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基层就业是一项基本国策。面对高校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选调生”“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三支一扶”“农村特岗教师”“大学生村官”等计划的实施,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如何科学构建“政府领导、高校指导、社会引导、家庭疏导、学生主导”的“五导”就业指导服务模式,文章提出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大学生 基层就业 服务模式
[作者简介]李同果(1972- ),男,四川三台人,乐山师范学院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学生处处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四川 乐山 614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科研项目“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创新研究”(项目编号:CJF09055)和乐山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构建与运行研究”(项目编号:JG09-ZD018)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18-0075-02
自2005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来,大学生基层就业已经正式成为一项基本国策。特别是“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三支一扶”“农村特岗教师”“大学生村官”和“选调生”等计划的实施,到基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为引导更多的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本文提出的“政府领导、高校指导、社会引导、家庭疏导、学生主导”的“五导”就业指导服务模式,将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一、政府领导: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2003年,团中央、教育部开始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2006年2月“三支一扶”“农村特岗教师”“大学生村官”等计划开始实施,这是新时代青年大学生与基层实践相结合的新尝试。政府的角色是领导者,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引导更多的大学生到基层就业。
1.制定系列优惠政策。政府应分类制定系列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一是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工作的毕业生,给予薪酬或生活补贴,并按规定提供社会保险。对到基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实行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对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毕业生在国家及各级统一组织的考录活动中,实行优先录用、加分照顾或定向招录等优惠政策。二是鼓励高校毕业生到非公有制企业工作。畅通高校毕业生面向非公有制就业的渠道。对接收高校毕业生达到一定比例的非公有制企业,在财政扶持、科技投入、社会保障、贷款担保等方面给予倾斜优惠;三是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强化政府部门对企业的公共服务职能,优化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环境。实施“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项目,建立高校毕业生创业资金,实现创业带动就业。①
2.采取自主定向招生。实行面向基层就业的定向招生制度,面向中西部地区生源实行定向招生,学生毕业后到中西部地区基层和艰苦行业就业,努力为基层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和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的实用人才。对老、少、边、穷地区和贫困县,以及煤炭、勘探、森林、地质等艰苦行业的急需专业,可实行定向招生,毕业后严格按照协议到定向地区和行业就业。②同时,也可以采取“订单式”培养方式,如黑龙江省近年实行的“村村大学生培养计划”,从2004年至今,已培养“农村大学生”近8900名,近七成的行政村拥有了大学生。③这样既解决了“招得来、用得上”的问题,又实现了“下得去、留得住”的目标。
3.建立就业信息平台。目前,党政机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等用人单位的信息比较充分,基本上采取公开招聘、择优录用的方式。但是来自农村、社区、中小企业等基层用人单位的就业信息很少,这需要各级地方政府把基层需要人才的信息,及时地通过国家信息平台,传递给毕业生和高校,让高校做好指导工作,让更多的毕业生了解基层的需求情况,及时调整心态,增强就业能力。
二、高校指导:发挥教育引导作用
高校要发挥教育引导作用,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使其经受磨炼,增强本领,在报效国家、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
1.加强基层意识教育。基层意识教育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知层面的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要通过多种形式,教育毕业生改变“宁要城里一张床,不要农村一栋房”的旧观念,基层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服务人民、报效祖国、施展才华的舞台。实践证明,大批有着突出成就的领导、骨干、精英都有着基层锻炼的经历。二是在实践层面的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由于高校毕业生对基层缺乏感性认识,到基层工作无动力,定位不准确。所以,要教育学生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在实践中认识自我,准确定位,为基层做出积极的贡献。因此,加强毕业生基层意识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国情,沟通基层与毕业生之间的联系,转变毕业生择业观念,是引导毕业生走出择业误区、拓宽就业渠道的有效途径。
2.抓好就业指导课程。《意见》指出,基层就业包括在以下区域、单位的就业或以下方式的就业:县及县以下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组织,农村建制村、城镇社区,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国家和地方服务基层项目,自主创业,部队,艰苦行业企业。高校应把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有关内容,如“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的就业观念、基层吸纳大学生就业岗位的现状、国家和地方基层就业项目的相关政策、大学生应具备的基层就业实践能力、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等纳入必修的就业指导课程,引导毕业生自觉地熟悉社会、了解国情、砥砺品格、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逐步树立面向基层就业光荣、基层大有可为的观念。
