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大树西迁》:怎样浓缩五十年?
2012年初春,我接到了数字戏曲电影《大树西迁》的片约。说句实话,那时候对戏曲片怎么拍,心里边一点底都没有。虽然从影多年,但对秦腔艺术不甚了解,对戏曲片也没有研究。唯一的经历是二十多年前,曾经跟随易东林导演拍摄过《周仁回府》,记忆已是朦胧而遥远的。
《大树西迁》通过孟冰茜教授一家三代人西迁五十年的奋斗历程,饱含深情地歌颂交通大学西迁,歌颂优秀知识分子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高尚情怀,歌颂大西北人民群众勤劳纯朴崇尚知识的卓越品质,故事真切感人,情节起伏跌宕,人物鲜活生动,洋溢着开拓奋进的时代精神,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精品巨制。
《大树西迁》是当代舞台艺术的经典之作,盛演多年,获奖无数。优美的唱腔,精湛的演出,出神入化的场景设计,高潮迭起的剧场效果,作为秦腔艺术现代化的经典案例,深受观众喜爱。
当主创人员看完舞台演出后,大家一面为之深深感动,一面感到心里沉甸甸的。如何将这部舞台精品搬上银幕?如何保留她的艺术精髓?怎样在舞台表演的基础上,运用电影语言,将秦腔艺术加以电影化?一个崭新的课题,摆在这群门外汉面前。
回顾西影厂的历史,老一代艺术家为将舞台艺术精品搬上银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拍摄了《桃花扇》、《三滴血》、《杏花村》、《屠夫状元》、《丝路花雨》等一批经典的舞台艺术片。现在接力棒传到我们这一代人手里了,我们该如何去做?怎样做得更有新意?
《大树西迁》最大的难点,是整整五十年的时间跨度。从1957年交大西迁开始,叙述到2007年为止。在舞台上,场景浓缩为七幕。舞台美术用简约而写意的手法,浓缩了五十年的沧桑岁月。但是,在银幕上,我们应该怎样再现?把人物放在怎样的场景中去?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巨大难题。
舞台剧跟电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形式。两种艺术形式最大的区别是:舞台剧要在狭小的场景中完成最集中的矛盾冲突,而电影则希望通过更多的场景来拓展人物活动空间,丰富视听感受。所以在创作伊始,场景问题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大树西迁》的主要场景从五十年代告别上海,到在西安安家落户,从荒草地里自己动手建设校园;到简陋的宿舍里熬过天寒地冻的岁月;再到文化革命的腥风血雨;直至改革开放的春天。结尾时,主人公孟冰茜重回大上海后,再次踏上西迁的征程。场景回到日新月异的浦东新区和焕然一新的新校园。假如采用实景拍摄,需要搭建多少场景?才能再现交大西迁五十年史诗般的历史变迁?
假如采用摄影棚内的布景,更需要更换多少次布景?才能展示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按照传统工艺,绘景师傅要将摄影棚里的巨大布景手绘完成。撇开更换布景幕布的巨额开支不说,手工绘景更换一次至少需要一周时间,这样的工作效率,我们的摄制周期根本无法承受。
这时候,一个新的选择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即虚拟演播技术。这个技术可以将虚拟演播技术应用到摄影棚里,运用电脑制作背景效果,用实时合成背景取代传统的绘制背景。这样效果丰富,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但是,当时国内尚无在影视剧中应用的先例,假如贸然使用,冒险的成分很大。后果也无法预估。怎么办?
分析了种种选择的利弊之后,我们决定铤而走险,进行尝试。接下来便是紧张地制作背景图。这些电子背景图尺寸巨大,要能环绕整个摄影棚,满足全景甚至大全景的要求。为了弄清楚虚拟场景跟实景结合的许多细节,我们带着全套设备,即摄像设备和虚拟演播设备,以及所有照明器材,三次进棚进行试验。一般数字电影的筹备期一个月足矣,而这部戏我们用了足足用了三个月。
主创人员认真研究舞台背景的风格和寓意,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在丰富和补充的过程中,不能背离舞台背景的基础。场景设计力求突出象征、写意、唯美、简约的美学特征。避免写实倾向,避免做相反的努力。
按照预先设计的要求,所有背景均采用虚拟环境,所有表演区均采用实景,所有重场戏均需单独设计场景。不能一景多用。不能让演员在虚拟环境中表演。精心选择与主要人物有精神联系、有戏剧内涵的的道具陈设,减少将政治化的标语口号,不用政治色彩浓厚的张贴画等等。
根据陈院长的要求,我们突出树在全剧布景中的作用。我们将校园里各个时期的建筑物推向背景,尽量虚处理,仅做点缀之用。不做具象化表现或者强调。集中笔墨突出不同年代的树,不同季节的树,不同色彩的枝叶,让大树成为一种生生不息,充满生命力量的象征。
