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霈、王光耀主编的《文学欣赏导引》引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素材之教材内容分析

来源 :小说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mmander_oce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教材在阐释观点时,引用了不少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素材,或作为例句进行解说观点,或进一步阐述观念。本文试图从教材内容的角度分析本教材,以期促进建国以来文艺学教材引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素材分析的研究。
  关键词:古代文学;理论素材;教材内容;文艺教材
  对教材进行仔细研读后,读者发现本教材引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素材主要集中在第一部分“总论”,共引用25次;“诗文、欣赏”共引用10次,“小说欣赏”共引用3次;“电影欣赏”则无引用古代文论素材。且由本教材的编写篇幅可以看出,编者更重视对诗、文和散文以及小说的欣赏,同时对新兴的网络文学和电影也进行了欣赏。在网络文学和电影欣赏中,本教材未引用中国古代文论的内容,或许编者认为古代文论不能用来诠释最新的这两种文化。然而笔者发现上海戏剧学院研究生刘思在2015年博士学位毕业论文《叙事学视域下的中国电影意境研究》中使用叙事学的研究理论,从叙事者、叙事视点、叙事时空,结构模式等角度探索电影意境①。在叙事学视域下,探究电影呈现出的意境美。在论文的第三章“中国电影意境的案例解读”中,论文对具有意境之美的电影实例进行了分析,以新世纪电影《图雅的婚事》、《黄金时代》、《推拿》作为案例,赏析了其中的意境之美。由此可见,电影此种文化是可以用中国古代文论进行阐释,因为编辑和导演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所以电影剧本撰写和电影拍摄过程中也会表现出来。
  本教材内容主要涉及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论和文学接受论,以文学接受论为主要内容,在阐释观点时,引用了不少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素材,或作为例句进行解说观点,或进一步阐述观念。
  1 文学本质论
  关于文学本质论,本教材引用了刘勰“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②的“文”“笔”观点,将文学作品区分成有韵之文和无韵之笔,用以区别诗和散文。同时引用梁代元帝萧绎的“学”“笔”观点,“笔”则与现代的散文相接近。本教材认同“学”即“能识其事,不能通其理者”③,“笔”则“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篡,善为章奏如伯松”④的说法。
  2 文学创作论
  关于文学创作论,本教材在谈及雅与俗文学时,引用了明人沈德符的话:“……又有《打枣竿》》《挂枝儿》二曲……则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亦人人喜听之,以至刊步成帙,举世传诵……”⑤,“打枣竿”和“挂枝儿”在正统文人雅士看来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坊间俚曲,也就是一种民间歌谣。这样的俚曲歌谣在当时如此盛行,还“逗引”得文人参与其间,加以辑录整理,“以至刊不成帙,举世传诵”,追其缘由应是这些小曲感情真挚,又自然表达出人的喜怒哀乐和喜好与性情,且充溢着浓郁的世俗生活气息,因而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这就说明某些俗文学具有高超的艺术。另引用魏晋时期曹丕‘文章’观点,将诗文视为雅文学,把小说戏曲当作俗文学。
  本教材还引用刘勰“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表达“物移我情”的观点,引用王国维“我情著物”观念和“意境说”阐述抒情性作品景与情的关系。此外,本教材引用明代徐渭起兴的观点,说明起兴在作品创作与鉴赏中的作用。
  3 作品论
  关于作品论,本教材引用清代诗论家叶燮的观点,来论述诗的内在形式。“可言之理,人人能言,又安在诗人言之?可征之事,人人能述,又安在诗人述之?”⑥诗由意象和意境、象征与隐喻等构成诗的内在形式,完成了“不可传达”的传达。另引用姚鼐关于散文气势的观点,以论述文学的形式。教材中认为“神、理、气、味、格、律、声、色八种成分”构成一篇文章,其中,“神、理、气、味”是文之精,“格、律、声、色”是文之粗。本教材又引用了陆机在《文赋》“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与“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以阐述散文取材范围之广阔与形式之自由。本教材引用了宋人洪迈“大率唐人多工诗,虽小说戏剧,鬼物托假,莫不婉转有思致,不必颛门名家而后可称也。”⑦,用以说明诗文对小说创作的影响。
  本教材还引用《元和韵谱》“平声者哀而安,上声者厉而举,去声者清而远,入声者直而促”⑧和清代桐城派散文家散文创作追求“因声求气”的主张,体现对文学传达出语音组合独具的审美特性的认识。而要求散文以“自然铿锵发金石声”达到神完气足的境界,以论述文散文的语言美。同时引用陈洵《海绡说词》评点吴文英《浣溪沙》中“秋”字“冷”字的用词效果,以论述抒情话语的修辞。本教材还引用明代金圣叹评点《水浒传》的观点:“《水浒传》并无之乎者也等字,一样人,便还他一样说话,真是绝其本事。”⑨,以进一步阐述人物塑造理论时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本教材引用魏晋时期曹丕“文以气为主”的观点,以阐述文学风格,认为“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⑩,“读其文而想见其人”11。
  4 文学接受论