3.培养基层就业素质。大学生是青年群体中综合素质较高的群体,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能适应基层工作。基层工作对就业者有着独特的素质要求,但是现有的高校把大学生想当然地肯定为能适应基层工作,往往导致部分大学生的基层适应能力较差。为此,高校必须培养面向基层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良好的职业适应能力,即个体基本的处理工作问题的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思考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决策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等多要素基本工作能力。④为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社会引导:发挥舆论导向作用
目前,基层就业单位呈现经济报酬相对较低、工作条件相对艰苦、处于职务职位的底层、具有较大的创业风险四个特点,对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产生了很多不利的影响。要充分发挥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促进思想认识统一,以营造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光荣的良好社会氛围。
1.注重宣传先进典型。各级党委和组织、宣传、人事、劳动保障、教育部门,要组织开展宣传工作,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报道活动。广泛宣传《意见》精神,宣传党和政府有关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宣传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重要意义;宣传一批在基层创业成才的高校毕业生先进典型;宣传各地各部门关心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的好做法、好经验。动员全社会关心、理解、支持这项工作,奏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山区、到人才紧缺地区、到艰苦边远地区奉献才智的主旋律,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注重就业观念引导。要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成才观,自觉地把个人理想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紧密结合起来,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成才之路。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从政治上爱护、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在基层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积极为他们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事业中贡献才智创造条件,促进他们的政治进步、能力提高和身心健康,做他们的知心人、贴心人。同时,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注意从有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中选拔任用领导干部。
3.推进学校基层共建。根据定向招生的生源情况,学校要主动出击,加强与基层单位的共建与全面合作,按照协议,切实落实基层就业项目,拓展毕业生到基层单位的就业渠道。如采取“校企合作”“校区合作”“校村合作”“校镇合作”等,扩大与各地区、各行业的合作交流,着力推动地区“打包”、行业“打包”、集团“打包”等招聘活动,拓展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途径,确保更多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四、家庭疏导:发挥行为示范作用
家庭的传统观念对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有决定性作用。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强调家庭和谐与团圆,崇尚共享“天伦之乐”。在传统的中国家庭里,个人首先要为家庭服务,先家庭而后个人,个人也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家庭的目标期望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⑤所以,要发挥家庭的行为示范作用,家长要以身说教,耐心疏导,鼓励子女到基层就业。
1.深入开展思想疏导。目前大学毕业生的父母基本经历过2O世纪中期开始的中国城镇“知青”上山下乡这场声势浩大的政治运动,使知青既冷静地、较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了中国国情,尤其是了解了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也清醒认识到改变中国贫困面貌是如此艰难。而《意见》指出:广大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以及广大农村还存在人才匮乏的状况,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有利于青年人才的健康成长和改善基层人才队伍的结构,有利于促进城乡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所以,家长要高瞻远瞩,将“知青”上山下乡与当前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有机结合,对子女进行思想疏导,鼓励其积极主动地到基层就业创业。
2.及时进行心理疏导。目前大学生到基层就业主要存在攀比心理、自大心理、依赖心理和畏难心理,家长必须对他们正确进行心理疏导,切实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一是对攀比心理的疏导。其实对许多人来说,越是发展中的城市、发展中的企业,越可能蕴涵着更多的机会。二是对自大心理的疏导。要教育子女认清“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明确“满招损,谦受益”的古训,学会尊重别人,理解别人。三是对依赖心理的疏导。要教育子女积极做好就业准备,增强自信心。四是对畏难心理的疏导。要教育子女积极面对竞争和挑战,通过合理的手段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的能力特长,有效地克服自卑心理。⑥
3.给予物质经济资助。近年来,人才相对匮乏的基层单位基本上地处边远地区,工作条件相对艰苦,经济报酬相对较低,物质生活比较匮乏。这些单位制度不健全,一些大学生报到后没有得到合理的安排和消化,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这种现象在内地省份和西部的贫困山区尤其严重,即使学生上岗,也存在不能按时拿到工资、被拖欠数月甚至一两年的现象,从而影响了毕业生去基层就业的信心和决心。因此,一方面,我国应该实行中央、省(区)和大学生就业所在县三方财政统筹制度,确保下基层学生的工资待遇和必须的物质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家庭要从思想、经济和物质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确保子女正常生活秩序和工作秩序,与子女共同渡过难关,为基层做出积极的贡献。
五、学生主导: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所针对的对象和主体是大学毕业生,对大学毕业生来说,就业是人生的重大转折。面对众多的基层就业岗位,大学生要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表达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奉献基层和基层成才的强烈愿望,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基层就业的工作中。
