方面,他不分时间、场合,显得刻板和教条;在炎熱的夏夜,他穿着长到膝盖的上衣;在要就寝的夜晚还围着硬领,打着领结。他实在热得受不了,就将脑袋伸出去吹吹凉快的晚风,呼吸点新鲜空气,这仅仅是正常的生命需求,可他认为这就是贪图享乐,是有罪的,所以很是自责和不安,为了不将自己憋死,他为呼吸新鲜空气找了一个哲学理由:“道德和幸福是同一性的,一个人最符合道德的行为,就是尽情享受并不违反理性的乐事。”找到了哲学依据后,他才算心安理得地呼吸空气了,小说描写出老哲学家的迂腐和可笑,极具幽默色彩。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菲谢尔森博士无法做到完全意义上的脱离凡俗的生活,他要吃饭、要活命,就不得不为自己的一日三餐而操心,他不得不到市场街上去购物,与他不屑于理睬的世俗社会打交道,为了表现得与众不同,于是菲谢尔森博士一手挎着菜篮子,一手拿着斯宾诺莎的《伦理学》,这是他残存下的最后的尊严了。他不得不自己亲自下厨,在煤油炉上自己动手煮饭,他的抽屉里不只有哲学手稿,还有荞麦、米、大麦、洋葱、胡萝卜、土豆、蘑菇,哲学书稿和食品放在一起,更增强了小说幽默的艺术效果。长期不正常的生活让他的心理十分脆弱,他变得神经质,总觉得自己有病,总是感到胃痛、打呃,实际这不过是长期不运动造成的,可是他竟然认为自己可能得了不治之症,惶惶不可终日。医生认为他很健康,只是神经过敏,可是他固执已见,终于真的病了,病到气息奄奄,菲谢尔森博士的人格扭曲完全是由于长期与生活脱轨造成的。
与社会脱节的菲谢尔森博士,事业上也渐渐地停滞不前。菲谢尔森研究哲学家斯宾诺莎的理论已经三十年了,可是他躲在阁楼上做学问,不参与社会实践,他的理论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菲谢尔森所处的社会环境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社会处于变革和动荡时期,人们积极关注现实社会的发展,而研究哲学问题的菲谢尔森博士却不重视社会问题,他两耳不闻窗外事,凡是跟现代犹太人有关的一切东西:犹太复国主义、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他觉得都看不入眼,在他看来,关心社会的青年人无非是一群无知无识的乌合之众罢了。菲谢尔森博士鄙视市场街中芸芸众生,不肯与下层人民接触,不关心这些下层人民的疾苦,看不到苦难的真正社会根源,他错误地认为这些低层的人民是欲望毁了他们,他们是一群不可救药的低等动物,他两只眼睛朝天,研究宇宙的意义,一味地寻章摘句,专注于“发现疑难的字句、晦涩费解的段落,莫名其妙的评语也就越多”,他学问越作越糊涂,总是原地打转,得不出个结果,研究三十年来,其《伦理学》大作永远没有完成的一天,这些都使他的学问也变成了死的学问,和他的生命一样没有生命力。菲谢尔森博士与社会的联系最基本的维系是“柏林的犹太人团体提供给他的一年五百马克的津贴”,可以说这是他与社会唯一的联系,因为战事的爆发,收不到津贴的菲谢尔森博士也慌了阵脚,他真的活不下去了,菲谢尔森博士不得不去寻求朋友的帮助,可是由于多年没有与这些人打交道,人们早已把他忘了,最终他没有找到一个可以求助的人,这一刻小说中与菲谢尔森博士“要死了,这下子该完了。”走投无路的菲谢尔森博士终因他无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无视与社会的勾通最后陷入绝境之中。人无法离开社会,小说中的菲谢尔森博士真的要彻底断绝与社会的联系时,他的生命将无法维系。 二 世俗爱情使人的生活焕发生机和活力
然而,这位僵硬的菲谢尔森博士竟然在爱情中复活了。在恋爱之前的菲谢尔森博士是一个驼背、秃头、胡须花白,身上满是病痛行将就木的老人。在恋爱之后他宿疾全消,压痛、胀痛不治而愈,浪漫的情诗一下子涌到了嘴边,他焕发了青春活力,展示了世俗爱情的强大力量。小说中这股力量来自老处女黑多比,菲谢尔森博士在黑多比的关怀之下,终于被爱神眷顾,在菲谢尔森博士在阁楼上绝望等死的时候,邻居黑多比发现了他并帮助他走出死亡,黑多比不仅给菲谢尔森博士送来了水和浓汤,还给他带来了爱。令人惊讶的是,在西方的爱情小说中,女主人公也往往被描写得美丽优雅,而《市场街的斯宾诺莎》中的黑多比却是又老又丑的下层贫苦女性。黑多比是一个生活在下层社会中自立、自强、自尊、自愛的女性形象。黑多比靠双手养活自己,她做过女仆、商贩,靠诚实劳动获得生存资料。她是一个自强的女性,不肯做男人的附属品,她说:“我可不准备给哪一个男人做奴隶,让他们统统见鬼去吧。”黑多比虽然在爱情上经历曲折,她经历了有妇之夫的骗婚和表哥的骗婚,但她仍然对生活充满希望,还在省吃俭用为自己购置嫁妆,仍然满怀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黑多比没有因为自己的遭遇而产生阴暗心理,她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即使在人们眼里古怪的菲谢尔森博士,在她眼里也是有优点的,当她第一次进入到菲谢尔森博士的房间时,多比带着赞许的心情想道:“难为这样一个老头儿,把屋于收拾得这么整洁干净。”虽然黑多比不识字,甚至不能读一封信件;虽然她连“大夫”和“菲谢尔森博士”两个含义都弄混,但她却不排斥知识,在市场街上的人们背地嘲笑菲谢尔森博士的迂腐时,她却十分欣赏菲谢尔森博士的头脑并由衷的赞叹:“噢,我的妈呀,你哪儿弄来这样的头脑呀?”同样,菲谢尔森博士从丑陋的多比身上发现了她内在美丽、女性的柔情,看到了美好生活的希望,这就形成了二人爱情的基础。
