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发展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根本法则,任何事物要生存,都必须经历斗争、愤怒、妥协、共存的发展规律。图书馆的发展是因为图书馆固有的一切活动表象之后的运行机理和内在逻辑以及外部环境的适应,尽管图书馆在历史上的表象差异很大,但都是通过图书馆的内在价值、管理决策、文献资源共享和读者活动体现出来的,图书馆的发展源于它的内在机制和外在冲突的理性运行。
关键词 内在机制 外在冲突 图书馆 事物发展 根本法则
中图分类号 G251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 2017-04-07
图书馆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社会形态的不同,因此图书馆的名称也不同,其功能也在不断变化当中,但图书馆的公益性却始终没变,无论是西方文明还是东方文明,图书馆始终伴随人类的成长而发展。全球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深刻地改变着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存储和检索模式以及图书馆的边界鉴定,大数据时代新技术的应用对图书馆发展的影响,要认识和掌握图书馆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必须深入研究这种决定图书馆发展方向、轨迹和各种表现形式的内在运行机制。
一、图书馆的认识和存在问题
1.图书馆的认识。自从诞生了人类社会,图书馆就作为“文化基因”机构存在于社会当中,图书馆是一个专门收集、整理、保存、传播文献并提供利用文献功能的科学、文化、教育机构。图书馆从一个储藏地发展到今天的信息集散空间,无不体现文明蕴藏与文化氛围的构思和创意,发展到今天,图书馆不但保存着手写和印刷的文献,而且还通过电子技术和网络技术保存了其他载体形式的资源。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威廉艾洛特曾形象地比喻:“若教师是大学的头脑,那么图书馆就是大学的心脏。”为什么?因为图书馆是人类知识的集合,没有知识传播的大学能是一所大学吗?没有知识沉淀的民族能是一个民族吗?知识是人类进步的动力。德国图书馆学家卡尔施泰特(Karstedt P.)提出“知识社会学”理论观点[1]。他从知识的社会性理论中引入了一个新概念,即“客观精神”,图书是客观精神的载体,图书馆是客观精神得以传递的场所。因此可以说,图书馆是世界本质的存在,是真实的、客观的,而不是虚幻的概念。
2.图书馆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图书馆的公益性,图书馆提供给公民的信息是免费的,因此图书馆的发展受到政府投入经费的制约,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知识作为一种无形的资源,既可以作用于生产工具、生产对象,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还可以通过调节物质资源的配置方式间接地提高经济效益,从而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在经济相对落后,人们还不能满足温饱的时候,政府对图书馆资金的投入是有限的,图书馆公共资源的建设一般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造成生产力低下的恶性循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可以佐证,越是发达的社会,图书馆的需求越大;越是重视图书馆发展,社会进步越快。现在的欧洲1.5公里范围内就有一座图书馆,将近2万人在这里阅读科普文献、专业文献、娱乐文献等,相互交流和学习。“交流是社会结构的胶粘剂”,而图书馆正是实现知识的书面交流的社会机关。图书馆资源的稀缺性与读者无限需求的固有矛盾同时也制约着图书馆的发展,特别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海量,信息传播速度之快,这对于图书馆的信息资源配置还真是一个棘手难题。
二、图书馆发展的动力机制
1.馆员素养的心理激励机制。现代教育先驱蔡元培先生指出:“图书馆和教师队伍、教学设备,构成了高等教育的三大支柱。”[2]这句话充分肯定了图书馆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图书馆由于人员结构的建设不是很合理,馆员素养的激励机制不够健全,馆员成长的途径发生阻碍。要想在大数据时代成为问题解决的专家,那么引进心理激励机制对于每个人来说势必显得重要,图书馆资源建设和管理决策是馆员奉献精神产生的结果。需求的基本特征是它具有动力性,人的一切心理、行为活动只有在各意识层面本能协同协作下,为有价值的合理性主导需求进行着有动机和兴趣、有进展和奖赏的斗争,人脑才能体验到自信、愉悦等积极的情绪,才能不断地从本能满足超越到价值的回归。需求是一个人自我人格完善和奖赏的原动力。没有了需求,人也就没有了奋斗的动力,工作倦态,缺乏职业道德精神,情绪波动很大,与读者很容易引发破坏性冲突,同事之间也难友善相处。实践证明,一个人的工作成就,既取決于工作能力,也取决于积极性,而自我奖赏对发挥人的积极性具有很大促进作用。需求—斗争—奖赏成才多元化,用“人才价值本位”替代“官本位”,实行岗位分类分层管理,注重人才配置的科学合理性,促进成长通道多元化。