1.准确进行自我定位。大学毕业生要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工作能力、爱好特长、优势劣势有一个完整的把握。利用双休日、寒假和暑期积极调研基层的就业市场,掌握基层的行业动态,走访基层的先进典型,总结基层的就业经验,利用在校时间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拓展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调整自己原有的不切实际的就业取向,使自己的心理定位、就业能力、择业目标与基层的实际工作相适应,真正树立起“基层广阔、岗位成才、实现自我”的理念,成为有远大理想和职业抱负的毕业生,力求在基层就业后获得实实在在的价值认同并有所进步。
2.主动顺应时代发展。国家经济的发展需要每一个大学生的积极参与,一个有责任感的大学生会把国家需要当做自己的第一志愿。在国家并不富裕、急需人才的今天,作为国家的栋梁之材,面向基层,建功立业,是当代青年人应有的志向和抱负。党和国家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既着眼于充分发挥高校毕业生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更着眼于当代大学生的全面成才。高校毕业生应充分理解国家制定的“充分自愿、来去自由”的政策,认识到基层去不是一时之需,而是百年大计。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形势下,基层和西部地区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服务人民、报效祖国、施展才干的广阔舞台。勇于到基层锻炼成才,是每一个有理想的大学生的长远选择,是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⑦
3.自觉参与基层就业。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今天,基层已经成为吸纳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成为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面对广大基层特别是西部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工作条件相对艰苦、人文环境相对较差、各种待遇相对较低的现状,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把祖国的发展与自己的命运有机结合,把社会价值的实现与自我价值的实现有机结合,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有机结合,注重培养适应基层工作的能力素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小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建设中去,在广阔的舞台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注释]
①朱继和.强化政府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服务职能[N].中国人事报,2009-02-25.
②周越.建立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7(4):48.
③杜丽华.国外促进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的经验及启示[J].世界农业,2009(11):10.
④韩冰.大学生基层就业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9(2):72.
⑤李同果.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模式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6):71.
⑥林永和.大学生就业的心理疏导[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
658886f50100i8w4.html,2009-05-31.
⑦张玲玲,杨春林.以和谐理念引领大学生基层就业[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06(6):108.
[关键词]大学生 基层就业 服务模式
[作者简介]李同果(1972- ),男,四川三台人,乐山师范学院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学生处处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四川 乐山 614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科研项目“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创新研究”(项目编号:CJF09055)和乐山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构建与运行研究”(项目编号:JG09-ZD018)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18-0075-02
自2005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来,大学生基层就业已经正式成为一项基本国策。特别是“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三支一扶”“农村特岗教师”“大学生村官”和“选调生”等计划的实施,到基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为引导更多的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本文提出的“政府领导、高校指导、社会引导、家庭疏导、学生主导”的“五导”就业指导服务模式,将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一、政府领导: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2003年,团中央、教育部开始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2006年2月“三支一扶”“农村特岗教师”“大学生村官”等计划开始实施,这是新时代青年大学生与基层实践相结合的新尝试。政府的角色是领导者,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引导更多的大学生到基层就业。
1.制定系列优惠政策。政府应分类制定系列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一是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工作的毕业生,给予薪酬或生活补贴,并按规定提供社会保险。对到基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实行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对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毕业生在国家及各级统一组织的考录活动中,实行优先录用、加分照顾或定向招录等优惠政策。二是鼓励高校毕业生到非公有制企业工作。畅通高校毕业生面向非公有制就业的渠道。对接收高校毕业生达到一定比例的非公有制企业,在财政扶持、科技投入、社会保障、贷款担保等方面给予倾斜优惠;三是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强化政府部门对企业的公共服务职能,优化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环境。实施“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项目,建立高校毕业生创业资金,实现创业带动就业。①
