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在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康复中的疗效观察

来源 :今日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观察分析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在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康复中的疗效;方法:将在我院住院的120例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人。对照组患儿给于痉孪肌治疗,观察组患儿给于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比分析其疗效;结果:临床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VIAS评分为2.65±0.59分,对照组为2.89±0.90分,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优于对照組;结论:针对痉孪型脑性瘫痪儿童,临床选择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可帮助患儿更好的康复。
  【关键词】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 脑性瘫痪 儿童康复
  痉挛型脑性瘫痪作为一种严重的疾病,临床发病率不断的提升。该病在临床表现中,主要是以腓肠肌肌张力持续增高、踝关节背屈困难等。相对而言,痉挛型脑性瘫痪在治疗过程中,必须使患儿的神经系统有所康复,对患儿的痉挛肌进行有效的控制,否则无法取得长久的疗效。以往的治疗表现为常规手段,虽然取得了一定时间的康复,但患儿复发的概率较大,未能长久地提高生活质量。[1]在此,本研究主要对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在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康复中的疗效展开讨论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从我院2015年4月-12月收治的痉孪型脑性瘫痪儿童的病例资料中选出12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划分为两组,分别命名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儿60例。对照组:本组患儿男37例,女23例;患儿年龄范围为3岁-11岁之间,患儿平均年龄为5.4岁±1.4岁。观察组:本组患儿男36例,女24例;患儿年龄范围为2岁-12岁之间,患儿平均年龄为5.3岁±1.2岁。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等方较比较差异不显著,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观察组患儿给于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照组患儿给于痉孪肌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腓肠肌痉孪评分(MAS)。两组患儿在临床治疗中均给于常规治疗,选择运动疗法、引导式教育疗法等,稳定患儿的情绪。两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选择穴位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针治疗,主要应用武汉海特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观察组患儿在临床治疗中联合生物刺激反馈系统治疗。对照组患儿在临床治疗中联合痉孪肌进行治疗。两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每次治疗时间均控制在20min以内,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6次。
  1.3 观察指标。在本次研究中,主要对两组患儿的腓肠肌痉挛评分进行对比(MAS)。
  1.4 统计学处理。在本次研究中,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在计量资料方面,通过均数±标准差来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应用t进行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临床治疗前,观察组患儿的VAS评分为3.28±0.26分,对照组为3.51±0.27分,两组比较不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VIAS评分为2.65±0.59分,对照组为2.89±0.90分,两组比较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痉孪型脑性瘫痪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疾病,多数儿童的生活质量较低。针对患儿实施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后,可帮助患儿取得较好的康复效果,减少并发症,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3 讨论
  痉孪型脑性瘫痪是临床上的一类特殊疾病,突出的特征表现为异常运动模式,患儿在日常生活中,剪刀步、尖足等,均是较为突出的临床表现。[2]从临床治疗来分析,常规治疗集中在引导式教育、平衡功能训练等等。但这些疗法在应用过程中不仅见效慢,同时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和精力来实施。
  从本次研究的结果来看,观察组患儿实施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后,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充分证明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的疗效突出。相对于其他的方法而言,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实施后,多数的痉孪型脑性瘫痪儿童存在明显的反应,能够在短期内看到疗效,为家属树立有效的康复信心,使其下决心坚持治疗。[3]另一方面,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实施后,复发的概率比较低,多数患儿能够长时间的维持良好的康复效果,逐步提高生活质量,配合引导式教育、平衡功能训练等等,患儿的康复水平持续提升。值得注意的是,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在实施过程中,应针对患儿做出综合的评估,从多方面确保实施的可行性、有效性,避免对患儿造成不利的影响。[4]
  综上所述,针对痉孪型脑性瘫痪儿童,临床选择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可帮助患儿更好的康复,在很多方面均取得了突出的效果,患儿的临床疗效突出,应积极推广、应用并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刘育锋.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在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康复中的疗效观察[J].健康之路,2016,15(5):54.
  [2]张会春,李文霞,耿香菊,等。肌电生物反馈疗法与痉挛肌治疗痉挛型脑瘫儿童的疗效比较[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5,26(4):457-458.
  [3]汤明丽,吕复莉,唐久来.小儿脑瘫康复治疗的现状及进展[J].安徽医学,2012,09(10):1255-1257.
