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读懂校园墙面文化

来源 :开放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zhi19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使学校的每一面墙壁说话,发挥出人们期望的教育功能”。当前,许多中小学校都十分重视校园墙面文化建设,在学校墙壁上挂上古今中外的名人画像,贴上文明标语、名言警句,开辟文化长廊等等,营造了浓郁的育人环境。最近,笔者深入十所城镇、农村中小学校对近千名三年级以上的中小学生进行校园墙面文化建设专题问卷调查,结果有79.4%的学生对自己学校墙面布置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只有20.6%的学生认为“不满意”;有68.3%的学生说对墙面所布置的内容“有的懂有的不懂”,只有10%的学生说“懂”;有81.5%的学生说老师从没带他们去解读墙面所布置的内容。从问卷中了解到中小学生对校园墙面文化建设,特别是怎样发挥其德育功能有“话”说,一些学校只注重墙面形式上的美观布置,而忽略墙面内容上教育功能的利用。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读懂校园墙面文化,发挥最大的德育功效,不仅能让每一面墙壁说话,而且能让每一位学生听清、听懂、听熟所说的“话”,笔者以为,学校可以采用五字法,即“听”、“找”、“讲”、“写”、“传”。
  
  一、召集学生现场“听”,让学生了解墙面文化内容
  
  校园墙面空间的布置是学校文明、文化建设的窗口。设计合理,布置科学,丰富多彩的校园墙面文化既是一本无声的、多彩的“教科书”,又是一个有声的、丰富的德育阵地。学校要让墙面文化说话,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懂得墙面所布置的内容、含义,如果学生不懂其内容的意思,就会成为一种校园装饰,墙面就会成为“哑巴”。在一些学校里存在重形式布置,轻解读、赏析的现象,大部分学生对校园墙面所布置的内容是“似懂非懂”,难怪有一位三年级的小学生告诉笔者,在他们教室门口悬挂的几位名人画像,“那些人都死了很久很久”。学生对浅显直白的画像都无法认识,更不用说那些含义深刻,内蕴复杂的名言格句。这些都不能怪小学生的无知,都是学校教育者忽略组织学生去解读惹的“错”。让学生了解墙面文化内容,关键在学校,学校要重视,有导向、有氛围;关键在教师,在教师自身对墙面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教师要认识到发挥墙面文化的德育作用是自己的职业责任,用墙面文化教育学生,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民族的未来和学生的未来负责。要让学生了解墙面文化内容,学校要做到“三定”:一是定计划。学校要把组织学生熟识、赏析、掌握墙面文化工作列入学校德育工作计划中,做到“五有”:一是有活动组织机构,有活动时间安排,有落实活动措施,有效果评价机制,有宣传总结提高。二是定人员。学校要明确这项工作,以班主任、德育课老师为主,列入班主任或德育课教师教学工作内容,其它学科教师配合,渗透在学科教学中,要求教师明确职责,并根据学生理解、接受能力,认真备好“课”,上好每一面墙的解读课,做到认识高、内容懂、认真讲。三是定时间。开展校园墙面文化解读活动是教学计划之外的德育任务,学校任“课”老师要充分利用班会课、地方课程、课外活动时间,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本班学生到校园内的每一处墙面内容前或用录像制作成光盘播放,给学生解读,帮学生赏析,使学生懂得其基本内容,让学生初步感知墙面文化的思想内涵。
  
  二、要求学生课余“找”,让学生挖掘墙面文化内涵
  
  学生随着老师对墙面文化的解读,对校园墙面布置内容有了初步的、粗线条的感性认识和了解,要对具体的某一幅画或标语、格言进行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还需要一个收集、吸收、消化的过程,需要经过理性的加工。为了不让学生停留在感性、直观层面,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发掘更多墙面所布置内容以外的渊源、故事和人物轶事等,激发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去吸收更多的墙面文化信息,这就要鼓励、指导学生去“找”。为此,教师要做到三抓:一是抓指导学生去选择“找”的重点内容。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知识层次,指导学生有重点、有意识、有步骤、有目标地去寻找墙面所布置更深层次的、更系统的内容,如某一名人的生平掌故、轶事等,通过重点“找”,使学生更深层地、更全面地了解他(她)的事迹。从中得到启迪和教育。二是抓指导学生去选用“找”的形式途径。现在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课程已进入校园,许多学校校园网已建立,教师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的平台,指导学生上网寻找,也可以引导学生到书本、刊物上寻找,向家长、邻居寻找,通过各种寻找的形式和途径,让学生在寻找中得到社会实践,在寻找中不断增长知识,在寻找中全面提高能力,在寻找中再次受到教育。三是抓指导学生去开展“找”的信息交流。学生根据选定的重点墙面对象,通过各种形式寻找到的有关信息资料,毕竟是有限的,这时,教师要引导、组织他们进行信息交流,通过班队主题活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互换互通、互帮互学活动,让他们交换获取信息的方法,交流获取信息的内容,分享获取信息的快乐,共享获取信息的资源,共同感知墙面文化深层次的内涵魅力。
  
