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当前教育部门大力推进现代学徒制在职业院校试点的背景下,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试点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困难,通过产教融合的企业化基地建设,开展分层次教学,各层次逐级递进的带徒工程,有利于破解当前条件下现代学徒制试点的政策与法制困境,对培养具有产教技能的师傅有现实意义,对解决学徒过多的问题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
[关 键 词] 现代学徒制;带徒工程;产教融合;分层递进;职业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5)28-0050-03
一、当前带徒工程面临的问题
(一)校企合作的稳定性与效率问题
在德国“双元制”的执行过程中,除了有学校和企业的紧密合作,还有保证其正常运行的职业教育法和联系学校与企业的有影响的行业协会,但国内缺乏政府层面对职业教育的立法,也缺少有影响力的行业机构维系学校与企业的融合,企业与学校之间难以找到稳定的利益共同点,这是导致德国“双元制”在中国水土不服,难以落地的原因之一。
一方面,在当前试行的学徒制中,学校是主体,企业只有需要人才的时候,才勉强与学校合作开展学徒制培养,例如“订单培养”的学徒制形式等,有些学校推动行业内的集团化办学,但建立的职业集团是一个松散的组织,对校企双方均不具备约束力,校企合作的稳定性直接影响了学徒制的开展。
另一方面,在学徒制开展的过程中,由于校企双方的出发点不同,加之受地点相隔较远等限制,校企双方难以实时沟通,导致不能按既定的培养方案开展教学,出现各自为政的情况,合作效率不高,学徒培养效果不理想。
(二)师傅的培养问题
带徒工程成功与否的关键是要有一支具有企业丰富实战经验的师傅队伍,这些师傅的培养是学徒制成功实施的重要一环,学校多数老师是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从事教学工作,不具备企业实战经验,即使利用假期到企业实习,也只是对企业的整体流程有所了解,并不能体验每一个细节的处理过程,企业的经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可能通过短期的实习获得,所以难以胜任师傅这一角色。因此,既有教学能力,又有企业实战经验的师傅对学徒制推行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三)学徒身份和人数众多的问题
目前国内高等职业教育中大多数学生还是通过高考进入学校,少量通过自主招生进入职业院校就读,和企业没有关系。学校不断扩招,每个专业人数少则几十人多达几百上千人,一个企业很难一次性招收这么多学徒,况且在当前这样的招生体制下,学生从小没有像德国学生那样接受过长期的职业规划教育,刚进校的不少学生对相关职业不了解,有的学生有兴趣和潜力从事相关职业,有些学生根本对相关职业没有兴趣,如果学徒和企业事先签订培养协议,明确身份,待经过一段时期互相了解后,企业可能认为学徒不适合在企业,学徒也可能认为企业不适合自己,故而企业不愿意事先投入为他人做嫁衣,这给现代学徒制的推行带来很大困难。
二、产教融合的分层递进式带徒工程的设计与实施
产教融合的分层式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亮点在于对传统培养方式的改革,这个改革包括产教融合基地的建设与运作、传帮带的教学设计。首先,产教融合基地的创建根据学校专业建设的需要和行业的发展情况,采用“成熟一个,创建一个”的方式,基地的负责人必须是相关行业的能工巧匠或知名人士,有多年的企业经历和实践经验,熟悉行业企业的工作流程。基地的规模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专业发展情况确定。
(一)产教融合基地的创建与运行
产教融合基地由学校提供场地和资源,企业将相关部门或研发中心设置在学校,开展企业化运作和管理,同时具备“产”与“教”的功能,培养的学徒最终成为企业的人才,实现校企双方利益的最大化。这样的产教融合基地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即产教融合基地是学校的固定资产,不会因企业的撤出而消失,产教融合基地不仅有企业的员工,还有学校能从事开发的老师,基地不限于只和一家企业合作,这样即使有企业撤出,也能保证学徒制运行的稳定性。
同时,产教融合基地的创建与运行对培养具有产教技能的师傅有现实意义。在当前的校企合作中,由于企业师傅不关心“教”,只注重“产”,而学校教师只注重“教”,不关心“产”,导致毫无基础的学徒面对实际项目望而生畏。产教融合基地的员工选拔途径,要么从企业能工巧匠中招聘,要么从有潜质的教师中选取,要么从工作室培养的优秀学徒中选拔。这些师傅在承担基地项目研发任务的同时,也要承担带徒任务,并能按培养内容标准的要求,将实际的项目任务分解成不同层次,自己和徒弟们一起完成实际的研发任务,既生产了产品,又带好了徒弟。
(二)分层递进式带徒工程的设计与实施
