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再社会化研究

来源 :中国集体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l4055670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人员来到城市,但他们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受到了一系列因素的阻碍。本文分析了阻碍其融入城市的内、外部因素,并从再社会化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便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
  关键词: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再社会化;对策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流动的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人员到城市打工。武汉市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一座大城市,更是吸引了不少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从而形成了多民族散杂而居,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超过世居少数民族人口的现状。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得他们的特点鲜明,他们在与城市的融合过程中相对于其他流动人口更困难一些。其中,融入城市最困难的当属穆斯林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上的巨大差异,使得他们在扎根城市的过程中遇到了较多的问题,如食物不够多样化,民族服饰不易购得等。当然,他们也有着跟其他类型的流动人口一样的融入困境,如医疗资源在他们身上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子女教育得不到全面的保障、社会支持网络脆弱等。如何尽快地融入城市成为摆在他们面前的一道难题,同时也是城市管理者的一大头疼问题。
  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们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研究范围宽泛,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管理、民族关系、城市适应等方面。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城市民族工作及城市管理只有通过改革和不断探索才能落实民族政策,保障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权益,促进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这也将有益于我们做好城市民族工作、协调城市民族关系;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中各民族的和谐相处对当地城市和民族工作的发展以及把城市建设成为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和谐家园都发挥着积极作用;提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支持力度,促进其城市适应,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课题,也是减少民族问题、社会冲突的问题的关键。而从再社会化的角度论述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研究成果还不是很丰富,从这一点上说是很有意义的。
  从社会学视角看,再社会化是指在生活急剧转变中,一个人放弃原来的生活方式而适应另一种对他来说全新的生活方式的过程。根据再社会化的特点,可以将其分为主动再社会化和强制再社会化。主动再社会化是指根据环境的变化,个体自觉接受新的生活方式和参与形式;强制再社会化是指背离社会规范,个体而被迫接受社会教化的过程。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再社会化就是指少数民族人口离开原先所生活的环境而投入到全新的城市生活环境中,重新确定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以适应新环境的过程。
  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武汉市的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行了研究。本研究中的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是指在城市中生活的有工作或者曾经有过工作的没有城市户籍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此次共发放问卷233份,实际回收197份,回收率为84.549%,其中,男性157人,占79.7%,女性,40人,占20.3%,涉及回、土家、维吾尔等11个少数民族。
  二、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再社会化的阻碍因素
  (一)制度因素
  1.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国家及地方对流动人口管理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还是比较多的,如《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管理办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湖北省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条例》等。但是,我们这些法律法规存在着侧重“管”,不太重视“理”、管理方责任不明确等不太完善的地方。如我们在与一位维吾尔族兄弟的访谈中得知,他计划与兄弟4个一起开烤羊肉串店,各个部门间的相互推诿使他来回在多个部门跑来跑去,证明开了不少,但好长时间没有结果。
  2.户籍制度。调查结果显示,有54.3%的研究对象表示没有武汉市的户口给自己带来了很多不方便。访谈中得知,他们的不方便主要是体现在就医的不方便,如他们得将医疗费用拿回老家进行报销、办证或子女上学时往往需要社区或者相关部门开具其他的证明等。
  (二)管理机制
  1.管理方式的不尽合理。关于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管理,政府往往将其纳入流动人口管理的范畴。但是,由于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有着其本身的特殊性往往会导致在管理过程中出现很多照顾不到的地方,如因不了解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而产生距离感或歧视,从而不能真诚有效的沟通导致矛盾重重甚至发生冲突。我们在武汉市洪山区某小区的访谈中就发现,社区管理人员与流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双方存在着很多的分歧和矛盾。在社区管理人员眼中,这些人就是一些只会闹事,老搞特殊还不支持社区工作的“无赖”。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眼中,管理人员就是吹毛求疵,态度不好,歧视甚至欺负他们的“恶势力”。双方的相互不理解,导致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出现很多难点。
  2.管理内容的不全面,现实中的管理与法规上的规定差距很大。2012年湖北省人大委员会出台的《湖北省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条例》规定了流动人口子女与当地户籍学生一样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并对流动人口创业、就业以及维权等提供咨询、帮助和服务等一系列全面的规定。但由于权责不明确,在管理过程中,实际涉及到的只有户口、计划生育、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内容。而如果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想在城市扎根生存,他们需要更多的落在实处的服务。
  (三)环境因素
  1.社会支持网络的脆弱。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人际支持大多来自家庭成员、老乡或朋友,有94.4%的人认为自己得到了家庭的很大支持和帮助,87.8%的人认可老乡或者朋友是自己的坚强后盾。其次,有43.7%的人认为邻居在自己的生活中也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最后,只有30.5%肯定了社区和政府相关部门对自己的帮助。
