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土壤-地形关系的合理样点对土壤有机质空间预测的影响

来源 :土壤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jzx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土壤精细化管理体系中合理样点数及空间预测优化问题,本文将基于土壤-地形关系,探讨了不同采样方式下以局部样点数量为代表提供最优数据的可能性。以地统计学、土壤-地形关系、地理加权回归克里格(GWRK)模型为基础,经系统格网、地形单元分区和地形起伏度最佳统计单元等三种采样方式分析合理样点集的空间分布对土壤有机质空间预测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确定地形起伏度最佳统计单元大小为10×10像元,且平原区样点分布最为密集,合理样点数为1656;(2)高程、坡向、地形位置指数、相对位置指数、地形起伏度是影响
其他文献
以渭北旱塬永寿县苹果园土壤和养分管理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法、实验法、比较分析法,对研究区果园施肥问题、土壤肥力现状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果农施肥观念落后、施肥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重化肥轻有机肥,肥料结构不合理、忽视养分配比,农户间施肥量、施肥方法、施肥时期、施肥水平差异较大。通过对36个果园土壤养分测定结果显示,土壤平均有机质13.1 g·kg-1、碱解氮83.9 mg·kg-1、速效磷16.7 mg·kg-1,速效钾136.4
利用不同种质的特性进行人工杂交是作物创新育种的主要途径。用具有抗除草剂的谷子材料作父本与其它不抗除草剂的材料作母本通过简易杂交法和直接配对法进行人工杂交,其后代鉴定简便准确,既简化了杂交方法,又提高了真杂种率,是快速获得新种质(品系)的有效技术。通过其技术获得的抗除草剂新品种进行推广种植,拓宽了谷田使用除草剂的范围,提高了杀草种类,简化了栽培管理。因此,此技术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和推广意义。
以陕西省不同育成年代冬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探究品种更替过程中冬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陕西省冬小麦产量在品种更替中显著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具有相同趋势,而穗数无显著变化。对产量增加贡献最大的是穗粒数,其次是千粒重。不同粒位粒数、粒重在品种更替中均显著增加,表现为GP1>GP2>GP3>GP4的规律。未来育种工作中应注重维持GP1、GP2位粒数和粒重,提升GP3、GP4位粒数和粒重,以进一步提升产量。
在两个不同地点,同时开展田间小区试验,每处设置大量元素水溶肥叶面喷施(T1)、常规尿素叶面喷施(T2)、等量清水叶面喷施对照(T3)3个处理,研究天泰大量元素水溶肥对小白菜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商洛天泰商贸有限责任公司新研发的大量元素水溶肥能使小白菜平均增产304.92 kg·667 m-2,增幅37.76%,667 m2净增纯收入666.29元,效果较为显著,同时叶面喷施该肥料后,小白菜叶色深绿,叶片较厚,纤维少,品质好,品种特性突出。
马铃薯-玉米间套种植是陕南山区粮食作物的主要种植模式,文章通过设置两个帯型、三个密度,研究结果表明,1.67 m双套双带型中马铃薯的适宜密度为667 m23500株时产量最高、效益较好。1.1 m双套单带型中马铃薯的适宜密度为667 m24500株时,产量最高、效益较好。在帯型选择上应结合市场行情,以效益为指导,选择合适帯型,提高收入。
苹果产业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三个的千亿级产业之一,是我省农业六大支柱产业之一,在农业增收、农村兴旺和产业脱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陕西为代表的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已经成为中国苹果产业发展的标杆。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加快,苹果业作为地域性特色经济支柱产业在整个农业发展中将发挥更重要作用。2019-2020年,我们通过对陕西省主要地市苹果主产县品种栽培情况调查,通过对各地市苹果新品种栽培性状调查分析,形成陕西省品种栽培现状,结合国内外品种发展情况,提出了陕西省品种发展建议。
五味子是木兰科五味子属落叶木质藤本植物,以果实入药,是我国传统名贵地道中药材之一。近年来,五味子的各种用途被不断开发,受到国内外广大用户的青睐,市场行情不断看好,五味子有南北之分,秦岭山区遍布野生五味子资源,属于南五味子,南五味子目前多属于野生状态,广大药农在采摘的同时,对于部分品质较好的野生五味子也进行了移栽,播种育苗等相关试验,由于技术限制,成效不够显著,成活率不高,没有形成规模,作者结合工作实际,对我省秦岭西安周至和宝鸡陇县的南五味子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
为客观评价韩城市土地生态安全,本文借助遥感ENVI软件、GIS软件,结合PSR模型选取13个生态安全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利用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模型对韩城市土地生态安全进行分级并评价。结果表明韩城市土地生态安全指数为0.211489~0.678176,整体土地生态安全水平良好,局部呈现不安全状况。其土地生态安全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呈现环状布局,从中心向四周土地生态安全等级越来越高。乡镇土地生态安全中,板桥镇状况最好,桑树坪镇次之,新城办与金城办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较差。
以贵州省喀斯特山区30个典型土壤剖面为研究对象,采集土样,测定不同形态的氧化铁含量、计算相应的风化度指标,通过分析不同形态氧化铁含量、风化度指标与土壤类型分异的关系,探讨了氧化铁特征对喀斯特山区典型土壤类型分异的指示作用。结果表明:游离氧化铁是区内土壤氧化铁的主要存在形态(26.62~75.99 g kg~(-1));绝大部分土壤的铁活化度<30%,游离度≥50%,游离氧化铁≥30 g kg~(-
耕地级别评价是耕地资源管理、质量提升改造,保障区域耕地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但是现有耕地定级因子体系仍存在偏重“产能”影响因子,缺乏对耕地生态健康、生态功能等因子的考量。本文以广东省为研究区,在实地调研踏勘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专家咨询法和地理探测器法,构建了面向综合效能提升的耕地定级因子体系。本文构建的耕地定级因子体系包含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工程因素3个基本层、8个因素层和18个因子,根据其测算的研究区耕地定级指数在481~4183之间,级别在3~15级之间,以7~11级为主。定级指数与标准粮产量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