我们还注意了天空色彩的设计。这些在实景拍摄中无法控制的事情,现在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计加工了。日景天空要有云彩,黄昏天空要有晚霞,夜景天空要带密度。尽量注意虚拟背景和实景之间,在风格上味道上的协调和统一。避免两张皮的倾向。
在新技术的支持下,我们根据剧情需要设计了季节的变化。主人公初来大西北的建校时期是天寒地冻的初春,文革期间是冰雪覆盖的严冬,改革开放之初用春暖花开的时节,新世纪则是硕果累累的深秋季节。这些效果在舞台上做不到,在实景中也难以实现。
该片于2012年4月15日开机,4月30日停机。前期拍摄全部在摄影棚里完成。虽然经过反复试验,以为心中有数了,但开机以后还是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实景与虚拟场景的同步运动问题,实景与虚拟场景的透视关系问题,实景与虚拟场景色调不统一的问题,抠像不干净的问题等等。这些技术问题给我们现场拍摄带来了许多困扰。
大家虽然常常急得上火,但是一点用处也没有。电脑工程师也是第一次接触影视,他们也常常急得满头大汗。大家从开始的互相埋怨,到后来互相安慰,互相鼓励,因为我们已经没有回头的路可以走。就这样,我们一边发现新问题,一边研究新对策,一面寻求恰当的解决方法,一路上磕磕绊绊地,终于艰难地完成了前期拍摄任务。
在后期剪接的过程中,对过门和间奏的画面如何处理?这历来是戏曲片导演最头疼的问题。为了加快影片节奏,开始也试图进行取舍。但是,如果对音乐进行剪辑,那么音乐的完整性就会遭到破坏。在舞台上,当过门响起时,或者间奏延续时,演员可以在那里等待。但是,在镜头面前怎么办? 经过反复琢磨,终于发现这些地方是我们穿插镜头,展示想象力的的最佳位置。我们可以借此机会,展示与人物情绪紧密相关的场景和画面。这样对人物情感起到了延伸和丰富的作用。例如第七幕中老年的孟冰茜,面对留在大上海,还是重回大西北的艰难选择,她心潮澎湃。在酣畅淋漓,荡气回肠的唱腔中,镜头时而展示高楼林立的大上海,时而表现大西北的莽莽高原。时而闪回初到大西北的艰难生活,时而闪回文革的艰难岁月,效果非常令人振奋。
虚拟演播技术虽然有很多优点,但它对拍摄角度限制较大。所有机位必须在程序设定的范围之内进行,镜头运动时牵扯到前后景透视关系的协调,难度也比较大,使电影语言的发挥受到很大限制,给这部戏留下了许多遗憾。
现在回想起来,主创人员在困难面前,不放弃,不气馁,敢于迎接挑战,动脑筋想办法,跟电脑工程师一起,克服重重困难,敢于坚持下去的敬业精神,很值得怀念。
二、《迟开的玫瑰》:怎样展示场景与人物精神的内在联系?
《大树西迁》之后,接下来的任务是另一部现代戏的经典之作《迟开的玫瑰》。《迟开的玫瑰》描写了年仅19岁的乔雪梅,不幸遭遇母亲去世的横祸,她毅然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一面照顾父亲,一面将弟弟妹妹抚养成人,为此她甚至失去了深爱的恋人……
该剧从1999年首演至今,演出已逾600场,屡获国家级大奖,所以创作压力依然很大。是采用实景拍摄?还是在摄影棚里搭景?是否采用电脑合成?各种拍法均有利弊,到底该怎么选择?
在创作之初,该剧作者陈院长向我阐述了他的创作意图。他说,这是一部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作品。从1999年首演到现在的十余年间,一直盛演不衰。人物内在的精神,与古老的民居一样,虽然历经沧桑,至今依然闪耀着光彩。他向我阐明了场景与人物精神的内在联系,让我们找到了解决场景问题的钥匙。

为了更好地诠释这种内在联系,我们确定了实景拍摄加特技的拍摄方案。实景拍摄的特点是真实感强,生活气息浓厚,还可以获得丰富的视角。将舞台剧的单一视角,转化为电影的多视角,增加艺术表现力。
但是,在真实环境下,怎样展现舞台美术那种写意与空灵?戏曲艺术程式化的表演,洗练的台词,精美的唱腔,都是跟舞台意境融为一体的,我们不能因为场景走向真实,丧失了舞台艺术的精髓。怎样处理真实与虚拟的关系?怎样处理写实与写意的关系?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如果说《大树西迁》拍摄时筹备仓促,创作准备不足,对舞台艺术和特技手段都不那么熟悉。留下了很多遗憾。那么《迟开的玫瑰》就有了不少经验和教训,完全应该做到准备充足,结果更完美才行。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努力:
首先,努力拓展舞台空间,打破时空局限。如舞台上浓缩在一起的,需要重点展开的。将单一的主场景扩展为:室内、院子、街道、牌楼等。根据剧情发展,一直延伸到海南、军营和国外……
舞台上通下水道的设计,别具一格。因为舞台上没有空间,只能将演员局限于舞台一隅。在实景中拍摄就可以展开。但放在那里合适呢?固定在某个场景对表演的局限很大。于是我们将下水道设置在院子、街道、牌楼等多处。反正这片老城区的下水系统都已年久失修,放在哪里都合情合理。
其次,由于该剧舞台演出已经十余年,虽然好评如潮,但演员的年龄问题已经日益凸显。年龄感在舞台上可以用化妆掩饰,但在高清数字画质面前,在中近景的镜头里面,将一览无余。这个问题该怎样解决?