2.采取自主定向招生。实行面向基层就业的定向招生制度,面向中西部地区生源实行定向招生,学生毕业后到中西部地区基层和艰苦行业就业,努力为基层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和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的实用人才。对老、少、边、穷地区和贫困县,以及煤炭、勘探、森林、地质等艰苦行业的急需专业,可实行定向招生,毕业后严格按照协议到定向地区和行业就业。②同时,也可以采取“订单式”培养方式,如黑龙江省近年实行的“村村大学生培养计划”,从2004年至今,已培养“农村大学生”近8900名,近七成的行政村拥有了大学生。③这样既解决了“招得来、用得上”的问题,又实现了“下得去、留得住”的目标。
3.建立就业信息平台。目前,党政机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等用人单位的信息比较充分,基本上采取公开招聘、择优录用的方式。但是来自农村、社区、中小企业等基层用人单位的就业信息很少,这需要各级地方政府把基层需要人才的信息,及时地通过国家信息平台,传递给毕业生和高校,让高校做好指导工作,让更多的毕业生了解基层的需求情况,及时调整心态,增强就业能力。
二、高校指导:发挥教育引导作用
高校要发挥教育引导作用,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使其经受磨炼,增强本领,在报效国家、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
1.加强基层意识教育。基层意识教育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知层面的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要通过多种形式,教育毕业生改变“宁要城里一张床,不要农村一栋房”的旧观念,基层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服务人民、报效祖国、施展才华的舞台。实践证明,大批有着突出成就的领导、骨干、精英都有着基层锻炼的经历。二是在实践层面的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由于高校毕业生对基层缺乏感性认识,到基层工作无动力,定位不准确。所以,要教育学生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在实践中认识自我,准确定位,为基层做出积极的贡献。因此,加强毕业生基层意识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国情,沟通基层与毕业生之间的联系,转变毕业生择业观念,是引导毕业生走出择业误区、拓宽就业渠道的有效途径。
2.抓好就业指导课程。《意见》指出,基层就业包括在以下区域、单位的就业或以下方式的就业:县及县以下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组织,农村建制村、城镇社区,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国家和地方服务基层项目,自主创业,部队,艰苦行业企业。高校应把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有关内容,如“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的就业观念、基层吸纳大学生就业岗位的现状、国家和地方基层就业项目的相关政策、大学生应具备的基层就业实践能力、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等纳入必修的就业指导课程,引导毕业生自觉地熟悉社会、了解国情、砥砺品格、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逐步树立面向基层就业光荣、基层大有可为的观念。
3.培养基层就业素质。大学生是青年群体中综合素质较高的群体,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能适应基层工作。基层工作对就业者有着独特的素质要求,但是现有的高校把大学生想当然地肯定为能适应基层工作,往往导致部分大学生的基层适应能力较差。为此,高校必须培养面向基层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良好的职业适应能力,即个体基本的处理工作问题的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思考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决策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等多要素基本工作能力。④为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社会引导:发挥舆论导向作用
目前,基层就业单位呈现经济报酬相对较低、工作条件相对艰苦、处于职务职位的底层、具有较大的创业风险四个特点,对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产生了很多不利的影响。要充分发挥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促进思想认识统一,以营造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光荣的良好社会氛围。
1.注重宣传先进典型。各级党委和组织、宣传、人事、劳动保障、教育部门,要组织开展宣传工作,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报道活动。广泛宣传《意见》精神,宣传党和政府有关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宣传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重要意义;宣传一批在基层创业成才的高校毕业生先进典型;宣传各地各部门关心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的好做法、好经验。动员全社会关心、理解、支持这项工作,奏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山区、到人才紧缺地区、到艰苦边远地区奉献才智的主旋律,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注重就业观念引导。要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成才观,自觉地把个人理想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紧密结合起来,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成才之路。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从政治上爱护、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在基层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积极为他们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事业中贡献才智创造条件,促进他们的政治进步、能力提高和身心健康,做他们的知心人、贴心人。同时,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注意从有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中选拔任用领导干部。
3.推进学校基层共建。根据定向招生的生源情况,学校要主动出击,加强与基层单位的共建与全面合作,按照协议,切实落实基层就业项目,拓展毕业生到基层单位的就业渠道。如采取“校企合作”“校区合作”“校村合作”“校镇合作”等,扩大与各地区、各行业的合作交流,着力推动地区“打包”、行业“打包”、集团“打包”等招聘活动,拓展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途径,确保更多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四、家庭疏导:发挥行为示范作用
家庭的传统观念对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有决定性作用。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强调家庭和谐与团圆,崇尚共享“天伦之乐”。在传统的中国家庭里,个人首先要为家庭服务,先家庭而后个人,个人也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家庭的目标期望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⑤所以,要发挥家庭的行为示范作用,家长要以身说教,耐心疏导,鼓励子女到基层就业。
