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昌博物馆里的旧时光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qllm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耸的亿昌博物馆伫立在高原小城喧嚣的闹市,在展厅里陈列许许多多的旧时光:暗沉粗碗已经开了几个裂缝还舍不得扔掉,而是用泥巴把破损的裂缝糊起来继续使用,为了不让它漏水,从此洗碗的时候只洗里侧;羊皮袄的大衣从穿上那天开始就百般留心不能弄脏领口,因为当时还没有发明干洗,尽管是有钱人的专属,年头久了也变得脏兮兮不再讲究;用石油点灯显然太过昂贵,为了过日子,人们自己创造出一种麻油灯,暗黑的长夜从此被红豆大的微光照亮,心灵手巧的妇女们飞针走线做出了一双双让男人们踏地有声的千层布鞋,一针一线满浸着苦难与幸福;那個年代用羊毛捻线……在亿昌民俗博物馆里,点点滴滴渗透了一个世纪的民俗与乡愁。
  亿昌博物馆里,一件件实物积淀了先辈们生活的经验和智慧,诉说着旧时光,还有独轮手推车承载了历史、文化和黄河流域深邃的文明。昔日,草原森林密布,交通十分不便。道路更是崎岖难走,骡子适宜在山区沟壑跋涉,在娶亲之外,运输也大多全靠骡驮才能完成。亿昌博物馆,延续了泥土根系间、心灵血脉间的文化传承,更让来这里寻找乡愁的城里人,感受到“守好一方水土、留住一份淳朴”的文化底蕴。
  亿昌博物馆内的展品琳琅满目,藏品摆放整齐的奇石、酒瓶、陶瓷、工艺家具、笨重老式收音机,不时让人眼前一亮,但也有似曾相识却又叫不出名字的老旧物件。每一件都镌刻着岁月的印记,真实地记录了鄂尔多斯生活的场景,反映了原始文明逐步发育成长的历程,见证了历史发展的变迁,也弘扬敬天惜物、天人合一、勤俭节约的风尚,都能唤起人们的记忆,更能吸引住游客的目光,感悟历史记忆岁月。
  亿昌人传承乡土文化,抢救历史文化遗产,挽救日渐消失、濒临失传的地域文化,为后代留住时代的缩影,可谓功德无量!亿昌博物馆让更多的人走进鄂尔多斯、了解鄂尔多斯、热爱鄂尔多斯、建设鄂尔多斯、推介鄂尔多斯,挖掘鄂尔多斯耕读历史内涵,传承耕读文化精神,进一步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促进城市和新农村文化建设和文化惠民作用,眼前这些众多的展品,形象而逼真地反映了当地民众世世代代勤劳智慧、朴实无华和沉实厚重的精神风貌。
  当我看到那些老旧的物件,仿佛走进了古朴的蒙古包,牧人闲暇时把羊毛拽成丝纺成线,织毛衣织袜子;忙碌的牧人牧放着牛羊,辛勤劳作的汗水擦亮了每一天的日子。
  牧人在长期牧放生活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集各类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而黄河流域牧业发达,蕴含着厚重而又丰富的文化积淀,虽然今天它已经淡出历史舞台,但怀旧情结依然存在,勾起很多人美好回忆。在我看来,有很多东西依然很实用,需要传承下去。
  亿昌博物馆,弘扬文化,留住文化之根。“记得住乡愁”亦是它最大的卖点,更加清晰地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一个城里人来异地旅游就是要感受那份淳朴的“乡愁”,它是忧伤的,也是温暖的;是怀旧的,也是美丽的。文化生活是地域一个浓缩符号,在这里我们可以真实地触摸历史,感受“乡愁”,从而寻到“根”。
  亿昌博物馆老旧的物件是在民间收购而来的,好多物品已失传、流失。这些数千件老旧的物件没有华丽的外观,不是稀奇的传世珍宝,但完全是原汁原味地反映原有风貌,让更多的人回味传统勤劳俭朴的生活,回想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弘扬精神文明,更是让每一位置身其间的人们在远离喧嚣、排除浮躁之后,以宁静、恬淡的心态回归乡野、拥抱乡野,留住我们思想的根、文化的根、精神的根。
其他文献
在鄂尔多斯亿昌博物馆。五彩斑斓的祥云,在日光的照耀下,格外地鲜红、紫蓝、清翠、洁白;在微风的吹拂中,特别地奔放、飘逸。《周易》曰:“云从龙,风从虎”此时的云,似龙虎旋天,如烈马腾空,像绵羊飞绒,若跃鱼展鳞,形象生动逼真,映衬得亿昌博物馆越发有了一种超尘脱俗的气息。  鄂尔多斯在蒙语里是“众多宫殿”的意思。在众多宫殿之地,现在竟矗立起一座名叫亿昌的博物馆,一座出类拔萃,独树一帜,引人入胜的博物馆。珍
