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念念碎

来源 :走向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lian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邻居打一声招呼


  几年前搬进新居。这是一幢高层建筑,原本是一片平地,所以没有回迁户,邻居们自然也就素不相识。每天乘坐电梯,遇到的都是不同楼层进出的陌生面孔。无言相视,形同陌路人。有的遇到过几回,似乎变成了“熟人”,但彼此不启齿,依旧显得生疏。
  即便在同一楼层居住,其为何人也大都茫然。记得有一次参加同学聚会,闲谈中说起彼此的住处。有位同学听说我的住处后忙问住在几楼几单元几号?听到我答复,他举着酒杯跑过来说:“敬你一杯,咱们是‘亲戚’”。见我莫名其妙,他笑着说他岳父家跟我是挨门。弄得我怪不好意思,原来那个经常见面的和蔼老人是同学的长辈。
  许多邻居平日忙着上班,早九晚五,很难遇上。进了家门换上便服,就更懒得或不便出门了。彼此相见真的难上加难了。一直到搬来大半年后的大年初一,突然听到敲门声,打开门一看,是一对老夫妻,似曾面熟,自我介绍方知,竟是同楼层邻居,前来拜年。弄得我和太太满脸尴尬,实在不好意思。事后唏嘘不已:这邻居关系到了此种地步,有跟没有还有什么区别?联想到曾有媒体报道过,某老人突发疾病猝死家中数日无人知晓;某盗窃团伙大白天堂而皇之将一处新家洗劫一空,真不觉得奇怪了!
  很是怀念过去的“群居”生活,那时的住房条件很差,但邻里关系异常融洽。住在大杂院的人都有体会,一眼能望到全院的生活环境,让人特别放心。许多人家临时外出,根本不用锁门,邻居们都像自家人一样守望着。谁家有个困难,甭吭声,邻居们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援助之手很快伸过来。
  越来越多的大楼拔地而起,越来越少的楼层住户结构,加上自我封闭的生活意识越来越浓厚,“邻居”的概念在人们的心目中便越来越淡薄。以至于许多人住了一年两年甚至更长时间,竟然不知道同一楼层住着何路神仙?更不要说同一大楼里几十户上百户人家的情况了。说起来不可思议,但现实就是如此。所以当一些社区开展邻居节活动,当一些居民自发组织“百家宴”,其初衷真的是难能可贵。
  这让我想起多年前我去加拿大看望一位朋友,正巧那天社区在搞活动,有生活咨询、绘画展览、滑冰比赛等。参与者都是附近居民,但大都互相不认识。社区拉来赞助,可以免费领取热狗、饮料和小工艺品。朋友和我领取饮料时,那位负责发放的妇女问朋友住哪?朋友报了住址,妇女高兴地说她也住在那幢大楼上,并立即说了楼层号码,还主动伸出手与朋友紧紧相握。朋友也很兴奋,对我说:“瞧瞧,外国人也在搞邻居节,看来当今社会‘老死不相往来’是通病,是该改一改了!”
  其实人就不能把自己封闭起来。都说世界是个大家庭,更何況还在一个小区,一座楼上。相互间哪怕在楼道里随便打一声招呼,在电梯间顺便问一声住几楼,或者逗逗母亲怀里抱着的孩子,给不方便的老人让一下路,分手时相互握握手,得到的回应或许正是期待已久的友情和信任。