  关于文学接受论,本教材引用宋人周紫芝《竹坡诗话》:“……忽记杜少陵诗:‘夜深殿突兀,风动金琅珰。’恍然如己语也。……惟闻子规相应木间,乃知‘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之为佳句也。……曰,此少陵所谓‘晚凉看洗马,森木乱鸣蝉’者也。……惟当所见处,乃始知其为妙。作诗正要写所见耳,不必过为奇险也”的经验,12以论述主体素养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鉴赏重要性。本教材引用《论语·述而》说:“子在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说的是《韶》乐之美使人感到唇齿留香,回味悠长。这是孔子听乐的感觉13;引用《列子·汤问》赞赏美妙的乐音,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说,用视觉感受描摹听觉感受——优美的音乐犹如可以看得见的额“绕梁”丝带14;引用《荀子·君道篇》中就谈到“人之百事如耳、目、鼻、口、之不可以相信借官也。”15;引用《礼记·乐记》中有“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曲折如折,止如槁木,倨中居住,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的描述16;引用孔颖达在《礼记正义》中就這段描写音乐给人的感受的文字谈道:“声音感动于人,令人心想其形状如此。”17;引用苏东坡评论王维的诗、画,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18以论述在文学鉴赏中使用通感方法。此外,引用陆机“目无尝音之察,耳无照景之神”19,论证文学欣赏过程中存在否定通感的结果。   本教材引用金人元好问“文须要字字作,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20的文学阅读观,他还对那些读书不理会文字的人提出批评“……十行夸一目。阏颤失香臭,瞀视纷红绿。毫厘不相照,觌面楚与蜀。”21对于这一点,古人有很多值得注意的说法,比如明末清初的大批评家金圣叹说:“吾最恨人家子弟,凡遇读书,都不理会文字,只记得若干事迹,便算读过一本书了。”22这些引用有用以说明文学创作与读者的关系。
  本教材引用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各执一隅之解,欲拟万端之变。”偏执于自己的趣味偏好以致“执一隅之解”,“东向而望,不见西墙”,自然很难准确分辨作品的美质、疵点,因而也很难真正欣赏到美了。23后说“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平理若衡,照辞如镜”,这是艺术鉴赏、艺术批评的一种很高境界,这一境界是可以通过“操千曲”“观千剑”的“博观”的磨练达到的。24两者说明了文学批评的标准和文学批评所要达到的境界。
  本文从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论和文学接受论四个角度分析了这本教材的内容,希望促进建国以来文艺学教材引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素材分析的研究。
  注释:
  ① 刘思.叙事学视域下的中国电影意境研究.上海戏剧学院,2015.
  ② 王先霈,王耀辉.文学欣赏导引(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46.
  ③ 王先霈,王耀辉.文学欣赏导引(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46.
  ④ 王先霈,王耀辉.文学欣赏导引(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46.
  ⑤ 王先霈,王耀辉.文学欣赏导引(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38.
  ⑥ 王先霈,王耀辉.文学欣赏导引(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50.
  ⑦ 王先霈,王耀辉.文学欣赏导引(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35-136.
  ⑧ 王先霈,王耀辉.文学欣赏导引(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63.
  ⑨ 王先霈,王耀辉.文学欣赏导引(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52.
  ⑩ 王先霈,王耀辉.文学欣赏导引(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28.
  11 王先霈,王耀辉.文学欣赏导引(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27.
  12 王先霈,王耀辉.文学欣赏导引(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9.
  13 王先霈,王耀辉.文学欣赏导引(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36.
  14 王先霈,王耀辉.文学欣赏导引(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33-34.
  15 王先霈,王耀辉.文学欣赏导引(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33.
  16 王先霈,王耀辉.文学欣赏导引(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33.
  17 王先霈,王耀辉.文学欣赏导引(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33.
  18 王先霈,王耀辉.文学欣赏导引(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37.
  19 王先霈,王耀辉.文学欣赏导引(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33.
  20 王先霈,王耀辉.文学欣赏导引(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9.
  21 王先霈,王耀辉.文学欣赏导引(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9.
  22 王先霈,王耀辉.文学欣赏导引(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9.
  23 王先霈,王耀辉.文学欣赏导引(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43.
  24 王先霈,王耀辉.文学欣赏导引(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44.
  参考文献:
  [1] 王先霈,王耀輝主编.文学欣赏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6.
  [2] 刘思.叙事学视域下的中国电影意境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15.
