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著名作家丛维熙说:“作品的构思可以比作工程师的草图设计,只有经过反复推敲之后,才能大兴土木,挖基开槽,一砖一石地盖楼建厦。”由此可见,构思立意、布局谋篇是写好作品的前提和基础。那么,如何探寻作文构思方法呢?笔者认为,从课文中寻找作文构思的方法,不失为一条快捷有效的途径。
一、开门见山法
这种方法就是在文章的开头,不拐弯抹角,快速地揭示文章的主题或交代作品重要人物和事件。我们中学课本中有许多文章都是使用这种构思方法的。
如《白杨礼赞》开头写道:“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在开头就点明礼赞的原因是“白杨树实在是不乎凡的”;“实在”表现“不平凡”毋庸置疑。“我赞美白杨树”,感情强烈,醒目突出。全句作为文章的起笔,峻拔有力,给人强烈的震撼。
这种构思简洁明了,直奔主题,不至于跑题、偏题,迅速将读者引人文章,但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主题非得在第一句话中出现,也可以在第二句、第三句。
二、巧设悬念法
所谓悬念,就是在文章的某一部分设置一个疑问或矛盾冲突,以造成读者某种密切期待和热烈关切的心理状态。美国戏剧理论家贝克说:“悬念是兴趣不断地向前延伸和预知后事如何的迫切要求。”所以悬念设置得好,就能够收到吸引读者始终怀着紧张情绪或关切心情迫切读下去的艺术效果。
《枣核》就是采用巧设悬念法写成的,这篇作品巧用“枣核”设置悬念。作者由朋友索要枣核起笔,开头就设下悬念:用途蹊跷。朋友得到枣核如获至宝,用途仍不道破,还“故弄玄虚”,使悬念更吸引读者。直到踏访后花园,悬念方被解开。这篇文章用枣核设置悬念,使不足千字的短文张弛有度、摇曳多姿,始终吸引着读者。
设置悬念能够扣人心弦、引人人胜,让读者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沿着作者巧布的谜局读下去。但设置的悬念一定要符合事件发展的客观规律,要为文章的主题服务,不符合实际地卖关于、弄玄虚,只能使人生厌而罢读,其效果是适得其反的。悬念有悬亦有解,释念也就同样不可忽视。期待愈强烈,愈持久,解得也应更为有力,如果热切期盼、反复揣测的东西不过是小事一桩,而且随随便便、草草地了结,那么读者就一定会觉得是受了糊弄,那就更谈不上产生强大的艺术魅力了。
三、出人意料法
出人意料法是叙事作品的一种重要的构思技巧,它的具体做法就是组织突变的故事情节,先按照事物发展的顺势写下来,写着写着陡转笔锋,突然出现与顺势相悖的意外变故,从而引起读者的新奇感、意外感。
如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就是采用出入意料法写成的作品。文章的开头,写“我”一家人把于勒看作是“全家唯一的希望”,每到星期天全家人都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时刻准备同于勒重逢,此后,一次在去哲尔赛岛的旅途中,终于跟天天盼望的于勒见面了。非常意外的是,那于勒绝不是想象中的“发了财”的“有办法的人”,一度阔绰的富商早已沦为衣衫褴褛的小贩,这对菲利浦夫妇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让他们从虚幻中的幸福巅峰跌人现实的悲苦深渊。他们的态度发生了突变:一个“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又重新变成了“贼”和“流氓”。前后不同的看法和态度,对比鲜明而又强烈,给人“意料之外”的震撼效果,有力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金钱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我的叔叔于勒》的“意外”是在篇中出现的,有的意外是在篇末出现的,如莫泊桑的另一篇选人高中课本的《项链》。
运用这种方法应注意的是,情节的发展必须合乎逻辑,做到合情合理,不能故弄玄虚。
四、抑扬兴波法
人们认识事物总是有一个过程的,开始了解不全面、不深入,容易形成错觉,造成误会。经过深入细致的了解,误会就可以消除,错觉可以得到纠正。如果把这种认识的过程写下来,就形成了抑扬兴波的手法。
抑扬兴波手法,有的先抑后扬,也有的先扬后抑,究竟采取哪种,要根据写作的目的而定。目的在于扬的,可采用先抑后扬法;目的在于抑的,可采用先扬后抑法。
如《白杨礼赞》中为了赞美白杨树而先说“它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伤仲永》采用了“欲抑先扬”的写作手法,内容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如果说前一段是围绕一个昙花一现的天才而呈现的闹剧场面,后一段则是一个天才泯灭的悲剧收场,这是一个鲜明的对比,盛况愈盛,衬托得衰象愈衰。“学习”的重要性自然也就显现出来了;朱自清的《背影》全文扬扬抑抑,抑抑扬扬,抑中有扬,扬中有抑,变化多端,臻于一唱三叹的极致。对于“抑”和“扬”的理解应稍宽泛一些,切莫把抑扬的含义仅囿于毁誉的小圈子里,感情的变化,行为的不同。表里的差异等,都可以用来作为抑扬兴波的构思。
