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要注重探究性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bitian_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之一。通常情况下,是指学习者带着广泛的浓厚的学习兴趣、明确的学习目的,抱着探索的态度学习。其目的旨在增强学生探究意识,改变学习方式,拓宽知识视野,培养创新精神。
  探究性阅读是探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语文探究性学习而言,其举足轻重,至为重要。理由有三:其一,探究性阅读是阅读教学在新形势下的必然发展,有利于学生在探寻事物空间的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其二,探究性阅读强调阅读能力要在阅读实践中培养,强调让学生在直接阅读课文及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去获得感受、理解、评价、欣赏等阅读能力。鼓励学生查工具书去解决新字生词、作品知识及作品涉及的其他学科知识、文化常识。鼓励学生利用教育资源搜集信息资料,制订切合实际的阅读计划,选择读物。一句话,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其三,它重视学生运用发散思维、批判思维寻求答案,注重合作,着重自身体验,有利于探索精神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探究性阅读方兴未艾。探索探究性阅读可行的模式与方法,无疑是取得探究性阅读教学成功的基本保证。归纳起来,操究性阅读主要有如下几种方法:
  
  一、寻根问底探究法
  
  探究性阅读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学生在阅读中去探问一篇文章写什么,怎样写的,究问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这就要求学生善于质疑提问。质疑文章的反映事物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作者的观点有什么依据,主张能否付诸实践,甚至文中的一句一词一标点。有疑则问,且一问到底。总之,要带着问题读,在读中发现新问题,产生新认识、新思想。
  如何质疑?可引导学生把着眼点放在如下几个方面:1.在关键内容上:如《中国石拱桥》为何只选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多一例或少一例行吗?2.在内容矛盾处:如《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阿长,为什么要前抑后扬?3.在内容对比处:如《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的态度随着狗的主人变来变去,在这不断的变化中,有没有不变的地方?此外,在课文深刻的蕴涵处,突出的细节中,课文重复的地方,都要质疑发问。
  总之,或在关键处,不解决就难以读懂课文;或在不经意处,是精读中不可忽略的地方;或在字面背后,还另有深刻含义之处……质疑发问,寻根究底。一句话,“须在无疑处有疑,有疑处无疑”。
  
  二、换位阅读探究法
  
  换位阅读,即在阅读过程中,调换角色,变读者为作者,为文中某一人物,将自己置于矛盾冲突中,设身处地替作者想,替文中人物想,探究有无更好地解决问题的办法。如阅读《勇气》,假如自己是那位美国伞兵,会不会在孤立无援的境地里,去敲那个法国农家的门?当伞兵再次走投无路时,如果是你,会不会再去敲丈夫刚因自己而被枪毙的法国农家的门?假如自己是那位法国妇女,会不会再次收留这位美国伞兵?换位阅读,把阅读的触角伸进人物的内心、作者的内心,在深切的情感体验中,自然会探究到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的道理。
  
  三、猜读印证探究法
  
  猜读,即边读课文边猜测,读标题想象开头,读一个新情节开端,猜想会怎样发展。然后翻看书研究作者是怎样写的,印证自己的猜想,找出二者的差别,探究作者行文的妙处。如此往复,不但可以顺着作者的思路理解课文内容,深入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意义,而且可以发展想象等思维能力,碰撞出创造性的火花。
  
  四、多角度阅读探究法
  
  阅读的出发点即阅读的角度。角度不同,阅读所得及收获也不尽相同。多角度阅读,就是读者从不同的出发点、不同的侧面、不同的层次去解读课文,进行探究。如《小橘灯》,可从叙事的角度读,可从记人的角度读,可从状物的角度读……可欣赏,还可批评。多角度阅读,全方位探究,有利于调动思维、激活思维。
  当然,探究性阅读的方法远不止以上四种,可圈点的还很多,诸如拓展迁移、活动再造、比较鉴别等,但无论是运用哪种方法,目的只有一个,即培养创新精神,全面提高阅读能力。
   (作者单位:河北省大城县里坦二中)
其他文献
采用碳酸钙与少量氧化镁对含铬废水进行除铬处理。实验考察了碳酸钙及氧化镁的用量、搅拌时间、温度及pH值对处理结果的影响,探讨了碳酸钙处理含铬废水的机理。结果表明。在pH
如何让开学教育工作更接近学生的实际?去年开学初,我尝试组织了一个由四次班会组成的开学系列教育活动,收获颇多。第一把"火":总结与回顾——展览会过去的一年,我们有什么成绩?组
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从经验本性和语言本性两个方面指出了私有语言的基本错误,论证了私有语言的不可能性,进而批判了私有语言产生的哲学基础&#39;身心二元论&#39;以及对
正如法律本身所具有的不确定性,夫妻共同财产,婚前财产、婚后财产等赋予法律意义的法律概念也具有与生来的不确定性。在离婚诉讼或者各类民事纠纷的个案中,法官作为居中裁判
本文从符号学的视角解读托﹒斯﹒艾略特《荒原》。通过比较艾略特诗歌创作理论"客观对应物"和符号学的契合,分析诗中符号的能指(形象)、所指(概念)、和符号相关的语境、解释者等,探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