但是,演员的年龄问题带来了另一种可能性,即分阶段使用演员。我们将主要角色设计为三茬:童年的、青年的、中年的。童年的用于闪回、青年的用于序幕和第一幕、中年的主力阵容则用于第二幕以后的场次,做到演员年龄感与剧情基本吻合。但全剧的唱腔则由中年的明星阵容完成,他们的演唱功底和对人物的深刻把握,没有人可以超越。
舞台剧的时间从乔雪梅高中毕业开始,直到三十六岁结婚,跨度约为十六年,影片中增加了童年部分后,将时间跨度延长至二十六年。就这样,我们用延长时间线,更换不同年龄段演员的方法,既解决了演员的年龄感问题,又增加了剧情的艺术张力。但是,这为化妆造型提出一个艰巨任务,就是要把这三个年龄段的演员,以中年的主力阵容为出发点,逐一衔接起来。
另外,我们在环境设计上,注重突出传统民居中的文化元素。使传统文化元素与主人公乔雪梅的传统美德交相呼应。在场景陈设中注重精炼,避免多而杂。注重细节和典型道具的运用。丰富气氛变化,设计雨景和雪景。打破单一季节,增加季节变化。在闪回中增加秋季、冬季的场面。增加岁月感。为此我们为主要人物特意制作了不同季节的服装。
为了克服戏曲片唱腔冗长,场景简单,画面单调的不足,需要拓展丰富多样的特技手段、既要丰富视觉内容。还要使传统艺术更加时尚,更加现代,更加靓丽好看。在大胆使用特技手段的同时,要注意使特技为人物情绪服务,为舞台意境服务,一定做到传情达意、出神入化、异常新颖、富有变化。
在闪回内容的设计上,我们注重发掘视听内涵,展示广阔时空。如唱腔中提到的,需要重点展示的几个重要空间,我们都逐一展示在观众面前。例如:姊妹四人的童年生活,豆豆在军营训练、芳芳在海南创业、婷婷在异国大学攻读、乔雪梅创办敬老院等。
采景时,为了寻找符合剧情要求的大院,我们跑遍了关中地区所有保存完好的传统民居。如韩城党家村、扶风风情园、关中民俗博物院、白鹿原影视基地等。要么格局太小,难以施展;要么传统建筑的风格不明显,文化元素不够浓厚;要么价格谈不下来。无奈之下,我们一直跑到山西太谷。
那里的常家大院恢弘气势,院落很多,文化元素特点鲜明,建筑风格跟关中建筑完全吻合。常家大院的石雕有护栏、门兽、护墙等,雕刻粗犷而细腻,相映得彰,别具一格。可以满足对场景的全部需求,于是我们将主场景定在了那里。 2013年4月,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迟开的玫瑰》在山西太古开机。开机后一直较为顺利,直到第十天,该拍乔雪梅出嫁的重场戏的时候,天公突然变了脸,阴沉沉的一丝光亮都没有。为了保证重场戏的艺术质量,我们决定等待天气好转,让乔雪梅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出嫁。没想到第二天等来了一场大雪。所有的场景都被茫茫大雪覆盖。
这种天气在四月下旬的山西是极为罕见的。我们一面在室内加拍蓝幕特技的内容,一面紧急调来童年组和青年组的演员,加拍雪景戏。把能改在雪景拍摄的场景,都改在大雪中拍摄。比如军营训练、制衣厂、病房内等等。这场意外的雪景,为我们的影片平添了一道风景。
《迟开的玫瑰》舞台上有几处神来之笔,一是乔雪梅和温欣在梦幻中相会的情景。二是姐妹四人穿越时空,翩然起舞的电话舞场景。这两个段落在舞台光效的烘托下,犹如梦幻一般,很有意境。但是,在电影里面却难以展示舞台上的那种意蕴。
从舞台剧改编成电影,是一个想象空间变化的过程,舞台上所有不确定的、象征的隐喻的、话里话外的,在电影里面都需要变成真实的确定的东西。我们虽然创作了一些不错的段落,但是,当面对这样精彩的梦幻世界时,电影的语言也会有相形见拙的时候。真是技术含量越高,表达越准确,想象空间越受限制。这是与舞台剧相比的一个遗憾之处。
三、《西京故事》:怎样诠释农民工的西京梦?
