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美丽的巴蜀大地,时间指针凝固在5月12日14时28分,历史必将永远铭记这一刻!
震惊世界的汶川大地震!一瞬间,绿水青山变得满目疮痍,城镇乡村化为一片废墟,被埋,被埋,数百万百姓家在何处?
救人!救人!保证人民生命安全!
“请让我到四川去!”
“请让我到四川去!”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大力号召下,在江西省卫生厅的统一指挥和安排下,南昌大学等高校附属医院的医生,在第一时间主动请缨,和队友一起赶赴灾区,向需要救治的生命伸出了援救之手……大雨滂沱,余震频频,塌方、泥石流时时相伴……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始终没有停下救治伤员和防疫的脚步。
救死扶伤,深入前线,哪里有大灾,哪里就有江西医界医德的闪光!
2008年9月,江西省教育厅与省教育工会联合表彰江西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和师德标兵、师德先进个人,并强调要突出抗震救灾的先进典型,他们,高校附属医院可爱可敬的教师们,再一次让我们感受到了师魂与师德的闪光!
张剑: 我们的使命就是救死扶伤
张剑,男,1957年出生,中共党员,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现任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南昌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全国耳鼻喉科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江西省耳鼻咽喉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江西省鼻咽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编委、《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编委、《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编委、《江西医药》杂志编委,先后被评为一附院及南昌大学和江西省卫生学会先进个人、江西省优秀研究生导师、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江西省高校学科带头人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4年,他参加卫生部组织的中国援突尼斯医疗队,并兼任医疗队党支部书记,肩负国家的责任,他不辱使命,出色地完成了援外任务。
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灾区无数伤者牵动着张剑教授的心,年过五旬的他带头请战,成为一附院抗震救灾医疗队队长兼临时党支部书记。从5月14日凌晨四点参加省卫生厅紧急会议接受任务,到中午出发还不到十小时准备,张教授甚至没来得及向妻子和孩子道别,没来得及和白发苍苍的母亲道别,连日常用品、干粮等装备也都是医院同事打点的。
抵达成都后,张剑教授主动要求带领队员去非常艰苦的重灾区青川县关庄镇。刚去的几天,那里断水、断电、无油、无米,通讯中断。他们,吃的只能是自带的方便面和矿泉水。对于在南方生长、平时闻到方便面胃就不舒服的张剑教授,几天下来口角起泡,胃肠严重不适。他们,住的是稻田帐篷,可谓是“天作被,地当床,跳蚤蚊虫随身伴”,生活条件特别艰苦,但张剑教授仍然坚持“战斗”。由于地震灾区缺医少药,医疗器械匮乏,工作条件极度简陋,张剑教授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积极开展救治工作。张剑教授鼓励队员:“我们的使命就是救死扶伤,就算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我们要尽最大努力为抗震救灾奉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地震发生后,余震不断,危险无时不在,当6.4级余震发生时,张剑教授不顾个人安危,仍然在卫生院巡视检查救治物品。地震后的堰塞湖,情况紧急,面临危险,为保障队员的安全,张剑教授让队员们先撤离到山上,自己则留守在山下。张教授不仅镇静地为伤员治病,更是给了灾民信心和安全感。
作为队长,张教授除参加大量的伤员救治工作外,还要指挥、协调、组织抗震救灾医疗工作。每到深夜,张教授还得做一天的总结,并安排第二天医疗队的工作。那里的生活,每天睡眠不超过3小时。为了提神,张教授烟量从每天不足一包到而今每天四包,几乎是烟不离嘴,眼睛熬出了血丝,嗓音嘶哑到不能发声,只能靠手势部署工作,但他仍然坚持在救灾第一线。
张剑教授要求每位队员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利用我们教学医院的优势,组织当地的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和教学查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队员们深知队长对灾区人民的深情厚意,在张教授的带领下,全队积极响应,共组织了大大小小的讲课100余场,得到当地同行的一致好评。