  同时,我们在访谈中得知,在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参与当中,参与自发性活动组织的占到了绝大多数,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老乡会或以宗教为纽带的各种组织,并且他们认为这种自发性的组织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社会组织,如志愿者服务组织、基金会等对他们的关注也比较少。   2.经济环境。由于多数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65.5%)来城市的目的就是为了多挣一些钱。因此,在城市中能否实现这一目标对他们自身以及整个家庭的生活状况来说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如果他们不能很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则对他们进一步的社会参与以及在社会参与中实现自我价值并融入城市社会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四)主观性因素
  1.文化素质偏低。大部分来武汉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都不是很高,39.1%的人是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到了72.6%。由于自身文化素质的限制,他们中90.2%的人在城市里从事服务行业。在城市社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的背景下,这显然不利于他们进一步的融入城市主流社会。
  2.风俗习惯的差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他们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保留着自己有特有的风俗习惯或宗教信仰,穆斯林更是有着宗教的严格要求。这与城市居民开放、追求自由的理念有很大的不同,因而他们在进入城市后,会因种种差异而感到不适应。在与市民、社区的互动中也可能由于差异性而导致沟通的断裂。
  3.社会参与的公民意识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来武汉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赚钱,调查显示只有17.3%的人有着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是他们感觉自己是外来人,没有必要参与;自己文化素质低,公民意识不强;社区未做好相关的管理工作,未将他们纳为社区的一份子,使他们在心理上没有真正认可所在社区。社会参与度较低导致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当地居民的交流过少。同时,来汉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有62%来自西部农村地区,他们要树立公共物品保护意识。在农村主要是以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使用的多是私人产品,所以,对于自己的私人产品会有很强的保护意识,但是缺乏对于公共产品的保护。
  三、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再社会化的对策
  (一)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完善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保障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基本权益。法律法规是公民权益保障的最有力的武器,由于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相对于一般流动群体的特殊性,我们应当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障时,涉及更加全面一些,考虑到他们的特殊性。同时,法律法规中更应明确相关的责任部门,将责任落到实处,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切实感到有保障。此外,也应告知他们应履行的义务,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2.创新管理机制,实现真正的全面管理。现有的管理存在管理内容上的不全面,管理方法不正确等问题。因此,创新管理机制是势在必行的。我们可以尝试在流动人口管理中专门划分出一部分人员专门从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管理。这些专门人员可以是经过相关培训的或本身就是很了解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少数民族人员。再者,我们可以尝试在社区内寻找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领袖人物,让他进行直接的参与管理。这样,不仅能更加实现管理部门与管理对象的良性沟通,还可以真正发挥其自主参与的意识。
  3.在组织支持方面,社区与社会组织联手共同主动出击为其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组织资源的匮乏导致他们只能在其生活的小圈子里获得社会支持,不能走出社会获得更多的资源,更不用谈很好地融入城市。因此,充分发挥社区以及社会组织的作用对发展其社会参与意识有很重要的作用。
  4.大力支持及扶持其创业就业,增加或提高其劳动技能。经济因素作为其融入城市的一大阻碍,我们应该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促进其谋生手段的多样化,实现其收入的稳定乃至增加。
  5.打造民族特色文化街。民族特色文化街是利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自身的优势建立的可以充分实现更多人就业以及满足少数民族人群在食物、服饰等方面需求的民族特色标识。打造民族特色文化街既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又可以实现民族和谐发展,是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很好的选择。
  (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1.提高文化素质。文化素质的提高可以拓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就业渠道,提高其公民意识。因此,城市应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多种多样的提高其自身素质的办法。如定向安排教育机构、利用社区资源与当地市民共同学习等都是十分可行的办法。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自己更应自觉学习,不断加强自身素质以适应城市节奏。
  2.主动增强社会关系网络支持。再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不断重新构建新的联系和社会关系网络的过程。为了在城市生存、适应和发展的需要,他们必须学会和社区、和市民打交道,在交往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和沟通。同样,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网络支持越强大,他们就会更容易融入社会。因此,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应当自觉主动地与当地居民交往,了解当地的生活方式,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中去。
  3.提高社会参与意识。社会参与可以增加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对当地居民、当地风俗习惯的了解,也可以让当地居民了解到本民族的风俗习惯,使他们在交流中实现对彼此的认同,从而实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合。因此,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应当主动参与社区、社会团体活动,增强与城市居民的沟通。
  参考文献:
  [1]凌锐.试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对城市民族关系的影响[D].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
  [2]黄忠彩.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和谐新探——以湖南城市民族工作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3]陈云.城市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与适应——以武汉市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2006.
