擎中西文化融合的火炬奔跑的人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_I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杨绛曾经翻译过英国诗人蓝德的诗:“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对自然和艺术的喜爱,也是很多人的心声。
  艺术,是人类的共同语言,在国际交往中展现着别样的魅力。
  本刊“艺术长廊”栏目推荐的艺术家,都是在中国当代艺术长河中显现的珍品,是艺术园地中绽放的璀璨的奇葩,其作品体现着东西方文明对话的渴望,代表着这个时代中国画家对当代艺术的理解、追求与推进????
  
  杨延文
  1939年出生于河北省深县
  1963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吴冠中、赵域工作室
  现为北京画院艺术委员会主任、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艺术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杨延文是共和国培养出的第一代新中国画家的杰出代表,他不仅是当代中国画的代表,更是我国传统艺术向现代审美转换的成功实践者。美术界耆老华君武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曾说:“杨延文是一位很聪明、很有才气的艺术家”。在百年中国画展上又说:“还是杨延文画的好。”吴冠中先生则认为自己的这个学生接过了从林风眠开始的“中西结合的火炬”。
  “中国绘画的前途在于创新”。三十年前,杨延文先生就提出了这一理论。他认为:创新是人类文明的需要,是现实社会的需求,没有发展的继承是没有价值的。创新的基础是生活的积累;创新的基础是观察;创新的基础是总结。在当今这个相互渗透的人类世界,对待西方艺术,我们应以最强的能力去加以吸取;以最好的胃口去加以消化;以最大的力气去加以实践。少讲区别,多讲共同的理念和人类共同的文明,努力把西方绘画理念与东方绘画理念加以融合,以丰富和完善中国绘画艺术,回避别人的长处是短视,任何有益于中国绘画发展的艺术形式,都应该作为营养液来吸收,要勇于担起把中国绘画向前推进的重任。
  “选择比用功更重要”。杨延文深知:虽然在大学时期学习的是油画艺术,但是自己对外国文化整体的认知与把握远远不如对中国整体人文及传统理念的认知程度,同时,中国绘画面临的困境和机遇也促使他重新对自己今后的艺术之路进行了冷静思考。选择与众不同的题材;选择与众不同的语汇;选择与众不同的切入点;选择与众不同的发展取向的思想促使其毅然从油彩走回了墨彩,“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的性格最终使其成为继李可染、吴冠中之后中国当代水墨画发展的新的典范。
  杨延文曾讲:艺术是人类共同的文明,人人有权享受。画家在“开辟自己的境界”的同时,把作品奉献给了人类世界,这个过程对他人来讲是分享喜悦,对自己来讲是享受幸福,只有这样的画家才是“跟上时代的脉搏”画家。
  


  在对待中国当代艺术绘画的看法上,杨延文态度坚定地表示:当代艺术是现代艺术家对过去艺术不满足的一种反动;当代艺术是现代年轻人浮躁心理的一种时尚追求;当代艺术是一种对国外艺术东西的翻版。当代艺术是一位匆匆过客,是一种非艺术现象。当本质属于艺术范畴的观念形态变为一种图式的时候,其生命笃定不会长久。
  杨延文的绘画是西方绘画艺术与东方传统艺术精神的中西合一的再造,他的艺术是中国传统山水绘画的极限状态的精神放怀。
  杨延文先生主要画展及出版物
  1981年作品《丝绸古道》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作品《井冈泉水》参加北京市“建党60周年美展”并获奖,被北京美术家协会收藏
  1983年作品《江村疏雨》参加意大利“第五届曼齐亚诺国际美展”被评为第一名,荣获唯一的金牌奖
  1985年出版由李可染提名、吴冠中写序的《杨延文中国山水画集》
  1986年作品《西江月》参加印度三年一届的“世界美术大展”、“中日联展”
  1987年6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杨延文画展”,10月参加“瑞士巴塞尔国际美展”
  1988年作品参加“蒙特卡洛现代艺术国际展”和美国的“现代中国画展”
  1990年4月在日本举办“杨延文画展”并出版《杨延文自选画集》,12月在新加坡举办“中国一级画师杨延文画展”
  1995年在韩国首尔参加“现代中国画展”
  1998年作品《虎峪》参加国家文化部主办的“中国画、油画风景展”并任评委
  2000年作品《层林尽染》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百年中国画展”
  2004年获文化部艺术研究院颁发的“黄宾虹奖”
  2005年出版《当代中国美术家档案——杨延文卷》,作品《满庭芳》获“第二届中国山水画与油画比较展”优秀奖
  2006年3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山水有情——杨延文作品展”并出版《山水有情——杨延文》(一)(二)画集
  2007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杨延文》
  (本文图片由张琦提供,读者反馈请发至yumiao211@yahoo.com.cn)
  责编:于淼
其他文献
编者按:作者鲍文清是名老新闻工作者。1956年从《大连日报》调至北京,先后在俄文《友好报》、《友好周刊》工作。1961年进入中国外文局,先后在《人民中国》、《今日中国》(原名《中国建设》)从事外宣期刊的采编工作。  她说让期刊真正走出国门,是几代外宣人的追求与梦想,看到此项工程被年轻一代外宣人奋斗着、实现着,心里是由衷的欣慰和感动。  作为编者,我们在这里想告诉大家的是,鲍文清女士已进入耄耋之年,
