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建筑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来源 :中国房地产业·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yneinf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社会经济建设不断发展的时代下,人们对所处生活环境及相关生活质量已提出了更高要求。环境污染问题的严峻化加重,促使人们对于改善生活环境以及土地资源问题的需求日趋迫切,令人们对生态问题更加重视与关注。当前,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学的理念已逐渐被广泛应用。本文主要对生态建筑学在建筑设计中的相关应用进行如下分析。
  【关键词】生态建筑学;建筑设计;应用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已日趋严重,能源消耗越来越多,土地资源严重短缺。在此情况下,生态环境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其中在建筑学领域中,生态建筑主要以实现在建筑建设过程中节约资源以及保护环境为目标,最终营造人与自然环境、建筑的和谐与统一。当前,为了有效地节约土地资源,高层建筑已成为建筑行业发展的一个重点方向,因此充分发挥生态建筑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则显得至关重要。
  1、生态建筑学的相关概述
  1.1生态建筑学的概念
  生态建筑学主要建立在生态学的基础之上,其原则和最终目的为追求生态学与建筑学的平衡与统一。在建筑学相关领域中,生态建筑学以自然生态为技术原则,以此来对建筑物中的人工生态环境的营造进行相应的构建。在构建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当地实际生态环境,并以遵循生态学与建筑学的基本原理为法则,应用的过程中提倡采用有效地现代科学技术,最终目的为通过对建筑物进行合理、科学的安排来实现建筑与自然之间的有机结合。对于生态建筑来说,其不仅应具备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生态微环境,并应具备良好的生态气候调节能力。当前,生活中的生态高层建筑设计即是采用这一原理,其通过构建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来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图1为马来西亚米那亚大厦,该建筑为一幢15层高的办公楼,其内部和外部采取了双气候的处理手法,将建筑成功打造成一座适应当地气候环境的低耗能建筑。图2为是米那亚大厦建筑内部结构图,植物被种植在楼上内凹的平台上,植物从楼的一侧护坡开始螺旋式上升,并最终创造出一个兼具遮阳效果和富含氧气的环境。
  1.2生态建筑设计的目标
  在建筑物建设的过程,将持续消耗大量的能量和资源,同时在后续的运营过程中还会造成大量能源和废弃物的消耗。因此,在建筑设计中结合建筑节能的设计对环境维护和节约能源,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从建筑节能的角度多加考虑,而这一方面也是生态建筑设计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所在。在生态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其主要是通过一定的生活环境和资源来为生态建筑设计提供相关条件,进而采取适当建筑技术和方法来构建具有生态因素或相应用来营造良好生态功能的一个建筑物形态。由此可知,生态建筑设计的主要目标即尽可能地减少资源与能源的消耗,并在设计的过程中适当多加采用可再生和可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和资源,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有害有毒物质和废弃物的排放,从而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和建筑环境的目标。
  贝森大院,该建筑入选2016年第15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主题馆展区,为东西长237米、南北长178米的完整街廓。其建筑山墻部位,以断砖加工方式使再生砖的内部骨料得以暴露,成为独特的材料表现。同时,将大孔砖孔朝上用于屋面种植、孔朝外用于机房通风和通透围墙;将小孔砖孔朝侧面,利于垂直绿化,如图4所示,基于基础性材料进行非常规应用的发掘和表现,从而实现建筑整体生态性的良好表达。
  2、生态建筑学在设计中的应用
  2.1生态建筑学的设计理念
  通过对生态建筑设计的概念和目标进行相应分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人们对此问题的认识与理解,为了能够更加有效地实现生态建筑设计的目标,人们则需要对生态建筑学的设计应用进行逻辑梳理。通常情况下,设计者在开展设计工作的时候,其首先需要明确该生态建筑的设计理念。就生态建筑学的设计理念而言,其主要展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舒适化的设计理念。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当下,人们对其自身的生活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与其生活息息相关的建筑而言,舒适性被提到了更高的位置。因此,在进行生态建筑的设计时,掌握建筑舒适化的设计理念极为重要。
  其二,在生态建筑设计中,需秉持自然体系的设计理念,如在设计的过程中,其需要充分考虑周边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以结合土壤、绿化、水、空气等外部环境,并将其与建筑进行有机地结合,如结合自然光、自然通风和高新技术的作用与功能,从而更好地为人们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
  2.2生态建筑设计的应用思路
  在生态建筑设计理念的指导下,城市建筑设计不仅要充分考虑建筑的节能效果,还需要通过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来促进建筑与生态的平衡发展。其中,对于生态建筑设计的应用思路来说,其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加以分析。