在他的带领下,医疗队在四川灾区共救治伤员1763人,抢救危重病人70人。就在接到返昌命令后,他还组织全体队员将身上仅有的12600元人民币全部捐给了当地灾民。
他不畏艰险,不顾安危,用实际行动谱写了救死扶伤的感人乐章。
凌强: 灾情就是命令
从医近三十年的凌强,在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医德高尚,单位人缘非常好。
5月19日,医院决定由凌强担任医疗队队长,带领9名队员奔赴灾区抗震救灾。作为队长的他,在人员组成、物资配备及工作安排等方面都进行了很好的安排,仔细谋划了赴川救护的各项事宜,并收集相关资料对队员进行了急救及野外生存的培训。
5月22日在临时的整休点(乘坐的汽车上)还不到2个小时,就接到了求助电话,有一个46岁的妇女从7米高处掉下来,被解放军救出,当时患者颅内出血严重,失血过度,休克,极度危险,急需进行手术,凌强立即召集相关人员成立临时手术小组会诊,经全面分析,需立即做开颅手术。他经连续工作4小时,保全了伤者的性命。新都二医院外科医生对他的评价:快速、漂亮、清爽,并改写了新都二医院以往开颅手术必定要输血的历史。
赴川救护期间,医疗队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接见,并与中组部李源潮部长及卫生部陈竺部长合影留念。这是对凌强队长及所有队员最大的精神鼓励,把温总理的关怀及殷切希望化作一种动力,融入抗灾的工作之中,有一种使不完的劲儿,即使有时睡眠不足两个小时,从未感到疲劳,吃住条件艰苦,余震频发,生命随时受到威胁,也从未胆怯过。
5月26日晚上由于手术病人比较多,凌强队长一直忙到凌晨3点多,正准备休息,就发生了6.4级余震,大量余震地区病人转往新都二医院,他顾不上休息,顾不上同事的劝阻,就急忙抢救,他说“灾情就是命令,哪里有需要,我就去哪里,我不是来休息的,而是来抢救病人的,只要有病人需要,我就要去救治,我们多工作一分钟,受伤的灾民就多一分生还的希望。”同时他还到几十公里以外的地震区接运伤员,他说:“转运伤员我知道很危险,我和队友们无数次感受到余震和泥石流的威胁,可能一块石头砸下来,就是车毁人亡的结局,可我不惧怕这生与死的考验,因为我是为了实施医疗救援而来到灾区的,我的身上背负着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
难得的闲暇时刻,作为医疗队队长的凌强到古老的街道,采购一些食品、水、棉被等生活必需品,为战斗在都江堰及彭州的战友送去温暖。不畏艰险的奉献精神和严谨的职业态度使他在抗震救灾中赢得了当地医院和百姓的认可。
5月28日,新都二医院全体党政领导专门看望了凌强队长,对他与队员们冒着危险赶赴四川灾区实施救援的精神表示敬意,对队员们的无私支援表示感谢,医院刘书记、谭院长表示愿与四附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以后将安排实习、进修人员到四附院深造。并赠送了“抗震救灾,友谊长存”匾。
6月3日受成都市卫生局委托,他带领医疗组到新都区、青白江区、金堂县等下属12家医院进行危重患者筛查,行程200余公里,在500余伤员中筛查出26例危重病员,并转运至成都市内三甲医院进行后续治疗,为危重病员赢得了最佳的抢救时机。
他每天都在临时病房里为病人服务,有时即使不主刀,他也主动当好助手,每天至少有10小时是在手术室度过。在他的努力下,经他救治的病人达500余人,参加高难度脑外科及骨科手术并主刀20余台,所有的手术无一例感染和失败。
为了发挥医疗队的最大效能,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凌强队长及时调整了工作方案。当了解到队友周胜亮、陈琛所在地——彭县小鱼洞镇条件艰苦、任务艰巨、病人多的情况,他放弃了在新都二医院相对较好的条件,主动向省厅带队领导和当地卫生局领导要求去那里巡诊。在草地上,四个人挤在一个大帐篷里,连日来的阴雨天气导致地上潮湿且凹凸不平,而且昼夜温差大,更糟糕的是会进水,根本没法睡,只能席地而坐度过漫漫长夜。队员曾向凌强队长提过,要求当地政府给予解决,可凌强队长拒绝了,他说:“比起灾民来,我们一点都不苦,也不能再给当地政府添麻烦了,我们共同克服一下。”后来一次下大雨,帐篷里进水特别多,当地灾民觉得过意不去,就给当地卫生局打电话,为他们提供了几张诊察床。
在6月10日巡诊的过程中,医疗队到达了甘溪村门诊部,经了解,这里从地震的那天起,就只有两个人昼夜值班,最多时病人多达40多人,由于信息及交通不畅,库存的药品几乎全部用光,有些人由于没有药品,原有的疾病在加重,当时病房内住着一个风心病伴全心衰竭的36岁男性患者,由于心衰丧失劳动能力而且生命垂危。受伤的患者由于没有消毒剂和抗菌素,伤口在感染化脓,得知这一情况后,凌强立即与当地卫生局协调解决部分急救药品和常用药品,而且把医疗队员自用的全部药品及时送到了此门诊部,缓解了当地灾民无药可用的境况。
他实现了生命的意义,做了一个共产党员和一位医务工作者应该做的事,在党和人民需要他的时候,他没有退缩,相反,用实际行动,勇敢地履行了一个共产党员入党时的铮铮誓言!
