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幼儿洗手习惯养成教育的科学化研究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sffffffffffffffs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进步,儿童的心田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种了一种思想,便会有行为的收获;播种了行为,便会有习惯的收获;播种了习惯,便会有品德的收获:播种了品德,便会有命运的收获。3岁幼儿年龄小,自控能力薄弱。这个阶段,幼儿很容易学到新的知识,但也极易养成一些不良行为习惯。
  一、幼儿洗手的重要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健全的身体是一个人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基础。手接触外界环境的机会最多,也最容易沾上各种病原菌。尤其是闲不住的孩子哪儿都想摸一摸。如果再用这双小脏手抓食物、揉眼睛、摸鼻子,病菌就会趁机进入孩子体内。
  二、3岁幼儿洗手习惯的现状
  1、家长或老师“包办”:往往有这样的现象。在园中幼儿自己能洗手,回家后,却是另外一个人,什么事都是家长包办。家长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剥夺了幼儿动手的机会,限制了幼儿自我独立能力的发展,养成了幼儿过分依赖的性格。
  2、家长或老师对幼儿洗手习惯培养不重视:有的父母和幼儿园老师认为洗手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孩子都会自己洗手的。
  3、幼儿缺乏主动性:幼儿总认为自己的手不脏,或者有的认为手没黑,就是很干净,不需要洗手,这是一种比较普遍存在的现象。有的幼儿开始时对洗手感到很新鲜,都能按正确的方法一步一步的完成,如果家长或者没有认真监督,幼儿对待洗手的态度会渐渐变化,失去当初的新鲜、好玩,剩下的只是厌倦。
  4、幼儿对洗手常识了解不多:有的幼儿园大多数幼儿不了解洗手的重要性,没有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这种现象往往使得幼儿误认为讲卫生是为别人的,根本不能变成幼儿自己的自觉自愿的行动,更谈不上将讲卫生变成自身需要的行为习惯。
  5、家园配合不协调:有的幼儿在幼儿园已养成的良好的洗手行为习惯到了家里往往会被淡化,甚至被废止;或者在家里养成的洗手习惯,到了幼儿园由于没有监督而不去实行。这些问题让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难以延续和养成,
  6、幼儿洗手环节存在的问题:在幼儿洗手环节存在诸多问题,如:水龙头开得过大;水龙头开得过小或手伸到水龙头底下沾一点水马上就拿出来了;洗手不打肥皂或不会正确使用肥皂:有的幼儿把肥皂当作玩具来玩……
  三、3岁幼儿洗手习惯养成的目标要求
  1、培养幼儿主动洗手的行为习惯:幼儿学习有两种情况,被迫与自愿,后者来自幼儿主动、积极的反应,有利于良好习惯的培养。现在的孩子大多是家庭中的独生子女,父母都把孩子当宝贝一样的宠爱着,为孩子包办一切,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让孩子丧失了独立性。
  2、让幼儿了解为什么要洗手,并注意节约用水:要让幼儿知道为什么要洗手、洗手的好处及不洗手的后果。让幼儿观看经过显微镜放大的细菌的图片,让他们深深感受到,原来看上去这么干净的手,竟有这么多的细菌。如果不经常洗手,就很容易把细菌或者是病菌带到口腔里,然后进入身体就会生病。
  3、让幼儿掌握洗手的六步法:学习正确洗手方法六步洗手法:第一步,五指并拢,掌心擦掌心;第二步,手指交错,掌心擦手背;第三步,手指交错,掌心擦掌心;第四步,两手互握,互擦指背;第五步,拇指在掌中旋转;第六步,指尖摩擦掌心。
  4、培养幼儿洗手习惯细节的更加细化:幼儿良好的习惯都是从幼儿身边的每件小事做起,即从细小处开始,从幼儿日常生活中的最基本要求做起。3岁幼儿不能很好地把握“度”和“量”。
  四、3岁幼儿洗手习惯养成的实施途径
  1、采用游戏、故事、儿歌的形式,培养幼儿主动洗手的兴趣。游戏是提示幼儿学习技能的有效方法之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
  幼儿们都非常喜欢听故事,老师可充分利用故事这一载体,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可以产生较好的效果。如讲了《小猪嘟嘟》的故事,通过故事中小猪嘟嘟饭前不洗手,吃饭后肚子痛的例子,告诉小朋友小猪是因为没有洗手而将手上的细菌吃到了肚子里,也可组织幼儿模仿故事中的角色进行表演。儿歌是儿童文学作品中的一种体裁,极其短小精悍,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记。对幼儿进行生活习惯培养,经常使用儿歌可引起幼儿的兴趣,并帮助幼儿掌握要领,让儿歌为行动“伴奏”。
  2、给幼儿反复实践的机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习惯的养成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幼儿洗手习惯的养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它必须通过老师经常的、细致的教育及幼儿自觉的参加与练习,才能逐步形成和巩固,老师、家长无论在教学态度上还是在教学方式上,都要有足够的耐心,给幼儿充分、反复实践的机会。
  3、及时表扬、及时鼓励:榜样激励法是让幼儿通过老师对幼儿的良好行为表现给予表扬和肯定,让幼儿有个榜样学习。及时表扬可以提高幼儿改正错误的积极性,树立幼儿的自信心。老师可以让以养成洗手习惯的幼儿做示范、展示给幼儿看,当幼儿洗干净后,老师可以及时当着全班小朋友的面表扬,并奖励一个小五角星。使幼儿有种荣誉感,逐渐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
  4、创造培养洗手习惯的良好环境:让幼儿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还可以在盥洗室张贴洗手流程有趣图片。对幼儿起提示作用。还可为幼儿创建了一个温馨的洗手环境,吸引幼儿主动洗手,让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下洗手。
  5、家园合作,共同培养:良好习惯的形成,离不开家园的共同配合与教育,要靠家园双方共同努力,家园双方是两个大的教育环境,各有各自的特点和作用,彼此不能取代,要相互补充,互相协作,相互沟通。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得好:“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因此,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良好人格的形成及其未来的健康生活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其他文献
学位
For more than 40 years, Li Dongsheng has been involved in research and technical training in the field of ani-mal husbandry. The 60-year-old Chinese expert is s
期刊
期刊
期刊
班主任的威信即指班主任的威望和信誉。世界著名的教育艺术大师,前苏联的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威信本身的意义在于它不要求任何的论证,在于它是一种不可怀疑的长者的尊严。”由此可见,教师在学生中威信的树立,能够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那么班主任如何树立自身的威信,最终达到让学生信任的目的呢?根据多年担任班主任的经验,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一、放下师者的架子,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领
期刊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学习理论极具启发意义,研究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实质,是在于从剖析其理论、参照其观点之中,认识学习和教学中的基本问题,立足教学环境,将建构主义理论精
弃孤(残)儿童是社会弱势群体,在党、政府及社会各界爱心认识的帮助下,失去父母的弃孤(残)孩子在儿童福利机构中茁壮成长,他们的生活得到悉心的照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在倡导教育公平的大背景下,儿童的早期发展、教育状况越来越被人们关注,我们作为福利机构一线教育工作者也感到对弃孤(残)儿童进行早期教育,记录他们成长的过程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因为我们在每一名孩子眼里不仅是一名老师更是一位母亲!人们常说孩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类公共危机频发。与此同时,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危机造成的损失、危害范围以及对国民心里的冲击也越来越大。2003年“非典”以后,我国对于公共危机的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