  其一,对于一些高层建筑的设计而言,应充分考虑生态型高层建筑空间组合设计的要点,如考虑高层建筑空间的组合、庭院空间的应用、公共场所的布局以及建筑空间的经济性等问题,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建筑的生态型特征。此外,对于建筑内部来说,不同的空间对温度、自然光和景观的要求都会有所不同,因此在进行高层建筑的设计时,其需要综合考虑不同功能分区的特点,以实现良好的建筑空间价值。
  其二,要充分注重建筑物结构体系的生态化营造,对于生态建筑来说,重要之处在于基于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对建筑结构体系进行有效的生态化设计,如根据实际的情况来采用与其生长环境相适应的建筑结构,如此不仅可以有效地实现建筑的生态化目标,还可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来实现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从而为自然环境的改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建筑形态的设计中,生态与节能的考虑是其中的关键所在,也是改善建筑环境的重要条件。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生态建筑的设计中,人们应充分掌握其设计理念与设计应用的方向,以加强此类问题的认识,并在实际设计过程中采取有效地设计方法来促进我国生态建筑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根峥.生态建筑学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农家参谋.2017(14)
  [2]庞颖.生态建筑学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绿色环保建材.2017(08)
  [3]房璐.生态建筑学的发展与反思[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3)
  [4]吕游.试论未来生态建筑学发展的实现途径[J].四川水泥.2015(02)
  [5]刘存发.关于生态建筑学的若干探讨[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11)
  [6]刘伟.探讨当今生态建筑学的发展新视野[J].建筑知识.2010(S2)
  [7]顾孟潮.建筑学是生态的科学和艺术——《生态建筑学》首发式学术座谈会上的发言[J].重庆建筑.2009(07)
  [8]王烨.试析生态建筑学的现实途径[J].科技咨询导报.2007(02)
其他文献
近日,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签署第80号国土资源部令,发布《不动产登记资料查询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化法治国土实践的又一个重要举措。《办法》出台的背景和重点内容有哪些?国土资源部政策法规司司长魏莉华就此进行了解读。  不动产统一登记是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重大改革事项。自2014年11月24日《不动产登记条例》颁布以
期刊
经过试开通,中共中央组织部于2月26日正式开通了“12380”举报网站(http://www.12380.gov.cn),主要受理反映县处级以上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违反《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
作家苏丝黄说:“北京人的胸怀成就电影的小众文化.”因为每一个人都“有一种不合规矩的自由感”,这就是小厅区别于影院的魅力所在.
二、问题的原因rn上述这些矛盾只是表面现象,造成这些矛盾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既有直接的、表面的原因,又有间接的、深层次的、根本的原因.
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2017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明确要求完善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党的十九大强调,要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严格保护耕地,进一步明确了耕地保护工作的新任务、新目标。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国土资源部会同农业部、国家统
期刊
射洪青年胡安戈以做水产生意为名向父母要了5万元本钱,可是他把这笔钱用于打网络游戏,由于担心父母查账,便两次用“毒鼠强”将父母毒死.胡安戈被四川省遂宁中院一审判处死刑
铁路房建设施建设是铁路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铁路房建设施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房建设施施工总量进一步增加,由此而带来的房建设施施工、安全
北京的现场音乐绝对是原创音乐的根据地,身怀绝技的各路乐队们,从民谣到朋克、从摇滚到爵士,演绎着北京最真实、最唯一、最让人振奋的音乐.
1831年,剑桥大学毕业的达尔文登上了“贝格尔”号皇家军舰航游世界,并在20多年后孕育出了影响世界的《物种起源》,成为世界生物学史上不朽的经典著作.“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摘要】随着能源短缺问题的日渐突显,环保节能的理念深入人心。作为能源消耗大户,建筑行业的发展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必须要与时俱进,将节能技术运用到设计当中。本文主要围绕建筑电气设计中的节能技术措施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建筑行业;电气设计;节能技术  前言:  在建筑工程中,电气设计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建筑工程中电力系统得以正常运行的保障。但是,随着世界范围内都出现了能源短缺的问题,在建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