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的跨学科整合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be_li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学科提倡跨领域学习,提倡与其他课程整合,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那么语文学科如何与其他学科有机整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呢?
  一、异科激趣,别具一格
  我教研室刘老师在执教《母亲的纯净水》时,是运用数学等式来导人的。
  (一)数学导入,开启思维,融入价值
  1 同学们,谁来说说你所知道的数学符号?
  2 用“=”符号做几个数学题,怎么样?
  六角五分=?
  1000克=?
  3 下面做一道关于语文的数学题,有兴趣吗?
  (1)为贫困学生捐献一元钱=(一份爱心,一份给予,一份快乐,一件好事……)
  数学的答案也许只有一个,或者两个、三个,但语文的答案是丰富的,每个人的体会不同,认识不同,答案也不同,这些答案不仅正确,还有了思想,有了哲理,有了感情,有了价值,语文就是充满情感、闪现思想、体现价值的语言文字学习与运用的课。
  4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一篇新的文章《母亲的纯净水》,相信同学们读了这篇文章也能做好这一等式题:母亲的纯净水=?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初步概括
  1 请大家默读这篇文章,读完后完成这道等式题。
  2 交流:母亲的纯净水=凉白开,母亲对“我”的教育,母亲对“我”的关爱,“我”对“穷”的认识……
  以上用数学激趣导入,学生兴奋不已,不仅很快地投入到阅读之中,而且思维活跃,努力寻求多元答案,阅读理解既横向扩展,又纵向发展。
  二、异科点拨,愤启悱发
  我校郦老师在执教《学会合作》时,为了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一个乐团,上百位乐师,数十种不同的乐器,合作得这样完美和谐,主要是依靠高度统一的团体目标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每个人必须具有的协作精神。在学生阅读感悟第4自然段之后,播放了视频《拉德斯基进行曲》。随即,同学们看到了乐师们有的弹,有的吹,有的拉……他们忽而演,忽而停;同学们也看到了指挥的潇洒、投入,以及他对每位乐师的关注。再听,乐队演奏的音乐沁人心脾,时而欢快活泼,时而激荡震撼……同学们的内心也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跌宕起伏,陶醉其中。这一段视频架起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平台,使抽象的说理形象化,理性的启悟感性化,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这主要是依靠高度统一的团体目标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每个人必须具有的协作精神”的具体内涵。
  三、异科积累,厚积薄发
  当今的语文学习,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绝不能仅限于书本和课堂,而应是多渠道、多方位的。特别在作文教学上,只有学生体验了色彩斑斓的生活,才能在生活中找到写作源泉。例如有一个班在自然老师的号召下,养蚕风靡整个教室,学生们每天上学,都会像捧着宝贝似的把放蚕的纸盒带到学校,一下课,也不再先跑出去玩,而是先看看蚕宝宝怎么样。看到这种情况,该班语文老师灵机一动,在晨会课上,让学生谈谈这几天的养蚕感受。结果话题一打开,教室里立刻人声鼎沸,连平时怕发言的学生也争着上台讲话。有讲找桑叶的故事;有谈自己粗心大意,把睡眠的蚕宝宝当死蚕扔掉的傻事;有讲蚕怎样蜕皮;有讲蚕怎样吃食……该语文老师趁热打铁,宣布每周用一节晨会课交流养蚕经验,写好养蚕日记,比赛谁养的蚕大。学生有了生活的积累,就能表达出真情实感。在交流会上,学生讲的趣事总会吸引着下面的同学,学生写的日记也不再空洞无物,泛泛而谈,字里行间总能看到他们的喜与悲。
  四、异科渲染,推波助澜
  我在教学《大江保卫战》时,将光碟《为了谁》分别在教学的开头、中间、结尾三次出现。
  第1次:开头。
  师:几十万解放军和几百万人民群众一起,打响了惊心动魄的大江保卫战。(播放视频,只有一些画面和滚滚洪水声,不出现歌词。)
  这一短暂的画面和声响,让学生亲眼目睹了洪水的泛滥以及战士们在泥水中“摸爬滚打”的壮举,从而对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有了生动具体的领悟。
  观赏之后,让学生阅读第2节,思考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这是一场鏖战。
  第2次:学完第2自然段后。
  师:这就是人民子弟兵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中的真卖写照。现在让我们再次亲临现场,感受无数铮铮铁汉奋不顾身保大堤的壮举。(播放光碟《为了谁》前奏和第一段。)
  如果说第1次的视频是为感悟文字作铺垫,而此刻品读第2自然段的语言文字之后,再来凝神注视这一段视频,可以说此时的画面、歌词已和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合二为一,融为一体了。文因画而生情,画因文而生意。
  第3次:学完第5自然段后。
  师:感人的事太多太多,我们无法一个一个去述说,下面,让我们一起再去看看人民子弟兵的光辉形象。(完整播放《为了谁》。)
  此刻的视频就让学生不仅体会到铮铮铁汉的勇敢,而且深切地体会到了人民子弟兵拳拳的救民之心。
  《为了谁》分别在教学的开头、中间、结尾三次出现,把教学的过程逐步推向高潮,特别是结尾完整的视频《为了谁》,里面动人的画面和旋律,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把学生的情感充分地激发出来,产生了深深共鸣,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五、异科拓展,意犹未尽
  我们中国的孩子基础扎实,但动手能力不强,原因之一是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实践环节不够,而我们语文教学对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在语文教学中,适当引入小实验,并延伸至课外,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可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如一教师执教《乌鸦喝水》一课,教师是如此引入小实验的:为什么乌鸦放人小石子后就可以喝到水了?如果放入其他的东西行不行?