父母明智更重要


  春暖花开时节,想约几个朋友带着孩子玩耍,结果联系了几个,皆以孩子原因婉拒。原来那些朋友家里都有正在上学的孩子,想抽出整天的时间用于休闲,简直是奢侈之想。
  天下父母有一个共同的意愿:期望孩子有出息。中国人在这方面似乎要求更高些,所以让父母丢下孩子不管不问,哪怕一瞬间,几乎都是痴心妄想。
  父母不仅要管束孩子,更多的是陪伴。家教、课外活动、练琴、运动,甚至文娱活动,也不离不弃。我的邻居,家里有一女孩子上初二,每天父母轮流开车接送上学、放学,晚上家教,周末学舞蹈,周日学跆拳道,无时无刻都有父母的身影。有一次来了中央级的演出团队,想送他们两张票观摩。孩子听了兴高采烈,但父母一副为难状,婉言谢绝,理由是当晚要去舞蹈老师那里练功。结果舞蹈老师听说那场演出后大声责怪朋友说,能观赏如此高端的演出比上几堂舞蹈课重要多了!朋友后悔得直打自己的脸。
  其实孩子都“烦”,对父母捆绑式的关心教育,从内心抵触,但又无可奈何。最有苦难言的是男孩子,遇上脾气暴躁的父母,除了领教臭骂,时不时还要受皮肉之苦。中国人“棍棒之下出孝子”的观念,借用到这里恐怕更合适。“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不成材”……许多父母把坊间的顺口溜当成座右铭,并用于实践。“杯具”的是由此诞生的成功例子拈手而来。“虎妈”“狼爸”被无数人追捧,甚至风靡国外,让一贯倡导“素质教育”的西方社会,也为之惊叹,不得不服。毕竟事实摆在那里,“棍棒”之下,一个个孩子走进了一流大学,让人羡慕不已。现实也提供了“服人”的例证,特别是那些功成名就的艺术家,几乎百分之百都是在打骂中成就了自己、赢得了辉煌。有位国际大腕曾回忆自己成长的历程,坦言不堪回首。当年练琴,父亲抓着鸡毛掸站在旁边,弹错,便劈头盖脸打来,凶狠之势,让怀疑是否是亲生所养。
  “棍棒之下出人才”,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但问题在于是不是个个都会在打骂中鹤立鸡群?显然不是。记得我上学时,从小学到中学,同学中总有几个几乎天天挨父母打、挨老师批,但到最后也没“成才”,有的甚至差点毕不了业。我们也经常看到,周围不少天天“开小灶”、上家教的孩子,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一无所获。倒是有的孩子,家长并没操多少心,最后的结局却让家长眉开眼笑。
  望子成龙没有错,对没有动力、不自觉的孩子动动“武力”也不是原则问题,需要弄清楚的是,这是不是理智的选择?孩子有相同之处,但也有差异。世界上即然有聪明和愚钝之说,就一定会存在。打骂不会让人改变本质,可以改变的是父母的理念。如果天下父母都明智一些,或许成才的孩子会更多。

长者之度


  有种说法,人到一定岁数各方面都会起变化。比如心胸会变得更宽,性格会更柔,办事更老练,更能体贴、理解、包容他人,甚至对家人也会变得更有亲情感。是不是如此,各有体会。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确实会变,尤其在处理问题上,确实能显现出特有的稳重。
  记得媒体曾报道过一错判案。一位青年因为感情纠纷杀了自己的妻子。检察院起诉提出要判处其死刑。案卷交到法院后,年轻的审判员看过卷宗并提审了案犯核实后,决定尊重检察院的意见,维持原判。此事经审判委员会研究也予以通过。但这时一位年长的审判员在复查此案时,发现了疑点。经过进一步深入审理,终于弄清真相,化解了一桩错案,拯救了一条年轻的生命。事后许多人赞扬他业务能力强、有原则性,他却摇摇头说,他当时想得最多的是那个案犯的生命就要终结了,觉得太可怜。   这种态度,与经历年龄有很大的关系。
  许多人有这样的体会,同样是领导,面对属下的失误,有的批评声色俱厉、毫不留情,有的却和风细雨、以情动人。前者往往是年轻气盛者,而后者大都是经验老到的长者。批评的效果,严厉者未必就能达到预期目的,相反那些宽容者反而更容易让人接受、反思甚至感激,从而痛下决心改正,这里面感情因素起了很大的作用。人是感情动物,皮肉之痛是表层的反映,而触动神经才是内心的刺激。只有内心变化才能带了根本的转变,批评的艺术本质就在这里,这恰恰是一些年长者的优势。
  有人说年龄大了,原则性就逐渐消失了。最典型的例子是对子孙的溺爱。此话不能说没有道理。疼爱后代是人之常情,任何一个长辈都会呵护自己的骨肉。然而呵护的形式结果是不尽相同的,有的表面上看十分纵容,如同任意放飞的风筝,但仔细观察会发现,手里的绳索总是攥得紧紧的,飞得再高再远,最后还是控制在自己的股掌之中。这是长者中的高人,这当然与个人的素质、文化、修养以及气度有关,并非人人都可以为之。但我们周边却有许多这种高人,只是未被发现而已。