首先,由产教融合基地专业人员对新生宣讲相关职业情况,在双方自愿的前提下,从相关专业选择第一层次的一般学徒,这一层次不签协议,不提供报酬,产教融合基地仅提供场地和师傅,主要培养学徒基本技能和职业养成,这一层次的学徒多数还不能承担实际项目的研发;其次,在经过第一层次训练之后,一般从大二开始,从中选出能胜任实际项目研发的第二层次高级学徒,这一层次提供学徒报酬,自愿签订协议,参与完成产教融合基地的实际项目并参与指导第一层次的学徒;最后,经过两年训练和实践,进入大三后,产教融合基地根据发展和学徒自愿的原则,要么留在产教融合基地升级为师傅,要么推荐就业或自谋职业。 在这里,传帮带的教学设计是一个创新,这一教学设计分为三个层次(如下图所示):

这三个层次的人数分布呈金字塔型,第一层次为一般学徒,即刚进入产教融合基地的学徒,第二层次为高级学徒,即在产教融合基地经过一段时间(一般是一年以上)训练的学徒,第三个层次是企业师傅,从第一层次到第三层次技能水平逐级递增,所能承担的项目也是逐级复杂。从低层向高层递进主要是通过学徒掌握的技能和工作能力来衡量,不单纯以时间作为衡量基础,有些学徒进校几个月即表现优异,可以直接递进到高级学徒。相反,有些高级学徒达不到要求也可降为一般学徒,甚至出局。第一个层次是将产教融合基地项目提炼出相关的技能点,按班级连续安排教学(一般是第一学年),如上午由产教融合基地成员传帮带授课,下午所有“徒弟”统一实训,由产教融合基地安排成员或高级徒弟进行指导,完成真实项目;第二个层次是根据第一层次历练的情况,在学徒与产教融合基地双方自愿的原则下,安排挑选的学徒在产教融合基地实习(一般是第二学年),成为高级学徒,这些高级学徒完成项目研发的同时还要指导一般学徒的实训,可以获得相应的报酬;第三个层次是学徒经过产教融合基地近三年的历练,同时根据产教融合基地的发展情况,以优胜劣汰的原则安排部分优秀学徒留在产教融合基地就业,成为企业师傅,其余推荐就业。
这种产教融合的分层递进式现代学徒制,采用多对多的模式,即每个学徒拥有多个师傅,每个师傅也可以带多个学徒,采用不同的讲授和培训方式让学徒更容易地接受不同的学习内容,有利于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
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是学生先具有学徒身份,后开展职业教育,但目前国内学校已经招收了不少学生,要在此基础上再去解决学徒身份相当困难,因为一个企业难以一次接收或容纳同一专业几十人去当学徒,分散到不同企业又不利于教学的规范和开展,这也是当前学徒制试点困难的原因之一。分层递进式的学徒培养,根据年级和个性发展,分层次进行传帮带教学,师傅带高层次学徒,高层次学徒带低层次学徒,这样有利于缓解人数众多带来的问题。
三、带徒工程的实施效果分析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选取图形图像制作(计算机仿真方向)专业作为带徒工程试点专业,这一专业是为满足国家新兴战略产业和广州市新兴战略产业——虚拟现实技术的人才需要而设立,同时学院成立了专门从事虚拟仿真研究和开发的部门——计算机仿真工作室,以此为基础,从2012年起先后与广州尤尼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上海曼恒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广州蔚恒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多甘自控设备(上海)有限公司、中视典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爱迪斯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等联合建立了产教融合的基地,先期通过学校和企业派遣、公开招聘的方式配置了企业师傅,后通过留下优秀学徒充实师傅队伍,目前已经形成一支具有较强研发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能力的团队,较好满足当前项目研发和学徒培养的需要。
通过产教融合的分层递进式带徒工程,留下来的学徒已经成为基地的骨干力量,师徒结合先后完成了用于高校招生就业宣传和实际体验的“校园虚拟场景漫游仿真”软件、配合广州市垃圾分类推广工作开展的“广州市垃圾分类游3D游戏”软件、用于中央财政支持专业——物流专业实训的“3D物流快递虚拟仿真实训”软件、用于新产品展示和贵重设备演示的增强现实软件、用于校园安全警示教育(First time)的系列虚拟现实互动仿真软件、用于广州市重点专业——会计专业的“《财务会计实务》三维岗位化仿真教学系统”、虚拟3D电子商务展示厅、3D仿真赛道、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综合布线虚拟仿真实训系统等。并多次获得诸如全国第16届多媒体教育软件大赛一等奖、Unity游戏设计创意大赛优选奖、第17届教育教学信息化大奖赛三等奖、第18届教育教学信息化大奖赛一等奖、三等奖等奖项,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周晖.“师徒结对、订单培养”育人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3(14).
