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建设百年探索与未来发展逻辑

来源 :河南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fb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乡村建设经历了百年实践探索,乡村建设实践的理论逻辑与行动逻辑是一脉相承的。乡村建设有着内在的理论逻辑,其中,农民需求是逻辑起点,乡村制度供给是逻辑中介,农民获得感是逻辑终点。乡村建设的理论逻辑决定乡村建设的行动逻辑,“十四五”时期乡村建设行动逻辑以乡村建设规划为逻辑前提,以四大建设行动为逻辑节点,以县乡村行动的功能定位为逻辑进路。乡村建设未来发展逻辑以农民主体为逻辑起点,以协同共治为逻辑中介,以农村社区化为逻辑取向。
其他文献
蚕豆开花的时候,我在睡觉,你在哪里!  睡觉是不是很荒谬,但,我告诉你,荒谬的睡觉和蚕豆的开花几乎是一脉相承。都是走心,都是由内向外,都是先放弃意志再睡着,然后再做梦。当然,睡觉的地方最好离蚕豆地远一些,远到可以骑马,远到可以坐车,远到可以对酒当歌,远到可以亡命天涯。  蚕豆没开花的时候,她走了,带了一台笔记本电脑,一架GPS,开着车。蚕豆没开花的时候,我跟她说,你不放弃意志怎么能睡着?怎么能做梦
抗战时期,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战略家的眼光正确预测了中日战争的前途。充分占有中日两国的现实材料并探寻其内在联系,使其呈现抗战发展趋势的“先验的结构”,藉此实现对抗战前途的科学预测,是毛泽东的研究路径。通过唯物辩证法实现的认识论变革,以全面的、发展的、能动的观点分析抗战前途问题,是毛泽东的方法论基础。始终坚持唯物史观的人民立场,是毛泽东克服唯心史观、基于历史发展大势来理解和把握抗战前途问题的根本立场。当前,学习和借鉴毛泽东在分析抗战前途问题时所秉持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深化关于
“从前恨江流不转,失计台彭大旅威顺相继去,祸首指东洋;而今又是亡国条约,迫我皆承当;商量相待争五寺,后患正方长……”  一曲《国耻歌》回荡在之江大学总讲堂,这是1919 年5月9日的上午。  动员组织  “同学们!”在《国耻歌》的带动下,全场情绪沸腾。一个身穿蓝色短褂的少年站在总讲堂的演讲台上,高举着手,示意同学们安静下来。3000余人的总讲堂内,瞬间鸦雀无声,所有的人都目光矍然地盯着台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