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静态结合智能助行模式功能性电刺激(FES)对痉挛型双瘫脑性瘫痪(脑瘫)患儿下肢肌肉状态、运动功能及步行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6年3至7月在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门诊或住院治疗的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观察组(20例),观察组男11例,女9例,年龄(4.80±1.06)岁(3~6岁);对照组男7例,女13例,年龄(4.75±0.96)岁(3~6岁)。对照组只接受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等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实施创新型静态结合智能助行模式FES治疗。所有常规康复治疗项目及FES治疗均为1次/d,5次/周,共8周。在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对所有观察对象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关节活动度(ROM)评定、徒手肌力评定(MMT)、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项D区、E区)、步态分析和肌骨超声(测肌肉厚度)进行评估,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各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
结果治疗4周和8周,2组患儿踝关节背屈活动度改善、腓肠肌及胫骨前肌肌力提高、腓肠肌痉挛评分分值下降,GMFM-88项D区和E区评分提高,腓肠肌及胫骨前肌肌肉厚度增加、步态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Ashworth评分[左侧(1.80±0.52)分,右侧(3.40±0.88)分]、ROM[左侧(19.5±2.8)°,右侧(19.4±1.5)°]、肌力[左侧(1.80±0.52)级,右侧(2.00±0.56)级]及肌肉厚度[左侧腓肠肌(32.35±1.79) mm,右侧腓肠肌(32.95±2.63) mm,左侧胫骨前肌(30.60±1.00) mm,右侧胫骨前肌(30.05±1.8) mm]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GMFM评分[D区(31.30±1.46)分,E区(48.95±1.40)分]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步长(23.75±3.19) cm、步速(0.45±0.01) m/s等步态参数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
结论创新型静态结合智能助行模式的FES技术,更有利于改善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下肢肌肉状态及步态,提高运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