胡晓凡: 走路就好像走在海绵上
胡晓凡,女,44岁,主管护师,现从事江西省中医院附属医院肾内科血透室的护理工作。在多年的护理工作中,胡晓凡同志一直本着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信念,默默地工作着。
5月19日,江西省卫生厅派出了由10名血透专业人员组成的第三批医疗卫生队赶赴灾区。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从仅有的4名血透专业人员中紧急抽调了胡晓凡和张英两位主管护师。
在揪心的警报声和车辆的鸣笛声中,全体队员和送行人员深切哀悼四川大地震遇难同胞,默哀了3分钟。之后,在简单而肃穆的出征仪式之后,医疗队员们便相继赶往昌北机场。一路上,胡晓凡和队友张英显得有些急切,不断地重复着“快点,再快点”,对于灾区工作的困难她们不害怕,对于随时可能出现的危险她们也不在乎,她们只希望早一点到达,能多挽救一个同胞。
当晚10点多,这批刚下飞机的救护人员来不及作片刻的休息,又立刻坐上了赶往四川省人民医院的救援车。道路两旁随处可见无家可归的灾民,待她们赶到医院,又接到当晚可能发生6至7级余震的通知,所有人员必须尽快转移到户外,一批又一批伤员被安全转移到临时搭起的帐篷里,而医护人员只能在寒冷的夜风中、潮湿的地面上稍事休息,在担心与不安中度过了一夜……
黎明终于伴随着成都市区解除余震警报的好消息到来了。当地政府安排她们去宾馆住宿,虽说是宾馆,却连一张床也没有,所有的寝具早已拿去救助受灾群众,队员们只能5人一组在房间里打地铺。“这给我们提供的条件已经很好了,但是我和张英还是打算继续在医院外露宿。”胡晓凡在电话里说,“医院的病房、楼道、大厅全挤满了病人,而且都是各县市送来的重伤员,在四川省人民医院的血透中心,有很多挤压伤的病人需要我们救治,把时间浪费在路上太可惜了。”
在拥挤的血透中心,胡晓凡和队友每人都要同时照应13台血液透析仪器,来回奔波与长时间站立,她的脚浮肿了。“走路就好像走在海绵上,鞋带把脚绷得紧紧的了。”在换班之后的休息时间里,她又和其他志愿者一道在重症监护病房和配药房当起了义工,每日的工作时间都在12个小时以上。
在同事们的眼中,胡晓凡是个瘦弱的女子,但她用自己的行动让大家看到了瘦弱身躯中的巨大力量,正如胡晓凡说的那样:“我只是个普通的医务工作者,我也有颗柔弱的心,我也想不到自己在救援的一线能坚持下来,可每天面对那么多肢体残缺的伤员,面对那么多撕心裂肺的哭嚎,我也有过脆弱,但之所以没有在这悲痛中倒下,是因为有一种爱在所有的人身上传递,灾区的伤员、士兵、志愿者们都让我更加坚强!”
