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进校园,怎一个“禁”字了得

来源 :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3516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手机作为通讯工具,能方便孩子与家长的联络;特别是发生一些突发意外事件时,手机的正面作用就会凸显。但是,随着手机的娱乐功能越来越强,学生带手机进校容易影响课堂教学的开展,滋生学生攀比心理,也额外增加了父母负担……由此,“手机能否进校园”成为众人一直以来所争论的焦点。
  随着相关新闻报道的频现,围绕中小学校园手机所引发的争论,已经不仅仅停留在手机本身,其背后还涉及到教育观念、教育手段或方式如何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主体的问题。因此,教育管理者在选择采取相应措施之前,理应多从是否能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角度权衡利弊,而不能一味地禁止。
  现象:校园禁用手机措施扫描
  随着手机在中小学生中拥有率的升高,学生使用手机引发的矛盾逐渐凸现,学校教育工作者也开始担忧:如果让手机在校园里放任自流,无视它所带来的不良影响,许多青少年学生将很快在信息时代的大潮中迷失自己。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大多数中小学校先后公示出“手机禁令”,以多种方式遏制学生将手机带入校园的势头。
  1.用承诺协议去约束
  据媒体报道,某学校于开学前推出一项新的规定:要求该校所有的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禁止将手机带进校园,以减少手机对校园学习环境的干扰。开学时,该校的所有学生、家长和班主任都签订一份《××约章》。“不带手机和游戏机来校”赫然出现在约章的第一条,学生、家长、学校三方签署的约章也提醒各方尽责:学校里的每一位老师、教工、学生都是监督员,一旦发现有学生违规,携带手机进校园,学校将没收手机。
  分析:目前多数学校都是采取类似签订承诺协议的措施来约束学生不把手机带入校园。对学校的这种“协议令”,一些家长表示,“这个措施不仅可以减少开销,也可以帮助学生专心于学业。”然而,这样的约束只会让一部分学生颇不适应,“我不得不承认学校里有手机很方便。上次我在学校骨折的时候,要是当时自己带着手机,我就第一时间通知家长了,结果我还得找老师、找校医,下午妈妈才知道的,来了学校,从这点上看,手机似乎也不是完全不好,就看怎么用了。”正如一位班主任老师坦言道,“手机禁不禁用不能一刀切。从家长和孩子的亲情沟通、从学习情况的了解等方面看,住校学生带手机还是需要的。”
  2.用红头文件去警示
  “很多学生抵挡不住手机的诱惑,上课也成了他们玩手机的黄金时间。”为此,××县教育部门下发文件《关于手机使用管理的意见》,大致内容是:原则上不允许学生把手机带到学校,学生确实需要带手机的,应由学生写申请、家长签字同意交班主任批准后,才能携带手机进校园,但是上课期间禁止使用手机。于是,一些学校以此红头文件为依据,制定了相关的惩戒实施细则,并凭着县教育部门的一纸通知去警示学生在学校不能使用手机,否则就被定义为违纪。
  分析:虽然这一强硬措施确实立竿见影,使手机数日内在校园里销声匿迹,但是却引来一片抨击声,有人指责这是学校“懒政”的做法,背离了教育的本真。学校毕竟不是社会、政府部门,要考虑学校教育的特殊性,凭借红头文件而制定的校规不等于法律法规,校规应该“柔性化地规定,理智性地宣传,人性化地管理”。而学校的责任是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成长,批评、教育才是其主要手段,更不能使用简单粗暴的“恫吓”管理办法。
  不可否认,“一边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一边是手机带来的种种尴尬。”这种现实的矛盾正在考验着学校和教育部门的智慧和决心,殊不知,中小学生享有犯错的权利,那些一味地用承诺协议去约束学生的措施,非但不会解决手机所带来的问题,反而会让不少学生认为,学校禁止他们带手机缺乏充足的理由。
  3.用纪律处分去震慑
  某所学校因学生带手机进课堂而将20多名学生开除,学校称禁止学生带手机是学校校规,开除学生合情、合法、合理、合乎大部分学生和家长的利益。据悉,该校规详细规定了哪些情形下被开除、哪些情形下要扣分,其中有七种情形会被学校开除,而第一条就是“带手机进入学校,翻墙出学校”。