2013年夏天,《迟开的玫瑰》的后期还没有完成,紧接着面对的新课题,是又一部经典力作《西京故事》。《西京故事》是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于2011年推出的大型秦腔现代剧。这部秦腔大戏真实地再现了一个农民家庭家长罗天福如何供读两个大学生孩子,并教导他们在城市如何自强不息、努力实现梦想的过程。切实再现农民工的生活现状与城市融合过程中展现出的新矛盾、新问题。
《西京故事》舞台演出时上座率很高,剧场效果也很强烈。网上对这部戏好评如潮,门票也是一票难求。每当剧院演出该戏时,剧院门前都围满了期待入场的观众,还有一堆黄牛在那里倒票。可见受欢迎的程度非同一般。
把舞台剧改编成电影,首先要处理的依然是场景问题。具体地说就是空间的拓展和场次的增加。这种调整可以是场景切分,也就是将舞台剧中的场景从大化小。也可以是场景再生;甚至可以是场景原创:在把握原著基础上,对舞台上没有表现的情节进行再创作,从而使故事更丰满。由于有了《大树西迁》和《迟开的玫瑰》的拍摄经验,我们对舞台场景进行了大胆的分割。以舞美设计的意境为出发点,扩展和延伸剧中人物的生活空间。
关于主要场景,剧本提示这样描述:故事发生在一个叫文庙巷的大院内。整个院子由一个废弃的厂房改建而成,高高低低、上上下下住了数十位农民工和各色人等,空间十分拥挤。一棵老唐槐,饱经沧桑地挺立在院中,庞大的树冠都用各种支架撑持着,葳蕤苍劲,如诗如画。唐槐背后的古建筑群和摩天大楼依稀可见。
在当下的西安,要找到这样的环境,并非易事。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中村正在迅速地消失。去年还拍过戏的老房子,今年已经面目全非了。于是,全体主创四处打听,美工师不辞辛劳跑遍了西安城区仅有的城中村,没有找到理想的目标。然后又扩大范围,在近郊外县搜寻。
最后,终于在射击场旁边,发现了体育局的一个旧的仓库,这个院子年代久远,陈旧的库房跟周围曲江新区的现代化建筑反差很大。院子里很宽敞,有充足的表演区。非常符合剧情的要求。我们对场景进行了必要的加工,制作了一个千年唐槐,再现了舞台设计的意境。
主场景虽然有了,但这还不够。我们还需要设计一些跟城中村形成对照关系的城市景观,作为人物的活动场所,以展示大城市的魅力,丰富西京城的色彩。这种城市景观要充满现代气息和时尚元素,跟城中村恶劣的生存环境形成鲜明对照。同时还要便于控制环境,以方便拍摄。最终,这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景观我们选择了大唐不夜城。
当时,我们还有一个困惑,是第六幕中救火那场戏的拍摄方法。舞台上的这个段落是全剧的高潮,火光冲天,锣鼓齐鸣,呐喊震天,武行们个个腾云驾雾,各显其能。但是,这种纯粹的舞台表演能不能放到实景中去?舞台的假定性在实景中会不会被破坏?观众能不能接受?
是写实还是写意?这是舞台剧跟电影的根本区别,写实实到什么程度?在实景中如何写意?怎样将舞台表演跟实景相结合?往真实上靠到什么程度才算合适?其中的度怎样把握?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细节性的问题,都需要我们逐一判断,提出解决方案。
《西京故事》还有一个不同于《大树西迁》和《迟开的玫瑰》的地方,就是有许多舞蹈段落。比如罗天福一家出场,八个媳妇进城,新来的一家进城等等。这些段落音乐动感强烈,舞蹈动作色彩鲜明,在舞台上就很出彩,令人赏心悦目。但在银幕上怎么办?
我们让剧中人物在节奏明快的行进音乐中,穿过不同的空间。例如:让每一组来到西京城的农民工,都要走过几个不同的空间。从古老的城墙到气势恢宏的大唐不夜城;再从城中村狭窄的小巷,到那个年久失修的小院。使人物活动空间得到了丰富的同时,突出了繁华现代的大城市与简陋陈旧的城中村的强烈对比。为此我们将同样一段舞蹈在不同的空间里反复拍摄。后期中利用音乐的节奏进行快速剪接,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在结尾处,舞台剧设计了一场大合唱,演员们在这段慷慨激昂的大合唱中进行谢幕。这是舞台演出的必要环节,也是演员与观众互动的重要时刻。但在银幕上,谢幕显然没有必要。但那段令人热血沸腾大合唱怎么办?怎样诠释这段气势恢宏催人向上的辉煌音乐?