2.程序公正的科学管理制度。图书馆的发展在于制度和决策的设计是否符合图书馆发展的规律,只有程序设置科学,才能保证最后实现的结果最佳。程序是指事物运动的某种次序或过程或环节,含有某种秩序或顺序的意思。程序的公开充分体现读者的知情权和表达权,也充分体现了人本理念,由于图书采购制度程序的不科学或图书馆管理者不按科学程序去做,读者权益边界模糊,造成图书馆经费浪费,阻碍图书馆的良性发展。还有官本位管理理念使制度的执行随个人意志而变动,随意性太强,员工对制度的预期效果不明确。引进程序正义的科学管理机制,一是可以做到有序发展,事先预防,防止偏差,保证决策和行为合理性;二是可以在图书馆服务职能发挥中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三是可以通过监督过程的交流与沟通,融洽读者与图书管理员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利于冲突的化解和采购决策的良性运作;四是监督的过程,也是员工接受教育、参与管理的过程。
3.图书馆的理念创新机制。图书馆理念创新是通过服务创新行为所能够获得的各方面的满足,包括图书馆通过服务创新对社会带来的公共利益和社会对图书馆的利益回报[3]。教育部的评估促使了高校图书馆职能转变、馆际资源共享和高校向社会开放。所有的学生都有平等获取知识的权利,促使了大学图书馆的资源配置更人性化,读者采购的决策更体现了文献资源建设的合理性,电子阅读器新技术的运用和手机阅读的开发成为了大学校园新的亮点。王元馆长认为,数字资源的不断引入,帮助图书馆实现从学习中心,到交流中心,再到文化中心的过渡和转变[4]。 三、图书馆发展的平衡机制
1.图书馆组织结构的权力制衡机制。图书馆组织结构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是图书馆发展的内在需要,建立有效合理的图书馆组织结构是实现图书馆管理职能的组织保证,更是图书馆管理科学化的前提。传统的图书馆组织结构有三种形式:直线型、智能型和复合型的组织结构。每一种组织结构各有利弊,但权力都很难得到制衡,表现在馆员与读者的权力失衡,馆员与馆员的权力失衡,领导与馆员的权力失衡,部门与部门的权力失衡。现代组织机构改变为开放性系统,强调组织与外部的交往,直接面对利益关联者,通过利益关联者的评价方法能够对组织运转的好坏做出有效的评价[5]。任何一种组织不管外在的形式如何变化,组织的权力不能得到制衡,那么组织在运行的过程中就会与外部不相适应,有可能脱离外部环境运行。组织的权力是协调图书馆各要素之间的利益表达,平衡各方需求,消散内耗,组织得到良性运转,发挥图书馆最大的社会效益。图书馆权力制衡具体表现为岗位职业化、管理目标化、制度程序化和资源平等共享等。
2.文献、读者和馆员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图书馆对用户来说更多的是一种思想熏陶过程,陶行知先生说,“一种生机勃勃、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本身就具有广泛的教育功能”,图书馆资源建设是保持内环境与外环境协调统一,维持图书馆正常功能发挥,环境氛围具有无声的感染力。不定期召开图书馆工作委员会会议及读者座谈会,征求对藏书建设的意见,读者参与资源建设的决策有利于满足读者的需求和资源的利用。馆藏资源建设自图书馆诞生那一刻起,就始终围绕读者服务而展开有目的的活动,随着信息存储技术的发展,文献载体形式发生了诸多改变[6]。对于检索型和工具型的文献,由于它们的功能主要是提供参考和检索,电子版具有比印刷版更大的优势,就应该优先订购电子版。对一般的图书,电子版阅读反而不方便,所以印刷版仍应该是主流馆藏。读者、文献和馆员三者要保持相对稳定,一流的馆员创造一流的文献,一流的文献吸引一流的读者,反过来一流的读者又促使馆员的服务水平和文献整合能力的提高,图书馆应借助“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敬业乐群”的馆风来实现到文化中心的过渡。
3.建立动态平衡是图书馆发展的内在本质和目标需要。图书馆的发展本质是为社会公众服务,广义的来说是为全人类服务。图书馆的工作要在思维上有质的飞跃,图书馆是文献信息资源的集散地,是传播文献信息资源的枢纽。图书馆作为世界本质存在所释放的能量促使了社会文明的发展,但这种能量的释放如果没有平衡机制的保障,那么图书馆就很难作为公权力保存下来。在图书馆基本冲突行为中,应围绕基本矛盾来理解图书馆发展的本质,发挥好动力机制的作用,促进图书馆和谐稳定,发挥平衡机制的作用。建立图书馆动态平衡模型是科学发展的内在本质与目标需要,是图书馆内在逻辑的体现,协调统一、稳定有序和公正和谐,它既注重图书馆成员之间利益价值的协调,更注重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全面协调。发挥图书馆的整体功能,为社会、为读者提供最完备的学习条件。