  [4]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5]陈敏.差异·调试·融入——浅谈农民工再社会化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J].成都教育学报,2005.
  [6]李培林.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本文为中南民族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GCX—12047。
其他文献
摘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旨在引导城乡用地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而在用地结构及布局优化的过程中,将涉及农村居民点整治,农村居民点整治与农民利益息息相关。本文借助SWOT模型,结合广东省的情况,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中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增减挂钩;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农村居民点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以下简称“增减挂钩”)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若干拟整理复垦
期刊
同志们:  这两天,我们在总结、交流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实施《文化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通知》作了具体部署,对《文化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管理办法》两个文稿的征求意见稿和相关问题作了深入的讨论。这里我讲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非遗保护工作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从2001年昆曲入选联合
期刊
摘要: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是高校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任务,是实现高校事业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本文分析了美国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经验,结合医学类高校特点,探讨强化我国医学类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美国高校;预算管理;启示  我国高校是一个非盈利组织,承担着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功能。强化高校财务管理,科学有效配置经济资源、发挥资源的最大使用效益,是实现学校三大功能
期刊
摘要:城隍信仰是民间重要信仰之一,古代人民寄希望于城隍神祈求风调雨顺,平安吉祥。城隍祭祀逐渐上升为国家祭祀礼制的组成部分,而城隍庙作为每座城市的标志元素也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以庙兴市,城隍庙发展为后来的商贸集会、戏曲杂技提供了很好的场所,庙会兴起,无疑带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本文就城隍信仰的兴盛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加以阐述。  关键词:城隍信仰;城隍庙;庙会;商品经济 
期刊
摘要:人口较少民族近年来发展迅速,但与其他民族的差距也是愈发明显。在新一轮的扶持规划开始之际,根据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总布局,对人口较少民族扶持工作进行反思非常有必要。本文以云南为例,对人口较少民族扶持工作取得成绩和存在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总结,并对发展滞后的原因进行了思考,最后提出了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关键词:人口较少民族;差距;云南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期刊
摘要:国家教育事业的日新月异,加快了高校基础设施的更新速度,新建、改建项目轮番开展,审计工作作为对基建项目的监督与审查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是以审计的角度对高校基建项目的几个关键方面进行分析,讨论管理审计在各个环节中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字:高校基建项目;审计;管理  一、前言  随着我国教育行业的迅速发展,高校基础设施的建设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状态:高等院校、新校区老校区改扩建的相继建设,
期刊
摘要:本文以内蒙古为例分析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如何科学合理地选择产业,此研究对于西部地区科学合理选择承接产业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产业梯度系数;优势产业;产业集聚指数  一、内蒙古优势产业和东部转移产业分析  (一)理论基础  根据产业梯度转移理论,产业转移往往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域或产业。同时,东部地区转移产业也会影响承接地的行业选择,分析内蒙古优势产业和东部地区具有转移趋势的产业
期刊
摘要:山西省是我国职业危害较為严重的省份之一。据统计,2006~2011年,山西省每年发生工伤的从业人员都在万人以上。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山西省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发挥工伤保险服务社会的职能。本文简要介绍了山西省工伤保险现状,分析了山西省工伤保险参保情况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工伤保险;工伤保险基金  山西省是我国职业危害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据统计,从2006年到2011年,山西省每年发
期刊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煤炭企业的发展现状,对煤炭企业员工压力的产生原因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大多数企业员工的工作压力都存在共同因素,基本来源于社会、企业、家庭和个人四个方面。然而,对于煤炭企业的员工而言,职业的特殊性无形中增加了心理压力,煤炭企业实施压力管理已刻不容缓。当前,压力管理中的相关理论大多以西方企业文化为背景,各种理论从不同的侧面分析了压力的形成,需要将工作压力理论和压力管理策略科学运用到我
期刊
摘要:农村土地流转关系农民的切身利益,近年来也引发了中央对该问题的关注。本文以作为百强县市之一的肥城县的赵庄村为例,分析该村的土地流转现状——即土地准流转状态,试图找出其中的困境及原因,从而提出对策,为赵庄村土地流转的更高化程度进言献策,也为其他村落提供借鉴。  关键词:土地准流转;现状;困境;对策  一、赵庄村土地准流转的现状及成效  赵庄村位于山东省肥城市第一大镇的安庄镇内,距离安庄镇镇中心仅
期刊