柔弱的心在生命的洗礼中超越了脆弱,瘦弱身躯在灾难与伤痛中升华了医魂,胡晓凡用默默无闻的工作与救死扶伤的医德挺起了一个平凡人的大爱。
震惊世界的汶川大地震!一瞬间,绿水青山变得满目疮痍,城镇乡村化为一片废墟,被埋,被埋,数百万百姓家在何处?
救人!救人!保证人民生命安全!
“请让我到四川去!”
“请让我到四川去!”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大力号召下,在江西省卫生厅的统一指挥和安排下,南昌大学等高校附属医院的医生,在第一时间主动请缨,和队友一起赶赴灾区,向需要救治的生命伸出了援救之手……大雨滂沱,余震频频,塌方、泥石流时时相伴……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始终没有停下救治伤员和防疫的脚步。
救死扶伤,深入前线,哪里有大灾,哪里就有江西医界医德的闪光!
2008年9月,江西省教育厅与省教育工会联合表彰江西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和师德标兵、师德先进个人,并强调要突出抗震救灾的先进典型,他们,高校附属医院可爱可敬的教师们,再一次让我们感受到了师魂与师德的闪光!
张剑: 我们的使命就是救死扶伤
张剑,男,1957年出生,中共党员,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现任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南昌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全国耳鼻喉科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江西省耳鼻咽喉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江西省鼻咽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编委、《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编委、《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编委、《江西医药》杂志编委,先后被评为一附院及南昌大学和江西省卫生学会先进个人、江西省优秀研究生导师、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江西省高校学科带头人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4年,他参加卫生部组织的中国援突尼斯医疗队,并兼任医疗队党支部书记,肩负国家的责任,他不辱使命,出色地完成了援外任务。
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灾区无数伤者牵动着张剑教授的心,年过五旬的他带头请战,成为一附院抗震救灾医疗队队长兼临时党支部书记。从5月14日凌晨四点参加省卫生厅紧急会议接受任务,到中午出发还不到十小时准备,张教授甚至没来得及向妻子和孩子道别,没来得及和白发苍苍的母亲道别,连日常用品、干粮等装备也都是医院同事打点的。
抵达成都后,张剑教授主动要求带领队员去非常艰苦的重灾区青川县关庄镇。刚去的几天,那里断水、断电、无油、无米,通讯中断。他们,吃的只能是自带的方便面和矿泉水。对于在南方生长、平时闻到方便面胃就不舒服的张剑教授,几天下来口角起泡,胃肠严重不适。他们,住的是稻田帐篷,可谓是“天作被,地当床,跳蚤蚊虫随身伴”,生活条件特别艰苦,但张剑教授仍然坚持“战斗”。由于地震灾区缺医少药,医疗器械匮乏,工作条件极度简陋,张剑教授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积极开展救治工作。张剑教授鼓励队员:“我们的使命就是救死扶伤,就算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我们要尽最大努力为抗震救灾奉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地震发生后,余震不断,危险无时不在,当6.4级余震发生时,张剑教授不顾个人安危,仍然在卫生院巡视检查救治物品。地震后的堰塞湖,情况紧急,面临危险,为保障队员的安全,张剑教授让队员们先撤离到山上,自己则留守在山下。张教授不仅镇静地为伤员治病,更是给了灾民信心和安全感。
作为队长,张教授除参加大量的伤员救治工作外,还要指挥、协调、组织抗震救灾医疗工作。每到深夜,张教授还得做一天的总结,并安排第二天医疗队的工作。那里的生活,每天睡眠不超过3小时。为了提神,张教授烟量从每天不足一包到而今每天四包,几乎是烟不离嘴,眼睛熬出了血丝,嗓音嘶哑到不能发声,只能靠手势部署工作,但他仍然坚持在救灾第一线。
张剑教授要求每位队员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利用我们教学医院的优势,组织当地的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和教学查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队员们深知队长对灾区人民的深情厚意,在张教授的带领下,全队积极响应,共组织了大大小小的讲课100余场,得到当地同行的一致好评。