1.深入开展思想疏导。目前大学毕业生的父母基本经历过2O世纪中期开始的中国城镇“知青”上山下乡这场声势浩大的政治运动,使知青既冷静地、较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了中国国情,尤其是了解了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也清醒认识到改变中国贫困面貌是如此艰难。而《意见》指出:广大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以及广大农村还存在人才匮乏的状况,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有利于青年人才的健康成长和改善基层人才队伍的结构,有利于促进城乡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所以,家长要高瞻远瞩,将“知青”上山下乡与当前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有机结合,对子女进行思想疏导,鼓励其积极主动地到基层就业创业。
2.及时进行心理疏导。目前大学生到基层就业主要存在攀比心理、自大心理、依赖心理和畏难心理,家长必须对他们正确进行心理疏导,切实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一是对攀比心理的疏导。其实对许多人来说,越是发展中的城市、发展中的企业,越可能蕴涵着更多的机会。二是对自大心理的疏导。要教育子女认清“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明确“满招损,谦受益”的古训,学会尊重别人,理解别人。三是对依赖心理的疏导。要教育子女积极做好就业准备,增强自信心。四是对畏难心理的疏导。要教育子女积极面对竞争和挑战,通过合理的手段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的能力特长,有效地克服自卑心理。⑥
3.给予物质经济资助。近年来,人才相对匮乏的基层单位基本上地处边远地区,工作条件相对艰苦,经济报酬相对较低,物质生活比较匮乏。这些单位制度不健全,一些大学生报到后没有得到合理的安排和消化,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这种现象在内地省份和西部的贫困山区尤其严重,即使学生上岗,也存在不能按时拿到工资、被拖欠数月甚至一两年的现象,从而影响了毕业生去基层就业的信心和决心。因此,一方面,我国应该实行中央、省(区)和大学生就业所在县三方财政统筹制度,确保下基层学生的工资待遇和必须的物质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家庭要从思想、经济和物质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确保子女正常生活秩序和工作秩序,与子女共同渡过难关,为基层做出积极的贡献。
五、学生主导: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所针对的对象和主体是大学毕业生,对大学毕业生来说,就业是人生的重大转折。面对众多的基层就业岗位,大学生要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表达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奉献基层和基层成才的强烈愿望,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基层就业的工作中。
1.准确进行自我定位。大学毕业生要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工作能力、爱好特长、优势劣势有一个完整的把握。利用双休日、寒假和暑期积极调研基层的就业市场,掌握基层的行业动态,走访基层的先进典型,总结基层的就业经验,利用在校时间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拓展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调整自己原有的不切实际的就业取向,使自己的心理定位、就业能力、择业目标与基层的实际工作相适应,真正树立起“基层广阔、岗位成才、实现自我”的理念,成为有远大理想和职业抱负的毕业生,力求在基层就业后获得实实在在的价值认同并有所进步。
2.主动顺应时代发展。国家经济的发展需要每一个大学生的积极参与,一个有责任感的大学生会把国家需要当做自己的第一志愿。在国家并不富裕、急需人才的今天,作为国家的栋梁之材,面向基层,建功立业,是当代青年人应有的志向和抱负。党和国家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既着眼于充分发挥高校毕业生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更着眼于当代大学生的全面成才。高校毕业生应充分理解国家制定的“充分自愿、来去自由”的政策,认识到基层去不是一时之需,而是百年大计。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形势下,基层和西部地区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服务人民、报效祖国、施展才干的广阔舞台。勇于到基层锻炼成才,是每一个有理想的大学生的长远选择,是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⑦
3.自觉参与基层就业。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今天,基层已经成为吸纳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成为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面对广大基层特别是西部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工作条件相对艰苦、人文环境相对较差、各种待遇相对较低的现状,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把祖国的发展与自己的命运有机结合,把社会价值的实现与自我价值的实现有机结合,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有机结合,注重培养适应基层工作的能力素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小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建设中去,在广阔的舞台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注释]
①朱继和.强化政府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服务职能[N].中国人事报,2009-02-25.
②周越.建立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7(4):48.
③杜丽华.国外促进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的经验及启示[J].世界农业,2009(11):10.
④韩冰.大学生基层就业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9(2):72.
⑤李同果.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模式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6):71.
⑥林永和.大学生就业的心理疏导[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
658886f50100i8w4.html,2009-05-31.
⑦张玲玲,杨春林.以和谐理念引领大学生基层就业[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06(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