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课程模式和课程结构的多样化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三级课程管理模式也因此应运而生。教育管理工作要讲策略、讲创新,因为它对于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来说都有着重要意义。
一、学校管理的“品”字形结构
学校管理要重点抓三方面的内容:科研、质量、活动。这三方面相互支持、相互配合,构成了一个稳固的“品”字形结构。
1.学校科研管理的重要方法——反思。反思是指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也指回过头来对往事进行深入思考,以求总结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将认识提高一步。反思是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通过反思能使我们认识问题的要害,抓住问题的实质,带动思维的发展,从而培养科研意识和科研习惯。
2.学校质量管理。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也是学校生存的立足之本。我们可根据相应的目标,对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监控,重点从内容、形式、过程、方法四个方面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在质量管理中,通过抓能力测试,能帮助我们了解测试效果,反馈教与学的综合信息,有利于总结经验教训,及时调整教学要求,保证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3.学校活动管理。学校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更要让学生积累广泛、丰富的经验,让他们从这些经验中来了解世界。获得经验也是一种学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更好的学习。一所学校,如果不能为学生提供从生活中获得广泛、丰富经验的机会,它就不可能使学生真正成为未来的栋梁之才。
二、管理创新与现代学校管理
人类社会的发展依赖于人们的创新活动。同样,创新是现代学校管理发展的动力,是学校生存的根基,对学校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管理的创新是指管理的改革和创造,是新的构想、新的观念从产生到应用的整个过程,它包括观念的创新、制度的创新、实践的创新和业绩的创新。学校作为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其生命力取决于社会对学校的需要程度及学校本身对社会的贡献能力,而后者又取决于现代学校从社会中获取资源的能力、组织利用资源的能力以及对社会需要的认识能力。正因为如此,现代学校管理“服务观念”的定位取决于质量意识、经营意识、竞争意识的引入和强化。这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一次革命和突破。
1.创新表现为教育管理的核心。现代学校管理有自己独有的表现形式,然而社会与环境的变革是管理的现实,应对变革是每个管理工作者日常工作不可分割的部分,在管理活动的每个环节和每项职能中,事事处处皆应创新。
2.现代学校管理的创新主要包括管理目标创新、结构创新、教育技术创新和管理人员创新。从客观上看,包括学校的办学思想、学校教育体制、学校育人观念;从主观上看,包括学校的课程结构、教育手段、教学方法、管理评价机制;从微观上看,包括教师个体的教育观念、教育技术及师生、生生和干(学生干部)生间三个层面诸因素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所构成的动力系统。
三、应运而生的三级课程管理模式
1.课程管理多极化。近年来,在世界课程改革潮流的推动下,我国也进行了一系列课改,逐渐加强了课程的地方管理权。我国地方课程的开发必须从实际出发,借鉴成功经验,充分发挥地方的自主权。
2.课程设置地方化。从课程设置来看,国外地方课程巧妙地渗透于国家课程中,课程的地方性加强了,其地方课程的巧妙设置对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有所启发,提醒我们要把课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设计具有可变性的必修课是我国课程改革中很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3.课程实施个性化。设置地方课程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学生个性,提高自我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适应地方或社区发展需要的基本素质。因而,在地方课程的实施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不应是被动式的,而应是探究式、实践式的。
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对的是成长中的学生,他们的思想、行为都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学生是完整的社会人,有独立的人格和自尊心,只有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才能使我们的教育工作事半功倍。
(责 编晓月)
一、学校管理的“品”字形结构
学校管理要重点抓三方面的内容:科研、质量、活动。这三方面相互支持、相互配合,构成了一个稳固的“品”字形结构。
1.学校科研管理的重要方法——反思。反思是指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也指回过头来对往事进行深入思考,以求总结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将认识提高一步。反思是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通过反思能使我们认识问题的要害,抓住问题的实质,带动思维的发展,从而培养科研意识和科研习惯。
2.学校质量管理。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也是学校生存的立足之本。我们可根据相应的目标,对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监控,重点从内容、形式、过程、方法四个方面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在质量管理中,通过抓能力测试,能帮助我们了解测试效果,反馈教与学的综合信息,有利于总结经验教训,及时调整教学要求,保证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3.学校活动管理。学校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更要让学生积累广泛、丰富的经验,让他们从这些经验中来了解世界。获得经验也是一种学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更好的学习。一所学校,如果不能为学生提供从生活中获得广泛、丰富经验的机会,它就不可能使学生真正成为未来的栋梁之才。
二、管理创新与现代学校管理
人类社会的发展依赖于人们的创新活动。同样,创新是现代学校管理发展的动力,是学校生存的根基,对学校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管理的创新是指管理的改革和创造,是新的构想、新的观念从产生到应用的整个过程,它包括观念的创新、制度的创新、实践的创新和业绩的创新。学校作为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其生命力取决于社会对学校的需要程度及学校本身对社会的贡献能力,而后者又取决于现代学校从社会中获取资源的能力、组织利用资源的能力以及对社会需要的认识能力。正因为如此,现代学校管理“服务观念”的定位取决于质量意识、经营意识、竞争意识的引入和强化。这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一次革命和突破。
1.创新表现为教育管理的核心。现代学校管理有自己独有的表现形式,然而社会与环境的变革是管理的现实,应对变革是每个管理工作者日常工作不可分割的部分,在管理活动的每个环节和每项职能中,事事处处皆应创新。
2.现代学校管理的创新主要包括管理目标创新、结构创新、教育技术创新和管理人员创新。从客观上看,包括学校的办学思想、学校教育体制、学校育人观念;从主观上看,包括学校的课程结构、教育手段、教学方法、管理评价机制;从微观上看,包括教师个体的教育观念、教育技术及师生、生生和干(学生干部)生间三个层面诸因素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所构成的动力系统。
三、应运而生的三级课程管理模式
1.课程管理多极化。近年来,在世界课程改革潮流的推动下,我国也进行了一系列课改,逐渐加强了课程的地方管理权。我国地方课程的开发必须从实际出发,借鉴成功经验,充分发挥地方的自主权。
2.课程设置地方化。从课程设置来看,国外地方课程巧妙地渗透于国家课程中,课程的地方性加强了,其地方课程的巧妙设置对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有所启发,提醒我们要把课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设计具有可变性的必修课是我国课程改革中很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3.课程实施个性化。设置地方课程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学生个性,提高自我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适应地方或社区发展需要的基本素质。因而,在地方课程的实施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不应是被动式的,而应是探究式、实践式的。
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对的是成长中的学生,他们的思想、行为都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学生是完整的社会人,有独立的人格和自尊心,只有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才能使我们的教育工作事半功倍。
(责 编晓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