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教材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rymatti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东方文明的重要标志和世界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财产。在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养成良好的为人处事等意志品质、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十分重要。齐鲁版小学《传统文化》教材是根据《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的基本精神和具体内容而编撰的教科书,目的就是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这套教材,了解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激发学习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因此,认真研究齐鲁版小学《传统文化》教材,对它的使用现状进行调查,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使用齐鲁版小学《传统文化》教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教师备课不充分,教学方法单一
  在使用齐鲁版小学《传统文化》教材进行备课的过程中,很多传统文化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都忽视了与教材有关的其他方面,例如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对教材内容的拓展等。一些教师在备课时还存在着明显的功利性质,只选择跟考试有关的内容作为教学重点,或者是随意对教材内容进行删减。另外,很多传统文化教师在备课时只是匆匆地看一遍教材,然后就直接按教材的内容备课,没有补充任何与当地实际相结合的材料。通过调查可以得知,教师在使用齐鲁版小学《传统文化》教材进行教学时,只是单纯地运用讲授法进行授课,没有灵活运用多种方式,因而没有活跃的课堂,也没有师生之间积极的互动。教师一般按照教材内容全面讲解,学生就更懒得动脑了,长此以往便形成了恶性循环。
  2.学生学习方式单一,互动性差
  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方式,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还是愿意采用教师讲、学生听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长期以来教师与学生也已习惯了这种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虽然“以学生为主体”的口号早已提出,许多教师也把它引人自己的课堂中,但这些改革大部分是在语文、数学等主科的教学中加以应用,而在传统文化等副科的教学中则很少出现。面对传统文化课特殊的形式,教师和学生反映是没有能吸引学生兴趣的方式,教师往往要在学习上给予学生更多的帮助,而学生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养成了听老师讲解的学习习惯,最终传统文化课就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现状。
  3.学生学习困难,学习效果不理想
  在调查中发现,齐鲁版小学《传统文化》教材中的蒙书诵读与诗文诵读部分是学生最为头疼的学习内容,恰巧这两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的编排也比较多。这两部分内容对于学生的要求是要会背诵、会默写、要知道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跟语文中的古诗学习类似。但是,对于“高负荷”的诗文学习,学生已经“无力”再学,才出现了学习困难的情况。而且学生对诵读的学习方式存在抵触心理,出现厌学情绪,进而影响到整门课程的学习,最终造成了学习效果不理想的局面。还有部分同学认为,传统文化课相比语文、数学、英语等主科来说并不重要,齐鲁版小学《传统文化》教材也没有多少“可学”的内容,了解一下就可以了。这种对传统文化课以及教材的“轻视”,同样也导致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理想。
  二、使用齐鲁版小学《传统文化》教材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1.传统教材观占据主导地位
  教师的教材观直接影响着其教材使用的效果,它决定着教师使用教材的方式。在不同的教材观的指导下,教师采用不同的教材使用的方式,给学生呈现不同的课堂氛围。传统教材观即“教教材”,教师只是把教材内容原封不动地给学生“念”一遍,基本没有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或者调整,整个课堂没有一点朝气,很少有师生之间的互动。齐鲁版小学《传统文化》教材中文字与图片并重,大部分教师只是象征性地指导学生看一下,未对图片内容进行深入讲解。
  2.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不足
  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是教师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素养。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教材内容。但是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往往受到忽视。教授传统文化的教师大多身兼数科,学科专业知识有可能是不足的。有些教师认为齐鲁版小学《传统文化》教材的难度偏大,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更为重要。尤其是传统文化这门学科,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不足,会影响到教师与学生对教材使用的情况,更会进一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首先,传统文化教师可能缺乏必要的教育理论方面的知识,教育基础知识储备不足可能会导致许多困难的产生。其次,传统文化教師可能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很难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调整自己的教学或者调动学生的兴趣。
  3.考试评价制度的束缚
  从学期开始到学期末,考试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家长与学校都在看成绩、看分数,成绩与分数也制约着教师和学生对教材的使用。有的教师在处理教材上,也是为了考试而教。这种情况不仅制约了教师对教材的使用方式,同时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学生变成了“死读书、读死书”,压力越来越大。有的教师也反映,刚开始还有很大的激情去尝试各种教法,但是时间长了,学校与家长会说你带着学生们玩、不好好教学,慢慢地就变成了教材上怎么写,就怎么教。另外,新课改中提出要改变单一的评价方式,关注过程性评价与学生情感的培养。然而目前对传统文化学习的评价还无法达到这一要求。《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实施指导意见》中关于评价的建议中提出:要重视过程性评价、倡导评价主体、评价内容以及评价尺度的多元化。教师要积极关注政策要求,并运用到自己的课堂实际中。
  4.教材部分内容选文偏难
  齐鲁版小学《传统文化》教材部分内容偏多,如诗歌诵读部分,四年级的教材中有四个单元涉及,每个单元有四到五篇课文,每篇课文的内容也比较多。在一节只有40分钟的课堂中,难以深入开展所有内容。若把每课分成多个课时,而学生平均一周只有一节课,学生很可能会遗忘上节课学过的内容。通过调查,许多教师反映,为了完成教学的所有内容,整堂课会进行得十分匆忙,有时连让学生回答问题的时间都没有,更别说深入讲解了。另外,在部分教师看来,齐鲁版小学《传统文化》教材有点偏难。这主要体现在:第一,教学准备难。教师反映教材要求的教学内容非常丰富,但是相关材料难以准备,教材也没有配套的辅助材料,如多媒体课件等。第二,活动实施难。部分教师反映教材中有些活动设计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难以实施,例如《我当小导游》活动。教材中丰富多彩的活动很多,但是由于学校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导致部分活动实施困难。
其他文献
如何对学生一学期的音乐学习进行一个综合的评价,是长期以来困扰我们音乐教师的一大问题。一直以来,大家都习惯于采用让学生唱一首歌、跳一段舞、演奏一段曲子等形式,通过打分、评定等第来对学生的音乐能力进行评价。这些评价方式虽然不失为一种好的评价方法,但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在很大程度上它体现的是教师个人的主观评价,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片面性,并附加有教师的个人情感,这就使学生得不到全面、公正的评价,限制了
课程游戏化项目支架4中提道:尝试一餐两点由儿童自主完成,尽量减少教师干预,支持儿童制定自己需要的规则,让儿童尝试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课程游戏化的理念,要求将幼儿的一餐两点由教师、保育员分发、幼儿“坐享其成”的形式转变成为让幼儿主动参与整个餐点环节的形式。  幼儿的自主意识就是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带着自己的问题,在自己探索中解决问题,在自己的常识中逐渐完成结果。虞永平教授提出“课程在儿童的生活和行动里
数学,一直就是理性最强的学科,需要聪明的大脑和天赋才能学好的,对于小学生来讲,他们接受各种文化知识的能力是等同的,那么如何才能学好数学呢?关键还是在于如何调动学生数学
数学是从幼儿园阶段就要开始学习的基础课程,在小学阶段更是重中之重,是为以后更深层次的数学学习打下的良好基础。而仅仅只靠课堂上的学习,可能并不能让学生们牢牢地记住知识点,也更别谈熟练运用以及举一反三。在这个时候,数学作业的重要性就体现了出来。教师们精心设计的数学作业能够帮助学生们更有效地针对知识点加以巩固和复习,以提高学生们的数学素养。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对数学作业设计的看法。  一
优秀传统文化是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需要不断传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是经过几千年文明传承而来的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包含了大量内容,并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