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鸟老人”要学会适应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635375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候鸟老人”是老年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这些老人一段时间住在自己的家,一段时间住在儿女的家。这种候鸟式的生活给老人带来了诸多问题。
  
  案例一:
  
  今年65岁的老赵是河北省邢台人,儿子8年前去广州工作,已成家立业。今年春节老赵决定全家人在广州过年。于是,老两口带了北方的年糕和油茶,坐火车颠簸了二十多个小时来到广州。为了让全家过个像样的年,老两口忙得脚不沾地。结果,因操劳过度,加上饮食不习惯,大年初二老两口就病倒了。
  
  案例二:
  
  许老太太很早就没了老伴,大女儿在厦门工作,小儿子常年在外做生意,她一个人在山东老家生活。平时和街坊邻居一起拉家常,日子倒也过得舒服。去年,为了让老人能够过一个温暖的冬天,女儿将她接到厦门。因为工作忙,女儿不能在家陪伴老人。时间长了,老人不免觉得非常孤独,也开始思念山东老家的那些亲戚和朋友。最后,住了还不到3个月,老人就执意要走。一个精心“策划”的敬老计划就这样泡汤了。
  这类老人的典型特征就是已经习惯了在老家的生活,因此在开始“候鸟式”的生活之初,往往会表现出诸多的不适应,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候鸟老人”离开了熟悉的生活环境和人际交往圈,心理往往会出现焦虑、抑郁、易烦躁等症状。第二,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老人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熟悉身边的事物,增加心理负担,从而导致心理问题由平时的潜伏状态转变为易发状态。第三,“候鸟式”的生活也会给老人的身体健康带来许多影响。最明显的一点就是水土不服,饮食不习惯。
  老人们必须进行身心调适,才能做一个快乐的“候鸟老人”。第一,老人要多想想自己与子女在一起时快乐的感受和经历,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第二,来到一个新的环境,要积极适应新的生活,走出家庭的小圈子,尝试与其他老人交往。第三,要有一颗年轻的心,对新事物要抱着宽容的态度。第四,儿女要重视“候鸟老人”心理和生理变化情况,多花时间陪陪老人。此外,当地社区的居委会要注意掌握本区“候鸟老人”的人数、到来和离开时间等基本情况,要为这些老人提供集体活动的场所和条件,并主动了解老人们的需求,经常性地为他们举办各种文娱活动,丰富他们的晚年生活。
其他文献
单元复习课是小学数学重要的课型,做好教学研究很重要。经实践,我们提出了单元复习课教学研究的路径模型:制定单元双向细目—整理知识要点示例—组卷与前测—设计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