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指数分解模型的工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分析

来源 :中国外资·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shu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将出现重大变化,我国经济增长从注重规模过度到注重质量。从粗放经济模式转向低碳经济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此背景下,本文运用Laspeyres 完全指数分解方法,对1994-2012年我国工业部门的39个行业CO2排放量进行了完全分解,并进行分析及评价。
  关键词:指数分解模型 碳排放 能源强度 经济结构
  ▲▲一、引言
  根据世界自然基金委员会发表的一份报告称,到2050年,全球海平面将上升50厘米,就全球而言,136座沿海大城市将受到影响。为此,“450情景方案”被提出,即要求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450ppm二氧化碳当量,气温升高控制在2℃左右。而要达到这一要求就必须改变工业革命以来的经济发展轨迹,发展低碳经济、绿色能源。
  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以及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的中国,进入21世纪面临着一个无法回避的工业化发展路径的选择题。从发展趋势来看,如果无视资源环境的约束,仍然按照以前的模式发展,据国际能源署的预测数据,2030年中国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上升到116.15亿吨(碳当量),占了这一时期(2007-2030)全球新增量(114亿吨碳当量)的48.6%。而这样的结果不但严重威胁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对整个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而从机会成本的角度考虑,碳排放峰值越高则未来需要减排的幅度则越大。达到碳排放峰值的时间越晚则未来减排的难度则越大。因此,我们必须把低碳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路径,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把资源环境的约束内化。
  ▲▲二、方法论及模型设定
  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以表述为扩展的kaya恒等式,分解国家碳排放总量,这是个非常有用的工具,可以表述为:
  (1)
  其中,CIit= CEit / Eit是第t年第i个部门的碳排放密度;EIit= Eit / GDPit表示第t年第i个部门的能源密度;ESit= GDPit / GDPt是第t年第i个部门的经济比例。如果用ΔCE表示目标年的碳排放与基年碳排放的变化,则根据Sun在1998提出的方法,可以进一步表示为:
  (2)
  其中,C_CIeffect表示碳排放密度变化对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单独效应,如果能源消费总量低碳能源占比提高就可以使碳排放密度下降,这就使碳排放密度成为显示能源消费结构情况的重要标志;C_EIeffect表示能源密度,或能源效率变化对碳排放的单独效应,;C_ESeffect经济结构变化对碳排放总量的效应;C_Geffect表示经济规模变化对碳排放总量的效应。上标0和t分别表示基年和目标年。根据Sun(1998年)完全分解模型,方程(2)右边的每个效应都可以计算。
  为了估算二氧化碳的减排,本文建立一个新的模式。方程(3)详细显示了该模式。方程右边的每一项分别代表了二氧化碳密度效应、能量密度效应、结构变化效应、经济活动效应。CIeffect,EIeffect 和ESeffect表示碳排放量的变化。Geffect是碳排放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把因其引致的碳排放量变化定义为碳排放量的理论变动。其理论跌幅(ΔEM)的表示如下:
  ΔEM=Geffect-ΔCE=-(CIeffect +EIeffect +ESeffect) (3)
  其中Δ是在0到t的差。则碳排放量(ER)第t年的理论跌幅可表示如下:
  ER=-(CIeffect +EIeffect +ESeffect)/(CE0+Geffect) (4)
  如方程(4),当Geffect –ΔCE>0,则碳排放下降,且由于经济活动是基于上一年的经济和技术情况下,因此,碳排放量的理论变化要大于其实际变化。
  ▲▲三、数据及变量说明
  本文的GDP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并以1994年的价格为基年价格。 能源消耗数据出自《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估计建立在能源消耗(终端能源消费量扣除用于原料、材料的能源消费)中间能源消费量和不同燃料二氧化碳排放系数基础上。本文主要选取了四个能源类型,依次是一次能源,二次能源,电力和热能。一次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和核电。二次能源含焦炭,焦炉煤气,汽油,煤油,柴油,等共计16个品种。根据保罗和巴塔查里亚(2004年)的研究,发电和供暖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按四个经济部门对电力消耗的比例进行分配。
  ▲▲四、实证分析
  通过分析计算,本文得到Laspeyres 完全指数分解模型结果如下图所示:
  (一)碳密度效应(ci-effect)
  碳密度效应反映能源结构。从实证结果看,1995-1996年碳密度为正,煤炭仍然在能源结构中占据最主要的位置,而这段时期其他的清洁能源的发展相对滞后,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1997-2001年,碳密度效应表现为负。说明能源结构得到了改善。2002-2004年,上马了许多如钢铁、水泥、电解铝等基础产业部门的大项目,导致煤炭的比重在能源结构中上升。使得能源利用效率也大大降低。
  2005-2012年,国家加大对清洁能源的发展,提倡低碳经济,如2005年通过《可再生能源法》。一方面,提倡使用清洁能源,用替代能源来减少因煤炭消耗产生的大量碳排放。另一方面,积极鼓励低效能源向高效能源的转换。因此这一系列的措施使得碳密度效应呈现小额负效应。
  (二)能源强度效应(ei-effect)
  能源强度效应主要衡量了由于技术水平的提高使得单位产出能耗降低,从而能够减少CO2排放量得程度。
  1995-2003年这段时期能源强度效应为负,也就是说这个时期由于技术水平的提高使得单位产出能耗降低。2003-2005年由于国家集中投资了一批重化工业的项目,而这些项目都是能源密集的行业。因而这段时期的能源强度反而出现了正效应。   2006-2012年能源强度效应再次呈现负效应。说明这段时期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起到了改善能源强度效应的作用,首先,国家在宏观层面上,通过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支持发展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其次,在微观层面上,几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为企业奠定更新生产技术的经济基础,企业在追求利润的驱动下加大了对技术改进方面的投资。再加上低碳技术国际合作的机会在增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因此我国可以通过国际合作加大提高节能减排技术水平的步伐。
  (三)经济结构效应(es-effect)
  经济结构效应衡量了经济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本文主要讨论了也就是工业39个子行业内结构的调整,主要体现在低碳行业鼓励其优先发展,“三高”行业则控制其发展速度。
