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蔽教育法”只能培养“玻璃人”

来源 :中华家教·幼儿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1981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昌的孙女士是位“海归妈妈”,在一家教育机构工作,儿子就读于一所双语幼儿园。因担心5岁的儿子受到不好的影响,这位“海归妈妈”对社会负面信息“严防死守”,连家里的有线电视也停了,至今已有一年。这遭到了丈夫的强烈反对。
  可怜天下父母心,当父母的总希望给孩子最好的,好吃好穿不说,就连所处的这个世界,也想给孩子打造一个“完美世界”,免得给孩子留下暴力、色情、贪腐、灾难等印痕,使孩子对这个社会失去信心。可是,有真正的“完美世界”吗?在民智未开、闭目塞听的时代或许有,然而在今天世界互通有无的社会中,不管如何屏蔽,各种负面信息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会因为孩子不接触而消失。
  有种流行观点认为,在很多时候负面信息并不一定会产生负面影响,它有时甚至比正面信息更具强大的教育意义或正面影响力。比如看到考试作弊被处罚,或能让孩子明白考试纪律是严肃的,违规必究;看到违法被制裁,或能让孩子明白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道理。孩子对社会的认知必须全面而系统,若认知环境不全面客观,当某天他发现原来一切都不是他认知的那样,岂不是更加丧失信心?
  孩子不是生活在真空当中,家中可以停掉有线电视,可是,街道上能杜绝突发的负面事件吗?学校里能管住同龄孩子互相传递负面信息的嘴巴吗?邻里间也可能有矛盾爆发,还有手机、报刊、广播、网络等媒介,孩子接触负面信息的渠道太多,家长如何严防死守?孩子总要走入社会这个“大染缸”,家长告诉他这个世界是童话般的,孩子看到的却是复雜的,这对孩子恐怕也是一种欺骗,是另一种心理伤害。
  事实上,把社会阴暗面早点告诉孩子,才能让他尽早免受伤害,也才能让他变得更积极,成为一个健全的人。当孩子看到的是一个真实世界,知道我们周围有阳光灿烂,也有阴影覆盖,有善良也有邪恶,才会产生自我保护的生存意识,学会如何面对这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有网友问得好:将孩子封锁在真空中,当他成年走入社会,家长还能使出什么法子保护?
  家长应该少点“屏蔽思维”,多指导孩子对负面信息进行鉴别,引导孩子以阳光、积极的心态面对和处理负面信息,提高孩子对负面信息的免疫力。如果把他放在一个“无菌的环境”里,培养不出健康的心理,反而会成为“玻璃人”。
  另外,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曾说,不怕孩子接触负面的东西,怕的是“两面派”影响他。比如父母在教孩子诚信之时,自己却又在工作中弄虚作假,这样的话,孩子接受的负面影响怎么堵得住?家长其实只有放平心态,严于律己,让孩子经历风雨,他才会成长得更强壮。
其他文献
卡拉的妈妈说,卡拉从小就是这样表现出过度的分离焦虑,而过去从未发生过造成这些问题的创伤经历。据此治疗师使用了多种方法对卡拉进行治疗。  塑造和消退法  治疗师给卡拉的妈妈制作了一个强化图表,如果卡拉能够每天离开妈妈去学校不哭,就从妈妈那里得到贴画。据我的经验,这种代币奖励对于强烈分离焦虑的孩子一开始没什么用,他们会手里捏着你给的贴画还要继续哭,或者你说了她如果能去学校就会得到一个贴画后她会继续哭。
期刊