缘分不是随意而来


  9.13,谐音“就要散”。这当然是玩笑之言,但在许多人身上应验了,没有数据显示这一天有多少夫妻劳燕分飞,也没有例证这一天不“吉祥”,但听听周围那些“散伙”的夫妻,估计不会是个小数。
  有亲戚当晚发来微信,曰:今天特郁闷,上午得知初中一同学刚到婚姻登记处办了协议离婚,下午又获知高中另一同学也跟爱人平和分手。最“杯具”的是隔壁邻居两口子结婚才1年多点,居然迎头相遇宣布:两人已草签散伙文书,只等来日到民政部门办理正式文本。小两口感谢1年多友好为邻,相约各自再结喜缘时定送红帖。
  这让人又想起多年前王菲李亚鹏夫妇的婚姻终结,分道扬镳的消息传出,整个华人圈几乎都在谈论,各媒体差不多都在显著位置刊登了消息。这对关注度绝对是“全球级”的夫妻,选择9.13这天作为分手的“黄道吉日”,相信也是盘算的再三。名人毕竟是名人,天各一方也要弄出个大动静,让亿万粉丝陪着伤感。
  王菲李亚鹏的结合,在许多人眼里,可谓珠联璧合。曾引起无数人的羡慕、崇拜。然而,刚过七年之痒,以为注定要白头偕老了,却突然宣布婚姻走到尽头。原因何在?李亚鹏在微博里表示,他要的是一个家庭,而王菲却注定是一个传奇。王菲倒是冷静,一句“这一世,夫妻缘尽至此”,算是表达了态度。
  真正的原因外人恐怕很难猜中。婚姻本來就是两个人的事,夫妻之间的秘密只有两个人懂得,外面人即便是看得见,也不过是雾里看花终隔一层。许多人为王菲夫妇的分离感到不解、惋惜,甚至痛苦。实际上这大可不必。刘嘉玲说得有道理,作为王菲的好友,她充当的只是中间人角色,很难去调停。不光是王菲夫妇,大凡走上分道扬镳之路的夫妻,外力作用几乎都是微乎其微。因为任何人都无法抚平那两颗行将破碎的心。
  婚姻是件很奇妙很复杂又很神秘的事,两个陌生人,由相识到相知到相近到相爱,最终融为一体,是什么力量粘合的?有人说是缘分。除了缘分之说,目前还没有更好更权威的解释。但是缘分又是什么呢?星云大师说的在理:所谓的缘分,就是遇见了该遇见的人,所谓的福分,就是能和有缘人共享人生悲喜。缘分浅的人,有幸相识却又擦肩而过;缘分深的人,相见恨晚,从此不离不弃。有的缘分是可遇不可求的,属于上等缘,有的缘分是可遇亦可求的,属于中等缘,有的缘分是可遇而无需求的,属于下等缘。无论何等缘分,都离不开“珍惜”二字。
  世上的婚姻组成,大概很难离开星云大师所说的这“三等之缘”。相信大多数的人,都认为自己是遇见了该遇见的人,相见恨晚,从此不离不弃,属于“上等缘”。李亚鹏肯定也是如此。他当年追王菲,全力以赴、不遗余力,有人戏称是“使尽撒手锏,俘获天后心”。婚后两人悲喜共度,一度成为中国传统夫妻模式“男主外女主内”的典范。李亚鹏甚至非常自豪地说,王菲不是天后,是自己的老婆。然而,就这样一对外表让人看来无比光鲜的恩爱夫妻,却说分手就分手了。
  这场婚姻,借用星云大师的话,属于没有“福分”。8年,只不过是人生的一个片段一个插曲而已。更多的悲喜他们不能共享了。许多人预祝他们今后走好自己的路,继续快乐。有理由相信他们能够做到,毕竟他们是“梅开多度”之人了,这点承受力还有。
  夫妻分手并非新闻,世界上几乎每天都有人结婚,也都有人离婚。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也算是自然规律。但人们更多的还是期望相濡以沫,白头偕老。特别是王菲李亚鹏这样的名人,人们更愿看到他们成为牢固婚姻的楷模。但,事与愿违。
  有人不在乎离婚。如同穿衣,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应该承认,有些人的结合,本来就是错误,如其厮守受罪,不如分开解脱了好。但婚姻毕竟不是穿衣戴帽,随意而为。婚姻确实需要缘分,而缘分不是随意而来的,男男女女满世界到处都是,但能走到一起的却只有一对。所以轻易不要说再见,不管你是名人还是布衣,不管你是年长还是年少。别的都可以有所区别,唯有爱情和婚姻是相同的:幸福就是幸福,失去了,很难再找回!

