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视角,构建护士的死亡教育方案,为对护士进行死亡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2020年7月开始通过文献内容分析法,初步拟订死亡教育方案草案,选取23名专家开展2轮专家函询,形成死亡教育方案初稿,通过预试验验证其可行性,并进一步修订形成死亡教育方案终稿.结果 第2轮专家函询专家判断依据、专家熟悉程度、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92、0.89、0.91.死亡教育方案终稿包括4个主题、8种教育方法、22个条目:听见死亡(讲授+主题讨论)7个条目,看见死亡(观影体验+经验分享)5个条目,触碰死亡(情境
【机 构】
:
230031 合肥市安徽省肿瘤医院护理部;230031 合肥市安徽省肿瘤医院肿瘤化疗科;230031 合肥市安徽省肿瘤医院肿瘤放疗科;230031 合肥市安徽省肿瘤医院胸外科;230031 合肥市安徽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视角,构建护士的死亡教育方案,为对护士进行死亡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2020年7月开始通过文献内容分析法,初步拟订死亡教育方案草案,选取23名专家开展2轮专家函询,形成死亡教育方案初稿,通过预试验验证其可行性,并进一步修订形成死亡教育方案终稿.结果 第2轮专家函询专家判断依据、专家熟悉程度、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92、0.89、0.91.死亡教育方案终稿包括4个主题、8种教育方法、22个条目:听见死亡(讲授+主题讨论)7个条目,看见死亡(观影体验+经验分享)5个条目,触碰死亡(情境模拟+价值澄清)5个条目,超越死亡(人生回顾+濒死体验)5个条目.各条目重要性评分均>3.5分,变异系数为0.04~0.18,两轮专家咨询肯德尔和谐系数(W)分别为0.174和0.465(均P<0.001).结论 该研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视角构建的护士的死亡教育方案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行性,培训主题及目标层层递进,教学方法灵活开放,易于被护士接受,能够为死亡教育在护士中的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其他文献
目的 基于时机理论,探讨肠造口新生儿家长在疾病不同阶段的照护体验,为制订相应的护理支持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现象学研究法,选取2020年3月—12月在苏州市某三级甲等儿童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43名处于不同阶段的肠造口新生儿的家长,对其进行非结构式访谈,应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对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及提炼主题.结果 遵循时机理论,提炼出肠造口新生儿家长5个不同阶段照护体验的主题.①诊断期:情绪反应复杂,应对能力不足.②稳定期:不确定感增加,支持需求强烈.③出院准备期:缺乏信心,焦虑无助.④调整期:渴望
目的 构建肠造口周围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peristomal moisture-associated skin damage,PMASD)风险预测模型并应用于临床,验证该模型的预测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设计,便利选取2019年11月—2020年9月在上海市4所三级甲等医院接受肠造口术的329例患者作为建模组,根据患者术后3个月内是否发生PMASD分为并发症组(141例)和非并发症组(188例),基于单因素分析、Lasso变量筛选结果构建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采用Hosmer-Lemeshow检
目的 调查脑卒中半失能老年患者脑卒中复发恐惧的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5月—12月在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历城区、市中区、槐荫区和天桥区23个社区的584例脑卒中半失能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恐惧疾病进展简化量表、简易疾病感知问卷及Barthel指数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脑卒中半失能老年患者脑卒中复发恐惧水平较高,584例脑卒中半失能老年患者恐惧疾病进展简化量表得分为(38.89±7.13)分,≥34分者498例(85.27%),简易疾病感知问卷得分为(50.12±7.65
目的 编制脑卒中患者复发风险感知评估量表并检验其信效度.方法 基于健康信念模式及风险感知态度框架,通过文献回顾、半结构式访谈,初步构建量表的维度及条目池;通过专家函询形成初始量表;通过认知性访谈对量表条目进行预测试及调整;便利选取327例脑卒中患者进行调查,检验量表信效度.结果 脑卒中患者复发风险感知评估量表包括2个部分,共20个条目,第1部分包括3个条目,第2部分包括3个维度(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1.103%),共17个条目.总量表的内容效度指数为0.926~0.954;第2部分的Cronbach\'
目的 实施目标管理方案降低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发生率,通过制订目标、实施目标、完成目标,推进质量改善.方法 对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020年4月—9月留置导尿管的住院患者,应用目标管理方案,依次制订质量改善目标、质量改善计划,实施计划并对过程进行质量评价,通过评估结果的反馈改进行动,实现质量改善.设定1个月为1个质量周期,首个周期的质量为基线,之后各周期质量与之比较,同时与前1周期质量比较.结果 12个过程指标与基线质量比较,6个指标在第2个周期得以改善(P<0.05),此后凡优于第2周期和基线质量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