误区之一:孩子练琴越早越好  有不少家长认为,要让孩子有出息,就必须让孩子早点练琴,而且越早越好。有的家长甚至在孩子不满3岁半就开始为孩子找老师,要求孩子学琴,其实这也是不科学的。  根据少儿骨骼发育的情况,由于女孩儿比男孩儿的生理发育得要早,女孩儿可以从3岁半开始练琴,男孩则要从4岁开始。而且,“3岁看老”的说法并不准确,一些国外著名音乐家也并不都是从少儿时代就开始显露天赋的。  误区之二:学琴
期刊
期刊
方海鹰一家庭住在安徽省铜陵市铜官山区,家庭成员5人。  方海鹰曾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1984年4月,老山侧翼一场恶战的前夜,同在一个连队的胡兴龙、方海鹰两位战士,一起向祖国宣誓后,又去木棉树下滴血盟誓:“谁有幸活着回去,谁就去牺牲者家里做儿子,伺候老人一辈子。”家在农村的胡兴龙补充说:“我18岁的小妹桂兰还没定亲,托付给你。”方海鹰说:“我若能活着回去,只要小妹同意,我就娶她为妻,永远照料你爸妈
期刊
女儿去年到韩国留学,才去几个月,传来好多异国的新鲜有趣的事。“妈妈,又有新玩意儿了。”这周末上网,看见女儿QQ头像亮起,我知道新鲜事儿来了。  “什么好玩的?说来妈听听。”“去年过年的时候,表姐怕舅舅舅妈唠叨,租了个男友回家,被我和您识破了,还记得吧?”“今天说啥事?不要卖关子了,好不好?”“哈哈,目前韩国单亲妈妈流行 ‘租老公’了。”“嗯?比我们更进一步咯。”这股韩流的出现,我推测原因不外乎跟我
期刊
儿子小安酷爱玩具汽车。从以前只喜欢“呜呜”开着的塑料小车,到后来的大型可拆卸汽车,再到现在我给他买的“变形汽车”, 家里的“车”总共已经不下百个,肢体残破的也已经几十个。我真的无法体会这些硬梆梆的机械和金属制品有什么好玩的?!可小安却很感兴趣,吃饭、睡觉、洗澡、便便和听故事的时候手里总在玩弄一个玩具车,就是上幼儿园也手捏一辆汽车,出去和小朋友玩耍还得多带几个!  如何做到既不破坏孩子的观察力和动手
期刊
家有小女,不足三岁,不知怎地,两天内,因为抢玩具在幼儿园连续三次咬了三个小朋友,一举成了幼儿园小小班的“问题学生”,当妈的也因此“借机”体验了被老师留校谈话的尴尬。  小女本是幼儿园的“受气包”,我目睹过一个比她大一头的男孩抢她玩具,还抬手拍了她的脸,几天后她的手指还被小朋友咬伤了。这种时刻,我强忍着摆出平常心,未兴师问罪,也未找老师请求关照,因为成长是需要自己去实现的。  不过她成长的速度反超了
期刊
在我举办的一次宴席上,当客人们都入座后,一个小女孩突然拉着妈妈的衣角问:“妈妈,我怎么没有座位?”妈妈把孩子搂在怀里悄悄解释说:“你还是个小孩子,不需要座位。你看旁边桌上那个孩子不也没有座位吗?就坐在妈妈怀里,妈妈夹菜给你吃。”  母女俩的话音虽很轻,但我听在心里却感到很重,特别是看到几个孩子都没有座位,坐在父母怀里很不自在的样子,我的心里就更不是滋味。  事实上,没有给孩子留座并不是我的一时疏忽
期刊
在明朝理学家吕柟的《泾野子内篇》中有这样一个名为《西邻教五子》的寓言故事。  故事说:  “西邻有五子,一子朴,一子敏,一子盲,一子偻,一子跛。乃使朴者农,敏者贾,盲者卜,偻者绩,跛者纺,故五者皆不患饮食焉。”  这是说,古时候,一个家庭里有五个儿子。五个儿子不仅个性特征迥然不同,有的还有残疾。儿子们一个个都快要长大了,父母就得考虑他们学点什么生存所需要的技艺,将来好自力更生。  老大从小就憨厚朴
期刊
有一次,阳阳和妈妈外出,没带雨伞却碰到下雨。妈妈问阳阳怎么办。阳阳说打电话叫爸爸开车来接我们。妈妈说不行,不能麻烦爸爸。  阳阳动动小脑筋又说我们进超市逛一会儿,逛完了,雨就停了。妈妈还是说不行,爸爸干了一天活,肯定饿了,要是我们不赶回去煮好饭等他,他会很失望的。  阳阳左想右想,说干脆买一把伞。妈妈仍然说不行,家里伞太多了,再买,浪费。  阳阳没辙儿了,望着妈妈。妈妈兴奋地说:“我们干脆冒着雨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