丰富公民的精神活动,享受读书之乐,传递文明成果。诚如前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博尔赫斯所说:“如果有天堂,那里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7]因此,图书馆的发展,第一,要不断注入发展的动力,使图书馆既保持生机和活力,又保持图书馆的相对稳定,化解图书馆基本矛盾。第二,既要信任和依靠学科馆员在发展过程中具有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的示范作用,又要提高非图书馆专业馆员的学科水平。第三,既要建立程序化的公平竞争机制,解决馆员的公平问题,又要清醒地认识到馆员的公平归根结底取决于图书馆的发展及社会效益,认识到在目前教育体制下能够达到的公平只能是有限的和相对的公平。第四,动力和平衡机制的合理运用是让图书馆所有活动的参与者拥有更多的利益诉求得以表达的制度资源。
图书馆未来发展的问题,已經有很多研究者进行了探讨,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未来图书馆工作倾向于移动数字化服务和文献资源推广服务两项工作;但在开展各种服务工作的同时,也离不开图书馆的内在机制建设,内在机制建设离不开高素质、复合型的馆员做支撑。所以,图书馆的内在软条件的发展要先建立内在激励机制、馆员的继续教育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馆员的积极性、创新性和上进心,另外在调动馆员积极性的同时,还要给图书馆注入增长剂,保持馆员队伍合理的结构,在去其糟粕的同时,不断补充新鲜活力,让馆员队伍建设始终保持青春活力。
参考文献
[1]杨晓农.知识论视野中的图书馆学对象研究:基于知识本体的解读[J].图书馆学研究,2010(10).
[2]王乃芹,张喜旺.高校图书馆参与教学改革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7):130-132+138.
[3]赵晖.图书馆服务创新动力机制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9(2):77-79.
[4]赵媛,张鹏.数字时代 资源为王:2014中国高校图书馆发展论坛综述[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11):88-91.
[5]许仁兰.创办世界一流大学图书馆的条件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02(1):79-81.
[6]连明.基于流程管理的大学图书馆组织结构设计[J].图书情报工作网刊,2011(2):28-34.
[7]谢萍.敬业乐群:构建和谐图书馆之本[J].图书馆界,2008(2):24-27.
关键词 内在机制 外在冲突 图书馆 事物发展 根本法则
中图分类号 G251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 2017-04-07
图书馆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社会形态的不同,因此图书馆的名称也不同,其功能也在不断变化当中,但图书馆的公益性却始终没变,无论是西方文明还是东方文明,图书馆始终伴随人类的成长而发展。全球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深刻地改变着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存储和检索模式以及图书馆的边界鉴定,大数据时代新技术的应用对图书馆发展的影响,要认识和掌握图书馆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必须深入研究这种决定图书馆发展方向、轨迹和各种表现形式的内在运行机制。
一、图书馆的认识和存在问题
1.图书馆的认识。自从诞生了人类社会,图书馆就作为“文化基因”机构存在于社会当中,图书馆是一个专门收集、整理、保存、传播文献并提供利用文献功能的科学、文化、教育机构。图书馆从一个储藏地发展到今天的信息集散空间,无不体现文明蕴藏与文化氛围的构思和创意,发展到今天,图书馆不但保存着手写和印刷的文献,而且还通过电子技术和网络技术保存了其他载体形式的资源。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威廉艾洛特曾形象地比喻:“若教师是大学的头脑,那么图书馆就是大学的心脏。”为什么?因为图书馆是人类知识的集合,没有知识传播的大学能是一所大学吗?没有知识沉淀的民族能是一个民族吗?知识是人类进步的动力。德国图书馆学家卡尔施泰特(Karstedt P.)提出“知识社会学”理论观点[1]。他从知识的社会性理论中引入了一个新概念,即“客观精神”,图书是客观精神的载体,图书馆是客观精神得以传递的场所。因此可以说,图书馆是世界本质的存在,是真实的、客观的,而不是虚幻的概念。