其他文献
摘 要:《苏亚人为什么歌唱》,是由民族音乐学家安东尼·西格尔(Anthony Seeger)所著,赵雪萍、陈铭道翻译的民族音乐学著作。这是一本关于南美土著社区歌唱的书,所试图解决的问题很鲜明:“为什么他们会(以这么特殊的方式)歌唱和表演,而不是以其他方式?”然后从这个问题周旋开去,你会读到一本洋洋大观的人类学调查笔记,从苏亚人的生活、语言、食物、捕猎、祭祀,绕了一大圈,极尽详细之事,最后回归到了全
期刊
摘 要: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自古以来,无数文人骚客为之歌咏。而《诗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就有大量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男女婚爱的爱情诗。这些爱情诗,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向我们展现了当时下层人民的婚爱习俗,对待爱情的态度以及古人们热烈而浪漫、清新而纯净的爱情。  关键词:《诗经》;爱情诗;情感美;意境美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部分。《诗经》包括民间歌曲、宫廷歌曲和祭祀乐
期刊
摘 要:1985年莫言发表了自己的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一时“评家蜂起,各善其妙”[1]。《透明的红萝卜》叙事模式的改变,被认为是奠定莫言小说艺术大厦一块重要基石,本文将从叙事视角、叙事空间和叙事修辞三个方面来探析莫言所采取的叙事策略,窥探其艺术的发生因子。  关键词:《透明的红萝卜》;叙事视角;叙事空间;叙事修辞  1 成精的感官——第三人称的叙事视角  故事和故事叙述者是叙事文学作品必不可少
期刊
摘 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集中反映了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分析,马克思认为:劳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却发生了异化,所以劳动异化即人的本质异化。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正确世界观的发源地,体现着深刻的理论完成和系统的哲学确证,带有显著的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辩色彩,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批判资本主义提供了理论武器,为我们解决改革发展中出现的异化问题提供了理论启迪。 
期刊
摘 要:“疼痛”作为毕飞宇小说的创作主题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本文从“疼痛”主题与小说《推拿》中的女性书写为切入,深入解读小说中女性的两种“痛”:“切肤之痛”和“情欲之痛”。探究“疼痛”主题对毕飞宇作品中塑造的女性形象之具體内涵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推拿》;“疼痛”;女性  生活是一种永恒的充满痛苦的运动和激荡,是不幸的、痛苦的、支离破碎的,是令人颤栗而毫无意义的。  ——赫尔曼·黑塞《荒原狼
期刊
摘 要:《文心雕龙·比兴》篇是专论我国诗文写作的两种传统的表现手法。从文学创作的角度,重新为比兴下了定义,分析比兴的种类及论述比兴特征;从创作论的角度认定了比兴发生的时代变化。刘勰比兴说与前人相比有了质的超越,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地被改变和丰富。本文通过梳理历代学者对“比兴”的阐释,对比兴做浅显的分析。  关键词:刘勰;《文心雕龙》;比兴观;演变  刘勰的《文心雕龙》体大思精,从创作论、文学鉴赏与批
期刊
摘 要:我国的传统学术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在诸子学发展变迁中反映出来,从《庄子·天下篇》到《论六家要旨》再到《汉志·诸子略》,通过学者对诸子百家的发展源流以及其学术特点加以总结概括,使后人了解当时的各家学术流派,继承和发展了《七略》,体现出先秦至西汉学术发展、思想传承的不断深化。  关键词:先秦;诸子学;庄子天下篇  在中国传统的学术发展中,诸子学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研究中国的古籍和古学,不得不从诸
期刊
摘 要:以中国知网为主要搜索依据,着重梳理近10年的《歧路灯》研究的学术成果,将研究的主要内容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歧路灯》的语言词汇研究、《歧路灯》民俗文化的研究、《歧路灯》的综合性研究。可以发现期逐步将研究论题向纵深发展,但《歧路燈》研究在大力拓宽研究视野上仍有待加强。  关键词:《歧路灯》;李绿园;研究现状  1 引言  《歧路灯》是清代作家李绿园所著的一部长篇白话小说,作品围绕谭氏兴衰际遇
期刊
摘 要:“革命的浪漫蒂克”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倡导时期出现的一种具有浪漫情调的创作,而蒋光慈则是“革命的浪漫蒂克”的典型代表作家。本论文通过对蒋光慈革命浪漫书写的形成描写和对蒋光慈的《短裤党》等作品体现的革命浪漫蒂克的分析以及蒋光慈的“革命+恋爱”创作的价值体现等方面对蒋光慈和“革命的浪漫蒂克”的联系进行论述,从而实现对蒋光慈的革命浪漫创作的现实关照。  关键词:蒋光慈;革命的浪漫蒂克;革命+恋爱 
期刊
摘 要:通关文牒,牒文种的分支之一,是古代通过关戍时所需的通行证。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西游记》里,唐僧师徒四人一路西行途经多国,所办事项经常需要用到各类文书,特别是通关文牒。通关文牒由古至今始终传承着,具有时代意义。  关键词:通关文牒;西游记;文书;小说  牒是中国古代官府往来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原是文书载体名称,指用竹或木制成的短简。春秋时期已把用牒写成的文书称为牒,直到汉代,社会上仍有这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