在他的带领下,医疗队在四川灾区共救治伤员1763人,抢救危重病人70人。就在接到返昌命令后,他还组织全体队员将身上仅有的12600元人民币全部捐给了当地灾民。
他不畏艰险,不顾安危,用实际行动谱写了救死扶伤的感人乐章。
凌强: 灾情就是命令
从医近三十年的凌强,在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医德高尚,单位人缘非常好。
5月19日,医院决定由凌强担任医疗队队长,带领9名队员奔赴灾区抗震救灾。作为队长的他,在人员组成、物资配备及工作安排等方面都进行了很好的安排,仔细谋划了赴川救护的各项事宜,并收集相关资料对队员进行了急救及野外生存的培训。
5月22日在临时的整休点(乘坐的汽车上)还不到2个小时,就接到了求助电话,有一个46岁的妇女从7米高处掉下来,被解放军救出,当时患者颅内出血严重,失血过度,休克,极度危险,急需进行手术,凌强立即召集相关人员成立临时手术小组会诊,经全面分析,需立即做开颅手术。他经连续工作4小时,保全了伤者的性命。新都二医院外科医生对他的评价:快速、漂亮、清爽,并改写了新都二医院以往开颅手术必定要输血的历史。
赴川救护期间,医疗队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接见,并与中组部李源潮部长及卫生部陈竺部长合影留念。这是对凌强队长及所有队员最大的精神鼓励,把温总理的关怀及殷切希望化作一种动力,融入抗灾的工作之中,有一种使不完的劲儿,即使有时睡眠不足两个小时,从未感到疲劳,吃住条件艰苦,余震频发,生命随时受到威胁,也从未胆怯过。
5月26日晚上由于手术病人比较多,凌强队长一直忙到凌晨3点多,正准备休息,就发生了6.4级余震,大量余震地区病人转往新都二医院,他顾不上休息,顾不上同事的劝阻,就急忙抢救,他说“灾情就是命令,哪里有需要,我就去哪里,我不是来休息的,而是来抢救病人的,只要有病人需要,我就要去救治,我们多工作一分钟,受伤的灾民就多一分生还的希望。”同时他还到几十公里以外的地震区接运伤员,他说:“转运伤员我知道很危险,我和队友们无数次感受到余震和泥石流的威胁,可能一块石头砸下来,就是车毁人亡的结局,可我不惧怕这生与死的考验,因为我是为了实施医疗救援而来到灾区的,我的身上背负着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
难得的闲暇时刻,作为医疗队队长的凌强到古老的街道,采购一些食品、水、棉被等生活必需品,为战斗在都江堰及彭州的战友送去温暖。不畏艰险的奉献精神和严谨的职业态度使他在抗震救灾中赢得了当地医院和百姓的认可。
5月28日,新都二医院全体党政领导专门看望了凌强队长,对他与队员们冒着危险赶赴四川灾区实施救援的精神表示敬意,对队员们的无私支援表示感谢,医院刘书记、谭院长表示愿与四附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以后将安排实习、进修人员到四附院深造。并赠送了“抗震救灾,友谊长存”匾。
6月3日受成都市卫生局委托,他带领医疗组到新都区、青白江区、金堂县等下属12家医院进行危重患者筛查,行程200余公里,在500余伤员中筛查出26例危重病员,并转运至成都市内三甲医院进行后续治疗,为危重病员赢得了最佳的抢救时机。
他每天都在临时病房里为病人服务,有时即使不主刀,他也主动当好助手,每天至少有10小时是在手术室度过。在他的努力下,经他救治的病人达500余人,参加高难度脑外科及骨科手术并主刀20余台,所有的手术无一例感染和失败。
为了发挥医疗队的最大效能,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凌强队长及时调整了工作方案。当了解到队友周胜亮、陈琛所在地——彭县小鱼洞镇条件艰苦、任务艰巨、病人多的情况,他放弃了在新都二医院相对较好的条件,主动向省厅带队领导和当地卫生局领导要求去那里巡诊。在草地上,四个人挤在一个大帐篷里,连日来的阴雨天气导致地上潮湿且凹凸不平,而且昼夜温差大,更糟糕的是会进水,根本没法睡,只能席地而坐度过漫漫长夜。队员曾向凌强队长提过,要求当地政府给予解决,可凌强队长拒绝了,他说:“比起灾民来,我们一点都不苦,也不能再给当地政府添麻烦了,我们共同克服一下。”后来一次下大雨,帐篷里进水特别多,当地灾民觉得过意不去,就给当地卫生局打电话,为他们提供了几张诊察床。
在6月10日巡诊的过程中,医疗队到达了甘溪村门诊部,经了解,这里从地震的那天起,就只有两个人昼夜值班,最多时病人多达40多人,由于信息及交通不畅,库存的药品几乎全部用光,有些人由于没有药品,原有的疾病在加重,当时病房内住着一个风心病伴全心衰竭的36岁男性患者,由于心衰丧失劳动能力而且生命垂危。受伤的患者由于没有消毒剂和抗菌素,伤口在感染化脓,得知这一情况后,凌强立即与当地卫生局协调解决部分急救药品和常用药品,而且把医疗队员自用的全部药品及时送到了此门诊部,缓解了当地灾民无药可用的境况。
他实现了生命的意义,做了一个共产党员和一位医务工作者应该做的事,在党和人民需要他的时候,他没有退缩,相反,用实际行动,勇敢地履行了一个共产党员入党时的铮铮誓言!
