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性结节性红斑综合征的研究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rthb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瘤型或界线类麻风发生麻风性结节性红斑(ENL)综合征者甚常见.本病早在1912年即已被描述,但其病因学则迄今仍未清楚.有些学者认为本病系Arthus型抗原抗体反应,结果导致免疫复合物的沉着,从而引起血管炎.本文对25名ENL患者进行了临床和纤维蛋白溶解活力的研究.

其他文献
作者新近见到一例已有无痛性皮肤损害6年的Kaposi肉瘤患者,在该病开始发展时即用大面积放疗和全身化疗,但未能缩小皮肤瘤块.经临床详细检查未发现有全身受累,但尸检证明内脏有Kaposi肉瘤的广泛浸润.
期刊
作者报告102例由于非恶性疾患如外伤、外科并发症等进行脾切除的患者,观察5月~16年,平均4年2月.有3例发生带状疱疹(HZ),其中2例为皮肤播散型.与同年龄正常人群的发病率对比无重大差异(P>0.05),因此,脾切除似并不使人增加HZ的感染.但令人注意的是正常人群HZ出现皮肤播散型者仅2~5%,而本文报告的3例HZ病人中却有2例,尽管这个数字很小,但这可能提示HZ一旦发生,无脾脏易引起皮肤播散,
作者报告一例取名为嗜酸性细胞增多性皮炎的病例,患者男性、24岁、波多黎各人,于1978年10月就诊。诉7月前出现瘙痒性丘疹,从双足背开始迅速扩展到全身大部分皮肤。既往无严重疾患。体检:皮疹为密集的从针头到8毫米直径大小,鲜红到褐红,圆形闪光丘疹和结节。其间有表面湿润性红斑。除头、掌、?、阴茎、龟头稀少外广布全身,但以下肢伸侧、前臂和背部最密集。
期刊
孤立性血管球瘤是一种蓝色肿瘤,1~2cm大,当寒冷刺激时,常向远端皮肤区域呈放射样剧痛,发病于20~40岁之间,未见恶变.多发性系统性血管球瘤(MSG)呈节段性或区域性排列,肿瘤位于皮肤或皮下,呈淡蓝色,很少引起疼痛,未见恶变,要发生于青少年.
全身性硬皮病(SS)是以皮肤和全身各脏器的纤维化作为主要病变的难治疾病。由于初期症状雷诺氏现象的病例很多,所以对末梢循环障碍的病因的研究被重视起来。尿激酶能使纤溶酶原活性化,促进纤维蛋白溶解,有改善微小循环的作用,作者用其治疗SS,其疗效如下:对象:17~56岁的女性SS患者6例,均有雷诺氏现象,并伴有手、指关节疼痛及运动障碍。
开展皮肤生物学和临床医学的研究,具有两大优点:一是标本容易获得,二是可以直接观察其在活体内的病理生理变化.但以往由于研究方法拘泥于形态学途径或单学科的探索,所获成果不够满意.
期刊
LE常常累及口腔粘膜,但引起肛周粘膜的损害以往文献未曾详细报告.本文报告1例LE累及口腔粘膜、肛周皮肤、粘膜及面部、躯干.患者57岁,男性,因面部、左上臂痒性皮疹4~5个月而就诊.皮肤检查发现:面、颈、左上臂暴露部位可见色素加深的、红斑性及鳞屑性斑及斑块,有些损害有毛细血管扩张及萎缩.
作者共报告51名,其中22名女性及16名男性为全秃患者.病程均不少于9个月,且均无头发再生的征象.所有患者均测定有无自家抗体,如抗甲状腺、抗胃壁细胞、抗平滑肌、抗线粒体、抗网硬蛋白及抗核成份与类风湿因子等.对某些患者,测定其T淋巴细胞数目及其对微生物抗原的反应性.
自从Browae提出氯苯吩嗪(B663)有抗炎作用以来,已经证实它对控制麻风结节性红斑反应(即Jopling分类的Ⅱ型麻风反应)有效。以后有大量文献报导B663对Ⅱ型麻风反应有效,但很少有报导其对Ⅰ型反应有作用。作者用B663治疗10例Ⅰ型麻风反应,发现它能使反应状态加剧,要停用B663并投给强的松龙控制反应。
期刊
"机会主义"(opportunism)一词的涵义是指利用某一特定机会遂其所欲.借以形容病菌感染,意思是说通常无害的微生物在机体抵抗力减弱时,趁机侵入宿主体内生长繁殖,引起疾病.在这种情况下,无害的或腐物寄生性霉菌所起的作用就跟有毒力的致病霉菌无异.这样产生的疾病称"条件性霉菌感染"(opportunistic fungal infections),这种霉菌就叫"条件性致病霉菌"(opportuni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