  除了1999年、2004年和2007年以外,经济结构效应都为负值。从这个结果说明:虽然我国工业行业结构仍然以重工业为主,但几年调整产业结构的努力确确实实取得了相当的成效。
  其中,2005-2006年经济结构的改善减少碳排放的效应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取得了明显的改善效果。特别是2005年达到了-176.08的峰值。这归功于我国在保持高速经济增长的同时,充分利用市场约束和资源环境约束的倒逼机制,一些高能耗产业过热推进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使得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另一方面,加大对环境能源法律法规的制订和颁布,如:2005年2月《可再生能源法》通过。
  (四)经济规模效应(g-effect)
  经济规模效应衡量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因经济规模扩大CO2排放增加的数量,也就是碳排放理论增加量。经济增长是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因素。
  其中,2003-2007年,由于中国加入WTO后,为中国经济重新加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得中国经济呈现两位数的发展速度。而这一时期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钢铁、水泥、建材等一系列基础产业的强力推动,煤炭、钢铁、水泥、化工、建材、石油石化等高耗能行业取得了超常规发展。因而这时期的经济规模效应出现历史最高水平,甚至在2007年达到785.51几乎比2005年翻了一番。而07年以后由于金融危机影响,有所降低。(五)CO2理论减少量
  CO2理论减少量是指因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理论上CO2减少排放的数量。它等于碳密度效应、能源强度效应和经济结构效应的和。
  从输出结果来看,CO2理论减少量和CO2理论减少率都为波动趋势。且只在2003、2004年两年的CO2理论减少量和CO2理论减少率为负数,其他年份的CO2理论减少量和CO2理论减少率均为正数。
  为了逐步减少CO2平均排放总量,在不抑制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就必须还用加大增加CO2平均理论减少量的力度。通过降低能源消费结构中的煤炭消费、技术进步和工业内部行业结构调整等方面进一步改善碳密度效应、能源强度效应和经济结构效应。
  ▲▲五、结论与总结
  分解结果来看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经济规模效应成为直接导致工业CO2增加的最大的因素。而由于我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是必需要保证的,同时我们必须做到经济增长与环境相互协调,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在碳密度效应、能源强度效应和经济结构效应的方向上努力。
  第二,从1995-2012年的情况来看,我国在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能源强度平均值为-84.11。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也起到了抑制碳排放增长的作用,但力度比较小。而在能源结构改善方面还有很大的改进的空间。
  第三,平均来看碳密度效应平均值为11.74,也就是说煤炭仍然在能源消费中占据最大的比例,石油、天然气、水能和核能的比例仍然太低。通过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减低碳排放将是一个突破口。
  综上所述,根据本文的实证分析,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在节能减排上确实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们更要看到在碳密度效应、能源密度效应、经济结构效应各个方面都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但随着国家和公众对能源环境问题的越来越大的关注,有理由相信,在我国政府的领导下,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实现新型工业化使经济发展与能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J. W. Sun. Accounting for Energy Use in China,1980 ~ 1994. Energy,1998,23: 835 - 849.
  [2] 涂正革: 《中国的碳减排路径与战略选择—基于八大行业部门碳排放量的指数分解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12(3)。
  [3] 涂正革: 《能源安全与中国节能的现实路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1)。
  [4] 陈诗一: 《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与中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J],《经济研究》.2009(4)
  (责任编辑:祁彩云)
其他文献
本文对COBIT框架下控制自我评估在管理信息系统环境中运用作了一个综述。文章分二部分,第一部分给出了控制自我评估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回顾了控制自我评估的发展过程;第二
<正>秸秆处置问题关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固体废弃物处置、再生资源产业等多个领域。秸秆的资源化利用,是我国农业实现绿色发展的重点之一。时值丰收季,秸秆的处置问题再度成
随着事业单位的财政体制改革,先后成立了财务核算中心,进行财务集中核算。本文主要就简述了成立财务核算中心后,在进行财务核算、财务管理、财务监督过程中所遇见的问题进行
我国石油行业的快速发展使相关智能化设备得以广泛应用,在提高钻井作业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电气设备管理与维护工作的难度。本文在分析了钻井电气设备管理和
近日,合生元正式宣布向中国市场推出HealthyTimes(健康时光)有机婴幼儿配方奶粉.合生元集团CEO罗飞透露,HealthyTimes有机婴幼儿配方奶粉明年的目标是要实现亿元级销售额,高端
本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进行了简要解读,研究和探讨机构在《网络安全法》框架内的管理模式和守法要点,进一步提出一系列管理策略。
针对导致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原因,提出避免产生虚假会计信息的几个策略,从各个角度抑制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以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保护广大信息相关者的利益。
电气自动化作为工业自动化的一部分,正在随着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向整个工业领域扩展,在许多行业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本文将会简单分析电气自动化在智能化建筑中的应用、
财务管理工作是企业各项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因此,做好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显得格外重要。良好高效的财务管理能够提升员工的积极性,实现企业经营目标。面对社会的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