[2]张音宇.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职教集团发展策略初探[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4(6):5-9.
[3]周红利,张万兴.人力资本理论视域的德国现代学徒制研究[J].高教探索,2014(4):48-52.
[4]高葵芬.高职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基于首届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教学交流研讨会的思考[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6-9.
[5]王世安.高职以工作室为基础的现代学徒制研究:以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计算机仿真专业为例[J].职教论坛,2013(27):14-16.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Stratified and Progressive Engineering of Taking on an Apprentice Based on The Fus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ANG Shi-an
Abstract:In the current,education departments are vigorously promoting the pilot of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in occupation colleges, the pilot work has made some progress, but the pilot have encountered many difficulties, through the fusion of enterprise production and teaching base construction, carry out teaching at different levels, each level progressively with acts of engineering, it is conducive to break the policy and legal dilemma in modern apprenticeship pilot under the current conditions,it has a realistic significance for training the master with production and teaching skills, it provides a feasible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excessive apprentice.
Keywords:modern apprenticeship;engineering of taking on an apprentice; the fus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stratified and progressive; occupation colleges
[关 键 词] 现代学徒制;带徒工程;产教融合;分层递进;职业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5)28-0050-03
一、当前带徒工程面临的问题
(一)校企合作的稳定性与效率问题
在德国“双元制”的执行过程中,除了有学校和企业的紧密合作,还有保证其正常运行的职业教育法和联系学校与企业的有影响的行业协会,但国内缺乏政府层面对职业教育的立法,也缺少有影响力的行业机构维系学校与企业的融合,企业与学校之间难以找到稳定的利益共同点,这是导致德国“双元制”在中国水土不服,难以落地的原因之一。
一方面,在当前试行的学徒制中,学校是主体,企业只有需要人才的时候,才勉强与学校合作开展学徒制培养,例如“订单培养”的学徒制形式等,有些学校推动行业内的集团化办学,但建立的职业集团是一个松散的组织,对校企双方均不具备约束力,校企合作的稳定性直接影响了学徒制的开展。
另一方面,在学徒制开展的过程中,由于校企双方的出发点不同,加之受地点相隔较远等限制,校企双方难以实时沟通,导致不能按既定的培养方案开展教学,出现各自为政的情况,合作效率不高,学徒培养效果不理想。
(二)师傅的培养问题
带徒工程成功与否的关键是要有一支具有企业丰富实战经验的师傅队伍,这些师傅的培养是学徒制成功实施的重要一环,学校多数老师是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从事教学工作,不具备企业实战经验,即使利用假期到企业实习,也只是对企业的整体流程有所了解,并不能体验每一个细节的处理过程,企业的经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可能通过短期的实习获得,所以难以胜任师傅这一角色。因此,既有教学能力,又有企业实战经验的师傅对学徒制推行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三)学徒身份和人数众多的问题
