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核心价值观培养美德好少年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lyqgf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深入贯彻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和平里第九小学以“体验式德育”为理念, 以“塑优秀少年形象”为学生培育目标, 开展了家校共创新童谣、文化引领诵美德、传递榜样正能量等系列教育活动。
  创童谣,唱响核心价值观
  家庭教育是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基石,和九大讲堂、开放活动课、志愿服务队是学校常年开展的家校携手品牌活动,通过教育活动共同探索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学校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收到了双赢的效果。
  学校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契机,开展了“大手牵小手,共创新童谣”的亲子活动,2000余首新童谣的背后凝聚着学生、家长们的智慧,抒发着对祖国的热爱。通过学生互评、家长参评、学校综评,筛选出优秀童谣100首。在开学典礼上,学校将学生、家长创作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童谣制作成“胸卡”,作为新学期的礼物送给每个学生。学生们天天戴在胸前,在传唱中理解其中的含义,在传唱中知礼仪、重礼节、懂奉献、见行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心中迅速扎根、发芽。
  “huà”美德,弘扬核心价值观
  不同形式“话”美德。一是开展“每天经典诵读一刻钟”活动。朗朗的读书声响彻校园,师生们捧着各自喜欢的文章静静地读、轻轻地吟、朗朗地诵,与古人对话、与圣贤交流,整个校园书香盎然,国韵飘香。二是诵读与评价相结合。积极开展自我评价、他人评价、教师和家长评价,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三是经典诵读与作文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将诵读的感受、体会和变化写出来,既丰富了作文内容,又升华了经典中蕴含的“神韵”,最终达到学习经典的目的。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学校每年都以此为契机组织读书小报、读书笔记展示,“书香班级”“读书小状元”评选以及“图书漂流”等丰富多彩的读书节活动;利用班会时间,低年级召开故事会,中年级召开交流会,高年级召开辩论会,师生共同“话”美德,改善了阅读环境、丰富了阅读资源、探索了阅读形式,创设了浓厚的书香氛围。
  牵手名家“画”美德。为充分发挥东城区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2014年11月29日,学校在燕京书画社开展了为期半个月的“名家牵手·百名小学生书画精品展——‘画’美德”活动。此次展览从1500幅学生作品中选出136幅作品与燕京书画社六位书画名家的作品同台展示。学生们的作品丰富多样,有的表现的是校园中的团结友爱、勤奋学习,有的表现的是家庭中的孝敬父母、尊敬长辈,还有的表现的是社会中的拾金不昧、助人为乐。一幅幅充满童真童趣、浸满学生风采的字画,表达了他们构建和谐社会、共创文明校园的美好愿望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展示了学校学生健康向上、奋发进取的良好精神风貌。
  树榜样,践行核心价值观
  一个榜样就是一本鲜活的教科书,能给人以精神激励。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学校紧紧围绕校园文化建设,以“梅兰竹菊”为依托,以“塑造优秀少年形象”为目标,发挥身边榜样的示范作用,引导学生发现榜样、学习榜样、争做榜样,展示学生充满活力的教育新姿。
  每天,学校宣传栏前面总是围着一群学生,因为在这片小小的天地里展示的是学校“美德少年”的动人形象。他们或自强不息、品学兼优;或尊老孝亲、乐于助人;或热心公益、富有爱心……我们借助榜样的作用,激励学生见贤思齐、崇德向善,引导学生以美德少年为榜样,从自我做起,关爱父母、关爱他人,关爱校园、关爱社会,做传统美德的积极实践者,争当弘扬美德的文明小使者,发挥传统美德的正能量,用美德托起未来的“中国梦”。
  时代呼唤传统美德,教育需要传统美德。一系列教育活动让学生找到了民族的根,获得了民族自豪感的源动力,同时,也赋予了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新内涵。我们相信,在民族传统美德的感召下,青少年一代一定会健康茁壮地成长!
  编辑 汪倩
其他文献
期刊
教育管理具有不可类比的特殊性,因为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因此,学校管理应该坚持“以人为本”,激发师生内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师生和学校的共同成长。  学校明确提出全校师生要努力践行“成功三要素”,即理想信仰、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突出以人为本,强调自我管理,体现精神引领,激发全校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等诸多方面的正能量。  1.教职工当家做主  学校按照“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要求
新的课程改革使教师角色发生了根本转变,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角色的重新建构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种背景下,学校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为依托,将校本科研的着力点定位于三个方面:定位于改革、改善学校的中心工作——教育教学上;定位于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上;定位于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上,以“自主—互助”增强教师的自我发展能力,使教师成长为科研型、学者型的教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只有扎根于大地,树木才能茁壮成长;有根的教育,才是有生命力的教育。我们倡导“做扎根的教育”,培育有根之人。在多年生命教育的积淀下,我们凝练出“树文化”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主题。  教育之根——生命教育核心理念  生命是教育开始的逻辑起点和最高目标,教育必须遵循人的生命规律。“感悟生命的真谛,引领成长的方向,探寻生命的意义”是生命教育的追求。生命教育核心理念正是学校“树文化”的起点
《北京市关于实施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意见(试行)》中明确指出,高一、高二年级学生应分别完成不少于5个工作日(40小时)的社区志愿服务,课余、假期共计2学分。作为课程改革
近年来,各地都在大力开展以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和节约粮食、节水、节电为主要内容的“三爱三节”教育,全市中小学也都在积极行动,开展形式多样的节粮教育。其实,提倡节约一直是《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重要内容,但是在一些中小学校,浪费粮食的现象还很严重。我们应该反思:我们的教育环节、管理方式、服务方式出了什么问题?还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完善?  首先,我们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分析出现
北京市第一中学将《中小学志愿服务手册》融入学校德育活动中,启动了多项志愿服务活动。“我和校园有个约定”旨在将“校园志愿服务就是从身边小事做起”的理念渗透给每一个学生;“胡同天使在行动”社区志愿服务旨在让学生找到社区大家庭的归属感、树立主人翁意识;东城区特殊教育学校志愿服务则让学生持续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北京市钟鼓楼文保所双语导游服务则将历史、语言等的学习与志愿服务相结合,旨在使学生真正能学以致用,做
为了进一步落实《关于进一步弘扬奥运精神建立和完善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意见》和《昌平区中小学志愿服务精神教育实验方案》,让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体验志愿服务主题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学生对他人、社区、社会的服务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学校成立了由校长担任组长的学校志愿服务精神教育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各年级组长、品德教师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小学阶段的《学做志愿者》手册中的“志愿者的先驱——顾拜旦与奥运”“南丁格尔与红十字运动”“雷锋精神代代传”等内容与品生、品社有一定的相关性。在中学阶段的《践行志愿者》中,也有与思想品德课相关的内容。因此,不少实验学校结合了品生(品社)、思品课学科内容进行实验。这样既拓宽了品生(品社)、思品课的内容外延,又使得志愿服务课程恰当落地,更是避免了重复教学,实现了课程内容之间的整合,实现了多重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