经过反复思考,我们将剧中预示到,但在舞台上无法展示的生活轨迹和人物命运,一一呈现了出来。例如:农民工们送别老罗;老罗回到日夜思念的家乡;甲秀的千层饼店开业;房东一家的转变;金锁仔细地照顾伤残老人;新来的农民工兄弟,在西京城里继续拼搏的场面等等。西京城里的故事从此开始了崭新的篇章。
《西京故事》2013年9月4日在西安交大开机,9月16日在陕南镇安县停机,经过十二天的紧张拍摄,结束了前期工作。
在后期制作中,我们更加注重画面与音乐的节奏关系,注意画面跟音乐节奏和锣鼓点的有机融合。《西京故事》的音乐跟《大树西迁》、《迟开的玫瑰》的音乐一样,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反复锤炼的,非常悦耳动听。在节奏急促的段落中,我们找到快速切换的方法,使观众的视听感觉完全对应,让观众的情感的想象力在声画一体的感受中得以释放。
如今,《西京故事》、《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三部现代戏以为普通人立传为主旨的“陈彦现代戏三部曲”,均已经搬上银幕了。虽然我们做了许多探索和努力,但其中肯定有不少遗憾。如果说这三部戏曲片能受到观众的喜爱,首先是来自陈彦剧作的艺术力量,和李梅、李东桥等舞台名角的精湛演出。我们希望这些舞台精品插上电影的翅膀,走进千家万户,让更多的观众感受到秦腔的艺术魅力。
(作者系西部电影集团导演)
2012年初春,我接到了数字戏曲电影《大树西迁》的片约。说句实话,那时候对戏曲片怎么拍,心里边一点底都没有。虽然从影多年,但对秦腔艺术不甚了解,对戏曲片也没有研究。唯一的经历是二十多年前,曾经跟随易东林导演拍摄过《周仁回府》,记忆已是朦胧而遥远的。
《大树西迁》通过孟冰茜教授一家三代人西迁五十年的奋斗历程,饱含深情地歌颂交通大学西迁,歌颂优秀知识分子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高尚情怀,歌颂大西北人民群众勤劳纯朴崇尚知识的卓越品质,故事真切感人,情节起伏跌宕,人物鲜活生动,洋溢着开拓奋进的时代精神,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精品巨制。
《大树西迁》是当代舞台艺术的经典之作,盛演多年,获奖无数。优美的唱腔,精湛的演出,出神入化的场景设计,高潮迭起的剧场效果,作为秦腔艺术现代化的经典案例,深受观众喜爱。
当主创人员看完舞台演出后,大家一面为之深深感动,一面感到心里沉甸甸的。如何将这部舞台精品搬上银幕?如何保留她的艺术精髓?怎样在舞台表演的基础上,运用电影语言,将秦腔艺术加以电影化?一个崭新的课题,摆在这群门外汉面前。
回顾西影厂的历史,老一代艺术家为将舞台艺术精品搬上银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拍摄了《桃花扇》、《三滴血》、《杏花村》、《屠夫状元》、《丝路花雨》等一批经典的舞台艺术片。现在接力棒传到我们这一代人手里了,我们该如何去做?怎样做得更有新意?
《大树西迁》最大的难点,是整整五十年的时间跨度。从1957年交大西迁开始,叙述到2007年为止。在舞台上,场景浓缩为七幕。舞台美术用简约而写意的手法,浓缩了五十年的沧桑岁月。但是,在银幕上,我们应该怎样再现?把人物放在怎样的场景中去?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巨大难题。
舞台剧跟电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形式。两种艺术形式最大的区别是:舞台剧要在狭小的场景中完成最集中的矛盾冲突,而电影则希望通过更多的场景来拓展人物活动空间,丰富视听感受。所以在创作伊始,场景问题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大树西迁》的主要场景从五十年代告别上海,到在西安安家落户,从荒草地里自己动手建设校园;到简陋的宿舍里熬过天寒地冻的岁月;再到文化革命的腥风血雨;直至改革开放的春天。结尾时,主人公孟冰茜重回大上海后,再次踏上西迁的征程。场景回到日新月异的浦东新区和焕然一新的新校园。假如采用实景拍摄,需要搭建多少场景?才能再现交大西迁五十年史诗般的历史变迁?
假如采用摄影棚内的布景,更需要更换多少次布景?才能展示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按照传统工艺,绘景师傅要将摄影棚里的巨大布景手绘完成。撇开更换布景幕布的巨额开支不说,手工绘景更换一次至少需要一周时间,这样的工作效率,我们的摄制周期根本无法承受。
这时候,一个新的选择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即虚拟演播技术。这个技术可以将虚拟演播技术应用到摄影棚里,运用电脑制作背景效果,用实时合成背景取代传统的绘制背景。这样效果丰富,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但是,当时国内尚无在影视剧中应用的先例,假如贸然使用,冒险的成分很大。后果也无法预估。怎么办?
分析了种种选择的利弊之后,我们决定铤而走险,进行尝试。接下来便是紧张地制作背景图。这些电子背景图尺寸巨大,要能环绕整个摄影棚,满足全景甚至大全景的要求。为了弄清楚虚拟场景跟实景结合的许多细节,我们带着全套设备,即摄像设备和虚拟演播设备,以及所有照明器材,三次进棚进行试验。一般数字电影的筹备期一个月足矣,而这部戏我们用了足足用了三个月。
主创人员认真研究舞台背景的风格和寓意,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在丰富和补充的过程中,不能背离舞台背景的基础。场景设计力求突出象征、写意、唯美、简约的美学特征。避免写实倾向,避免做相反的努力。