  [4]马庆春,李林。表面肌电图在儿童神经康复医学中的应用现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2(11):1144-1146.
其他文献
【摘 要】 目的:探究分析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治疗下肢坏死性筋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期间,我院接诊的下肢坏死性筋膜炎患者40例,依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5%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60%(P<0.05);观察组患
期刊
患者男性,38歲,因右耳廓外伤致钢丝嵌顿2小时入院。2小时前患者在工地切割钢丝时钢丝弹起戳中患者右耳,当时无昏迷,患者自行尝试取出时疼痛剧烈,遂至我院就诊。查体见右侧耳甲艇处有直径约3mm钢丝嵌顿,创面未见明显血性液渗出(图1),软骨明显累及,耳后未见明显钢丝穿透出。无面部麻木,无头痛,无恶心呕吐。予行X片检查示异物局限于耳廓,钢丝嵌顿部分无明显弯曲或曾钩状(图2、图3)。于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
期刊
【摘 要】 目的:观察足三里和上巨虚平刺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方法:32例顽固性呃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基础治疗,即常规口服西药加单纯针刺治疗(穴取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阴陵泉、地机、三阴交、太冲);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足三里、上巨虚平刺治疗。每日1次,7日1个疗程,1疗程结束后观察结果。结果:1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3.75%,对照组总有效率56.25%。两组有效率
期刊
距骨骨软骨坏死属于临床常见病,大部分患者存在踝关节疼痛不适、踝扭伤史,若未及时干预,可导致患者肿胀症状长期无法得到缓解,从而出现无力、僵硬等症状,最终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严重时可危及生命。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方式为外科手术、保守治疗等,正常情况下,保守治疗常用于剥脱骨块稳定、损伤面积较小的青少年患者,但长时间的治疗,仍未出现好转者,应建议患者进行手术治疗。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关节镜下自体骨软骨移植手术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急诊预检分诊中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不准确率的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针对分诊中MEWS评分进行现状把握、原因分析、设定目标值、拟定对策并加以实施。结果:MEWS评分的不准确率活动前为5.81%,活动后为2.48%,活动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实施方法  1.1 成立品管圈  2014年6月,7名本科室护士组成品管圈。设一名圈长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脐带脱垂的原因,预防,并早期发现和处理。方法:对7例发生脐带脱垂病例的诊断及临床处理方法进行回顾。结果:7例显性脐带脱垂产妇(含1例双胎)2例阴道分娩,5例行剖宫产术分娩,6例活胎伴显性脐带脱垂产妇从发现脐带脱垂到胎儿娩出时间为15-25分钟,平均约20分钟。产后出血约200-300ml。新生儿重度窒息2例,轻度窒息5例,死胎1例。产后均无并发症,伤口愈合良好。结论:分析脐带
期刊
【摘 要】 目的:观察在孕产妇产后出血治疗中采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选择我院收治的78例孕产妇产后出血患者进行研究和分析,选取时段为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平均分为两组,2组患者均给予宫缩素,其中39例采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进行治疗的患者为实验组,39例采用米索前列醇进行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治疗后将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治疗
期刊
【摘 要】 目的:对比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开腹手术在胆结石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我院外科2014年8月-2016年2月收治的90例胆结石住院患者,按照手术方法分为腹腔镜组(68例)和开腹手术组(22例),分别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一般开腹手术切除胆囊,观察两组手术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开腹手术组,组间比较存在明显统
期刊
【摘 要】 目的 对比腹腔镜与开腹全结肠系膜切除术治疗右半结肠癌近期效果。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7月贵州省人民医院普外科收治的105例右半结肠癌CME手术患者,其中腹腔镜组45例,开腹组60例,比较手术时间等指标。结果 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术后通气时间、进食时间、拔引流管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开腹组,p<0.05;腹腔镜组手术切口长度与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优于开腹组,p0.
期刊
【摘 要】 目的 探讨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病理机制、临床特点、将中药制剂实验性的用于临床,达到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 对收治的56例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黄芪注射液治疗效果满意 x2检验p<0.05 结论 黄芪注射液治疗腹部手术后患者,可减少伤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  【关键词】 黄芪注射液 预防 腹部切口 脂肪液化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男:20例,女36 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