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初中语文教学朗读优化策略

来源 :科学时代·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k5245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朗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必需环节,在目前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多讲少读,时间不足”,“指导无方,效果不佳”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朗读的质量,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实践,通过分析存在于初中语文朗读中学生和教师容易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我们初中语文朗读的优化提出自己的一点建议。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优化
  古人曾经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学方式频繁迭出,朗读也渐渐被教师和学生冷落与淡化。其实,朗读有助于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比如是诗句的朗读,可以迅速地感受语言的优美,诗词的韵味和诗人的感情沉淀。朗读还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作者的巧妙匠心及文章的深沉含义,乃至弦外之音、各种语文知识、技能的获得,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有所体会感悟。
  一、初中语文朗读的现状和问题
  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就曾经我国语文朗读说过:“从前,走过私塾、蒙馆的附近,总会听到孩子们呜里哇啦读书的声音,现在,那种声音不大听得见了”张志公先生对过去的焦虑仍然是当今语文教学中的严酷现实的反映。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同其他优秀教师交流总结,我认为语文课堂朗读时间偏少,有些地区课的朗读时间还不超过 5 分钟,而且朗读的目的性也不够强,教师也没有给予充分的指导,朗读显得呆板别扭,同时在文言文的阅读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总的来说,初中语文朗读的形式不容乐观。
  1.学生方面
  初中生之所以不愿意读不愿意有感情地朗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对朗读存在种种的心理障碍。这些障碍主要包括了四个方面:
  (1)畏惧心理。初中生处在“青春期变声期”,往往觉得变声是一种令人害羞的事,人前说话不敢大声,更何况高声朗读。
  (2)自卑心理。这与我国现在独生子女较多有关。
  (3)焦虑心理。焦虑心理表现在无法静下心来干一件事情,受情绪的影响大,害怕被老师提问,上课回答老师问题时容易语无伦次等等。
  (4)害羞心理。初中生在朗读中表现为朗读时口齿不清,结结巴巴,朗读一段话之后就满脸通红,急切地盼望老师让其坐下。
  这些心理导致学生容易将 “朗读”与“读”混为一谈。从而出现了“快读”、“唱读”等现象,吐字不清,没有任何节奏感而言,往往导致其他师生不知所云。还有一种问题是学生不愿朗读,他们认为朗读只是课堂教学的附加陪衬,长期法杖下去,就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对朗读本该有的朗读热情和朗读积极性。作为一线教师,应当予以重视,不仅要切实转变学生这种错误的观念,还应该纠正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的一些不良现象。
  2.教师方面
  受多年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尽管新课改已经进行了很多年,大部分学校还是以追求“升学率”为目的,于是教师对朗读的要求也就一降再降,当然对自身的朗读能力要求也一降再降,从而也就形成了教师重讲轻读的情况,学生在老师的影响下对朗读的兴趣也减之又减。教师方面的问题首先是教师自身朗读水平不高,集中表现在普通话发音不标准、错读漏读、感情平淡等方面,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没有很好的树立起来;其次教师对朗读要求只流于形式,不求实效。主要表现在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一节课 45 分钟,老师基本不范读,学生朗读的时间也不到几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成为了课堂中的一种点缀。另外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教师没有很好的为学生规划朗读的目标,让学生自由发展,因为学生自身朗读基础的薄弱造成了朗读效果不佳。
  3.课外朗读将近空白
  语文教育界有一句话说得好“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但是,现在初中生的课外时间被大量的习题和作业占据,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去进行课外朗读,即使有个别学校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朗读,也多以考点为主,并且课外朗读活动单调,提不起学生的朗读兴趣。
  二、初中语文朗读的优化
  初中语文教学朗读的现状不容乐观,如何才能树立起朗读的新形象,怎样才能让朗读真正走进初中课堂,已经成为了初中语文教学在当前课改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一些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朗读的优化措施。
  1.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首先要让学生真正重视朗读,书是用来读的,从古到今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比比皆是,中学德育原则上有一条是将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我们可以通过集体教育,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朗读中的巨大作用,换句话说就是将集体重视朗读与个别重视朗读相结合,教师可以首先对集体提出要求,在班上大力表彰那些朗读能力强的学生,把朗读的榜样真正树立起来,还应该抓紧对个别学生的教育,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集体朗读中来,绝不做落伍的那一个。
  其次是让学生明确朗读目标。“有目标才会有成功。”朗读课堂的朗读目标也是如此。教师要通过适当的形式和方法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并将其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主动性,比如在课前让学生明确朗读目标,或抓重音,或抓语气,或抓节奏,或抓情感。同时朗读的目标的制定要遵循“一课一得”的原则,比如在教授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春》的时候,在第一课时学生刚接触,朗读目标的设置可以为: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到了教授第二课时的时候,有了第一课时教师的分析与赏析对文章内容进一步深入,此时朗读目标可设置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最后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一是培养学生乐观自信的性格,并且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朗读课堂教学中来,其次是强化朗读学习动机,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最后是培育学生丰富饱满的情感,比如在诗词教学时,可以通过图片来激发学生朗读情感,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展示的是诗人遥望窗外明月举杯欲饮的画面,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展示的是诗人倚靠桂花树抬头仰望月亮的画面等等。
  2.关注课堂细节
  首先要关注范读,可以通过教师示范朗读的形式,通过眼神、表情、手势等让学生在感官上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范读的过程中要注意的细节包括音量的大小,节奏的把握,重音的突出等。
  其次是关注倾听。倾听是一种教师修养,是一门教学艺术。细致入微的倾听可以拉近师生距离,可以增进师生感情,更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学生朗读过程中走下讲台,俯下身子,耐心、细致地倾听个别学生的朗读,或者走上讲台,环视课堂,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褒奖。
  最后关注评价,教师的教学语言是直面学生的,是直达学生心灵深处的,一个真正把学生装在心里的老师,他在课堂上就会时时刻刻为学生着想,在教学用语上也会选择尽可能使用适合学生的语言,以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当学生的朗读不尽人意时,教师可从其它方面给予鼓励诱导。
  3.加强课外朗读指导
  向学生介绍优秀课外朗读读物,“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一本好的朗读读物对学生的影响巨大,班级内可以开辟“读书角”,初中生有一些必读书目及一些优秀刊物,像《读者》《视野》《青年文摘》《诗刊》等。另外,对于课外朗读读物,教师应该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比如抄读法、 精读法、跳读法等等,通过开展各种课外朗读活动,营造一种浓厚的课外朗读氛围。
  三、结束语
  语文朗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怎样才能真正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然。”相信会有更多的有志同行,会逐渐重视朗读。
  参考文献:
  [1]朱庆如.朗读教学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07, (18): 63-64.
其他文献
王善元别署三余堂,号静斋,1965年出生于河南新乡,1983年入伍,大学本科毕业。上校军衔。系中国甲骨文书法艺术研究会理事,河 Wang Shan Yuan Do not sign San Yu Tong, No. J
会议
An accurate and convenient method is essential for measuring the terminal velocity of seeds dispersed by wind.Systematic and random errors produced by exi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