2.图书馆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图书馆的公益性,图书馆提供给公民的信息是免费的,因此图书馆的发展受到政府投入经费的制约,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知识作为一种无形的资源,既可以作用于生产工具、生产对象,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还可以通过调节物质资源的配置方式间接地提高经济效益,从而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在经济相对落后,人们还不能满足温饱的时候,政府对图书馆资金的投入是有限的,图书馆公共资源的建设一般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造成生产力低下的恶性循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可以佐证,越是发达的社会,图书馆的需求越大;越是重视图书馆发展,社会进步越快。现在的欧洲1.5公里范围内就有一座图书馆,将近2万人在这里阅读科普文献、专业文献、娱乐文献等,相互交流和学习。“交流是社会结构的胶粘剂”,而图书馆正是实现知识的书面交流的社会机关。图书馆资源的稀缺性与读者无限需求的固有矛盾同时也制约着图书馆的发展,特别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海量,信息传播速度之快,这对于图书馆的信息资源配置还真是一个棘手难题。
二、图书馆发展的动力机制
1.馆员素养的心理激励机制。现代教育先驱蔡元培先生指出:“图书馆和教师队伍、教学设备,构成了高等教育的三大支柱。”[2]这句话充分肯定了图书馆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图书馆由于人员结构的建设不是很合理,馆员素养的激励机制不够健全,馆员成长的途径发生阻碍。要想在大数据时代成为问题解决的专家,那么引进心理激励机制对于每个人来说势必显得重要,图书馆资源建设和管理决策是馆员奉献精神产生的结果。需求的基本特征是它具有动力性,人的一切心理、行为活动只有在各意识层面本能协同协作下,为有价值的合理性主导需求进行着有动机和兴趣、有进展和奖赏的斗争,人脑才能体验到自信、愉悦等积极的情绪,才能不断地从本能满足超越到价值的回归。需求是一个人自我人格完善和奖赏的原动力。没有了需求,人也就没有了奋斗的动力,工作倦态,缺乏职业道德精神,情绪波动很大,与读者很容易引发破坏性冲突,同事之间也难友善相处。实践证明,一个人的工作成就,既取決于工作能力,也取决于积极性,而自我奖赏对发挥人的积极性具有很大促进作用。需求—斗争—奖赏成才多元化,用“人才价值本位”替代“官本位”,实行岗位分类分层管理,注重人才配置的科学合理性,促进成长通道多元化。
2.程序公正的科学管理制度。图书馆的发展在于制度和决策的设计是否符合图书馆发展的规律,只有程序设置科学,才能保证最后实现的结果最佳。程序是指事物运动的某种次序或过程或环节,含有某种秩序或顺序的意思。程序的公开充分体现读者的知情权和表达权,也充分体现了人本理念,由于图书采购制度程序的不科学或图书馆管理者不按科学程序去做,读者权益边界模糊,造成图书馆经费浪费,阻碍图书馆的良性发展。还有官本位管理理念使制度的执行随个人意志而变动,随意性太强,员工对制度的预期效果不明确。引进程序正义的科学管理机制,一是可以做到有序发展,事先预防,防止偏差,保证决策和行为合理性;二是可以在图书馆服务职能发挥中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三是可以通过监督过程的交流与沟通,融洽读者与图书管理员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利于冲突的化解和采购决策的良性运作;四是监督的过程,也是员工接受教育、参与管理的过程。
3.图书馆的理念创新机制。图书馆理念创新是通过服务创新行为所能够获得的各方面的满足,包括图书馆通过服务创新对社会带来的公共利益和社会对图书馆的利益回报[3]。教育部的评估促使了高校图书馆职能转变、馆际资源共享和高校向社会开放。所有的学生都有平等获取知识的权利,促使了大学图书馆的资源配置更人性化,读者采购的决策更体现了文献资源建设的合理性,电子阅读器新技术的运用和手机阅读的开发成为了大学校园新的亮点。王元馆长认为,数字资源的不断引入,帮助图书馆实现从学习中心,到交流中心,再到文化中心的过渡和转变[4]。 三、图书馆发展的平衡机制
1.图书馆组织结构的权力制衡机制。图书馆组织结构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是图书馆发展的内在需要,建立有效合理的图书馆组织结构是实现图书馆管理职能的组织保证,更是图书馆管理科学化的前提。传统的图书馆组织结构有三种形式:直线型、智能型和复合型的组织结构。每一种组织结构各有利弊,但权力都很难得到制衡,表现在馆员与读者的权力失衡,馆员与馆员的权力失衡,领导与馆员的权力失衡,部门与部门的权力失衡。现代组织机构改变为开放性系统,强调组织与外部的交往,直接面对利益关联者,通过利益关联者的评价方法能够对组织运转的好坏做出有效的评价[5]。任何一种组织不管外在的形式如何变化,组织的权力不能得到制衡,那么组织在运行的过程中就会与外部不相适应,有可能脱离外部环境运行。组织的权力是协调图书馆各要素之间的利益表达,平衡各方需求,消散内耗,组织得到良性运转,发挥图书馆最大的社会效益。图书馆权力制衡具体表现为岗位职业化、管理目标化、制度程序化和资源平等共享等。
