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平台来说,具备合规基础前,银行存管是标配。为此,2017年网贷行业迎来“存管潮”,数百家平台上线了银行存管。与此同时,上线银行存管问题平台也增至30家。
随着越来越多的上线银行存管的平台出现问题,很多人不禁生疑,曾经是各大平台为自己增信的法宝——银行存管是不是也不灵验了?问题平台爆雷跟银行存管是否有关系呢?
其实,平台爆雷更多是因为自身底层资产的性质或自身运营的情况所决定的。而银行存管只是背了个锅而已。上线银行存管是P2P合规的硬性标准之一,但却不代表银行存管了的平台就一定安全,要知道银行存管只是对平台用户资金起到一定的监管作用,但是对平台运营情况等是不会负责任的。
上线银行存管平台数量达775家
过去的一年,网贷行业对接银行存管呈爆发性增长,数百家平台在2017年上线了银行存管。融360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月21日,全国共有775家正常运营的网贷平台上线银行资金存管系统,比上个月同期上升3.33%。其中,华兴银行和江西银行对接并上线的资金存管平台数量最多,分别为91家和84家。
上线银行存管问题平台增至30家
随着互联网金融知识的普及,P2P网贷的用户、投资人对P2P网贷的认知加强,逐步远离没有上线银行存管的平台,银行存管成为投资人选择平台的标准。
可即便如此,上线了银行存管的平台不断被爆雷。根据融360监测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共有30家上线银行存管的平台出现问题,较上个月又增加了3家。主要包括提现困难、停业、跑路、经侦介入等几种情况。
一般投资者考察一家平台是否安全时,会看是否有银行资金存管、是否为国资背景、是否有ICP备案证书以及等保三级证书等等,当然这些都是可以参考的指标,但这些指标却不能保证这家平台不会出现问题,某些问题平台,上述银行存管和等保三级证书等要求都满足。未來在备案验收时,银行存管、等保三级、ICP证书等都成为网贷平台的标配,没有这些标配的平台将不能获得备案。
26家平台存在非完全存管
根据融360统计,目前非完全存管平台达26家,相比上月又增加4家。非完全存管平台大都是采用双系统的模式,一部分是第三方托管系统,另一部分是银行存管系统。
投资者在投资非完全存管平台时,首先要明白该平台为什么采用双系统。一般来说,刚开始平台采用第三方托管的方式进行资金托管,平台本身不碰触资金,后来在上线银行存管之后,由于资金、技术以及用户体验等原因,系统迁移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在存管业务规范中要求委托人全部历史代还标的和信息都要迁移到网贷资金存管系统中,迁移周期应不超过3个月。但投资者也要警惕某些平台打着系统迁移的幌子,一直处于迁移状态,而不为投资者开立银行存管账户的情况。
银行存管账户要求属地化
自去年网贷整治办下发了P2P整改验收的通知之后,各地陆续下发了具体的网贷备案细则,其中也对网贷资金存管业务的具体细则作了说明。目前来看,上海的网贷资金存管要求最为严格,由“经营实体属地化”变为“存管账户属地化”,不仅要求在上海有分行,还要求平台在本市开立客户资金存管账户。
部分银行暂停存管业务
随着备案大限的到来,不仅平台面临着巨大的整改压力,银行也面临着测评大考的压力。之前出台的存管规范要求,银行存管业务的风控和尽调都不能由第三方来做,需要自己完成。而有些银行的存管系统完全由第三方开发和运营,这就有可能导致最终测评申请不通过。所以银行在面临成本增加和测评申请不通过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之后,或会考虑退出网贷资金存管业务。
据称,贵州银行要完全退出存管业务,而目前已经上线贵州银行存管的平台共有31家,此外,根据融360监测发现,已经有3家平台发布公告称与贵州银行停止存管合作,已有平台在与新的银行洽谈合作。其中2家平台称由于贵州银行暂停存管业务或银行存管意愿下降,另有1家平台称是技术原因。
年中大考前谨慎配置P2P
受监管政策影响,有些平台部分项目暂停发标或下线,从而导致成交量下降。数据显示,1月P2P网贷行业的成交量为2081.99亿元,环比下降7.39%,创了近11个月成交量的新低。1月中国网贷景气指数为125.71,延续前4个月的下降趋势,环比下降1.85%。
伴随着合规备案的不断推进,投资人数与借款人数延续了2017年12月的下滑趋势,均下降至半年以来的最低值。1月P2P网贷行业的活跃投资人数、活跃借款人数分别为423.83万人、444.17万人。借款人数环比降幅达6.73%,投资人数环比下降3.9%。
目前,拥有银行存管、等保三级、获得ICP许可证、具备背景等多重背书的平台也开始出现两极分化,投资人不能再单纯依靠“银行存管”“等保三级”“股东背景”作为挑选平台投资的方法论,更多的需要从资产透明度、运营状况、财务状况、合规进展等多个维度去考量。
此外,P2P专项整治的最后验收期(2018年6月底前)即将到来,行业的洗牌进程将更加猛烈,网贷平台大规模退出的“阵痛”在所难免。对于投资人来说,在监管验收完成前,要谨慎规划自有资产,资产配置应以头部平台为主,或选择期限在3个月以内的标的,待备案信息确定后,再做长期投资考虑。
随着越来越多的上线银行存管的平台出现问题,很多人不禁生疑,曾经是各大平台为自己增信的法宝——银行存管是不是也不灵验了?问题平台爆雷跟银行存管是否有关系呢?