  三、组织学生活动“讲”,让学生交流墙面文化故事
  
  为了使墙面文化在学生中更具教育功效,学校要定期组织举行校园墙面文化故事演讲会,让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找到的、感悟到的,与自己的学识结合起来,变为自己的知识,通过演讲会形式,让学生用生动的语言,精彩的故事讲述墙面内容深层的含义,阐述深刻的道理。开展墙面文化故事会,既可以检阅学生对墙面文化的理解和吸收,又可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既可以让演讲者得到锻炼,又可以让全体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为了让学生“讲”得有内容,讲得有教育意义,学校要具体做好三件事。一是精心制定活动方案。预先公布活动时间、地点和要求,让广大学生从早做好参赛准备。二是做好活动准备。各班根据学校的活动方案要求。指导学生收集、选定,提炼墙面文化故事,利用班会课在班级进行预选赛,推荐最优秀的学生参加学校讲演比赛。三是组织活动竞赛。召开全校师生大会进行演讲赛,公平、公正评选出最佳演讲者,给予表扬鼓励。通过竞赛让学生再次接受墙面文化的熏陶和教育,再次用健康、有益、向上的墙面文化故事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心智,提升学生品德。
  
  四、指导学生课堂“写”,让学生内化墙面文化精髓
  
  学校是培养人的阵地,校园墙面文化是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检验墙面文化教育内容是否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是否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融入学生的生活,除了学生平时言行之外,还要看学生的内心表白。学校可以开展三项活动:一是开展“我喜爱的墙面文化”征文活动。让学生把所想、所感、所悟、所行写成文章,让学生人人动笔,用文章表达自己受教育的真实情感。二是开展自办墙面文化专题小报评比活动,让学生动手自写、自编、自排手抄小报,交流学习墙面文化的心得体会。三是开展建设校园墙面文化建言献策活动,让学生共同参与校园墙面文化建设,体现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使校园墙面文化建设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满足学生的需求。
  