期刊
编者按:从本期开始,本栏目将通过采访联合国记者协会主席、美国合众社资深记者等一些境外高端媒体人士,从不同角度了解他们对中国媒体和对外传播现状的看法,他们是用什么角度、方法做好“软”的对外传播工作,希望这些专家的观点和经验能够为我们提供借鉴。    访谈对象:联合国记者协会主席努炎(J.Tuyet Nguyen) ,1938年生,联合国记者协会理事会委员,2007年起连任联合国记者协会主席。记者生涯
期刊
要想成就稿子,在拿别人当回事儿的同时,还得把自己当回事儿。  “把自己当回事儿”意思不是自视颇高地把自己端起来,而是说选取采访对象时别自己把自己吓回去。  我觉得,我们不是非要打名人牌,但一个选题确定后,最先考虑的一定是要找最有能力回答的人来回答。一般来说,名人都是他那个行当里的“牛人”,容易吸引眼球,也可以借势扩大稿件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因此,要想办法去争取,实在不行,再退而求其次。  在香港回
期刊
世博会和奥运会、世界杯等超级大型活动一样,都十分重视吉祥物对于演绎主题、传承文化的重要作用。历届世博会的标志和形象都已作为独特的无形资产,成为世界公认的遗产之一。上海世博会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综合类世博会,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将拿出一个什么样的吉祥物欢迎四海宾朋?2007年12月18日晚:一个头发翘起、圆眼含笑、脱胎于中国传统汉字“人”的蓝色小孩——“海宝”,第一次与公众见面了。   这个吉
期刊
《纽约时报》是继《泰晤士报》后产生的又一个世界性的著名媒体,有档案记录报的美誉。由于报道内容严肃,版面庄重,它有时也被戏称为“灰色女士”。在其1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上,一直是平面媒体的先锋,对美国及世界舆论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发展概况      《纽约时报》最初的名字是《纽约每日时报》,1851年9月18日创办,创始人是亨利J·雷蒙德和乔治·琼斯。他们打算发行一份比较严肃的报纸,来打破当时在纽
期刊
编者按:出版业的发展状况是反映一国文化繁荣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海外图书进入该国市场的重要参考。本刊从本期开始连载“世界出版业巡礼”系列文章,以期通过对海外出版业状况的介绍,为我国出版市场的健康发展和加快“走出去”步伐提供借鉴。    一、良好的公共阅读环境及受众文化氛围    法国是一个极其注意保护本民族文化纯洁性和延续性的国家,其国内的图书出版和报刊发行业不仅仅是助推本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期刊
由中国外文局和中国翻译协会主办的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8月4日在上海开幕,来自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1500名翻译界专家和学者围绕“翻译与多元文化”的大会主题展开为期4天的讨论。这是国际译联首次在中国乃至亚洲地区举办国际翻译界的盛会。  大会组委会主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在开幕式讲话中指出,翻译作为跨语言、跨民族、跨文化交流的桥梁,为促进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中国来说,
期刊
中国与欧盟五项重大活动将陆续举行  2009年,中国与欧盟五项重大活动将陆续举行。活动包括:4月在伦敦举行G20金融峰会;4月在伦敦举行中欧经贸高层会议;5月在布拉格举行中欧峰会;12月,中欧峰会在北京举行;12月,在哥本哈根举行气候会议。除中欧峰会外,其余4个会议都将聚焦金融危机及相关经贸问题。    东盟与中国等6个对话伙伴国峰会将举行  2009年4月10日至12日,东盟与包括中国在内的6个
期刊
2009年2月2日,继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CCTV-9)和卡塔尔半岛电视台(Al Jazeera)之后,日本广播协会(NHK)正式推出面向海外观众24小时全天候播出的英文电视频道——NHK 世界电视频道(World TV),成为亚洲第三个24小时全英文频道。该频道只提供国际新闻的最新资讯,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日本文化的推介方面,并敢于展示日本社会生活的原生态。该频道的栏目设置和新闻内容与CCTV-9以
期刊
编者按:  “双语视窗”栏目从2006年开办,至今已经走过了2年的历程,这些由在华外国友人撰写的小文章,以他们在华所见所闻为切入点,生动具体地反映出东西方观念、习俗的异同,也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个既有趣又值得深思的问题。栏目一再连载得益于读者反馈中的正面回应。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换一个角度,从外国友人目光的折射中审视一下自己,更有助于我们全面地了解自身。同时,本栏目采用英汉对照形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