  分析:学生因为带手机进课堂而被开除,这样的校规显然悖离了教书育人的教育理念,不利于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更谈不上“合乎大部分学生和家长的利益”。要知道,学生处于成长期,行为、观念不成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恰恰需要学校教育和引导他们知书达礼、克服缺点、不断进步。然而,学生带个手机也被开除,不可避免地给学生的身心、尊严带来伤害,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健全人格的塑造。
  订立校纪校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显然,学校的做法固然是用心良苦,但用纪律处分去震慑学生的做法无疑扭曲了教育本质理念,学校不能为了升学率,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去剥夺所谓“坏学生”的受教育权利。正如知名教育专家熊丙奇教授所说,现在学校确实存在“手机使用”的问题,但更好的方法是通过老师的课堂建设和对学生课余生活的引导来解决,而不是简单开除了事。
  对策:带手机进校要疏堵结合
  作为科技进步带给人类的新工具,手机是新事物,其本身并无利弊对错。然而,当它进入校园后所引起的负面影响,却进一步暴露了学生规则意识缺乏等学校德育的“老大难”。尽管学校试图通过一纸禁令去掩盖这种问题,但只能是隔靴搔痒,事倍功半。须知,校园手机是禁不住的,这是社会发展在学校的反映,手机的确方便了学生生活和家校联系的需要。但在使用手机的问题上,学校理应疏堵结合。
  1.从态度上直言要“堵”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手机的出现无疑给人与人之间的通讯联系带来了方便和快捷,而学生将手机带入校内,家长期许能与其随时保持联系,这本无可厚非,也确实方便了学生与家长、同学问的联系,但一些学生利用手机在上课、自习时,发短信、看小说、玩游戏等,甚至有些学生在考试中借助手机作弊,既影响了正常的学校教学秩序,也影响了自己和其他同学的学习。不仅如此,由于手机辐射对脑部神经的影响,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等问题;而且随着手机款式和功能不断翻新,学生之间容易产生攀比心理,从而影响到学生自身的心态。
  因此,学校首先做的就是要表明一种态度:不提倡学生在校用手机。更要让学生明白手机使用不当的这些弊端:(1)影响学习。上课时玩游戏、上网、看小说,以及发短信聊天,就会没有心思去学习,导致学习成绩下降。(2)影响休息。在中午或晚上的休息时间玩手机,下午或第二天的学习状态就会没精神。(3)影响健康。长时间在手机上玩游戏、看小说,会导致视力的下降,而且手机网络中的不良信息,也会对自身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4)影响安全。若把手机放在被褥里充电,这很容易引起电池的爆炸,发生火灾。
  2.从制度上由堵转疏
  “教育是一门艺术,学校管理也一样。”简言之,校规要体现时代性。目前,绝大多数中小学校都通过校规、通知和学生行为规范等“强制生硬”形式,对学生携带手机入校进行严 格管理,但一味的“禁止令”并不能完全阻止学生带手机,而且在情感上学生也难免会产生抵触情绪,如有些学生总会和学校老师玩“猫捉老鼠”游戏,今天手机藏这里被老师发现了,改日又换另一处,总之没完没了。
  因此,学校管理者不妨改变管理方式,从制度上与时俱进,由堵转疏。对于学生携带手机入校,学校可在本校学生规范中写明:允许学生带手机入校,但教学区与学习区以外的场所才能使用手机;学生上学期间,家长需要联系学生,可通过班主任帮助联系,而学生联系家长可通过班主任或科任老师的手机与家长联系;确有学生需要用手机的,必须经过家长同意后,向班主任提出书面申请,班主任有权根据学生和班级的具体情况作出决定。譬如,某校对允许使用手机的时段做出这些限制:早上7时20分以前,中午12时05分到13时,17时30分到18时10分;晚自习以后,住校生熄灯时应该将手机关机,禁止熄灯后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一旦发现学生上课用手机可当场没收,课后经教育批评后归还本人;若情节严重,例如考试用手机作弊,没收后需及时和家长联系后妥善处理。另外,有专家建议学校或班级可以组织学生大讨论,约法三章,制定在学校里使用手机的准则,大家自觉遵守。
  3.从实际中教育引导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新事物必然层出不穷地涌现,在这种新情况下如何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成为了一个新的课题,挑战办学者的智慧。针对一些学校的“手机禁令”,上海师范大学现代教育研究所杨德广教授曾说,“关键是学校要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和水平,禁止是一种管理,放开但限制使用并引导正确也是一种管理,水平高低不辨自明。”
