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教学中要强化四个“实”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itaidej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小学生作文套、抄、编现象的确比较突出。如何提高小学作文教学质量,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把作文要“真实”这一理念灌输给学生?笔者认为,学生的作文要做到内容真实,情感朴实,立足现实,方法扎实,就必须教会学生写“真”,在“实”字上下功夫,才能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性。
  一、内容真实
  作文教学要求“真”,首先内容要真实。这一点,不仅仅是为了作文,也是为了做人。学生写作内容要做到真实,教师就要不断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悟生活,认识生活,将生活所得酝酿成真挚的情感,提炼成真实的思想,情真意切、发自肺腑地表达出来。只有抓住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真实地写作,真实地输出信息,真实地反映生活,习作才会富有表现力,才能感染别人。
  我们要引领学生带着“真”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进习作;带着“情”感恩父母、感恩自然、感恩社会,感谢他们给了自己生命、智慧,给了希望和爱的人们。激发学生为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而写作,为总结实践经验、提高思想认识而写作,此时他们就不会觉得习作是一件苦差事,是搜肠刮肚的“挤牙膏”,而是抒写心灵的园地,是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好而有价值的人、事、物、景,关键的是我们要善于去发现,去感悟。这就要求教师要教学有法,指导得法,学生才会真心地去体验和感受生活。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生活实际确定习作的内容,提出切合实际的具体要求,引导学生去仔细观察和分析身边人、身边事、身边物、身边景,以真实的感受、见闻、信息为素材自主习作。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创设真实的习作的情境,让学生有感而发,有话可说。由于真实的习作写的是学生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身边的物、身边的景,是学生的亲身感受和见闻,他们就有话可说,有事想讲,才会由被动习作转为主动习作,久而久之,学生才会把习作当成自己生活和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怕写作文到想写作文。从而,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情感朴实
  叶圣陶先生说:“小学生作文教授之目的在令学生能以文字直抒情感,了无隔阂;朴实说理,不生谬误。至于修辞之工,谋篇之巧,初非必要之需求。”“直抒情感”达到文有真意,一要感情真实,二要材料真实。就如幼儿园的小朋友看到猫儿圆圆的脸,眯着眼睛抿着嘴,就会觉得它在那里笑,这就是一种积蓄。如果他会运用文字描写“猫儿在笑”,这就是宝贵的“朴实的情感”的倾吐。文章是感情的产物,“情动于衷而发于外”,只有作者首先为外物所感,被彻底打动,才有可能写出动人的东西。小朋友之所以说“猫儿在笑”,是因为他眼中的猫儿形象是“眯着眼睛抿着嘴”,透露着一种善良、亲和的情感。所以说,情感是作文的源头活水,离开了鲜活的情感之源,文章就会显得死板呆滞,毫无生气。因此,在作文指导中我们要始终坚持这样的理念:心灵,只有在感动的天地中徜徉,才能够编织出灿烂的云锦,喷吐出辉煌的光焰。情因物起,缘情造文。一个心灵柔软、容易感动的人首先是一个善于观察、体验、思考,热爱生活的人。我们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说老实话、做老实人,写朴素的文章,不能盲目地为完成作文而作文,为考试而写作,而应该是为生活而写,为抒发真情实感而写。只有这样,我们的习作才会富有真情实感,也才能打动读者。
  三、立足现实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原是说话的延续,用来济说话之穷,在说话所及不到的场合,就作文。因此作文自然应该单把经验范围以内的事物作为材料,不可把经验范围以外的事物勉强拉到笔底下。”如此说来,我们知道了写作是说话的延续,写作材料应该以自己的经验为范围。所以,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就应引领学生融入美好的现实生活。有的人认为我们的学生每天被关在四堵墙里面,无法关注现实;有的人还说,现在的学生生活枯燥无味,没有什么可写的。其实,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人物和事物,做生活和学习中的有心人,就不难发现,学生每天上学放学,衣食住行,师生交往,喜怒哀乐,家乡山山水水、风土人情、发展变迁、时令变化……皆可称为“现实”,都是学生们习作的素材。教师还要注意指导学生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及时记载下来,逐步培养他们良好的观察习惯。
  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时,要把定向观察与随机观察有机地结合起来。定向观察,就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参观、游览、调查、访问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根据某次习作的要求搜集写作的素材。随机观察,就是要求学生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随机观察、发现、捕捉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有意义的和有趣的事物。特别是高年级,我们要引导学生将观察的重点放在随机观察上。学生一旦养成了随机观察的习惯,他们发现和捕捉生活的能力才会不断增强,搜集的素材才会越来越丰富,习作时才能够做到“文思泉涌”。比如环境卫生问题,虚假广告现象,考试排名问题,贫困儿童问题,零花钱、压岁钱问题、玩电脑等,学生日常生活中面对大量的信息冲击,只要留心观察,就不难获取真实的习作素材。我们的作文教学切不可离开学生的生活实际,就算是教材内容,如果与学生现实生活有别,我们也要敢于超越教材,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一些情境,让他们真正感到作文就是生活的再现、说话的延续,就是介绍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就是自己真情实感的流露。
  四、方法扎实
  如何让学生的习作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是小学作文教学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儿童的内部言语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他们在习作时还不会构思,这就需要教师循序渐进地进行培养。大量事实表明,学生作文时用文字表达思想,从“想到的”到“说出的”再到“写成的”,既是语言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两者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但两者又不完全是一回事,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教学实践证明,没有经过严密构思而写出来的作文,即使有了较为丰富的作文材料,也是难以围绕一个中心把意思表达清楚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表达方法,还要注重提高学生作文构思的能力,指导学生找出材料间的内在联系,并能围绕一个中心选择材料,还要合理组织安排材料,把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写清楚。
  培养学生的构思能力,要充分发挥口头语言的中介作用,坚持从说到写的原则进行训练。由于口头语言显现于外,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在口头表达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面对面的及时指导,强化训练。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构思能力后,他们的习作才能向着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的要求逐渐迈进。
  小学作文教学是一项艰难复杂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我们切不可急功近利,也不可简单复制,要脚踏实地、求真求实,引导学生说真话、吐真情、写真事,另外,老师还要十分重视学生的知识储备,好词好句的积累、背诵的积累,课内外的读写结合,扩大课外阅读量,背诵好的篇章、好的段落的训练一定要加强。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作者单位
  金平县教育局
  ◇责任编辑:徐桥◇
其他文献
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其本质是在探究中学习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培养探究思维观念。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探究教学法的运用。笔者认为,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要将探究性教学的理念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行为,可以从三方面着手。  深究教材,开展推理性探究  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将“探究性教学”的理念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行为,教师要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筛选,确定探究学习的问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