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懈追求安息之——漫议哈尔滨犹太公墓迁址皇山的过程地

来源 :西伯利亚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_tangdan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译序:哈尔滨犹太人多来自俄国,人数最多时达2.5万人,约占哈尔滨俄侨总数的10%。哈尔滨犹太公墓曾是东亚地区规模最大的犹太墓地和迄今中国境内唯一一座功能要件遗存完整的犹太墓地,以色列前总理埃胡德·奥尔默特的祖父、以中友好协会主席特迪·考夫曼先生的六位亲人和原远东地区兼哈尔滨犹太教会总拉比基谢廖夫等一批重要人物均葬于此。犹太墓地不仅为犹太人在哈尔滨存在期间的活动轨迹提供了实物证据和线索,也是哈尔滨乃至中国人善待而非排挤犹太人的重要历史见证。作为哈尔滨历史文化的一大特色遗产,它每年吸引着国内外众多人士前来祭扫或观光,已成为哈尔滨与外界多种交流活动的重要窗口和平台。本文作者丹·本一卡南先生现为黑龙江大学西语学院的外籍教授和知名学者,也是业经哈市相关部门注册的在哈常住之唯一一位以色列籍犹太人。近年来,他在教学之余,对哈尔滨犹太历史文化颇有研究。文中引用的一些档案资料和观点,有一定研究参考价值,不过文中的某些议论和看法显系有所偏激,属“典型的以色列风格”,但亦不失为本文看点之一。本文系罗斯柴尔德基金会(伦敦)资助项目的子课题阶段性成果之一,原文用英文写成(2010年,哈尔滨),现受作者委托将其翻译成中文并发表。
其他文献
福建土楼建筑的形成根源于客家文化的孕育,也正因如此,人们更愿意从客家人文背景出发去研究福建土楼建筑是怎样受其影响而发展的。文章从福建土楼的类型及建筑特色入手,分析客家
明清时期徽州地区塘蝎开发较为发达,具有数量众多、分布范围广、以小型化为主的特点。徽州塘蝎的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田少土瘠人众,水利工程需求亟亟等。塘蝎工程对
在今鄂渝湘黔交汇的土家族文化地区依然流行着一种丧葬绘画形式,土家人称为“老爷子画”,该艺术形式是士家族举行丧葬祭祀仪式中所用的一种道教神像画。它采用中国传统的绘画形
建筑融入城市环境,成为城市有机体的一部分,而不是凌驾于其他建筑之上。在这个项目中,谦逊的姿态、围合的布局、空间的渗透等一切平实的做法均源于激活城市公共空间的动机。项目
蒙古民族曾经纵横亚欧、辉煌一时。然而,长期的游牧生活使“蒙古包”几乎成为代表蒙古族建筑艺术的一个符号。然而,做为内蒙古本土建筑师,不应满足于这种简单的认识,探索民族文化
在辽宁省东北部,长白山南麓,有一处四季分明、风景如画、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燕东旅游胜地,这就是神奇而美丽的辽宁省桓仁满族自治县。古老神奇的桓仁,形成了以关东文化为主
人们出于对文化娱乐活动的需要而参加群众文化活动,而群众文化活动又使人们的需要不断地满足。因此,只有了解和掌握人们参加群众文化活 People need to participate in mass
2012年6月24号我国载人潜水器“蛟龙”,下潜深度达7020米。6月30号15时,蛟龙号结束7000米级海试最后一次潜水试验,最大深度达7062米,取得3个水样,2个沉积物样,1个生物样品。
用天津话说,真哏儿(真有逗),我这本文字甚浅、立意不高的书,无非记叙了些文艺界名流的“好人好事”,居然出人意料,欣获再版。
2007年7月,在临城县城关镇北街村发现一座古墓葬,经清理发掘,墓主人为明末李席吾,出土了石棺、石供桌及瓷器。在墓室的西壁绘有壁画一幅,是河北省明代墓葬中的首次发现。且该墓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