胡晓凡: 走路就好像走在海绵上
胡晓凡,女,44岁,主管护师,现从事江西省中医院附属医院肾内科血透室的护理工作。在多年的护理工作中,胡晓凡同志一直本着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信念,默默地工作着。
5月19日,江西省卫生厅派出了由10名血透专业人员组成的第三批医疗卫生队赶赴灾区。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从仅有的4名血透专业人员中紧急抽调了胡晓凡和张英两位主管护师。
在揪心的警报声和车辆的鸣笛声中,全体队员和送行人员深切哀悼四川大地震遇难同胞,默哀了3分钟。之后,在简单而肃穆的出征仪式之后,医疗队员们便相继赶往昌北机场。一路上,胡晓凡和队友张英显得有些急切,不断地重复着“快点,再快点”,对于灾区工作的困难她们不害怕,对于随时可能出现的危险她们也不在乎,她们只希望早一点到达,能多挽救一个同胞。
当晚10点多,这批刚下飞机的救护人员来不及作片刻的休息,又立刻坐上了赶往四川省人民医院的救援车。道路两旁随处可见无家可归的灾民,待她们赶到医院,又接到当晚可能发生6至7级余震的通知,所有人员必须尽快转移到户外,一批又一批伤员被安全转移到临时搭起的帐篷里,而医护人员只能在寒冷的夜风中、潮湿的地面上稍事休息,在担心与不安中度过了一夜……
黎明终于伴随着成都市区解除余震警报的好消息到来了。当地政府安排她们去宾馆住宿,虽说是宾馆,却连一张床也没有,所有的寝具早已拿去救助受灾群众,队员们只能5人一组在房间里打地铺。“这给我们提供的条件已经很好了,但是我和张英还是打算继续在医院外露宿。”胡晓凡在电话里说,“医院的病房、楼道、大厅全挤满了病人,而且都是各县市送来的重伤员,在四川省人民医院的血透中心,有很多挤压伤的病人需要我们救治,把时间浪费在路上太可惜了。”
在拥挤的血透中心,胡晓凡和队友每人都要同时照应13台血液透析仪器,来回奔波与长时间站立,她的脚浮肿了。“走路就好像走在海绵上,鞋带把脚绷得紧紧的了。”在换班之后的休息时间里,她又和其他志愿者一道在重症监护病房和配药房当起了义工,每日的工作时间都在12个小时以上。
在同事们的眼中,胡晓凡是个瘦弱的女子,但她用自己的行动让大家看到了瘦弱身躯中的巨大力量,正如胡晓凡说的那样:“我只是个普通的医务工作者,我也有颗柔弱的心,我也想不到自己在救援的一线能坚持下来,可每天面对那么多肢体残缺的伤员,面对那么多撕心裂肺的哭嚎,我也有过脆弱,但之所以没有在这悲痛中倒下,是因为有一种爱在所有的人身上传递,灾区的伤员、士兵、志愿者们都让我更加坚强!”
柔弱的心在生命的洗礼中超越了脆弱,瘦弱身躯在灾难与伤痛中升华了医魂,胡晓凡用默默无闻的工作与救死扶伤的医德挺起了一个平凡人的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