幸福生活要靠自律


  越来越多住在大楼上的人感到苦恼:隔三差五的装修,搅得四邻不安且不说,还严重的破坏了居住环境和卫生。
  旧城改造,随着而来的是一栋栋拔地而起的高层建筑。偌大的容积率,往往一栋大楼有几十户甚至上百户人家。建筑商盖房似乎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喜欢毛坯房。买家房到手,第一任务就是装修。如果大家相对同步还好说,麻烦的是各自为政、因家而异、按需开工,结果有的住进去一两年甚至更长时间了,但大楼里的装修还没结束。尽管无奈,不过忍忍还能过去,总有全部装修完毕的时候,除非买了房子不住。最让人接受不了的是,整体折腾过后的零打碎敲。别看今天这一户、明个那一户的,架不住长流水不断线,整个生活业态都给打乱了。
  噪音。现在哪家装修都离不开电钻,刺耳的声音能穿透整个大楼,家家户户都在劫难逃。碰上家里有老人孩子或身患疾病的,算是遭了大殃。自觉点还行,早上8点以后动工,下午5点前收工;怕就怕不在乎的,一大早人家正睡得香甜,电钻声就响起了,什么美梦也破灭了。   灰尘。凡装修必有灰尘。同楼层遭受涂炭不可避免,其他楼层也难逃脱干系。别的不说,光楼上楼下运送建筑垃圾遗漏在电梯间、过道里的灰尘,就够人喝一壶了,更不要说漂浮在电梯间四壁上“暗藏”的粉末了,一不留意就蹭一身。
  再就是垃圾。虽说大多数建筑垃圾会有专车运送,但许多时候并不及时。垃圾从楼上运到了楼下,堆在一旁有时三天五日才会清除,每天人们从旁边路过,如同置身垃圾场,心情可想而知。
  装修是应该的,谁买了房子不想整理的温馨舒服,但过好日子要有个章程、有个约定俗成。自私也应该有个限度。
  电梯是公用设备,楼道是公共区域,家家户户都有享受安静的权利。如果有人破坏了这些,就意味着侵犯了他人的利益,该遭谴责和惩罚。但没有,起码目前的法律法规没有明文规定。这就让一些人可以放开手脚,甚至肆无忌惮。
  这让人想到了国外。
  有一年去加拿大见一朋友,他住在一所公寓里。走进电梯间发现,除电梯门,三面全挂着像是棉被一样的布帘。问朋友这是何意?朋友说有人搬家或运送大物件,布帘是保护电梯用的。感到好奇又问,搬家或运送东西还要提前告知?朋友表示,只要使用电梯,都要到大楼管理委员会去登记批准并交押金。在规定时间里,大楼管委会会安排人挂好电梯保护帘,如果东西多,还会安排控梯,协助尽快完成搬运。期间如果对电梯或公共部门有所损坏,要用押金进行赔偿。“那假如不登记,自行解决呢?”朋友表示那是不可能的,一是大樓里有专门的工作人员(类似我们的物业人员)会加以制止;二是一意孤行会造成很大的麻烦,比如被告上法庭或将来出售房屋时大楼管委会会出具不良记录证明,从而影响个人信誉等等。朋友告诉我,在加拿大住大楼不用担心因为他人装修带来的麻烦和苦恼。首先,大楼建成时都已进行了装修;其次,小来小去的改动必须经过批准且在规定的时间内动工,休息日绝不可以有任何声音影响他人;最后,是运送任何垃圾杂物,都要使用指定电梯并交纳押金。有了这些约束,人们不自觉也变得自觉了。
  实际就是规矩问题。没有业主委员会的没办法,有的完全可以效仿人家国外制定些规矩,由全体业主通过加以实施。“民主自治”未必不是个好途径。关键在于达成共识、自觉遵守。相信谁也不愿意生活在一个杂乱无序的居住环境里,更不愿意看到优美的环境被人为破坏。幸福生活要从自己做起,不仅要做,还要自律。有张有弛,才能有更美满的回报。
其他文献
近年来,涂鸦文化正在青岛流行与发展。龙城巷子彩绘街区,大学路上最美的涂鸦墙,纺织谷的涂鸦艺术区,中苑旅游码头的美式涂鸦墙……街头涂鸦正是以这样鲜活的方式,展现了城市充满生机的生活层面,绽放出年轻人不拘一格、大胆放肆的青春,而这一切渐渐成为城市文化创意的新地标。涂鸦艺术,城市更新新气象  对于老城价值再创造来说,涂鸦艺术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老城区建设年代久远,大多不具备翻新条件,景
期刊
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大城市,几乎是大展常有、小展不断。看展,也从一种时尚慢慢变成了一种习惯。近年来,青岛的艺术展越办越多,走进艺术场馆的观众也日渐增多。当看展成为更多人精神生活的必需品,当更多人进入艺术场馆,艺术便走进了生活——这些文化艺术品在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也宣扬着文化艺术的精神。黄盒子开放展  8月28日,由青岛市文联与青岛市文化旅游局指导、青岛西海岸新区黄盒子美术馆主办、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
期刊