五、波折迭起法
波折迭起法就是全文呈几波几折的波浪状曲线,一波一个新境界,一波一个新画面。
如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就是采用这种方法写的。文章先写了赫留金的申诉,不知道狗的主人是谁时,奥楚蔑洛夫显示出要按法办事,给赫留金赔偿,把狗弄死,这是第一波;当有人说好像是将军家的狗时,奥楚蔑洛夫马上转变,认为狗小够不着赫留金的手指头,并说赫留金是自己弄破的,异想天开想要赔偿费,这是第二波;当巡警说这不是将军家的狗时,奥楚蔑洛夫马上又改变了态度,骂狗是“下贱胚子”,并对赫留金表示,你“受了害,我们绝不能不管”,这是第三波;当巡警说是将军家的狗时,奥楚蔑洛夫立刻又变了模样,夸小狗是名贵的狗,骂赫留金是混蛋,这是第四波;当将军家的厨师说不是将军家的狗时,奥楚蔑洛夫立即说“弄死它算了”,这是第五波;最后厨师说是将军哥哥的狗时,奥楚蔑洛夫又完全改变了神态,一面夸小狗,一面恐吓赫留金,这是第六波。短短一篇文章,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迭起六个波折,可算是竭尽腾挪跌宕之能事。而在这波波折折之中,奥楚蔑洛夫那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丑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六、示异释疑法
示异释疑法就是在文章中列举一些奇异的现象或事例,或者提出一些疑问,然后再进行解释说明,让我们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它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容易引起读者一探究竟的兴趣。
如《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就是采用这种方法写成的。文章先给读者介绍了沙漠里的一些奇怪的现象,塑造了一个恐怖可怕的沙漠。吸引读者的兴趣,让读者带着疑问去深究其中的原因,具有很好的效果。这种方法一般适合写说明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也是采用这种手法写的。
当然,课文中的构思还有许多种,如鲁迅的《故乡》、于漪的《往事依依》等采用了前后呼应法;吴敬梓的《范进中举》、鲁迅的《祝福》等采用了对比衬托法;刘绍棠的《本命年的回想》、魏巍的《我的老师》等采用彩线穿珠法;谈家桢的《奇妙的克隆》、余玮的《展示华夏文化魅力》等采用小标题的形式……课文中巧妙的构思还有很多,难以尽叙,我们只要认真阅读课文,精通其妙,领悟其本,我们的作文定会迂回曲折,引人入胜。
一、开门见山法
这种方法就是在文章的开头,不拐弯抹角,快速地揭示文章的主题或交代作品重要人物和事件。我们中学课本中有许多文章都是使用这种构思方法的。
如《白杨礼赞》开头写道:“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在开头就点明礼赞的原因是“白杨树实在是不乎凡的”;“实在”表现“不平凡”毋庸置疑。“我赞美白杨树”,感情强烈,醒目突出。全句作为文章的起笔,峻拔有力,给人强烈的震撼。
这种构思简洁明了,直奔主题,不至于跑题、偏题,迅速将读者引人文章,但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主题非得在第一句话中出现,也可以在第二句、第三句。
二、巧设悬念法
所谓悬念,就是在文章的某一部分设置一个疑问或矛盾冲突,以造成读者某种密切期待和热烈关切的心理状态。美国戏剧理论家贝克说:“悬念是兴趣不断地向前延伸和预知后事如何的迫切要求。”所以悬念设置得好,就能够收到吸引读者始终怀着紧张情绪或关切心情迫切读下去的艺术效果。
《枣核》就是采用巧设悬念法写成的,这篇作品巧用“枣核”设置悬念。作者由朋友索要枣核起笔,开头就设下悬念:用途蹊跷。朋友得到枣核如获至宝,用途仍不道破,还“故弄玄虚”,使悬念更吸引读者。直到踏访后花园,悬念方被解开。这篇文章用枣核设置悬念,使不足千字的短文张弛有度、摇曳多姿,始终吸引着读者。
设置悬念能够扣人心弦、引人人胜,让读者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沿着作者巧布的谜局读下去。但设置的悬念一定要符合事件发展的客观规律,要为文章的主题服务,不符合实际地卖关于、弄玄虚,只能使人生厌而罢读,其效果是适得其反的。悬念有悬亦有解,释念也就同样不可忽视。期待愈强烈,愈持久,解得也应更为有力,如果热切期盼、反复揣测的东西不过是小事一桩,而且随随便便、草草地了结,那么读者就一定会觉得是受了糊弄,那就更谈不上产生强大的艺术魅力了。
三、出人意料法
出人意料法是叙事作品的一种重要的构思技巧,它的具体做法就是组织突变的故事情节,先按照事物发展的顺势写下来,写着写着陡转笔锋,突然出现与顺势相悖的意外变故,从而引起读者的新奇感、意外感。