  五、发动学生回家“传”,让学生提升墙面文化功效
  
  学生对校园常新的墙面文化做到耳熟能详,并渗透在学生的言行、举止之中,渗透在他们读书、做事的态度和情感之中。为了使这种教育功能能够持续发挥作用,还需通过社会、家庭的共同努力,学校应该发动学生把校园墙面文化的内容故事带到社会,带回家里,让学生把所懂得的墙面文化中的人和事、格言和警句讲给学生的祖辈、父母、邻居、朋友听,把传送校园墙面文化内容作为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学生回家传讲,进一步增进孩子与父母间的情感,进一步加强学生与社区间的联系,进一步促进学校与社会问的和谐。让学生在“传”的实践中,不断努力,不断成功,不断享受到成功的乐趣,从而不断获得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和品德教育。
  以上仅仅是让校园墙面说话,发挥其德育功能的五种基本做法,要让校园墙面尽情地、快乐地说话,学校还应根据自身办学的特点,墙面布置的特色,学生年龄的特征,采用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的方法进行。只要学校的领导者和教育者能充分考虑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用心、全心地去做,就一定能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说话,发挥出人们期望的教育功能。
其他文献
《守护孩子的幸福感》,是一部有关青少年心理健康、道德培养和人格塑造方面的书。此书虽然是译本,其内容对中国教育现状,尤其是家庭教育问题,却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能引起读者对当下中国教育诸多问题的联想、比较和思考。本书案例丰富,观察细致,评论独特,尤其是对案例表象背后的心理动机的透视与分析,不时闪现出思想的睿智与人文关怀,给读者富有教育哲理的启发。  本书并不是教育理论专著,这从本书的章节标题就可以看出,
期刊
在全球浓郁的读书氛围中,我们在海西的“福地”福州,迎来了今年的“4·23世界读书日”。  今年的“4·23世界读书日”,福建省委文明办、福建省教育厅关工委、福建省读书援助协会、福建省语文学会、福州市委文明办、福州市教育局在福州隆重举行“福州市未成年人课外阅读实践基地”揭牌暨。阳光伴你同行·城乡青少年快乐阅读活动”启动仪式。这是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
期刊
推荐语:吴非是当代著名的杂文家、教育家。这是他写的一篇感悟读书的文章。让读书成为习惯,是一个古老而崭新的话题。关于读什么,怎么读,千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古人常说“为学当先立宗旨”、“开卷有益”、“学贵心悟”、“学以致用”等等,都是诲人之言。而吴非写的却是自己的亲历亲为,娓娓道来,如行云流水,如对朋友促膝谈心,非常亲切,却又荡人心胸,发人深省。  读这篇文章让人悟出许多读书的道理。比如,读思
期刊
读书本是一种心灵的活动,向来算为清高。说破读书本质“心灵”而已。“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所以读书一向称为雅事乐事。但是,现在雅事乐事已经不雅不乐了。今天读书,或为取资格,得学位,在男为娶美女,在女为嫁贤婿;或为做老爷,踢屁股;或为求爵禄,刮地皮;或为做走狗,拟宣言;或为写讣闻,做贺联;或为当文牍,抄帐簿;或为相士,占八卦;或为做塾师,骗小孩……诸如此类,都是借读书之名,取利禄之实,皆非读书本旨
期刊
从2000年开始,南平市政和县南门小学就开展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中华经典诗文诵读系列活动,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和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以活泼的形式、独特的魅力,培养了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崇敬感、自豪感。古诗文,是中华古典文化中的瑰宝,是先人智慧的结晶、人文素养的积淀,每一篇古诗文里都蕴藏着丰富的学习资源。2006年,我校又以“开发古诗文学习资源,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申报并通过为省级课题
期刊
我校创办于1987年,现有30个班级,学生1500多人。教职工111人,是一所省级初中示范校。几年来,学校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办学之路,努力挖掘和培养校园文化,不断提升办学质量。2006年以来荣获“省级文明学校”、“省级绿色学校”、“省级党政工共建先进教工之家”等称号。连续多年来,学校中考效益均获得市、区“教育教学质量奖”。初步形成构建“绿色校园”、“书香校园”、“文明校园”、“和谐校
期刊
袁简斋《原士论》曰:“士少则天下治,何也?天下先有农工商,后有士。农登谷,工制器,商通有无,此三民者养士者也,所谓士者,不能养三民,兼不能自养也。然则士何事?日,尚志。志之所存,及物甚缓,而其果志在仁义与否,又不比谷也、器也、货之有无也,可考而知也。然则何以重士?日,此三民者,非公卿大夫不治,公卿大夫非士莫为,惟其将为公卿大夫以治此三民也,则一人可以治千万人,而士不可少。亦不可少。舜有五臣,武王有
期刊
陈日亮老师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师,语文特级教师,原福州一中副校长、福建省语文学会顾问,是闽派语文的代表人物,最近,被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授予“终身成就奖”。他还连续当选第六、七、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是我国《教师法》的领衔提案人。他所著的《我即语文》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我即语文”,是陈日亮老师对语文教师职业素养的自我期许和终身追求。  “我即语
期刊
“第一难事”的破解之策    天下难事不少,“征地拆迁”被公认为是天下第一难事。  我担任厦门一中校长期间,新校区建设任务颇重。其中征下坑内路19号楼,是制约整个新校区建设的“瓶颈”。19号楼不征下,建设工程难以推进。  19号楼,是厦门轴承厂建的一幢最好的宿舍,在前些年的房改中,已经售给了本厂的干部职工,共42户人家。轴承厂的干部职工,对轴承厂有着很深的情感,不愿看到一个曾经辉煌的企业破产,不愿
期刊
将体育教学与多媒体技术整合应用,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具体动作的直观认识,形成动作完整概念,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充分发展了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运动技术要领,接收更多有关的知识,使体育课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一、利用多媒体优化体育教学的意义    多媒体对教育对象、教育手段产生积极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更重要的是多媒体课件能够把教师做不好或做不清的动作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