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助行模式功能性电刺激对痉挛型双瘫脑性瘫痪患儿的疗效研究

来源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by3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静态结合智能助行模式功能性电刺激(FES)对痉挛型双瘫脑性瘫痪(脑瘫)患儿下肢肌肉状态、运动功能及步行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6年3至7月在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门诊或住院治疗的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观察组(20例),观察组男11例,女9例,年龄(4.80±1.06)岁(3~6岁);对照组男7例,女13例,年龄(4.75±0.96)岁(3~6岁)。对照组只接受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等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实施创新型静态结合智能助行模式FES治疗。所有常规康复治疗项目及FES治疗均为1次/d,5次/周,共8周。在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对所有观察对象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关节活动度(ROM)评定、徒手肌力评定(MMT)、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项D区、E区)、步态分析和肌骨超声(测肌肉厚度)进行评估,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各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

结果

治疗4周和8周,2组患儿踝关节背屈活动度改善、腓肠肌及胫骨前肌肌力提高、腓肠肌痉挛评分分值下降,GMFM-88项D区和E区评分提高,腓肠肌及胫骨前肌肌肉厚度增加、步态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Ashworth评分[左侧(1.80±0.52)分,右侧(3.40±0.88)分]、ROM[左侧(19.5±2.8)°,右侧(19.4±1.5)°]、肌力[左侧(1.80±0.52)级,右侧(2.00±0.56)级]及肌肉厚度[左侧腓肠肌(32.35±1.79) mm,右侧腓肠肌(32.95±2.63) mm,左侧胫骨前肌(30.60±1.00) mm,右侧胫骨前肌(30.05±1.8) mm]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GMFM评分[D区(31.30±1.46)分,E区(48.95±1.40)分]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步长(23.75±3.19) cm、步速(0.45±0.01) m/s等步态参数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

结论

创新型静态结合智能助行模式的FES技术,更有利于改善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下肢肌肉状态及步态,提高运动功能。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早期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及其作用。方法1.实验1:36只7日龄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6只)和模型组(HIBD组,30只),模型组根据HIBD后处死大鼠时间的不同又分为5个亚组(6 h、12 h、24 h、48 h、72 h,每组各6只)。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Western
目的分析尿道下裂患儿临床特点与手术年龄的关系,探索影响尿道下裂患儿手术年龄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尿道下裂患儿。收集患儿的人口统计学数据、尿道下裂严重程度、合并症、手术年龄及其他因素等资料。对影响尿道下裂手术年龄相关因素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有1 051例尿道下裂患儿被纳入本研究,其中轻度尿道下裂268
目的提高对新生儿期起病的肺结核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呼吸科收治的2例新生儿期起病的肺结核患儿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影像学分析等,提出本病诊断思路与鉴别诊断。结果2例患儿系33+3周双胞胎早产儿,出生26 d起病,起病隐匿,以间断干咳为主要表现,病程中伴一过性发热,胸部CT提示双肺多发结节样病变,1例同时合并胸腔积液、肺不张,多种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考虑特殊病原体感染,
目的探讨急性局灶性细菌性肾炎(AFBN)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08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16例AFBN患儿资料进行分析。患儿均为急性起病,病程2~23 d,平均7.8 d。患儿均无糖尿病、免疫缺陷或遗传代谢病等基础疾病。结果16例患儿病变位于单侧12例,其中右肾8例,左肾4例;双侧4例。尿培养阳性12例,其中大肠杆菌6例,肺炎克雷伯菌3例,
期刊
期刊
微生物广泛存在于人类机体中,呼吸道虽然与外界环境连通,但传统观点却认为肺部处于相对无菌的环境。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在更多领域的应用,为更直接揭示呼吸道正常菌群与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关系提供了新的途径。消化道和呼吸道菌群在免疫功能调节方面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这些菌群间的动态变化对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尚未可知。现对新生儿呼吸道微生态的形成和作用及其与疾病的关系进行综述。
目的探讨儿童终末期肾病(ESRD)的病因构成,为其预防、诊治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13年10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住院治疗的ESRD患儿的病因构成、发病情况等进行回顾性分析。ESRD患儿诊断标准参照2002年美国肾脏基金会制定的慢性肾脏病临床实践指南(NKF/KDOQI)慢性肾脏病(CKD)5期诊断标准。结果共86例ESRD患儿入选,其中男53例,女33例,男女比例1.61∶1
先天性隐睾是小儿泌尿生殖系统最常见先天性畸形之一。对隐睾进行早期干预治疗,可能有助于降低成年后生育能力下降、睾丸肿瘤与睾丸扭转风险的发生。因为睾丸下降机制十分复杂,所以激素治疗有效率仅为20%,且对远期影响不确定。目前对于应用激素促进睾丸下降在国际上仍有较大争议。现就近年来激素治疗在隐睾治疗中的价值做一综述。
目的探讨急性肾损伤标志物在评估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治疗中钙调神经蛋白抑制剂(CNI)相关肾毒性的检测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5年12月在上海市儿童医院肾脏风湿科住院的儿童肾病综合征患儿共92例,男59例,女33例;年龄(5.67±3.65)岁。其中单纯激素治疗的患儿66例为对照组,男44例,女22例;年龄(4.97±3.52)岁。激素联合环孢素(CsA)/他克莫司(FK506)治疗的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