  拥有作为现代社会主要沟通工具之一的手机,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过去,学生是借助小纸条、书信等工具传递信息,而现在则是使用手机传递信息。”因此,学校应客观地看待新事物,正确引导、科学规范使用手机,“最根本的是要整体提升学校德育水平,让学生具备自律意识,以健康的心态使用手机。”
  譬如,学校在各种场合适时地教育学生要正确、文明使用手机:掌握好开机和关机时间;能选择恰当的使用场所;交际内容和对象的恰当选择。同时,学校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制力,提醒学生不要有攀比心理,在使用手机时,不要妨碍正常的教学,更不能影响休息。
  总之,学校要让学生明白:他到学校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而使用手机对他实现这个目的是利多还是弊多,怎样使用手机才能不影响学习。通过这样,学生才会正确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也才能将其自身所受的不良影响降到最小。
  当然,教育引导虽属长效之策,但这并不能保证彻底解决“学生上课偷偷用手机”问题。于是,有专家提议,要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使用手机的不利因素,还是要依赖于科学技术,呼吁生产部门研制出一种学生专用手机。例如,这种手机可以限定学生只使用通讯功能,不能玩手机游戏、上网,也可以限定学生可登陆的网站,但附有强大的学习功能等等。
  (责任编校:扬子)
其他文献
后进生、学困生、问题生等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是一个普遍、棘手而又严峻的问题,转化此类学生是一项细致艰巨又繁重的系统工程。做好这项工作,要求教师不仅应具备政治、业务、技能、知识、品行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具有教育和转化学生的功力,同时,还要求教师要转换角色,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同等的地位上,扬长避短,因人而异,施教有方,才能把“学习暂时有困难、行为一时有过失”的学生转化为优秀学生。下面谈谈我在这方面的几点体会
期刊
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打倒了土豪劣绅在乡村的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的乡村治理体系,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乡村治理体系中的中心地位.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治理再一次经历了体系化的重构,市场、自治、社会及城市化等要素造成了多元治理的格局,但是因乡村治理实践中普遍出现了政治中心的缺位,从而导致了多元共治的难产.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在多元共治的乡村治理中负有重要的责任,一方面要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那样扮演乡村治理政治中心的角色,真正担当起基层治理领导者的责任;另一方面要如中国共产党在协商民主的其他层面一样,发挥领导、组织及协调等
学困生心理问题的形成有着诸多方面,有来自社会的,学校的、家庭的,还有来自他们自身的一些问题,如何解决学困生的心理问题就应该从多处着手,多管齐下,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一、学困生心理问题来源的因素分析  分析起来,其来源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外在因素,二是个人因素。  (一)外在因素  1.来自社会的困扰:日益进步的社会也存在着许多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弊端。如社会竞争力的增强,从某一角度看
期刊