你是否还记得?中国导演徐静蕾用镜头记录的《开往春天的地铁》,电影中浓缩着城市前进过程中的现实节拍。法国导演吕克贝松在电影《地下铁》中说道:“地铁时代”的到来,一座城市的格局、商业分布、居家版图以及都市人的面孔都将发生梦幻般的改变。  在钢铁与石头的站台,感情倍显亲密;在驶入黑暗又通向光明的地铁车厢,喧哗中仍可思想。人们在这里可以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来表达同样的观点,只因为,地铁已经逐渐成为都市生活中
期刊
如果,你欣赏过青岛老城的欧韵风貌;领略过青岛新城的繁华时尚,还想在喧嚣中寻得一方宁静与淡然,获得一番别样的旅行滋味。那么,去即墨吧。在初秋的日子里,去探访那一处处“世外桃源”,去打卡那一个个别人嘴中的“快乐之地”,验证它真实与否,实现这秋日里探寻快乐的小愿望。  说走就走,即墨之旅十分值得。一不小心爱上你  四季是有灵魂的诗句,色彩是季节最美的注脚,我们每天都在开启全新的旅程,在这初秋时节,想带给
期刊
炫夜之美 从“城市亮化”开始rn伴随城市亮化,烟台滨海一线上一批夜间消费的新业态、新产品蓬勃兴起,烟台新绎旅游开发推出“仙境海岸·夜炫芝罘湾”体验式海上夜游新产品.如今,烟台的“炫夜之美”在“一带十一片区”夜游集聚区全面发力,不同的区域以不同的方式在滨海一带200公里海岸线上铺陈叠彩,“岸上观海,海上看城”.烟台瞄准夜经济的“黄金四小时”,依托“芝罘仙境”朝阳、所城两大古街区形成的核心消费引领,发挥“芝罘仙境”等产业项目的核心人文吸引,以“文化星期五”等公共文化服务为支点,共同撬动海岸夜经济.沿养马岛至芝
期刊
贩卖女孩梦想“lulu玩具公社”  试问哪个女生少女时代的梦想不是能拥有一整屋子的洋娃娃呢?在青岛,有人把这个梦想实现了!  在大众点评、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随便一搜“lulu玩具公社”,就能出现许多打卡攻略,这家藏在青岛老城区的“玩具店”,开店不到1个月就火爆了各大社交媒体平台。  “lulu玩具公社”位于观海一路,色彩鲜艳的门头对比周围陈旧楼院显得与众不同,也着实吸引着每一个过路人的眼球,仿佛
期刊
顶格要求只为创则必成  当下,青岛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热潮正呈澎湃之势。这项工作在悄然提升城市品质和能级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今年以来,中共青岛市委、市政府对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工作高度重视,中共青岛市委副书记、市长赵豪志多次部署调度,顶格推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是在全国文明城市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标准更高、要求更严,全市上下要统一思想、协力攻坚,聚焦市民反映强烈的问题,出
期刊
在工匠精神从行业话语转向政府政策话语的进程中,实质上折射的是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即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从追求速度转向谋求质量提升的发展模式。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大力倡导的工匠精神和企业家精神,都与质量密切相关,这也是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条生命线。  如今,推崇工匠精神已成为社会共识。“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干一行专一行”的精益求精
期刊
依山傍海的青岛,因其独特的环境与气候,孕育了丰富的资源与物产,勤劳聪慧的青岛人也因此创造出了独属于青岛的特色和美味。  有人说,最鲜美的是海之味,这话一点不假,海鲜对于青岛人来说无疑是最具诱惑力的美味,是割舍不断的味觉记忆……开海之前先尝鲜  崂山的东南部,因其曲折蜿蜒的海岸线,诞生出了许多鬼斧神工的天然海景和令人神往的绝美渔村,比如以海蜇宴而闻名的黄山村。黄山村东面崂山湾,隔海与大管岛、狮子岛相
期刊
指尖描绘出的风景rn指墨画,又称手指画、指头画或指掌画,是用手指或手掌替代毛笔蘸墨或色作画而得名.因其作画的理法与审美取向皆合于中国画的笔墨精神和审美法则,因此,被学界公认为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或宗派,并称之为“中国指墨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