如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就是采用出入意料法写成的作品。文章的开头,写“我”一家人把于勒看作是“全家唯一的希望”,每到星期天全家人都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时刻准备同于勒重逢,此后,一次在去哲尔赛岛的旅途中,终于跟天天盼望的于勒见面了。非常意外的是,那于勒绝不是想象中的“发了财”的“有办法的人”,一度阔绰的富商早已沦为衣衫褴褛的小贩,这对菲利浦夫妇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让他们从虚幻中的幸福巅峰跌人现实的悲苦深渊。他们的态度发生了突变:一个“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又重新变成了“贼”和“流氓”。前后不同的看法和态度,对比鲜明而又强烈,给人“意料之外”的震撼效果,有力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金钱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我的叔叔于勒》的“意外”是在篇中出现的,有的意外是在篇末出现的,如莫泊桑的另一篇选人高中课本的《项链》。
运用这种方法应注意的是,情节的发展必须合乎逻辑,做到合情合理,不能故弄玄虚。
四、抑扬兴波法
人们认识事物总是有一个过程的,开始了解不全面、不深入,容易形成错觉,造成误会。经过深入细致的了解,误会就可以消除,错觉可以得到纠正。如果把这种认识的过程写下来,就形成了抑扬兴波的手法。
抑扬兴波手法,有的先抑后扬,也有的先扬后抑,究竟采取哪种,要根据写作的目的而定。目的在于扬的,可采用先抑后扬法;目的在于抑的,可采用先扬后抑法。
如《白杨礼赞》中为了赞美白杨树而先说“它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伤仲永》采用了“欲抑先扬”的写作手法,内容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如果说前一段是围绕一个昙花一现的天才而呈现的闹剧场面,后一段则是一个天才泯灭的悲剧收场,这是一个鲜明的对比,盛况愈盛,衬托得衰象愈衰。“学习”的重要性自然也就显现出来了;朱自清的《背影》全文扬扬抑抑,抑抑扬扬,抑中有扬,扬中有抑,变化多端,臻于一唱三叹的极致。对于“抑”和“扬”的理解应稍宽泛一些,切莫把抑扬的含义仅囿于毁誉的小圈子里,感情的变化,行为的不同。表里的差异等,都可以用来作为抑扬兴波的构思。
五、波折迭起法
波折迭起法就是全文呈几波几折的波浪状曲线,一波一个新境界,一波一个新画面。
如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就是采用这种方法写的。文章先写了赫留金的申诉,不知道狗的主人是谁时,奥楚蔑洛夫显示出要按法办事,给赫留金赔偿,把狗弄死,这是第一波;当有人说好像是将军家的狗时,奥楚蔑洛夫马上转变,认为狗小够不着赫留金的手指头,并说赫留金是自己弄破的,异想天开想要赔偿费,这是第二波;当巡警说这不是将军家的狗时,奥楚蔑洛夫马上又改变了态度,骂狗是“下贱胚子”,并对赫留金表示,你“受了害,我们绝不能不管”,这是第三波;当巡警说是将军家的狗时,奥楚蔑洛夫立刻又变了模样,夸小狗是名贵的狗,骂赫留金是混蛋,这是第四波;当将军家的厨师说不是将军家的狗时,奥楚蔑洛夫立即说“弄死它算了”,这是第五波;最后厨师说是将军哥哥的狗时,奥楚蔑洛夫又完全改变了神态,一面夸小狗,一面恐吓赫留金,这是第六波。短短一篇文章,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迭起六个波折,可算是竭尽腾挪跌宕之能事。而在这波波折折之中,奥楚蔑洛夫那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丑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六、示异释疑法
示异释疑法就是在文章中列举一些奇异的现象或事例,或者提出一些疑问,然后再进行解释说明,让我们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它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容易引起读者一探究竟的兴趣。
如《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就是采用这种方法写成的。文章先给读者介绍了沙漠里的一些奇怪的现象,塑造了一个恐怖可怕的沙漠。吸引读者的兴趣,让读者带着疑问去深究其中的原因,具有很好的效果。这种方法一般适合写说明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也是采用这种手法写的。
当然,课文中的构思还有许多种,如鲁迅的《故乡》、于漪的《往事依依》等采用了前后呼应法;吴敬梓的《范进中举》、鲁迅的《祝福》等采用了对比衬托法;刘绍棠的《本命年的回想》、魏巍的《我的老师》等采用彩线穿珠法;谈家桢的《奇妙的克隆》、余玮的《展示华夏文化魅力》等采用小标题的形式……课文中巧妙的构思还有很多,难以尽叙,我们只要认真阅读课文,精通其妙,领悟其本,我们的作文定会迂回曲折,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