期刊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几千年流传至今,能够彰显文化灿烂、述说历史沧桑的“国宝”丰厚无比。走进亿昌博物馆里,展示着的国宝,炫耀它们的风采,讲述它们的故事,大饱人们的眼福、耳福。这些国宝中,古钱币也是一个庞大的家族,以它的神奇和精妙,承担着今人与古人沟通心灵的媒介和桥梁作用。  说起古钱币,年过半百的人大概都见过。我不仅见过,而且那是小时候主打玩具之一,利用它外圆内方的造型,载上华丽
期刊
木的香味、木的形态、木的质地、木纹的本真;圆雕、根雕、浮雕;印度小叶紫檀、红酸枝珠宝盒、孔雀红豆杉木雕……我徜徉在亿昌博物馆木雕艺术的长廊。  一寸紫檀一寸金  “一寸紫檀一寸金”,此话彰显了紫檀在名贵木材中的地位。  亿昌博物馆木雕艺术展区几段印度小叶紫檀,束着红绸,静静地立在座架上,无声地述说着经过历史洗礼的佳木本真的价值。“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诗经·伐檀》是古代文学作品中最早出现的
期刊
一  晒谷坪里有序地摆了二十多担装满稻谷的箩筐,是昨夜父亲过秤后亲手装好的,并且每担箩筐上都放了一根竹扁担。我的父亲承包了村里几户人家的稻田,专门种粮食。送到粮管站的粮食,父亲每年都请人送。我虽然只有十五岁,也加入了送粮的队伍。  父亲请来帮自家送谷子的人中,有个叫罗务本的人,嘴巴特别多,还尖酸刻薄,人们都叫他“青斑鸠”。“青斑鸠”看到十四岁多的我只挑半担谷子,就取笑说:“哎,你一根‘绿豆芽’样,
期刊
雄伟恢弘的亿昌博物馆就坐落在鄂尔多斯东胜这座风景优美的城市。  在亿昌博物馆的四层,陈列着上千件的陶器,这些展出的藏品中不仅有汉代的牛马羊小陶俑,陶壶、陶罐、陶盒等,还陈列着观赏和实用相结合的各类日用名瓷。以辽代胜杰、蒙元文化为题材的藏品,内容丰富,灿烂鲜活;画面设计有主有从,有远有近,有显有隐,有动有静,充满诗情画意。唐代的“黄釉粮仓”,底足稳健、腹部隆圆,除造型别致外,器型规整、素雅端庄。除了
期刊
夏日的鄂尔多斯,正用万丈光芒展示着它的孤傲辽阔,深邃高远,而我用高过蓝天的翅膀迎着漠北的风沙飞翔,跨过千里云海,掠过贺兰山阙,驻足在北中国的高远腹地——位于东胜的亿昌博物馆门前……  一  之前,我对于鄂尔多斯的印象,仅仅停留在历史课本中。这个马背民族突然崛起,成吉思汗的铁骑粗犷剽悍横扫欧亚大陆,帝国领域辽阔无边建立元朝,一统天下。尽管是马背民族,但是很快与汉族融合,第一次把北京定为全国的首都,确
期刊
亿昌,亿万年昌盛之征兆;博物馆珍藏精深之史迹!  亿昌,这座造型独特,想象空间被插上翅膀,极具审美艺术品味——鄂尔多斯人匠心独运的建筑经典,为世人所瞩目!  五千年河套历史的心跳;五千年人类激奋昂扬的碰撞火花,亿昌将散落它乡,甚至深埋泥沙之下的史迹,一件件收集整理,包括生产、生活工具,包括战争遗迹,包括玉器,自然杰作,乃至祭祀神器等等,悉数请进亿昌博物馆藏,让它们有了安身之所,有了属于自己的家。倍
期刊
鄂尔多斯是一个极富诱惑的地方。  七月流火,八月未央,正是蒙古高原牛肥马壮羊上膘的季节。这里的天如此高远湛蓝,棉絮般的白云一丝不动的妆扮着天空,极富层次感。高原凉爽的风轻轻拂过,把羊群的味道送来,草原,牧场气氛令我陶醉。我生长在秦岭皱褶里,地无三尺平,出门就爬坡,因而对那片辽阔、广茅土地的向往由来已久矣。  我们参观的第一站是亿昌博物馆。假如我是诗人,我会尽我所有的美好词句来赞美,假如我是画家,我
期刊
我以学习者的名义走进鄂尔多斯,走进亿昌博物馆。去寻找历史的足迹。银铜瓷器,古钱币,出土文物,名家字画,文墨武器,古老与现代的文明,锦囊于此。  金色相框装满了深沉,慢时光撒下香槟色的透亮。落在往年旧报上。浓墨。《人民日报》。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星期六。一份旧报,一段岁月,承载着沉甸甸的历史。  伫立在玻璃橱窗前。注目着历史析出的珍宝。熙熙攘攘的身影,嵌入密密的文字中。蚁虫的影子渐渐变成雄鹰和黑骏马
期刊
亿昌用一座博物馆,定格一段时间,既是旧时光的截面,也是青春的呐喊;是怀念消失的辛酸,还是追问历史的荒诞?石头静静地肃立,酒瓶默默不语。  收藏光榮,收藏时间,亿昌人侃侃而谈人生的理想。从陕北窑洞到草原上的蒙古包,从偏僻乡村到繁华喧嚣的城市,种下去的汗水,收获的希望。粟米蚕豆再加小麦面,熬一锅大杂烩,五湖四海的心情,都在鄂尔多斯这片草原走亲串户。这是草原上少有的炊烟,牛羊和骏马让给庄稼的土地,成为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