目前国内高等职业教育中大多数学生还是通过高考进入学校,少量通过自主招生进入职业院校就读,和企业没有关系。学校不断扩招,每个专业人数少则几十人多达几百上千人,一个企业很难一次性招收这么多学徒,况且在当前这样的招生体制下,学生从小没有像德国学生那样接受过长期的职业规划教育,刚进校的不少学生对相关职业不了解,有的学生有兴趣和潜力从事相关职业,有些学生根本对相关职业没有兴趣,如果学徒和企业事先签订培养协议,明确身份,待经过一段时期互相了解后,企业可能认为学徒不适合在企业,学徒也可能认为企业不适合自己,故而企业不愿意事先投入为他人做嫁衣,这给现代学徒制的推行带来很大困难。
二、产教融合的分层递进式带徒工程的设计与实施
产教融合的分层式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亮点在于对传统培养方式的改革,这个改革包括产教融合基地的建设与运作、传帮带的教学设计。首先,产教融合基地的创建根据学校专业建设的需要和行业的发展情况,采用“成熟一个,创建一个”的方式,基地的负责人必须是相关行业的能工巧匠或知名人士,有多年的企业经历和实践经验,熟悉行业企业的工作流程。基地的规模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专业发展情况确定。
(一)产教融合基地的创建与运行
产教融合基地由学校提供场地和资源,企业将相关部门或研发中心设置在学校,开展企业化运作和管理,同时具备“产”与“教”的功能,培养的学徒最终成为企业的人才,实现校企双方利益的最大化。这样的产教融合基地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即产教融合基地是学校的固定资产,不会因企业的撤出而消失,产教融合基地不仅有企业的员工,还有学校能从事开发的老师,基地不限于只和一家企业合作,这样即使有企业撤出,也能保证学徒制运行的稳定性。
同时,产教融合基地的创建与运行对培养具有产教技能的师傅有现实意义。在当前的校企合作中,由于企业师傅不关心“教”,只注重“产”,而学校教师只注重“教”,不关心“产”,导致毫无基础的学徒面对实际项目望而生畏。产教融合基地的员工选拔途径,要么从企业能工巧匠中招聘,要么从有潜质的教师中选取,要么从工作室培养的优秀学徒中选拔。这些师傅在承担基地项目研发任务的同时,也要承担带徒任务,并能按培养内容标准的要求,将实际的项目任务分解成不同层次,自己和徒弟们一起完成实际的研发任务,既生产了产品,又带好了徒弟。
(二)分层递进式带徒工程的设计与实施
首先,由产教融合基地专业人员对新生宣讲相关职业情况,在双方自愿的前提下,从相关专业选择第一层次的一般学徒,这一层次不签协议,不提供报酬,产教融合基地仅提供场地和师傅,主要培养学徒基本技能和职业养成,这一层次的学徒多数还不能承担实际项目的研发;其次,在经过第一层次训练之后,一般从大二开始,从中选出能胜任实际项目研发的第二层次高级学徒,这一层次提供学徒报酬,自愿签订协议,参与完成产教融合基地的实际项目并参与指导第一层次的学徒;最后,经过两年训练和实践,进入大三后,产教融合基地根据发展和学徒自愿的原则,要么留在产教融合基地升级为师傅,要么推荐就业或自谋职业。 在这里,传帮带的教学设计是一个创新,这一教学设计分为三个层次(如下图所示):

这三个层次的人数分布呈金字塔型,第一层次为一般学徒,即刚进入产教融合基地的学徒,第二层次为高级学徒,即在产教融合基地经过一段时间(一般是一年以上)训练的学徒,第三个层次是企业师傅,从第一层次到第三层次技能水平逐级递增,所能承担的项目也是逐级复杂。从低层向高层递进主要是通过学徒掌握的技能和工作能力来衡量,不单纯以时间作为衡量基础,有些学徒进校几个月即表现优异,可以直接递进到高级学徒。相反,有些高级学徒达不到要求也可降为一般学徒,甚至出局。第一个层次是将产教融合基地项目提炼出相关的技能点,按班级连续安排教学(一般是第一学年),如上午由产教融合基地成员传帮带授课,下午所有“徒弟”统一实训,由产教融合基地安排成员或高级徒弟进行指导,完成真实项目;第二个层次是根据第一层次历练的情况,在学徒与产教融合基地双方自愿的原则下,安排挑选的学徒在产教融合基地实习(一般是第二学年),成为高级学徒,这些高级学徒完成项目研发的同时还要指导一般学徒的实训,可以获得相应的报酬;第三个层次是学徒经过产教融合基地近三年的历练,同时根据产教融合基地的发展情况,以优胜劣汰的原则安排部分优秀学徒留在产教融合基地就业,成为企业师傅,其余推荐就业。
这种产教融合的分层递进式现代学徒制,采用多对多的模式,即每个学徒拥有多个师傅,每个师傅也可以带多个学徒,采用不同的讲授和培训方式让学徒更容易地接受不同的学习内容,有利于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
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是学生先具有学徒身份,后开展职业教育,但目前国内学校已经招收了不少学生,要在此基础上再去解决学徒身份相当困难,因为一个企业难以一次接收或容纳同一专业几十人去当学徒,分散到不同企业又不利于教学的规范和开展,这也是当前学徒制试点困难的原因之一。分层递进式的学徒培养,根据年级和个性发展,分层次进行传帮带教学,师傅带高层次学徒,高层次学徒带低层次学徒,这样有利于缓解人数众多带来的问题。