2.文献、读者和馆员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图书馆对用户来说更多的是一种思想熏陶过程,陶行知先生说,“一种生机勃勃、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本身就具有广泛的教育功能”,图书馆资源建设是保持内环境与外环境协调统一,维持图书馆正常功能发挥,环境氛围具有无声的感染力。不定期召开图书馆工作委员会会议及读者座谈会,征求对藏书建设的意见,读者参与资源建设的决策有利于满足读者的需求和资源的利用。馆藏资源建设自图书馆诞生那一刻起,就始终围绕读者服务而展开有目的的活动,随着信息存储技术的发展,文献载体形式发生了诸多改变[6]。对于检索型和工具型的文献,由于它们的功能主要是提供参考和检索,电子版具有比印刷版更大的优势,就应该优先订购电子版。对一般的图书,电子版阅读反而不方便,所以印刷版仍应该是主流馆藏。读者、文献和馆员三者要保持相对稳定,一流的馆员创造一流的文献,一流的文献吸引一流的读者,反过来一流的读者又促使馆员的服务水平和文献整合能力的提高,图书馆应借助“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敬业乐群”的馆风来实现到文化中心的过渡。
3.建立动态平衡是图书馆发展的内在本质和目标需要。图书馆的发展本质是为社会公众服务,广义的来说是为全人类服务。图书馆的工作要在思维上有质的飞跃,图书馆是文献信息资源的集散地,是传播文献信息资源的枢纽。图书馆作为世界本质存在所释放的能量促使了社会文明的发展,但这种能量的释放如果没有平衡机制的保障,那么图书馆就很难作为公权力保存下来。在图书馆基本冲突行为中,应围绕基本矛盾来理解图书馆发展的本质,发挥好动力机制的作用,促进图书馆和谐稳定,发挥平衡机制的作用。建立图书馆动态平衡模型是科学发展的内在本质与目标需要,是图书馆内在逻辑的体现,协调统一、稳定有序和公正和谐,它既注重图书馆成员之间利益价值的协调,更注重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全面协调。发挥图书馆的整体功能,为社会、为读者提供最完备的学习条件。丰富公民的精神活动,享受读书之乐,传递文明成果。诚如前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博尔赫斯所说:“如果有天堂,那里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7]因此,图书馆的发展,第一,要不断注入发展的动力,使图书馆既保持生机和活力,又保持图书馆的相对稳定,化解图书馆基本矛盾。第二,既要信任和依靠学科馆员在发展过程中具有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的示范作用,又要提高非图书馆专业馆员的学科水平。第三,既要建立程序化的公平竞争机制,解决馆员的公平问题,又要清醒地认识到馆员的公平归根结底取决于图书馆的发展及社会效益,认识到在目前教育体制下能够达到的公平只能是有限的和相对的公平。第四,动力和平衡机制的合理运用是让图书馆所有活动的参与者拥有更多的利益诉求得以表达的制度资源。
图书馆未来发展的问题,已經有很多研究者进行了探讨,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未来图书馆工作倾向于移动数字化服务和文献资源推广服务两项工作;但在开展各种服务工作的同时,也离不开图书馆的内在机制建设,内在机制建设离不开高素质、复合型的馆员做支撑。所以,图书馆的内在软条件的发展要先建立内在激励机制、馆员的继续教育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馆员的积极性、创新性和上进心,另外在调动馆员积极性的同时,还要给图书馆注入增长剂,保持馆员队伍合理的结构,在去其糟粕的同时,不断补充新鲜活力,让馆员队伍建设始终保持青春活力。
参考文献
[1]杨晓农.知识论视野中的图书馆学对象研究:基于知识本体的解读[J].图书馆学研究,2010(10).
[2]王乃芹,张喜旺.高校图书馆参与教学改革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7):130-132+138.
[3]赵晖.图书馆服务创新动力机制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9(2):77-79.
[4]赵媛,张鹏.数字时代 资源为王:2014中国高校图书馆发展论坛综述[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11):88-91.
[5]许仁兰.创办世界一流大学图书馆的条件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02(1):79-81.
[6]连明.基于流程管理的大学图书馆组织结构设计[J].图书情报工作网刊,2011(2):28-34.
[7]谢萍.敬业乐群:构建和谐图书馆之本[J].图书馆界,2008(2):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