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文章”——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形成

来源 :天津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3933420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文学”的角度探索和反思现代中国文学的形成,可以看到“文学”与“文章”在新文学中的重要作用。“文学”作为途经日本的回流语,在促进“文学”产生的同时并没有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文章”作为西欧文学的译语,成为鲁迅、周作人反抗作为回流语的“文学”、复古的“文学”和“纯文学”的特别用语。而“文学”与“文章”以其对抗性的存在和转化构成中国“新文学”现代性的重要表征。 To explore and reflect on the formation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from the angle of “literature”, we can see the important role of “literature ” and “article ” in new literature. “Literature ”, as a refutation language through Japan, did not get rid of the shackles of traditional ideas while promoting the emergence of “Literature ”. As the target language of Western European literature, “article ” becomes the special term of Lu Xun and Zhou Zuoren to resist “literature ”, retro “literature ” and “pure literature ” as the refutation language. The existence and transformation of “literature ” and “articles ” constitute the important representation of the modernity of China “new literature ” with its antagonistic nature.
其他文献
随着近年来养猪业的发展,疾病的日益复杂化,对猪场疫苗免疫后的抗体监测及疾病感染情况的监测越来越普及。传统的耳静脉采血法,对于成年猪使用较方便,但不适合50kg以下的猪,因为耳
体育法是民法法系与普通法系在法律实践上融汇的领域。两大法系尽管存在着法律传统和法律思维上的差别,但法律实务的现实要求却跨过了这种隔阂。民法法系的体育法律师更需注意
民间考评式结社是盛行于元、清两代的重要社会现象.它的出现与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士人心态紧密相关,同时也是科举文化作用的结果.即使清代统治者严令禁止文人结社,但这种结
20世纪以来,美国诗人一直自觉地从东方的文化语篇中融汇“异质文化”诗歌和诗学来丰富自己的创作灵感和形式,他们汲取东方最优秀、最复杂、最富挑战和最强大的文化思想,构思
明杨慎认为“连珠”之体肇于韩非,“连珠”的特征是“先列其目而后著其解”,这其实是一种误解.“连珠”应是扬雄首创,但明显是受了《韩非子·储说》的影响.“连珠”的特征应
《学会生存》是全球教育界颇有影响力的作品,被誉为当代教育思想发展里程碑式的著作.但是将“to be”译为“生存”,笔者不敢苟同.因为纵览全书,该书所描述的是一种人类对存在
辽、金两朝以律赋取士,元朝中期恢复科举后以古赋取士,三朝辞赋本应非常繁荣,但现存三朝辞赋却并不多。对三代辞赋进行了钩沉与辑佚,得辽代辞赋存目15篇,金代辞赋存目40篇,赋
艺术创作是一种话语现象,是艺术家运用艺术语言来进行创作,欣赏者运用约定俗成的艺术语言进行接受和再创造的对话现象。艺术创作的过程是艺术家与多重对象不断进行对话与潜对
文章对大江健三郎小说《水死》的文本,以及该小说与它引用的大江其他小说的关系进行了细致解读.如通过详细例举,分析指出,小说《水死》中的全体人物,包括男性在内,“仿佛重合
《中国小说中的中国人》是英籍在华传教士托马斯·塞尔比选译中国小说结辑而成的集子.以中国小说为依据,从他者的角度审视中国人在中国古典小说中的“自我投影”,入乎其中,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