三、带徒工程的实施效果分析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选取图形图像制作(计算机仿真方向)专业作为带徒工程试点专业,这一专业是为满足国家新兴战略产业和广州市新兴战略产业——虚拟现实技术的人才需要而设立,同时学院成立了专门从事虚拟仿真研究和开发的部门——计算机仿真工作室,以此为基础,从2012年起先后与广州尤尼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上海曼恒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广州蔚恒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多甘自控设备(上海)有限公司、中视典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爱迪斯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等联合建立了产教融合的基地,先期通过学校和企业派遣、公开招聘的方式配置了企业师傅,后通过留下优秀学徒充实师傅队伍,目前已经形成一支具有较强研发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能力的团队,较好满足当前项目研发和学徒培养的需要。
通过产教融合的分层递进式带徒工程,留下来的学徒已经成为基地的骨干力量,师徒结合先后完成了用于高校招生就业宣传和实际体验的“校园虚拟场景漫游仿真”软件、配合广州市垃圾分类推广工作开展的“广州市垃圾分类游3D游戏”软件、用于中央财政支持专业——物流专业实训的“3D物流快递虚拟仿真实训”软件、用于新产品展示和贵重设备演示的增强现实软件、用于校园安全警示教育(First time)的系列虚拟现实互动仿真软件、用于广州市重点专业——会计专业的“《财务会计实务》三维岗位化仿真教学系统”、虚拟3D电子商务展示厅、3D仿真赛道、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综合布线虚拟仿真实训系统等。并多次获得诸如全国第16届多媒体教育软件大赛一等奖、Unity游戏设计创意大赛优选奖、第17届教育教学信息化大奖赛三等奖、第18届教育教学信息化大奖赛一等奖、三等奖等奖项,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周晖.“师徒结对、订单培养”育人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3(14).
[2]张音宇.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职教集团发展策略初探[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4(6):5-9.
[3]周红利,张万兴.人力资本理论视域的德国现代学徒制研究[J].高教探索,2014(4):48-52.
[4]高葵芬.高职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基于首届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教学交流研讨会的思考[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6-9.
[5]王世安.高职以工作室为基础的现代学徒制研究:以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计算机仿真专业为例[J].职教论坛,2013(27):14-16.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Stratified and Progressive Engineering of Taking on an Apprentice Based on The Fus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ANG Shi-an
Abstract:In the current,education departments are vigorously promoting the pilot of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in occupation colleges, the pilot work has made some progress, but the pilot have encountered many difficulties, through the fusion of enterprise production and teaching base construction, carry out teaching at different levels, each level progressively with acts of engineering, it is conducive to break the policy and legal dilemma in modern apprenticeship pilot under the current conditions,it has a realistic significance for training the master with production and teaching skills, it provides a feasible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excessive apprentice.
Keywords:modern apprenticeship;engineering of taking on an apprentice; the fus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stratified and progressive; occupation colle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