“必要共犯”作为从德日刑法中引进的概念,与我国共犯立法模式、犯罪构成体系、共同犯罪本质等刑法理论存在冲突之处.在厘清德日刑法中必要共犯概念的基础上,在我国刑法语境中应充分肯定必要共犯在我国存在的理论价值,在最广义的共犯层面上将其作为与任意共犯相对应的一种“技术性”的共犯分类方法,赋予其“功能性概念”的体系定位.必要共犯应在犯罪阶层论中第一阶层“构成要件符合性”中考察,坚持行为共同说的共犯本质,并遵循罪刑法定原则的规范论和秉持正义理念的学理论,在明晰相关认识论基础上构建必要共犯的研究平台,纾解其与我国刑法理
新中国成立至1957年,新闻教育事业迈入了除旧布新的新阶段,在院系格局、师资建设、指导思想、教学计划、教学实践、毕业分配等各方面迅速展开由“旧”转“新”的巨大变化.新中国的新闻教育在接收和改造民国时期新闻教育的基础上起步,逐步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通过院系调整在全国范围内重新分配新闻教育资源,形成了新的新闻教育格局;组建起新的无产阶级新闻教育师资队伍,加强了党对新闻教育事业的领导;制定了新的教学计划与培养方案,同时实行新的毕业分配方式.在这一时期,中国新闻教育事业完成了从旧教育到新教育的转变,开
一所学校,要实现稳步、和谐、持续发展,成就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以人为本,创新教育管理模式,全面构建和谐校园。和谐校园的构建说到底是学校、教师、学生和谐发展的构建,是人与人、人与知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内在和谐的构建。因此,构建和谐校园,最重要的是要关注人的需求,致力于人的健全,实现人的发展,千方百计地关心人、团结人、引导人、凝聚人、鼓舞人,使每位教师、每位学生在一种愉悦的环境中和愉快的心境中充分发
期刊
本文将中国共产党百年"三农"思想发展演进历程划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1949年)、站起来时代(1949—1978年)、富起来时代(1979—2012年)和强起来时代(2013年以来)四个阶段,并对各阶段中国共产党的"三农"思想进行系统分析,进而全面总结、提炼出中国共产党百年"三农"思想演进的规律,以为全人类促进"三农"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逍遥游》是庄子哲学的总体论纲,系统地阐述了庄子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本命题.庄子以鲲鹏的转化和飞翔作为隐喻,表达了一个“齐小大”的时空模型.这个模型是由一系列闭合的同心圆构成的嵌套层次,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就是不断超越现有层次的限制的过程.通过这个模型的建构,庄子定义了世界本体的终极意义,即“浑沌”.人对“浑沌”的趋向即是“逍遥”“无待”,也就是“大知”.这是庄子的认识论目标.趋向“大知”的修养过程是通达“无己、无功、无名”,这既是庄子的认识论目标,也是方法论的规划.
陕甘宁边区所辖地区曾经是一个封建落后、陋习盛行的地方,妇女社会地位十分低下.陕甘宁边区民主政权的建立,为边区妇女解放运动提供了政治保证,而民族解放运动的推进又为边区妇女解放运动提供了契机.面对边区妇女过去的悲惨生活,中国共产党以边区妇女为中心,从文化教育、放足、改革婚俗、妇女参政议政等方面领导了边区妇女解放运动.陕甘宁边区妇女解放运动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无序到有序、从有序到走上正规的三大阶段,每个阶段都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都始终把妇女解放和民族解放融为一体.陕甘宁边区妇女解放运动不但提高了边区广大
保险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产业和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已经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养老产业发展空间巨大,也带来了商业养老保险参与养老产业发展的巨大契机.本文以商业养老保险为研究对象,对商业养老保险的价值定位进行分析,通过对商业养老保险参与养老产业发展的路径进行分析,梳理总结商业养老保险参与养老产业的三个领域:参与养老金融产品的开发,参与养老服务机构的开设,参与养老社区的建立.进而提出改进与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推进商业养老保险行业的专业化发展,创新保险公司经营模式和管理策略等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