  面对孩子们的疑惑,老师拿来一个与课文中类似的瓶子,里面也有半瓶水,在水平线上做好记号。再找来一些石子、沙子。然后请学生分别放人石子和沙子,很明显,放入石子后水平面升高,而放人沙子后却没有太多的变化,老师将其中的道理讲给学生听,学生对这一情景记忆犹新。如此课内课外用实验来拓展,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语文课,让学生对语文课意犹未尽,还为写作和口语积累了丰厚的素材。
  当然,语文还可以和更多的学科进行整合,因为有些课文本身就是与音乐、美术、社会、劳动、思品等学科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整体。
其他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怎样让我们的学生尽快爱上阅读,更加有效地阅读呢?  一、以生为本,提供阅读内容  阅读要有效,阅读内容就要被学生所接受,所喜爱。怎样的书籍适合学生阅读,笔者认为要从三个方面来考虑:1.是否适合学生的兴趣;2.是否适合学生的水平;3.是否对学生有益。  大部分学生都爱看长
韩琦在定武统帅部队时,有一次在夜间起草紧急公文,一名侍卫拿着蜡烛为他照明。夜已深,那个年轻的侍卫有些困倦了,结果一走神儿,蜡烛一歪,恰好燎着了韩琦鬓角的头发。韩琦急忙用衣袖
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范文,蕴藏着丰富的“文本秘妙”。而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也没必要面面俱到。因此,我们要精心筛选言语教学的内容,在言语形式上做到有的放矢,对准“靶子”做针对性的策略探寻,揭开语言的“神秘面纱”。  一、言语教学内容的选择  (一)立足于文体特点  1.关注典型语言。苏教版《木兰从军》中的“跨骏马”“渡黄河”等动宾关系的词组;《青蛙看海》中“你不登上山顶,怎么能看到大海呢?”等反问
期刊
现代科技智能化的进步,使学生的学习过早步入了少纸、无纸化的时代,一笔一划地书写汉字的时间越来越稀少,层不出穷的各种输入法逐渐取代了手写汉字,汉字的书写进人了“键盘时代”,在客观上造成了学生汉字书写技能的弱化。学生书写汉字正确率越来越低,出现了“提笔忘字”“写字太差”“错别字多”等问题。正确地书写是汉字书写能力的基本要求,这里的正确书写指的是汉字的字形书写要准确,不写错字、别字等。笔者调查发现,造成
期刊
窗外的雨,绵绵下着。孤独伴着我,我的思念如潮水般,随风涌起,一发不可收拾。踏着丝丝细雨,我又回到了那个青石长阶的小屋。花下,雨间,风前。我正待你来把门开。轻一触,那门像
这是一把破旧的小提琴,到处都是刮痕,拍卖师认为实在不值得他费神。但出于职业的原因,只好把它抓在手上,高声喊道:“朋友们,这是一把特别的小提琴,现在拍卖开始了,有谁要先开个价?”
郭沫若说过:“标点之于言文有同等的重要,甚至有时还在其上。”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课文《天鹅的故事》讲了一群天鹅为了生存,在一只老天鹅行动的感召下,用自己的身体破冰的感人故事。故事情节感人,给人以启迪。在关注故事文字的同时,玩味作者匠心独运的标点,能感知故事蕴含的画面、形象和结构。  一、破折号,蕴含故事画面  【课堂再现】  师:读读这三个句子,你有什么发现?  生:三句中都有“克噜——克哩——克哩”
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知识和修辞知识,为修辞教学创造良好条件。教师要正视修辞教学存在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走出修辞格局限和束缚,在更为广阔的空间,感知修辞现象的巨大魅力。  一、关注修辞现象,建立崭新修辞观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教师要发动学生展开自主阅读学习,并要求学生能够从修辞角度展开分析,文本语言具有什么样的个性?学生依照教师提示
期刊
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太平洋人寿保险公司拟以3万美金的年俸,聘请曾任南部联军统帅的李将军为该公司董事长,但遭李将军拒绝,理由是他对人寿保险业务毫无心得。公司负责人当即告称:
在大多数人看来,高校以高深知识为核心,重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是知识的净土,学者的乐园。然而,从和谐文化的视野来看,我国的高校似乎并不是那么地“和谐、完美”,诸如政府把高校看作一个附属的衙门、校内人员(即使是教授)争行政级别、行政权力高于学术权力的现象比比皆是。这就涉及到一个基本的问题:高校的学术领导力与行政领导力如何处理,高校在领导方式方面,其价值取向应走向哪里?要了解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