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医学在中国(1800-1950)“-”国际学术研讨会征文

来源 :中华医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LoverQL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6月22-23日,北京大学医史学研究中心将与美国印第安那一普渡大学在北京联合举办第2届“西方医学在中国(1800--1950)”国际学术研讨会,以利于中外学者交流中国西医学史的相关研究成果,促进该领域的学术发展。本次会议的主题(包含但不局限于以下主题):西方医学在中国的传人与发展;医学档案、医学机构的历史研究;欧美、日本对中国西医学发展的影响;中外医学慈善研究;疾病史研究。请于2013年2月20日之前将300字左右的摘要(中英文皆可)和个人简历发送至陈琦(chenqi79@163.com)。欢迎各位学者和研究生踊跃投稿,会议论文将择优编辑出版。

其他文献
"非典"肆虐,接踵而来的又是禽流感,医学史、社会史研究的目光,开始重新关注疾病史,尤其是疫病史的研究,范行准先生(图1)的名字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他在20世纪50年代初撰写出版的《中国预防医学思想史》被大量引用,备受学界推崇,医林学子感叹范先生学识的精湛渊深.其实,范先生的研究,不限于疾病史方面,他在中国医学通史、军事医学史、中外医学交流史、历代医事制度,乃至医学典籍的整理、研究和刊行流布
期刊
从1912年到1927年15年间,几次学制改革初步奠定并逐步完善了我国的教育制度,但对于医学高等教育的学制则没有具体规划.针对学制的不统一以及中国社会现实的具体情况,提出了“两级制”医学校制度.经过广泛讨论,两级制医学校最终得以确立,从而形成了精英与大众教育共存的医学教育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医学人才缺乏的状况。
中医文物的分类,既是中医文物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医文物研究的主要方法,是促进中医文物理论体系构建与深化的锲入点与重要方面.可以依照文博界通行的一般文物分类方法,对现存主要中医文物按所在位置、来源、存在形态、时代(朝代)、质地、功用、医学类型、社会属性等进行分类.但中医文物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如按功用分类,则不仅能够充分反映出中医文物的意义、价值及有别于其他领域文物的自身特色,而且可操作性较强.所以
2011年10月20日,北京大学医史中心在北京大学医学部逸夫教学楼209报告厅,成功举行了程之范教授90华诞暨医史学科成立65周年庆祝会.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北京大学医学部常务副主任柯杨教授、北京大学科研部周程部长、北京大学医学部科研处沈如群处长、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周彤所长、刘兵教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张柏春所长、中国科技史学会理事长廖育群研究员、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程伟
期刊
世界卫生组织(简称“世卫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是联合国系统内卫生问题的指导和协调机构。它负责对全球卫生事务提供领导,拟定卫生研究议程,制定规范和标准,阐明以证据为基础的政策方案,向各国提供技术支持,以及监测和评估卫生趋势。其宗旨是使全世界人民获得尽可能高水平的健康,主要职能包括:促进流行病和地方病的防治;提供和改进公共卫生、疾病医疗和有关事项的教学
期刊
2012年10月15-16日,由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主办,山东中医药大学承办的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第13届2次学术年会在济南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医学史学术交流与成立青年委员会.会议共收到论文60篇,有来自全国44个省市地区的百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期刊
吴崐是新安医学名家之一.1584年,吴崐撰成《医方考》6卷.1594年,撰成《素问吴注》24卷.1618年,撰成《针方六集》6卷,由程标捐资刊刻.吴崐尚撰有《脉语》2卷,成书年代不详.《医方考》有明刊本、日本及朝鲜刊本、旧抄本、现代版本4类版本.《吴注素问》有明清刊本、日本刊本、旧抄本、影印本、现代版本5类版本.《针方六集》有明刊本、抄本、影印本及现代版本4类版本.《脉语》多与《医方考》合刊,除部
近年来,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作为物质文化遗存的文物越来越受到重视.为配合中国中医科学院的中国医史博物馆改扩建工程,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设立了"医药文物考察与购买复制研究"课题.笔者仅就课题研究过程中对文物流通市场医药文物的考察结果进行初步报告。
期刊
晚清中国医学统计活动基本经历了3个阶段.最初是传教士医生的个人行为.早在16世纪,西方国家即开始注意收集有关中国的相关资料,包含医疗和公共健康信息.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随着来华传教士增多,从事医学信息收集与统计的医生也渐次增多,但比较零散.自19世纪60年代起,西方列强窃取了满清政府的海关控制权,在其主导下,中国的医学统计开始了制度化的过程,内容、方法、时间等都有了明显的改进;进入20世纪之后
1872年10月23日,香港政府电告英国驻沪代领事查尔·阿尔巴斯特尔:“企业号轮在港时船员中发现1例天花,可能尚有其他病例在船”。10月27日,企业号由香港抵达上海,海关委派医官詹梅逊(R·Alex·Jaimieson)会同港务长登轮检疫查验。自此拉开了中国港口卫生检验的序幕。1873年,上海海关税务司拟定4条检疫章程呈报北京税务司,在全国率先正式实施卫生检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