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生“百分之七及格率”说明了什么

来源 :江西教育·管理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cwmy01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发布的《2012中国SAT年度报告》显示,参加美国高校入学考试SAT的中国高中生中,只有不到7%的人成绩达到1800分的“及格线”。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夏谷鸣分析了中、美两国的高考内容后指出,这是由于中国的教育缺乏对批判性思维的训练。
  尽管我们对此可以以国情现状与文化传统不同加以解释,而简单的“分数对比”也未必能反映两国的高考全貌,但其所凸显的批判性思维缺失则无疑是值得我们关注与反思的。
  按照有关释义,批判性思维能力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对客观事实进行包括质疑、比较、鉴别和判断在内的理性评估与客观评价的能力,亦即通常所讲的独立思考能力;二是对客观事实给出多重可能性的解释,并运用所获得的判断求解社会现实问题,即提出创造性和建设性意见的能力。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既是青少年形成独立人格的素质基础,也是人们勇于创新、善于创造的精神动力。
  纵观“中国式”教育,批判性思维的引导缺失随处可见。比如幼儿教育追求“小学化”、学业考察囿于“标准答案”、大学教育缺乏办校特色等。充满好奇心和想象力原本是学龄前儿童的快乐童趣,但过早的知识灌输和一味的“听话”教育,则无形中扭曲了幼教的“启蒙”特性,抑制了孩子们探索与创造的欲望。到了小学,这种循规蹈矩的灌输式教学更是教育常态。而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模拟考试更是让中学生不堪负重。
  至于高考,尤其是对考生“阅读”分析能力的评估,只注重逻辑思维能力考察而忽略对批判性思维评估的现象俯拾皆是。正如华中师范大学鲁子问教授所言,我国传统文化强调的是“共识”,对学生个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相对欠缺。中国的高考考查的是学生所学的中学知识,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程度;而美国高考则考查大学所需,评价学生是否达到学习大学课程的能力。这也许正是中美教育的根本差别。
  其实,批判性思维缺失远不止教育领域,现实生活中同样不乏其例。比如企业生产中的“中国创造”奇缺、 “伪养生”骗术的大行其道、网络传播的人云亦云等。反思“7%及格率”,不仅有必要将批判性思维引入中国教育,更需要全体国民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素质提升。(作者单位: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委老干部局)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