按照预先设计的要求,所有背景均采用虚拟环境,所有表演区均采用实景,所有重场戏均需单独设计场景。不能一景多用。不能让演员在虚拟环境中表演。精心选择与主要人物有精神联系、有戏剧内涵的的道具陈设,减少将政治化的标语口号,不用政治色彩浓厚的张贴画等等。
根据陈院长的要求,我们突出树在全剧布景中的作用。我们将校园里各个时期的建筑物推向背景,尽量虚处理,仅做点缀之用。不做具象化表现或者强调。集中笔墨突出不同年代的树,不同季节的树,不同色彩的枝叶,让大树成为一种生生不息,充满生命力量的象征。
我们还注意了天空色彩的设计。这些在实景拍摄中无法控制的事情,现在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计加工了。日景天空要有云彩,黄昏天空要有晚霞,夜景天空要带密度。尽量注意虚拟背景和实景之间,在风格上味道上的协调和统一。避免两张皮的倾向。
在新技术的支持下,我们根据剧情需要设计了季节的变化。主人公初来大西北的建校时期是天寒地冻的初春,文革期间是冰雪覆盖的严冬,改革开放之初用春暖花开的时节,新世纪则是硕果累累的深秋季节。这些效果在舞台上做不到,在实景中也难以实现。
该片于2012年4月15日开机,4月30日停机。前期拍摄全部在摄影棚里完成。虽然经过反复试验,以为心中有数了,但开机以后还是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实景与虚拟场景的同步运动问题,实景与虚拟场景的透视关系问题,实景与虚拟场景色调不统一的问题,抠像不干净的问题等等。这些技术问题给我们现场拍摄带来了许多困扰。
大家虽然常常急得上火,但是一点用处也没有。电脑工程师也是第一次接触影视,他们也常常急得满头大汗。大家从开始的互相埋怨,到后来互相安慰,互相鼓励,因为我们已经没有回头的路可以走。就这样,我们一边发现新问题,一边研究新对策,一面寻求恰当的解决方法,一路上磕磕绊绊地,终于艰难地完成了前期拍摄任务。
在后期剪接的过程中,对过门和间奏的画面如何处理?这历来是戏曲片导演最头疼的问题。为了加快影片节奏,开始也试图进行取舍。但是,如果对音乐进行剪辑,那么音乐的完整性就会遭到破坏。在舞台上,当过门响起时,或者间奏延续时,演员可以在那里等待。但是,在镜头面前怎么办? 经过反复琢磨,终于发现这些地方是我们穿插镜头,展示想象力的的最佳位置。我们可以借此机会,展示与人物情绪紧密相关的场景和画面。这样对人物情感起到了延伸和丰富的作用。例如第七幕中老年的孟冰茜,面对留在大上海,还是重回大西北的艰难选择,她心潮澎湃。在酣畅淋漓,荡气回肠的唱腔中,镜头时而展示高楼林立的大上海,时而表现大西北的莽莽高原。时而闪回初到大西北的艰难生活,时而闪回文革的艰难岁月,效果非常令人振奋。
虚拟演播技术虽然有很多优点,但它对拍摄角度限制较大。所有机位必须在程序设定的范围之内进行,镜头运动时牵扯到前后景透视关系的协调,难度也比较大,使电影语言的发挥受到很大限制,给这部戏留下了许多遗憾。
现在回想起来,主创人员在困难面前,不放弃,不气馁,敢于迎接挑战,动脑筋想办法,跟电脑工程师一起,克服重重困难,敢于坚持下去的敬业精神,很值得怀念。
二、《迟开的玫瑰》:怎样展示场景与人物精神的内在联系?
《大树西迁》之后,接下来的任务是另一部现代戏的经典之作《迟开的玫瑰》。《迟开的玫瑰》描写了年仅19岁的乔雪梅,不幸遭遇母亲去世的横祸,她毅然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一面照顾父亲,一面将弟弟妹妹抚养成人,为此她甚至失去了深爱的恋人……
该剧从1999年首演至今,演出已逾600场,屡获国家级大奖,所以创作压力依然很大。是采用实景拍摄?还是在摄影棚里搭景?是否采用电脑合成?各种拍法均有利弊,到底该怎么选择?
在创作之初,该剧作者陈院长向我阐述了他的创作意图。他说,这是一部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作品。从1999年首演到现在的十余年间,一直盛演不衰。人物内在的精神,与古老的民居一样,虽然历经沧桑,至今依然闪耀着光彩。他向我阐明了场景与人物精神的内在联系,让我们找到了解决场景问题的钥匙。

为了更好地诠释这种内在联系,我们确定了实景拍摄加特技的拍摄方案。实景拍摄的特点是真实感强,生活气息浓厚,还可以获得丰富的视角。将舞台剧的单一视角,转化为电影的多视角,增加艺术表现力。
但是,在真实环境下,怎样展现舞台美术那种写意与空灵?戏曲艺术程式化的表演,洗练的台词,精美的唱腔,都是跟舞台意境融为一体的,我们不能因为场景走向真实,丧失了舞台艺术的精髓。怎样处理真实与虚拟的关系?怎样处理写实与写意的关系?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如果说《大树西迁》拍摄时筹备仓促,创作准备不足,对舞台艺术和特技手段都不那么熟悉。留下了很多遗憾。那么《迟开的玫瑰》就有了不少经验和教训,完全应该做到准备充足,结果更完美才行。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努力:
首先,努力拓展舞台空间,打破时空局限。如舞台上浓缩在一起的,需要重点展开的。将单一的主场景扩展为:室内、院子、街道、牌楼等。根据剧情发展,一直延伸到海南、军营和国外……
舞台上通下水道的设计,别具一格。因为舞台上没有空间,只能将演员局限于舞台一隅。在实景中拍摄就可以展开。但放在那里合适呢?固定在某个场景对表演的局限很大。于是我们将下水道设置在院子、街道、牌楼等多处。反正这片老城区的下水系统都已年久失修,放在哪里都合情合理。
其次,由于该剧舞台演出已经十余年,虽然好评如潮,但演员的年龄问题已经日益凸显。年龄感在舞台上可以用化妆掩饰,但在高清数字画质面前,在中近景的镜头里面,将一览无余。这个问题该怎样解决?