其实,平台爆雷更多是因为自身底层资产的性质或自身运营的情况所决定的。而银行存管只是背了个锅而已。上线银行存管是P2P合规的硬性标准之一,但却不代表银行存管了的平台就一定安全,要知道银行存管只是对平台用户资金起到一定的监管作用,但是对平台运营情况等是不会负责任的。
上线银行存管平台数量达775家
过去的一年,网贷行业对接银行存管呈爆发性增长,数百家平台在2017年上线了银行存管。融360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月21日,全国共有775家正常运营的网贷平台上线银行资金存管系统,比上个月同期上升3.33%。其中,华兴银行和江西银行对接并上线的资金存管平台数量最多,分别为91家和84家。
上线银行存管问题平台增至30家
随着互联网金融知识的普及,P2P网贷的用户、投资人对P2P网贷的认知加强,逐步远离没有上线银行存管的平台,银行存管成为投资人选择平台的标准。
可即便如此,上线了银行存管的平台不断被爆雷。根据融360监测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共有30家上线银行存管的平台出现问题,较上个月又增加了3家。主要包括提现困难、停业、跑路、经侦介入等几种情况。
一般投资者考察一家平台是否安全时,会看是否有银行资金存管、是否为国资背景、是否有ICP备案证书以及等保三级证书等等,当然这些都是可以参考的指标,但这些指标却不能保证这家平台不会出现问题,某些问题平台,上述银行存管和等保三级证书等要求都满足。未來在备案验收时,银行存管、等保三级、ICP证书等都成为网贷平台的标配,没有这些标配的平台将不能获得备案。
26家平台存在非完全存管
根据融360统计,目前非完全存管平台达26家,相比上月又增加4家。非完全存管平台大都是采用双系统的模式,一部分是第三方托管系统,另一部分是银行存管系统。
投资者在投资非完全存管平台时,首先要明白该平台为什么采用双系统。一般来说,刚开始平台采用第三方托管的方式进行资金托管,平台本身不碰触资金,后来在上线银行存管之后,由于资金、技术以及用户体验等原因,系统迁移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在存管业务规范中要求委托人全部历史代还标的和信息都要迁移到网贷资金存管系统中,迁移周期应不超过3个月。但投资者也要警惕某些平台打着系统迁移的幌子,一直处于迁移状态,而不为投资者开立银行存管账户的情况。

银行存管账户要求属地化
自去年网贷整治办下发了P2P整改验收的通知之后,各地陆续下发了具体的网贷备案细则,其中也对网贷资金存管业务的具体细则作了说明。目前来看,上海的网贷资金存管要求最为严格,由“经营实体属地化”变为“存管账户属地化”,不仅要求在上海有分行,还要求平台在本市开立客户资金存管账户。
部分银行暂停存管业务
随着备案大限的到来,不仅平台面临着巨大的整改压力,银行也面临着测评大考的压力。之前出台的存管规范要求,银行存管业务的风控和尽调都不能由第三方来做,需要自己完成。而有些银行的存管系统完全由第三方开发和运营,这就有可能导致最终测评申请不通过。所以银行在面临成本增加和测评申请不通过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之后,或会考虑退出网贷资金存管业务。
据称,贵州银行要完全退出存管业务,而目前已经上线贵州银行存管的平台共有31家,此外,根据融360监测发现,已经有3家平台发布公告称与贵州银行停止存管合作,已有平台在与新的银行洽谈合作。其中2家平台称由于贵州银行暂停存管业务或银行存管意愿下降,另有1家平台称是技术原因。
年中大考前谨慎配置P2P
受监管政策影响,有些平台部分项目暂停发标或下线,从而导致成交量下降。数据显示,1月P2P网贷行业的成交量为2081.99亿元,环比下降7.39%,创了近11个月成交量的新低。1月中国网贷景气指数为125.71,延续前4个月的下降趋势,环比下降1.85%。
伴随着合规备案的不断推进,投资人数与借款人数延续了2017年12月的下滑趋势,均下降至半年以来的最低值。1月P2P网贷行业的活跃投资人数、活跃借款人数分别为423.83万人、444.17万人。借款人数环比降幅达6.73%,投资人数环比下降3.9%。
目前,拥有银行存管、等保三级、获得ICP许可证、具备背景等多重背书的平台也开始出现两极分化,投资人不能再单纯依靠“银行存管”“等保三级”“股东背景”作为挑选平台投资的方法论,更多的需要从资产透明度、运营状况、财务状况、合规进展等多个维度去考量。
此外,P2P专项整治的最后验收期(2018年6月底前)即将到来,行业的洗牌进程将更加猛烈,网贷平台大规模退出的“阵痛”在所难免。对于投资人来说,在监管验收完成前,要谨慎规划自有资产,资产配置应以头部平台为主,或选择期限在3个月以内的标的,待备案信息确定后,再做长期投资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