爱情给人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菲谢尔森博士在黑多比的照顾下,情感、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开始变得关心他人的生活和命运,他询问黑多比的身世,黑多比的亲人死于贫穷和战乱,她告诉菲谢尔森博士“士兵像苍蝇般死去”。从黑多比的叙述中,菲谢尔森博士开始关注社会:他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以前他目光短浅,思维狭隘,只关注自己肉体的病痛,那么现在他开始关注他人的疾苦了,他的心胸、眼界变得开阔起来,菲谢尔森博士悄然发生着变化,他对伦理学的定理、定义一点也读不进去了。与黑多比相知相爱后,爱情使人充满勇气,黑多比与菲谢尔森博士的结合招来嘲笑,在邻居的眼里这两个人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人,他们怎么可能成为一对伴侣呢?一方面这两个人都过了谈婚论嫁的年龄,都是超龄的剩男和剩女;另一方面,两个人的身份也十分地不般配,一个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哲学家,一个是市场街小贩。然而爱情的力量使他们克服了身份和地位的悬殊差别勇敢地走到了一起。在婚礼上,新娘黑多比和新郎菲谢尔森博士面临着十分难堪的场面:面包房的学徒们开玩笑地吹起口哨;妇女们拿着花手绢儿站着做鬼脸;女孩子嘻笑打闹,这群不是来参加婚礼的,倒像是来看耍猴儿的。给他们举行婚礼的拉比也是一副没精打采的样子,居然用悲伤的语调唱祝福歌。但这一切并没有影响爱情的幸福感,新娘黑多比比菲谢尔森博士勇敢,她把新娘面纱揭下来,喝斥那群人:“你们笑什么呀?这可不是看戏呀。”菲谢尔森博士虽然紧张局促,但爱情的力量依然使他和多比勇敢地结合了,在新婚之夜,已经老迈的菲谢尔森博士一下子变回了小伙子,“在他身上长期沉睡的力量苏醒了”,他从中获得了生命的乐趣与快感,菲谢尔森博士告别了荒谬的理性生活,心甘情愿地“变成一个傻瓜”。
作为一位文学大师,辛格被世界文坛认为最会讲故事的作家,《市场街的斯宾诺莎》就体现了这一点,小说通过独特的环境讲述了一个独特的爱情故事,在同样以爱情为题材的作品中独树一帜。作家辛格让爱情高于理性,让世俗之爱征服了理性之爱,其思想核心和创作手法为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市场街的斯宾诺莎》是爱情小说中的极具个性的经典之作。在这篇小说中,辛格重视对人性的描写,这个故事表明,任何违反人的本性的所谓理性将走向衰亡,小说中的主人公从世俗爱情汲取了生命的力量,爱不仅是人的本性,想要得到爱,更需要人在世俗生活中发现、发掘。
参考文献:
[1] 小说月报社编:《新犹太文学一脔》,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
[2] [美]辛格,万紫等译:《辛格短篇小说集》,外国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3] 刘洪一:《犹太精神——犹太文化的内涵与表征》,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4] 郑晓江:《西方人生精神》,广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5] 宋兆霖选编:《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访谈录》,浙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6] [英]大卫·休谟:《人性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作者简介:金艳杰,女,1980—,吉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应用语言学,工作单位:吉林工商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