但是,演员的年龄问题带来了另一种可能性,即分阶段使用演员。我们将主要角色设计为三茬:童年的、青年的、中年的。童年的用于闪回、青年的用于序幕和第一幕、中年的主力阵容则用于第二幕以后的场次,做到演员年龄感与剧情基本吻合。但全剧的唱腔则由中年的明星阵容完成,他们的演唱功底和对人物的深刻把握,没有人可以超越。
舞台剧的时间从乔雪梅高中毕业开始,直到三十六岁结婚,跨度约为十六年,影片中增加了童年部分后,将时间跨度延长至二十六年。就这样,我们用延长时间线,更换不同年龄段演员的方法,既解决了演员的年龄感问题,又增加了剧情的艺术张力。但是,这为化妆造型提出一个艰巨任务,就是要把这三个年龄段的演员,以中年的主力阵容为出发点,逐一衔接起来。
另外,我们在环境设计上,注重突出传统民居中的文化元素。使传统文化元素与主人公乔雪梅的传统美德交相呼应。在场景陈设中注重精炼,避免多而杂。注重细节和典型道具的运用。丰富气氛变化,设计雨景和雪景。打破单一季节,增加季节变化。在闪回中增加秋季、冬季的场面。增加岁月感。为此我们为主要人物特意制作了不同季节的服装。
为了克服戏曲片唱腔冗长,场景简单,画面单调的不足,需要拓展丰富多样的特技手段、既要丰富视觉内容。还要使传统艺术更加时尚,更加现代,更加靓丽好看。在大胆使用特技手段的同时,要注意使特技为人物情绪服务,为舞台意境服务,一定做到传情达意、出神入化、异常新颖、富有变化。
在闪回内容的设计上,我们注重发掘视听内涵,展示广阔时空。如唱腔中提到的,需要重点展示的几个重要空间,我们都逐一展示在观众面前。例如:姊妹四人的童年生活,豆豆在军营训练、芳芳在海南创业、婷婷在异国大学攻读、乔雪梅创办敬老院等。
采景时,为了寻找符合剧情要求的大院,我们跑遍了关中地区所有保存完好的传统民居。如韩城党家村、扶风风情园、关中民俗博物院、白鹿原影视基地等。要么格局太小,难以施展;要么传统建筑的风格不明显,文化元素不够浓厚;要么价格谈不下来。无奈之下,我们一直跑到山西太谷。
那里的常家大院恢弘气势,院落很多,文化元素特点鲜明,建筑风格跟关中建筑完全吻合。常家大院的石雕有护栏、门兽、护墙等,雕刻粗犷而细腻,相映得彰,别具一格。可以满足对场景的全部需求,于是我们将主场景定在了那里。 2013年4月,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迟开的玫瑰》在山西太古开机。开机后一直较为顺利,直到第十天,该拍乔雪梅出嫁的重场戏的时候,天公突然变了脸,阴沉沉的一丝光亮都没有。为了保证重场戏的艺术质量,我们决定等待天气好转,让乔雪梅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出嫁。没想到第二天等来了一场大雪。所有的场景都被茫茫大雪覆盖。
这种天气在四月下旬的山西是极为罕见的。我们一面在室内加拍蓝幕特技的内容,一面紧急调来童年组和青年组的演员,加拍雪景戏。把能改在雪景拍摄的场景,都改在大雪中拍摄。比如军营训练、制衣厂、病房内等等。这场意外的雪景,为我们的影片平添了一道风景。
《迟开的玫瑰》舞台上有几处神来之笔,一是乔雪梅和温欣在梦幻中相会的情景。二是姐妹四人穿越时空,翩然起舞的电话舞场景。这两个段落在舞台光效的烘托下,犹如梦幻一般,很有意境。但是,在电影里面却难以展示舞台上的那种意蕴。
从舞台剧改编成电影,是一个想象空间变化的过程,舞台上所有不确定的、象征的隐喻的、话里话外的,在电影里面都需要变成真实的确定的东西。我们虽然创作了一些不错的段落,但是,当面对这样精彩的梦幻世界时,电影的语言也会有相形见拙的时候。真是技术含量越高,表达越准确,想象空间越受限制。这是与舞台剧相比的一个遗憾之处。
三、《西京故事》:怎样诠释农民工的西京梦?
