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技术也迅速的更新和发展,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作为社会主流群体的大学生。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研究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显得尤为必要。
[关键词]新媒体 思想政治教育 影响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7-0162-01
新媒体这一概念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它是在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传播媒介之后,在数字化技术和人们沟通需要的促使下产生的一种新的交流传播模式。在这一时代,互联网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聚集地和社会舆论的力量,而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也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它可以通过向人们传播丰富正确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来帮助人们形成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另一方面,它又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更为复杂化,因而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挑战。
一、新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新媒体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和信息传播的直接性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在新媒体环境下,个人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同时也是信息的生产者,这改变了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方式,体现了新的传播方式的交互性和多元化。大学生大多追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而新媒体的信息来源又是极为丰富的,它打破了传统媒体时期家长、老师及主流媒体的信息权威,使得大学生群体价值选择多元化,满足了大学生的这一需要。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信息的直接性在带来丰富资源的同时也使得部分不良信息出现在互联网上,而大学生缺乏丰富的社会经验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所以新媒体也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复杂性。
(二)新媒体的个性化和开放性对大学生性格塑造的影响
现代大学生喜欢追求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自我表现意识尤为突出,而新媒体的个性化和开放性恰恰满足了大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模式不再是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而是以网状模式由中心向四周发散,同时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强度也是传统媒体所不能媲美的,这些优点使得大学生可以在新媒体上拥有自己的平台,进而对他人和社会产生影响,这无疑增加了大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其对自身价值的认可。但我们不容忽视的是,过分追求个性和自由,无原则的传播和发布信息是对新媒体的滥用,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努力克服其中的不良现象。
(三)新媒体的多样性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和手段的影响
在新媒体出现以前,思想政治教育以教师教授知识为主要形式,以学生自主交流和社会实践为辅助形式。而新媒体兼容了传统媒体的多重长处,使得网络信息声色俱全、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因而更能吸引学生,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提供了条件。同时,信息的海量化和专门性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有利于扩大其覆盖面。但这些优势如果使得学生对新媒体滥用,就会导致脱离实际的人际交往,也不利于增强大学生对主流价值的认同。
二、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利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在新媒体时代,坚持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科学实施,突出重点。要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头脑,铸造灵魂。要坚持继承传统与创新手段相结合,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和时效性。要坚持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要做到这些,有赖于教育者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丰富教育手段,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
(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渠道,丰富教育手段
传统课堂教学的中心任务是完成认识性任务,这导致课堂教学教条化、模式化、单一化和静态化。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课堂若要克服这一缺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手段兼容性的特点,借用新媒体技术采用辅助式教学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和说服力。在课余时间,充分利用新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网上思想政治教育。
(三)加强法制建设,优化新媒体传播的信息
随着社会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空前加速,新媒体的发展劲头也令人惊讶。在这一过程中,大量不良信息也涌入大学校园。面对这种严肃的情况,我国相关部门必须对相关法律进行完善以控制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侵蚀。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自由都必须在法律的允许范围之内,都必须受到法律的约束。社会法制管理人员必须对新媒体进行监管和控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利用新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也要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引导学生合法地利用网络新媒体。
三、结语
总之,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具有两面性特征,它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所产生的挑战也不容忽视。我们应辩证地看待新媒体的影响,同时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文化占领高校网络文化阵地,在此基础上不断寻找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以此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建设。
【参考文献】
[1]石磊.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2]高明,夏毅.新媒体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对策[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11(03).
责任编辑:杨柳
[关键词]新媒体 思想政治教育 影响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7-0162-01
新媒体这一概念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它是在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传播媒介之后,在数字化技术和人们沟通需要的促使下产生的一种新的交流传播模式。在这一时代,互联网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聚集地和社会舆论的力量,而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也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它可以通过向人们传播丰富正确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来帮助人们形成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另一方面,它又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更为复杂化,因而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挑战。
一、新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新媒体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和信息传播的直接性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在新媒体环境下,个人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同时也是信息的生产者,这改变了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方式,体现了新的传播方式的交互性和多元化。大学生大多追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而新媒体的信息来源又是极为丰富的,它打破了传统媒体时期家长、老师及主流媒体的信息权威,使得大学生群体价值选择多元化,满足了大学生的这一需要。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信息的直接性在带来丰富资源的同时也使得部分不良信息出现在互联网上,而大学生缺乏丰富的社会经验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所以新媒体也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复杂性。
(二)新媒体的个性化和开放性对大学生性格塑造的影响
现代大学生喜欢追求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自我表现意识尤为突出,而新媒体的个性化和开放性恰恰满足了大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模式不再是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而是以网状模式由中心向四周发散,同时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强度也是传统媒体所不能媲美的,这些优点使得大学生可以在新媒体上拥有自己的平台,进而对他人和社会产生影响,这无疑增加了大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其对自身价值的认可。但我们不容忽视的是,过分追求个性和自由,无原则的传播和发布信息是对新媒体的滥用,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努力克服其中的不良现象。
(三)新媒体的多样性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和手段的影响
在新媒体出现以前,思想政治教育以教师教授知识为主要形式,以学生自主交流和社会实践为辅助形式。而新媒体兼容了传统媒体的多重长处,使得网络信息声色俱全、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因而更能吸引学生,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提供了条件。同时,信息的海量化和专门性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有利于扩大其覆盖面。但这些优势如果使得学生对新媒体滥用,就会导致脱离实际的人际交往,也不利于增强大学生对主流价值的认同。
二、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利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在新媒体时代,坚持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科学实施,突出重点。要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头脑,铸造灵魂。要坚持继承传统与创新手段相结合,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和时效性。要坚持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要做到这些,有赖于教育者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丰富教育手段,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
(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渠道,丰富教育手段
传统课堂教学的中心任务是完成认识性任务,这导致课堂教学教条化、模式化、单一化和静态化。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课堂若要克服这一缺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手段兼容性的特点,借用新媒体技术采用辅助式教学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和说服力。在课余时间,充分利用新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网上思想政治教育。
(三)加强法制建设,优化新媒体传播的信息
随着社会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空前加速,新媒体的发展劲头也令人惊讶。在这一过程中,大量不良信息也涌入大学校园。面对这种严肃的情况,我国相关部门必须对相关法律进行完善以控制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侵蚀。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自由都必须在法律的允许范围之内,都必须受到法律的约束。社会法制管理人员必须对新媒体进行监管和控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利用新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也要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引导学生合法地利用网络新媒体。
三、结语
总之,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具有两面性特征,它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所产生的挑战也不容忽视。我们应辩证地看待新媒体的影响,同时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文化占领高校网络文化阵地,在此基础上不断寻找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以此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建设。
【参考文献】
[1]石磊.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2]高明,夏毅.新媒体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对策[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11(03).
责任编辑: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