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向北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untaine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秋天,我把最饱满的那一粒,当作一枚提前衰老的落叶,捂在胸口。
  我站定的地方,是河西走廊,手扶的窗口,继续向北。
  生活有时,就是这么小,小到一個点上,小到弱不禁风,小到你要说出一句话时,找不到一个恰当的人。
  责任编辑:蒋建伟
其他文献
一  八人同行南下,散落在同一节车厢里,抬头聊聊天,低头扒手机。  就只两个小时,从浙南到闽南,这次行程的目的地就在我脚下。如果穿越,就回到了唐总章二年,我族祖先从中原来到闽地,平定叛乱,遂被后人称为“开漳圣王”。就回到了明崇祯十五年,我族这支祖先从这里迁徙到了浙南,他们北上的路程,不知走了多少时日。  “浙江的朋友,走喽,走喽!”举着小旗的地陪在喊。我却跟随祖先的脚步,回溯来时的路。  史上从闽
期刊
尖细的风从后院的墙缝里钻进来,他紧了紧身上的棉大衣,仍旧有些冷。  这才刚刚入冬,南方的天气就是这样奇怪,前几天还艳阳高照,没想到寒流直入,一下就让他冷得有点不知所措。他习惯坐在靠水壁那张破旧的沙发椅上,多少年来一直是这样。身后陈旧的水壁,张贴着久远年代里毛主席的画像,扭头看看,他会很自然地想起那些艰苦的岁月。时光像泛黄的纸张,残缺了边沿并结满厚厚的灰尘。  左边的墙壁上挂着母亲的遗像,母亲一直看
期刊
洞庭湖已镂刻成古色的酒葫芦,新墙河就是系在葫芦口子上的一条曲曲折折的白色缎练。从破岚口出发,一路的懵懵懂懂,我行吟在新墙河的历史与现实的时光隧道中。  新墙河古称微水,在众丘之下,山陵之中,是河流千年淤积的平畈,平坦坦舒展在丘陵山脚下,有时看起来好像是静止的,实际上在流淌着,微微地……我想,郦道元著《水经注》时,一定来过新墙河,否则不会有这么贴切的名字——微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千年以降,新墙
期刊
洞河深藏。  最先映入水面的是两岸的麦田,接着是山梁上的茅竹,它们都没能逃过深陷在深山里洞河的眼睛。而田野上那些小心翼翼的樱花,还没来得及争艳,就在春风里一一献给了洞河。八公里洞河一路向南,在茅坪造就了一段“虽群峰竞举,而荆山独秀”的“小桃源”之境。洞河发源于南漳县李庙镇胡家坪村,流经4个村,路过茅坪村老龙洞、将军石一带,我想,大概由此而得洞河之名吧。一不小心就遇到了楚国早期的都城文化遗址,沾着楚
期刊
头大尾小,东高西低,罗斗沙岛宛如一艘“月牙船”,停泊在琼州海峡东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伴着琼州海峡的潮水,罗斗沙岛一直在漂移,一刻都没停歇。后來,“罗斗沙”玩失踪,神秘地消失好几年。清康熙年间,“罗斗沙”又从海底突然冒出来,重新形成一片新沙洲。“罗斗沙”重出“江湖”后依旧保持原有的“江湖”习气,整天玩“水上漂”。  在人们的记忆里,罗斗沙曾是一个尘土飞扬、寸草不生的秃岛。上世
期刊
“我有个野婆婆”是儿时的戏言。虽然这个婆婆同我们家没有半点血缘关系,却有着长达半个世纪的情缘,直到前几年婆婆去世,这段情缘才画上句号。  故事要追溯到一九四几年,母亲才十二岁,由于家困人多日难,通过亲戚介绍,就来到我们家做了童养媳。婆家同娘家相隔有三十多里路,那年的某个初夏,母亲由娘家回来,走到半路上突遇老天变脸,顷刻间乌云密布、雷响电闪,黑不见人,驚骇的母亲蹲在地上不敢前行,一道亮光划破天空,吓
期刊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唐刘禹锡《陋室铭》里的这两句话,似乎是专为我们平南(古称龚州)畅岩山而写。  畅岩山并不高,仅数十丈;也不大,广一里许。此山虽没住过神仙,但文脉悠远。因为在宋代皇祜初年,此山曾住过三个非凡人物,一位是名满天下的濂溪先生,即周敦颐;另两位是洛学创始人、理学奠基人程颢、程颐,世称“二程夫子”。近千年来,本地民众虔诚地把他们列入星宿仙班,在文昌岩供奉着。  畅岩离城区并不远,约二
期刊
北风呼呼地刮着,我在高新区办完事,来到三五三六厂公交车站等2路车。不一会儿,车来了,人们蜂拥而上。  这时,上来一位60多岁的老农民工,他头上戴着橘黄色安全帽,白黄白黄的裤子右边膝盖处已经破烂,陈旧的黑色保暖裤从巴掌大的洞里露了出来,衣服上还粘着少许泥巴,有些瘸拐地走到公交车前边竖排座位后,一只手紧紧抓住座位旁的小柱子站着。侧坐在老农民工前面的女乘客站了起来,柔声对他说:“你坐吧!”老农民工摇了摇
期刊
母亲有高血压,常服药。可她从来不操心自己服药的事,好像服药与她无关。永远都是父亲倒好开水,凉到可喝时,一手心放有几粒药片,一手端水,来到母亲面前。  父亲在沙发上看电视,母亲递过一件衣服说,穿上。父亲说,不冷。母亲说,咋不冷?说罢,帮父亲把衣服披上。父亲尝了尝母亲碗里的饭,感觉有点凉了,端起饭碗就去厨房把饭加热。母亲吃饭慢,父亲每隔一会儿,都要试试母亲碗里的饭是否还热。  母亲用筷子在盘子里拨来拨
期刊
初夏的一個下午,我坐火车从济南回来。  晚霞映在车厢玻璃上,呈现出橘红色的光彩,舒适而又贴心。窗帘是自动的,只需摁住边沿轻轻往下一拽,便会自动弹上去,这样就能看到窗外的风景了。  后面隔一排有个农民工模样的人,看样子也想打开窗帘,只是尝试着摆弄了很久,还是打不开。农民工的脸窘得通红。是啊,这长途旅行,要是一点也看不到窗外的风景,多无聊啊!  我无意回头时,发现他紧盯着我这边的窗户愣神,半是羡慕,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