2013年夏天,《迟开的玫瑰》的后期还没有完成,紧接着面对的新课题,是又一部经典力作《西京故事》。《西京故事》是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于2011年推出的大型秦腔现代剧。这部秦腔大戏真实地再现了一个农民家庭家长罗天福如何供读两个大学生孩子,并教导他们在城市如何自强不息、努力实现梦想的过程。切实再现农民工的生活现状与城市融合过程中展现出的新矛盾、新问题。
《西京故事》舞台演出时上座率很高,剧场效果也很强烈。网上对这部戏好评如潮,门票也是一票难求。每当剧院演出该戏时,剧院门前都围满了期待入场的观众,还有一堆黄牛在那里倒票。可见受欢迎的程度非同一般。
把舞台剧改编成电影,首先要处理的依然是场景问题。具体地说就是空间的拓展和场次的增加。这种调整可以是场景切分,也就是将舞台剧中的场景从大化小。也可以是场景再生;甚至可以是场景原创:在把握原著基础上,对舞台上没有表现的情节进行再创作,从而使故事更丰满。由于有了《大树西迁》和《迟开的玫瑰》的拍摄经验,我们对舞台场景进行了大胆的分割。以舞美设计的意境为出发点,扩展和延伸剧中人物的生活空间。
关于主要场景,剧本提示这样描述:故事发生在一个叫文庙巷的大院内。整个院子由一个废弃的厂房改建而成,高高低低、上上下下住了数十位农民工和各色人等,空间十分拥挤。一棵老唐槐,饱经沧桑地挺立在院中,庞大的树冠都用各种支架撑持着,葳蕤苍劲,如诗如画。唐槐背后的古建筑群和摩天大楼依稀可见。
在当下的西安,要找到这样的环境,并非易事。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中村正在迅速地消失。去年还拍过戏的老房子,今年已经面目全非了。于是,全体主创四处打听,美工师不辞辛劳跑遍了西安城区仅有的城中村,没有找到理想的目标。然后又扩大范围,在近郊外县搜寻。
最后,终于在射击场旁边,发现了体育局的一个旧的仓库,这个院子年代久远,陈旧的库房跟周围曲江新区的现代化建筑反差很大。院子里很宽敞,有充足的表演区。非常符合剧情的要求。我们对场景进行了必要的加工,制作了一个千年唐槐,再现了舞台设计的意境。
主场景虽然有了,但这还不够。我们还需要设计一些跟城中村形成对照关系的城市景观,作为人物的活动场所,以展示大城市的魅力,丰富西京城的色彩。这种城市景观要充满现代气息和时尚元素,跟城中村恶劣的生存环境形成鲜明对照。同时还要便于控制环境,以方便拍摄。最终,这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景观我们选择了大唐不夜城。
当时,我们还有一个困惑,是第六幕中救火那场戏的拍摄方法。舞台上的这个段落是全剧的高潮,火光冲天,锣鼓齐鸣,呐喊震天,武行们个个腾云驾雾,各显其能。但是,这种纯粹的舞台表演能不能放到实景中去?舞台的假定性在实景中会不会被破坏?观众能不能接受?
是写实还是写意?这是舞台剧跟电影的根本区别,写实实到什么程度?在实景中如何写意?怎样将舞台表演跟实景相结合?往真实上靠到什么程度才算合适?其中的度怎样把握?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细节性的问题,都需要我们逐一判断,提出解决方案。
《西京故事》还有一个不同于《大树西迁》和《迟开的玫瑰》的地方,就是有许多舞蹈段落。比如罗天福一家出场,八个媳妇进城,新来的一家进城等等。这些段落音乐动感强烈,舞蹈动作色彩鲜明,在舞台上就很出彩,令人赏心悦目。但在银幕上怎么办?
我们让剧中人物在节奏明快的行进音乐中,穿过不同的空间。例如:让每一组来到西京城的农民工,都要走过几个不同的空间。从古老的城墙到气势恢宏的大唐不夜城;再从城中村狭窄的小巷,到那个年久失修的小院。使人物活动空间得到了丰富的同时,突出了繁华现代的大城市与简陋陈旧的城中村的强烈对比。为此我们将同样一段舞蹈在不同的空间里反复拍摄。后期中利用音乐的节奏进行快速剪接,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在结尾处,舞台剧设计了一场大合唱,演员们在这段慷慨激昂的大合唱中进行谢幕。这是舞台演出的必要环节,也是演员与观众互动的重要时刻。但在银幕上,谢幕显然没有必要。但那段令人热血沸腾大合唱怎么办?怎样诠释这段气势恢宏催人向上的辉煌音乐?
经过反复思考,我们将剧中预示到,但在舞台上无法展示的生活轨迹和人物命运,一一呈现了出来。例如:农民工们送别老罗;老罗回到日夜思念的家乡;甲秀的千层饼店开业;房东一家的转变;金锁仔细地照顾伤残老人;新来的农民工兄弟,在西京城里继续拼搏的场面等等。西京城里的故事从此开始了崭新的篇章。
《西京故事》2013年9月4日在西安交大开机,9月16日在陕南镇安县停机,经过十二天的紧张拍摄,结束了前期工作。
在后期制作中,我们更加注重画面与音乐的节奏关系,注意画面跟音乐节奏和锣鼓点的有机融合。《西京故事》的音乐跟《大树西迁》、《迟开的玫瑰》的音乐一样,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反复锤炼的,非常悦耳动听。在节奏急促的段落中,我们找到快速切换的方法,使观众的视听感觉完全对应,让观众的情感的想象力在声画一体的感受中得以释放。
如今,《西京故事》、《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三部现代戏以为普通人立传为主旨的“陈彦现代戏三部曲”,均已经搬上银幕了。虽然我们做了许多探索和努力,但其中肯定有不少遗憾。如果说这三部戏曲片能受到观众的喜爱,首先是来自陈彦剧作的艺术力量,和李梅、李东桥等舞台名角的精湛演出。我们希望这些舞台精品插上电影的翅膀,走进千家万户,让更多的观众感受到秦腔的艺术魅力。
(作者系西部电影集团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